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的自然一般指本詞條
在新唯物主義思想發展階段,馬克思認為人現實生活的自然界是人能動的實踐活動創造的人化的自然界。這就意味著人化自然就是廣義的實踐。因此,目前爆發的劃時代的生態危機,是人自身患了“病”,是人自己在反對自己。由此可見,新唯物主義...
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既指“感性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歷史的自然”、“人類學的自然”、“價值的自然”,又指“人周圍的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一句話,馬克思視域中的自然界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生成的自然界,是“屬人的自然...
自然人化是客體主體化的結果,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的結果。在自然人化的過程中,原本粗朴、原始的自然之景,被賦予人類的審美追求,使其具有或整齊或圓潤……等特點,使其更易於被人類接受,使人留戀、觀賞其鬼斧神工的宏闊之美。...
自然客體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形成的人化自然物。前者稱之為第一自然,後者稱之為第二自然。第二自然不可能脫離第一自然,它要以第一自然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但第二自然畢竟不同於第一...
在以前學習唯物主義觀時,認為世界在沒有人存在時,還是這樣的星球、山川,鳥語花香,藍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實這已經是把人的意識和觀念加進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圖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圖景。現代科學知識已經認識到:客體所反射出的...
《人化自然辯證法》是2008年5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人化自然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前沿問題研究從書。《人化自然辯證法》是對馬克思的自讓的解讀,進一步地研究和闡發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並觸及馬克思哲學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一、“自然辯證法”名稱的由來 二、馬克思的“人化自然”概念 三、用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來釋讀恩格斯的 《自然辯證法》手稿 第一部分 哲學應當怎樣研究自然界 第一章 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之後 一、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分離 二、自然...
《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及其當代意義》是由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內容簡介 《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及其當代意義》擬分四章來研究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及其當代意義:第一章,考察西方自然觀的歷史演變,探析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形成...
自然環境與精神環境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整個客觀環境。當人把他的心靈的定性納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貫徹到外在世界裡的時候,“把他的環境人化了”。環境的人化實質上是人的本質對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是人通過勞動實踐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現代文明視域下的聖·埃克絮佩里人化自然觀研究》是2015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現代文明視域下的 聖·埃克絮佩里人化自然觀研究》中,作者深入地分析了聖·埃克絮佩里的自然觀,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很好地來詮釋了這個...
又升華了一座 “ 詩化 ” 的文山,一處 “ 人化 ” 的自然。陶淵明棄官掛印、歸隱躬耕,於此開拓了自然真率與質樸的田園詩新題材;謝靈運與鮑照寄情匡廬,引景入題而精描細摹,使中國山水詩派由此誕生。爾後--- 激情豪邁、妙筆生花...
自然美作為人化的自然,其實質不是一般的人化,而是人類正確認識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社會美雖然豐富多彩,但美的事物絕非平分秋色,而是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差異。從哲學上看現實美的審美價值,一方面,最高的自然美固然是人體美,另...
融情於景:詩人觸而傷懷、藉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餘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雲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這就是把‘人化自然’分為外在自然與內在自然兩個方面的人化,且把‘人化’的歷史過程用‘積澱說’加以概括,這其中吸收、改造了康德的先驗哲學與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思想觀點;最後又把這種‘人化的自然’說與中國傳統哲學、美學聯繫...
“人化的自然”是李澤厚美學思想的總觀點,是他的實踐美學哲學的核心和靈魂。然而,在提出“人的自然化”觀點之前,李澤厚在五、六十年代的文章里就已經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的觀點,此觀點在他的《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關於當前...
“宿”和“尋”皆為人的動作,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白雲、明月人格化,因此,這裡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詩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詩人慾和白雲對宿,又逢明月向尋,寫出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尾聯“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
在生產勞動中,人一方面通過認識與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按照自身的意志與願望對自然事物進行加工、改造,從而使原本與人相對立的客觀世界成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又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與完善著自身的意志、情感、理性和各種感覺能力,...
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指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類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自然界,即人類活動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窮盡的,因而總有自在...
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
由生產生活的資料到具有自然觀賞價值的景物再到表現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竹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實用性向審美性的轉變標示出人們對同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的終極關照。中國竹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通過實踐勞動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實踐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特徵,正是在實踐中實現了人化的自然與自然的人化。主體既能動地作用於客體,同時又能在主客體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主客體的內在統一。從根本上來說,...
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類活動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廣度和深度上是無限的,永遠存在著人類活動尚未到達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這一部分仍屬於自在世界。人類世界又稱屬人世界,它是指在人類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人化自然’...
通過這個轉化,他已經是脫離了低級的自然狀態的個體,是總和了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的高級的能動的自然物。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能真正地與其他個體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對象關係,即社會關係。如果不能經歷這些轉化,個體之間就會出現巨大的差異:...
就必然受到心理素質和思維素質的影響與制約而發生質的變異,從而與純粹的自然屬性或動物性區別開來,它“已不是純粹的自然需要,而是歷史上隨著一定的文化水平而發生變化的自然需要”[③],即已經是“發生變化”的人化的自然屬性了。
這對於潛在的客體,如原始自然是如此,對人化的自然也是如此,其客觀實在性並未消解在實踐中。主體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在純粹自我意識活動中創設客體和生成客體。只有在物質世界存在的絕對前提下,主體才能在自己的活動中設定客體。即是主體的...
它是一種創造活動,它使自然超出單純的、抽象的自然界本身之外而在人的意識中再現出來並為人所改造,使自然成為人化的自然,即作為人的環境和對象。這種人格的超越性作為一種創造活動不受外在條件的制約,它本身就是一種自由,是人格的...
實踐既消除了精神的片面的主觀性,也消除了自然物質的自在的客觀性,精神被物化了,物被精神化了,由此形成了一種人化的自然物和一種新的主觀精神。物質運動過程的矛盾在實踐這種更高的物質運動過程中獲得了新的解決。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於“人化的自然”的論述,對理解文學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後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馬克思認為,在勞動的過程中,人通過對自然界進行加工改造,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