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相關起源與傳說,古神話,道教也認為,古代的節慶,相關文獻,相關俗語,各地慶祝活動,潮州地區,廣州地區,客家地區,台灣福建,晉東南地區,臨縣等地,晉南地區,呂梁地區,和順縣等地,晉西北地區,河南淮陽人祖廟會,占卜放生,祭喜神,敬土地,
簡介
農曆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
人日”,即“人類的生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
人日”、 “
人慶節”、“
人勝節” 、“人口日”、“人七日”或“七元日”。
相關起源與傳說
古神話
女媧開天闢地,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九日開天,十日闢地,幾經演變,成為漢族吃七樣羮習俗。
日的來歷與民間傳說中女媧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一便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豬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穀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
道教也認為
“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此說頗有“進化論”的科學觀念。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亦云:“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間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雞則繁育,陰雨雞則不旺;初二陰晴兆狗;初三日陽晴則兆豬,以此類推。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陰晦則兆災患。
古代的節慶
漢東方朔《占書》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漢,魏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容的節日。到了唐代,民間仍相當重視人日節。
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到了魏晉後開始重視。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於屏風或窗戶,也戴在頭髮上,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過去在“人日”這天,中國一些地方有“麻稈點天燈”、“用豆熬粥治頭疼”、“婦女遛彎祛百病”、“登高賦詩”等習俗。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髮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民國以前,人日這天青年男女結伴到郊外遊玩,選“人日皇后”,中選者主持一天的活動。年長者則登上觀音山(今越秀山)或白雲山飲酒、吟詩作賦;女的去神廟參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區)賞花或拜黃大仙廟。
相關文獻
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
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遊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相關俗語
此日清和,民無災害
從正月初一日開始,民間舊習用天干、地支來測算吉凶禍福。主要尋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對到辛日,則意味那一天交好運。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幾是辛日,便稱“幾日得辛(幸)”。那一天對到“辰”日,則意味著當年是“幾龍治水”。一龍治水,意味著雨澇;十二龍治水,意味著乾旱。如果初七日逢辰,則雨水均勻,意味豐收。如今,測算日子的習慣漸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觀察天氣的陰晴變化,並根據當地歷代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以預測本年度的年景豐欠。陽城等地舊有“此日清和,民無災害”的俗話。
各地慶祝活動
潮州地區
潮州吃七樣羮,給僑外的人擺上碗筷
對於人日,潮人不作重要節日,但吃七樣羮,十分普遍。七樣羮,多用芹、蔥、蒜、春菜、大(芥)菜、芫荽、百合取義是:勤快、聰明、能划算、有緣遇、新春發大財、百事合想、萬事如意。如果換入韭菜,那就是久久發大財了。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餘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潮州有個民間傳說:昔時有戶窮困人家,父子倆艱苦度日,沒能同他人一樣歡歡喜喜過春節,兒子在初七日過洋去了。兒子一去無訊息,窮老漢更苦了。他想兒子一定死了,每年正月初七,不管有吃沒吃,都擺上兩盅筷,表示父子對坐。有一年此日,窮老漢照例正要吃七樣羮,忽報兒子寄來“回頭批”(平安信),並有一筆銀子。窮老漢不窮了,此事傳開,一些僑屬便照樣給僑外的親人擺上盅筷。
廣州地區
農曆正月初七這天廣州人俗稱“眾人生日”。人日這天是全家人相聚的重要日子,同樣講究“人齊和吉利”,在老廣州心中,這個節日的重要性不亞於除夕、開年。按照古老習俗,這天早飯要吃七種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蔥、大蒜等)製成的“七寶羹”和“董天餅”(在露天中煎成)等。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髮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所謂七菜羹,就是用七種蔬菜煮成的湯,人們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現在人們基本上是吃七寶羹,其中五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芹菜(“芹”諧音“勤”,指勤勞)、蒜(諧音“算”,指精打細算)、蔥(諧音“聰”,指聰慧)、芫荽(香菜,“芫”諧音“緣”,指緣分)、韭菜(“韭”諧“久”,指長長久久)、生菜(諧音”生財“,亦指生生猛猛),另外兩種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有所區別,有的地方用魚、肉來代替,魚表示“年年有餘”,吃肉代表“大富大貴”,甚至有些地方用水果、蔬菜來代替。至於撈魚生,有點類似今天的吃生魚片,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有經驗的老人,還會先把這七樣菜放在一起炒炒——炒一下樣樣都有!
解放前在“人日”這天廣州地區的男女老少都會結伴到郊外遊玩。而到芳村“游花地”更是出遊的必選。醉觀公園所在地便是當年“游花地”的地點之一“醉觀園”。當時的花地一帶也是“遍地花海”,到處都是種滿鮮花的田地,每到“人日”這天,住在城區的人便會拖家帶口,結伴來游花地,用鮮花給一年之始裝點一個好心情。年長者則登上觀音山(今越秀山)或白雲山飲酒、吟詩作賦,或到廟裡參神,祈求保佑。據《三家巷》記載,好友知己一群人在雲山品花賦詩,從眾人中選出“人日皇后”,像選美一樣。選出的皇后作為主持人,主持當天大家的活動。由此可見廣州人對“人日”的重視程度。
客家地區
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
台灣福建
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晉東南地區
要於“人日”之夜,焚香點燈。並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進行祈福活動。
臨縣等地
習慣在門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稱作“灸地”。
晉南地區
習慣用彩色絲線和綾綢製作首飾、稱作“彩勝”。這天男子往往進行游宴。
呂梁地區
習慣“跳麻老姑”遊戲。用椿木製作一個女形人物,兩人先閉住眼默禱數字。然後,升起木人跳躍。跳到與默禱數字吻合時,觀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則為吉刮,背向人則為不吉利。
有的地方習慣在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
和順縣等地
又講究上墳拜掃。
民間婦女忌用針,忌紡線,忌吃米飯,傳統習慣要吃七樣蔬菜做成的飯菜。
晉西北地區
一些縣將人節稱為“再過年”。鳴炮張燈,做席豪飲,盛況不亞於春節。
河南淮陽人祖廟會
河南淮陽人祖廟會上還有大量的泥泥狗銷售。泥泥狗,又稱小陵狗,實際是指各種泥制的玩具,皆以當地出產的黃土和泥製成,以黑、紅、白諸色畫成各種圖案,造型以人祖為主。人祖是一種猴面人身泥偶,還有打火猴、兜肚猴、抱膝猴、穿衣猴、猴頭燕、貓拉猴、雙頭虎、多角獸、魚、蛙、狗、雞、豬、牛、馬、羊、蛇和陶塤等。所有祭祖進香的人,都爭先選購,其用途有三:一是供求育巫術時“掛娃娃”用,二是贈送給沿途小孩的,三是帶回家哄孩子玩樂。
泥泥狗是生育信仰的產物。過去淮陽地區有一個傳說:原來的人祖陵並沒有那么大,如果朝香者從家鄉帶一把黃土添在人祖陵上,就可以藉助人祖的神力,以黃土易人,生兒育女,而伏羲正是摶黃土為人的聖人。於是朝香祭祖者都從家鄉裝一小袋黃土,撒到人祖陵上,從而人祖陵才日益擴大,變成現在的規模。後來,人們感到攜帶黃土十分不便,就開始有人以黃泥捏人,又捏禽獸等物,最後發展成制泥泥狗。這個傳說表明泥泥狗發端於摶黃土造人傳說和求育巫術。淮陽地區已婚未育的婦女,為了祈求生育,在人祖廟會上選購幾件泥娃娃,象徵伏羲、女媧捏的泥人,也象徵自己要生育的子女,供奉在人祖奶奶像前,或者掛在人祖奶奶像身上。除燒香祈求外,還要繞人祖奶奶轉一圈,認為這樣才能在人祖的保護下,生兒育女。事後把泥娃娃帶回家中,如同從人祖那裡領回了小孩,今後生育的子女就能健康成長。在人祖陵顯仁殿的台基石東北角有一個圓洞,俗稱子孫窯。凡是到人祖廟朝香的人,都要用手摸一下,認為這樣就會生育子女。這些都是求子性質的接觸巫術,是母系氏族時代生育信仰的產物。
上述生育巫術,在有關文獻記載和民俗中也有反映。民間諺語說:“七日貼人於帳”。在中國各地有許多關於生育內容的剪紙,如陝西的寶葫蘆,隴東的生命樹、壽花,山東的招魂娃娃,甘肅的雙狗抓髻娃娃。由於人勝節在春節期間,當地也貼不少求子年畫,如麒麟送子、蘭房生貴子,江蘇地區還泥塑大阿福,這些都屬於祈求人類繁衍的巫術活動。
占卜放生
? 人勝節的活動還有一些。
? 一是占卜吉祥。根據氣象判斷吉凶,以卜人類的繁衍。在西北地區多在人勝節前後購買“生命樹”等剪紙。在北方還流行一種活動:讓小孩頭頂八卦,測試能堅持多久,以訓練其耐心,期盼吉祥。這也是一種祈求人丁興旺的吉祥物。
? 二是放生。放生是受佛教影響發展起來的,但與人勝節神話傳說又有一定聯繫。
? 三是文藝活動。這類活動往往與春節的文藝活動相同,但也有其特點。如陝西延安在人勝節時,把鼓抬出來,鼓聲一響,人們就躍躍欲試了,“鑼鼓響,腳片癢”。大家都擁向廣場,開始鬧秧歌。男女都可參加,選舉隊長。秧歌隊到處轉院拜年,以酒洗塵。秧歌種類較多,有過街秧歌、排門秧歌、大場秧歌、走燈秧歌、老秧歌等等。延安鬧秧歌,起初也是為了驅疫,後來才變成娛樂活動,當然也有加強聯絡、勸善等教育內容。
由於人勝節又在春節範圍內,所以有許多傳統體育和遊戲,如漢唐時期就流行的蹴鞠(足球),元代還以比賽蹴鞠為軍隊訓練項目。另外,還有唐代的踏球和木射球。兒童則玩小謠兒、捉迷藏、老鷹抓小雞、打陀螺、玩槓子、踢毽子、踢球等。人勝節期間,各地都有捏麵人、吹糖人的藝人沿街叫賣,看來是一種小生意,其實與女媧造人傳說也有聯繫。當時也流行各種棋類玩具,北京還有一種“臥遊山湖”的遊戲,它類似升官圖,但遊玩的地點都是地名,藉此傳授地理常識。近代又從西方傳入檯球活動。
祭喜神
通俗的說法是喜神沒有具體形象和位置,是個精神的神,無處不在,就看誰能遇到了。說白了就是你看誰最順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誰身上,給你快樂和吉祥。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後生,是人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這一天,當年滿16歲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街頭出現“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的亮麗景觀。各處廟會也在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遊人明顯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這一天要著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氣,少女要自制人勝、花勝飾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饋贈,顯示自己手工技巧。這是一個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婦在家忙活幾天節日後可以上街遊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為自己的兒子、女兒挑選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後托媒人去提親。在山東省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據說:“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不但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餅於庭院,謂之“熏天”。但此俗流傳範圍越來越小,清末民初時即已被淘汰,以後則鮮為人知,這些習俗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多數已消失。
目前,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還保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俗在新加坡依然盛行”;而在中國北方則保有用炒過的大米拌上飴糖,做成球狀或方狀食品食用,叫“響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敬土地
而在南方某些地區,早上須吃餃子,正月初七這天的習俗是“敬土地”和“說(吆喝)毛狗子(狐狸)!說老巴子(狼的土稱)!”過去農村生產力低下,人們無力抵禦水災、風災、旱災、冰雹等自然災害,而且病災、蟲災、鼠災、獸災頻繁;種莊稼難有好收成,養雞鴨鵝沒奈狐狸何,狼不僅經常拉豬拉羊,還常常吃掉小孩,這些都給人們造成巨大損失,直接威脅著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無奈的人們,只好寄希望於上天派來“保佑一方”的土地爺了;因此,舊時每個村莊,即使是單門獨戶人家,也都在屋場下邊修建有土地廟,供奉著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從其“土中年豐人畜旺,地靈善惡自分明”的對聯和“保佑一方”的橫批就可看到人們對“土地爺”的期望值及虔誠程度了。
每年的正月初七晚上,大人們用托盤端著熟豬頭、祭品和香、表、紙、燭、鞭炮等,小孩子們提著燈籠排著長陣,去到土地廟祭祀土地公和土地婆;跪拜禱告,祈求土地保佑全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四季平安,還要許願‘保佑狼巴子不拉豬羊,毛狗子不拉雞鴨等,來年還願的豬頭會更大,燃放的鞭炮會更多’。在朝拜土地來的路上和回歸途中,孩子們皆要舞動燈籠,一起高聲吆喝,高喊著:“我們屋檐高喲!對門屋檐低喲!說嚯!毛狗子拉對門的雞喲!”“我們這邊贏喲,你們那邊輸喲!說喝 !老巴子拉你們豬喲!”,一遍又一遍,一聲接一聲不停的喊!上下村莊和對門屋場的兒童也都同時同樣的喊叫起來,夜空中長期蕩漾著四面八方的“說喝”聲!這一古老習俗,一直留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