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留別張思順

《京口留別張思順》是南宋詩人姜夔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詩人對張思順的留別詩。首聯慨嘆乍逢又別之苦,憶當年聯床夜話情景;頷聯表示對久無書信的理解,為他鄉相逢欣慰;頸聯回應次句,連宵互訴憂患,為他日相逢時愈加蒼老而傷感;尾聯回應首句,埋怨天公無情,欲少留而不得。此詩無華麗辭藻,但章法曲折,運思精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京口留別張思順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姜夔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京口留別張思順
伯勞飛燕若為忙,還憶東齋夜共床
別後無書非棄我,春前會面卻他鄉
連宵為說經憂患,異日相逢各老蒼
更欲少留天不許,曉風吹艇入垂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京口:地名,今江蘇鎮江市。張思順:張履信的字,號游初,鄱陽人,任過連江太守。
②伯勞:是鳥名。若為:哪堪。
③東齋:東面的書齋。
④書:指書信。棄:是拋棄的意思。
⑤春前:立春之前。他鄉:指異地而言,這裡是指京口。
⑥連宵:連續幾夜。
⑦異日:指今後的日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異日期對舉。”老蒼:指人老頭髮花白而言。杜甫壯遊》: “結交皆老蒼。”
⑧更:再。天不許:是說時間不允許。
⑨艇:江南一種狹長的小舟。五代南唐李彭《絕江遇大風》:“艇子打雙槳。”

白話譯文

勞燕怎能再經得匆忙相見又各自東西,還記得當年曾在東齋與你聯床夜話的情景。
分別後雖書信不通但你並沒有忘記我,不想立春之前你我卻在這異地他鄉會面了。
重逢後連續幾夜敘說彼此的憂患經歷,異日再次相逢想來你我也皆是滿頭白髮了。
本來想再少留片刻,天公卻不允許了,清早趁風乘船進入垂楊夾岸的河道遠去了。

創作背景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正月下旬,姜夔由合肥去金陵,行至京口,與自合肥東歸的張思順相遇,他鄉相逢,喜出望外,留連幾日相敘別後之況,但又不得不分別。臨別時,作者寫了這首詩給張思順留為紀念。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贈別的詩,全詩將憂患中的友情貫穿於昔日、今日、異日的時間鏈條中,如江河長流愈久愈深,感慨無限,通篇傾訴著“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無限傷感,並嗟嘆“異日相逢各老蒼”。作者把老友在異地相逢,悲喜交集和連夜娓娓清談的景象,描繪得十分真實。
首聯“伯勞飛燕若為忙,還憶東齋夜共床”,首敘彼此之間如同伯勞、飛燕一樣,為生活而風露江湖。偶一相遇,即要分袂,心情十分惆悵。次寫“東齋夜共床”的深宵夜語,於溫馨的友情中有悲涼意味,甜絲絲中有苦澀味。感情殊為複雜。伯勞是一種鳴禽,蕭衍古樂府《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牛郎、織女雖則相隔耿耿星河,但每年七夕猶得一見,唯是自己和張思順猶如東飛伯勞西飛燕子。難得相見,轉眼又將“勞燕分飛”,為生活竟是如此奔忙。寫盡聚短離長的苦況。“共床”必有“夜語”,敘姜、張對難得一聚的珍惜,以至通宵共床夜語。張之千《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有“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與此情景相似。姜夔、張思順深摯情誼躍然字裡行間。
頷聯“別後無書非棄我,春前會面卻他鄉”,是共床夜語的內容,也是朋友難得一聚的心境寫照。 “別後無書非棄我”,看似矛盾,其實正好道出他們之間的知心。按常情論,朋友別離,理應書札往還,殷勤通問,唯因“知心”,所以“無書”,知非棄我。 “春前會面卻他鄉”,無限感慨,凝聚於詩句之中。看來此次“春前會面”,並非舊有成約,而是在異地他鄉的京口不期而遇。對於這種難得的相聚,自是悲喜交集。
頸聯“連宵為說經憂患,異日相逢多老蒼”,詩意一轉,把摯友異地相聚,連夜娓娓清談的情景,寫得十分動人、真切。“連宵為說經憂患”,是“還憶東齋夜共床”的具體化。東齋共床所談論者為各自的憂患生活。詩人作此詩時年三十七,此前風波江湖,功名無就常寄食別人門下,是年除夕有詩云:“但得明年少行役”(《除放自石湖歸苕溪》)可證,故“經憂患”內涵十分豐富。此次與張思順難得不期而遇,轉眼即將分手,離歌一曲,天各一方,相見不知何時。“異日相逢多老蒼”,確是如此,別時容易見時難也。即或他日有重逢之期,恐怕也是早生華髮,鬚髮皆蒼。詩人對這次相聚是喜的,對即將的離別是悲的。杜甫贈衛八處士》有句云:“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日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北能幾時,鬢髮多自蒼”,好像是為姜、張的今日相聚、異日重逢的情景作了描繪。
尾聯“更欲少留天不許,曉風吹艇入垂楊”,寫天曉時的分別。“天不許”是時間不允許。此聯不僅寫出了兩人的情別,還將離別的時間和清晨的情景、氛圍作了細緻的描摹與烘托:一葉扁舟在曉風的吹送下漸漸溶進綠楊叢中,正是兩情同依依,舉手長勞勞,此時無聲勝有聲。筆法淨麗清酣,寫來情景交融。這是詩,也是畫,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此情此景,唯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寒蟬淒切》)差可比擬,較之杜詩“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似更勝一籌。
全詩僅述京口相會與分別的短暫經過,但卻能夠通過“憶”“別”之情思,“憂”“老”之感慨,拉開漫長的時間距離,假借“勞”“燕”之紛忙,“曉風”“垂楊”之景致,展開人生離合的空間畫面,以烘托其情感主題,表現友人相親無間的摯誼。作者自云:“小詩精深,短章蘊藉。”這首詩正是詩人以精深之思、蘊藉之情達至的廣遠而又深邃、曠盪而又淒婉的人生境界。

名家點評

長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競飛《姜夔詩詞鑑賞辭典》:白石此詩,無高深之典故,亦無華麗之辭藻,但在章法上卻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現在、過去、未來,不同的時空場面在其中不斷重疊交又,確有種纏綿之美。白石之詩,恰如其詞,正需逐句品讀,方能見其滋味。四庫館臣說白石詩“運思精密而風格高秀”,“高秀”云云,此詩未必能當,但就“運思精密”而言,此詩可以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雲南大學教授殷光熹《宋代文學論叢》:《京口留別張思順》是一首送別詩,時空觀念較強。因為是談友人之間的離合,所以時間、空間的跨度較大,迴環跳躍,在情感的起伏變化中渲染“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悲劇氣氛。詩中緊扣情感的聯繫:人離心不離。全詩在感嘆中將友情深化:分別期問時時想到往日在一起的情景,相會時又想到很快就要分別後的情景。“更欲少留天不許”,不是別人的主觀願望所能留得住的;“曉風吹艇人垂楊”,似是天意所致,只得無可奈何了。

作者簡介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