人日(中國傳統節日)

人日(中國傳統節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日,又稱人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日
  • 外文名:people day
  • 拼音:rén rì 
  • 注音:ㄖㄣˊ ㄖㄧˋ
詞語解釋,歷史,傳說,習俗,戴人勝,贈花勝,吃七寶羹,出遊登高,稱體重,撈魚生,廣東人日習俗,成都人日習俗,人日菜和七樣羹,尊嚴日,文化內涵,現實意義,相關詩詞,

詞語解釋

1、舊俗以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太平御覽》卷三十引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宋高承《紀原·天生地植·人日》:“東方朔占書》曰: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耗。”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人日》:“初七日謂之人日。是日天氣清明者則人生繁衍。”
2、即工日。一種表示工作時間的計算單位。指一個勞動者工作一日。參見“工日”。

歷史

傳說女媧創造蒼生,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人日:指陰曆正月初七,古代相傳農曆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
中國傳統節日。時在農曆正月初七
古人相信天人感應,以歲後第七日為人日。漢東方朔占書》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 年人日空相憶,明 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遊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傳說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北史·魏收傳》引董勛答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此“人日”一名之所由來。《太平御覽》卷三○引《談藪》注云:“一說,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七日作人。”則關係原始開闢之神話。

習俗

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勝日”“人慶”等,中國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中國人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日節的主要習俗有:

戴人勝

人日節時,中國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贈花勝

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吃七寶羹

人日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

出遊登高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 年人日空相憶,明 年人日知何處?”

稱體重

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廣東人日習俗

郊遊賞花登高飲酒
農曆正月初七,廣州人俗稱“眾人生日”。人日這天是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日子,同樣講究“人齊和吉利”,在老廣州心中,這個節日的重要性不亞於除夕、開年。按照古老習俗,這天早飯要吃七種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蔥、大蒜等)製成的“七寶羹”和“董天餅”(在露天中煎成)等。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髮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所謂七菜羹,就是用七種蔬菜煮成的湯,人們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現今人們基本上是吃七寶羹,其中五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芹菜(“芹”諧音“勤”,指勤勞)、蒜(諧音“算”,指精打細算)、蔥(諧音“聰”,指聰慧)、芫荽(香菜,“芫”諧音“緣”,指緣分)、韭菜(“韭”諧“久”,指長長久久)、生菜(諧音”生財“,亦指生生猛猛),另外兩種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有所區別,有的地方用魚、肉來代替,魚表示“年年有餘”,吃肉代表“大富大貴”,甚至有些地方用水果、蔬菜來代替。至於撈魚生,有點類似今天的吃生魚片,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有經驗的老人,還會先把這七樣菜放在一起炒炒--炒一下樣樣都有!
人日人日
以前在“人日”這天廣州地區的男女老少都會結伴到郊外遊玩。而到芳村“游花地”更是出遊的必選。醉觀公園所在地便是當年“游花地”的地點之一“醉觀園”。當時的花地一帶也是“遍地花海”,到處都是種滿鮮花的田地,每到“人日”這天,住在城區的人便會拖家帶口,結伴來游花地,用鮮花給一年之始裝點一個好心情。年長者則登上觀音山(今越秀山)或白雲山飲酒、吟詩作賦,或到廟裡參神,祈求保佑。據《三家巷》記載,好友知己一群人在雲山品花賦詩,從眾人中選出“人日皇后”,像選美一樣。選出的皇后作為主持人,主持當天大家的活動。由此可見,廣州人對“人日”的重視程度。

成都人日習俗

農曆正月初七,成都市民會一大早就出家門,或攜妻將子,或呼朋引伴,樂滋滋地前往西郊杜甫草堂,參加一年一度的傳統民俗--人日游草堂活動。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他曾與友人高適等於“人日”--正月初七在此作詩,互表思念之情。自清朝後期開始,每逢正月初七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相偕至草堂憑弔“詩聖”杜甫,並逐漸成為當地春節期間一個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為草堂撰有一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就是記人日游草堂的習俗。

人日菜和七樣羹

每逢初七到來之際,在江門、新會、鶴山、開平等地,從城市到鄉村,幾乎家家戶戶要做“人日菜”。 廣東五邑地區的“人日菜”也稱“吃菜茶”、“吃盆菜”。據了解,在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戶戶都會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頭等混在一起煮,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幾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豐衣足食。
潮州人在正月初七有吃“七樣羹”的風俗。而“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藍”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藍)”的吉祥彩語。
在廣州人心中,這個節日的重要性不亞於除夕、開年。按照古老習俗,這天早飯要吃七種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蔥、大蒜等)製成的“七寶羹”和“董天餅”(在露天中煎成)等。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髮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所謂七菜羹,就是用七種蔬菜煮成的湯,人們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現今人們吃七寶羹,其中五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芹菜(“芹”諧音“勤”,指勤勞)、蒜(諧音“算”,指精打細算)、蔥(諧音“聰”,指聰慧)、芫荽(香菜,“芫”諧音“緣”,指緣分)、韭菜(“韭”諧“久”,指長長久久)、生菜(諧音”生財“,亦指生生猛猛),另外兩種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有所區別,有的地方用魚、肉來代替,魚表示“年年有餘”,吃肉代表“大富大貴”,甚至有些地方用水果、蔬菜來代替。有經驗的老人,還會先把這七樣菜放在一起炒炒--炒一下樣樣都有!
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
攤煎餅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尊嚴日

2014年2月6日,中國傳統“人日”當天,數十名文化界學者、專家在兩漢文化發源地徐州著古裝朗誦古文名家張桂亭創作的《人日賦》,共同倡議將傳統“人日”設為“人民節”、“尊嚴日”,倡導“生命尊嚴”“生命質量”,呼籲人們在每年的這一天,靜下來思考生命的價值,不向權勢低頭,不向金錢媚眼,言行舉止皆出己心,絲毫不為名和利,做頂天立地的“人”。
據中國輿情研究專家、教授王來華介紹,“人日”是個古老的節日,來源於神話故事,在我國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兩漢魏晉時江南一代的人日習俗是:“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這即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七這天,將七種菜合煮成羹湯,食之,可以祛病避邪,並用五彩絲絹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鬢,作裝飾避邪,或剪紙花互相饋贈。相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裡人丁興旺、吉祥平安。文人學士則喜歡在這一天登高賦詩,出遊郊野。
著名文化策劃人、詩人、作家薛剛介紹說:“任何事物都不如生命尊貴,我們呼籲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兩者缺一不可。由於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們難免會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說一些不情願的話,這些都會極大地扭曲人的本質,有損於生命的質量。通過倡議活動,希望讓人們能更多地關愛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而且目前,我國只有國家的節日如國慶節,卻沒有慶祝人的節日,設立人民節能彰顯出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

文化內涵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是農曆正月初七,而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是春節系列節日中重要的節日之一。來自專家著述稱,人日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歷史。 何謂“人日”?儘管各地風俗有不同,但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古人已將“人民安”視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從春節前起一場罕見的雪冰災害使中國相當多交通和供電中斷,嚴重影響經濟運行,也給民眾生活尤其是過年帶來很大困擾。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眾志成城開展波瀾壯闊的抗災救災。而今,不但成功地疏散數以百萬計滯留旅客,也在春節前夕使絕大部分一度被中斷的城鎮恢復供。此舉令世界矚目。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突破了風雪圍堵的中國春節》社論,稱中國應對突發災難的動員能力、指揮能力、資源調配能力以及國民承受能力和心態,都再次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分析罕見大雪災的罕見考驗,重要的莫過於中國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抗災中,不但胡總書記、溫總理等領導人堅持在一線指揮救災,而且,與災民一起度新春,此舉感動了神州,感召了億萬公眾,用率先垂範展現了“人民安”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風貌。
抗擊雪災的成功實踐告訴人們,“人民安”不是僅停留在嘴上,不是僅僅寫在檔案中,也不僅僅是見諸會議中,而是要見諸具體行動,根據抗災中出現的問題和災區人民實際困難,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排憂解難。而今,媒體報導,新一輪陰雨雪凍又向南方襲擊,一些地方氣溫降低達8°C,防止雪凍災害仍然是重中之重。而由於前段時間雪凍災害影響,相當多的漁塘養魚幾近全軍覆沒,豬肉價格會因此上升。來自國家權威部門信息反映,2月11日,廣東、安徽、湖南、貴州等部分災區豬肉價格分別上漲3.7%、0.9%、0.3%、0.3%等(見中新網2008年2月12日電)。肉價上漲,對災區民眾也會產生“雪上加霜”的影響等等。可見,密切注視災情變化,全力以赴幫助災民排憂解難,在客觀存上成了各級官員節後的要務。在“人日”,更成了“人民安”的現實考題。講“人民安”,就要認真排除因災影響產生的生活上的不安,使災民真正實現安居樂業;官員講“人日”,似乎就要圍繞“人民安”進行反思,真正找出薄弱環節,像貴州那位堅持26日在一線奮鬥,為保民安而獻生命的鄉紀委書記李彬那樣工作生活,使民眾真正安下心,真正安居樂業。
人民安
其實,在“人民安”這個問題上,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有一系列非常精闢的論述。比如,毛澤東所說的“為人民利益就比泰山還重”;胡總書記在新年賀詞所指出的“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見《人民日報》2008年1月7日)。在抗擊雪冰災害鬥爭中,溫總理特別對記者談到,“現在要通路、保電、安民,民安了國才能安,國安了領導人的心才能安”(見中國廣播網2008年2月5日)。可見,“人民安”既是抗災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執政黨根本宗旨。
“人民安”對於執政黨而言是個永恆的話題。尤其是在雪災之年的“人日”談“人民安”似乎更令人有了一分為人民利益而不懈奮鬥的緊迫感。

相關詩詞

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穀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皇上在人日這天往往賜給群臣金彩人勝,“勝”,也稱“巧勝”,是一種裝飾品。《荊楚歲時記》:“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也就是說,或者剪彩紙,或者鏤金箔,製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帳上,戴在頭上,還相互饋贈。
《春秋左氏傳》《春秋左氏傳》
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辛稼軒有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草未青,樹未綠,花未紅,只從人日裡美人頭上飄擺的幡勝看到了春天的到來。
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
東方朔《占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
杜甫人日兩篇》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憂心年成,恐怕豐收無望。
人日還有飲酴醾酒的風俗。閻朝隱《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彩勝年年逢七日,酴醾歲歲滿千鐘。”
這天,君臣也往往聚會,登高飲酒賦詩。中國歷史上唐代人登高不限於九月九日,人日和上元也有登高的風俗。《唐詩記事》卷九:“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景龍是唐中宗的年號,景龍三年是公元709年。清暉閣在大明宮中蓬萊殿的西邊。中宗的詩已佚,但此事在大臣們的詩中有反映。
宗楚客有《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劉憲蘇頲有同題詩,李嶠亦有《上清暉閣遇雪》詩,都說的人日登高遇雪這件事。
古人多在人日寫懷人之詩,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是高適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懷杜甫之作。
陸龜蒙《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長懷復短懷;遙知雙彩勝,並在一金釵。”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人日那天恰逢立春,二節同慶,才剛過去的丙戌年即是如此。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