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定 林⑴
漱甘涼病齒⑵,坐曠息煩襟⑶。
因脫水邊屨⑷,就敷岩上衾⑸。
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⑹。
真樂非無寄⑺,悲蟲亦好音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定林:寺院名,位於金陵(今南京)。王安石罷官後常到此遊憩。
⑶坐曠:坐在空曠的地方。煩襟:煩躁的心情。襟,指胸懷、心懷。
⑷屨(jù):古代用麻葛製成的一種鞋。
⑸岩上:一作“床上”。
⑹仍:又。
⑺無寄:沒有著落;無所寄託。
白話譯文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齒生涼。坐在空曠的地方,煩躁的心情頓時寧靜了。脫掉鞋子,在岩石上鋪上被褥,躺在上面。只留白雲對宿,又逢明月尋來。真正的快樂不是不能寄託,悲鳴的蟲聲同樣是悅耳的聲音。
創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歸隱金陵。王安石深愛鐘山景色優美,常騎驢遊玩鐘山,疲倦時便到定林庵休息。後來,他就在庵內建了一個供自己休息和寫字讀書的書齋,取名“昭文齋”。此詩即作于歸隱金陵時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王安石一生都擺脫不掉疾病的糾纏,卻能成為偉大的政治詩人,實在令人欽佩。他的詩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餘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齒病等。因此,《定林》開篇便言:“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詩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齒(病齒)生涼,坐在幽寂、空曠的地方,頓感煩躁的心情都寧靜下來了。這兩句,抒寫感受。
頷聯“因脫水邊屨,就敷岩上衾”,通過描寫兩個細節,透露出詩人微妙難言的衷曲和守正自信的品格。面對山中美景,詩人情不自禁,脫掉鞋子,在岩石上鋪上被褥,躺在岩石之上。詩人閒適自得之狀,呼之欲出。
頸聯“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為人稱道。詩人慾留流白雲對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尋,兩情相契,其樂融融!“宿”和“尋”皆為人的動作,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白雲、明月人格化,因此,這裡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詩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詩人慾和白雲對宿,又逢明月向尋,寫出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
尾聯“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突出“真樂”之意趣。詩人被罷官後,寄情自然山水,認為只要超越凡塵,便能隨處得到自己的快樂,即使悲鳴的蟲聲也是美妙的音樂。“真樂”一詞,見於《列子·仲尼》“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晉張湛註:“都無所樂,都無所知,則能樂天下之樂,知天下之知,而我無心者也。”“無心”是指毫無機心。詩人自問無論出處,皆以道為準,未嘗雜有機心,故能得“真樂”,即使聽到“悲蟲”之音亦感到愉悅。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時,經常到定林寺遊玩休憩,並寫過不少詩作,這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首。這首詩即興即事,信筆寫來,展現了作者退歸後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兩忘的境界。最後兩句抒寫自己曠達的胸懷,極富理趣。
名家點評
賀裳:“作閒適詩,又復如此,真無所不妙。”(《載酒園詩話》)
劉辰翁:“有輞川幽澹之趣。”(《須溪批點李壁注王荊公詩》卷二十二)
陳衍:“頗有王右丞‘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意境。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