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

頸椎病(病症)

交感型頸椎病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種由頸椎部位的退行性病理改變引發的疾病,主要原因由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等因素導致壓迫頸脊髓、神經根、椎動脈而引發的疾病。常見類型包括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椎動脈型四種。此病多見於長期伏案及低頭工作的人群,尤其是辦公室工作人員、使用手機和電腦的人群等。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加,而且趨於年輕化,但目前就診患者以中老年人為主。

頸椎病的症狀包括頸部疼痛、僵硬,四肢麻木無力,頭暈噁心嘔吐等。嚴重時可表現為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吞咽困難等。

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如物理療法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等來控制症狀,減少復發,提高生活質量。若症狀嚴重,如存在嚴重壓迫神經根或脊髓的症狀,需要行手術治療。同時,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是預防和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措施,如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和適當的肩頸部肌肉運動都對緩解頸椎病症狀有所幫助。

頸椎病在科學研究方面有許多新的進展,除了手術和藥物治療外,新的治療方法如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神經刺激療法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

基本介紹

病因,發病原因,誘發因素,症狀,典型症狀,伴隨症狀,就醫,診斷流程,診斷依據,就診科室,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急性期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中醫治療,其他治療,預後,

病因

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
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從而引發頸椎病。

發病原因

  • 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病變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頸椎長期使用超負荷,修復能力降低,患者可出現頸椎各結構的衰變及機能的衰退。
其中,椎間盤的退變是頸椎各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
  • 頸椎發育性椎管狹窄
部分患者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椎弓發育扁平,導致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在此基礎上,輕微的退行性變即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誘發頸椎病。
  • 慢性勞損
患者長期進行超過肩頸所能耐受的各種活動,產生累積性損傷。因其不同於明顯的外傷,故常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係。
慢性勞損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 不良的睡眠體位
諸如枕頭過高、過低等不良的睡眠體位,使頸椎處於非生理性姿勢狀態,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能及時調整。
長時間保持該體位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加重椎間盤組織的負荷從而加速退變過程。
  • 不當的工作、生活姿勢
因某些職業需要,人們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者生活當中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必然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
同時,在屈頸狀態下椎間盤的內壓力大大高於正常體位,甚至可超過一倍以上,這就使其退變進程大大加快。
  • 過量的體育鍛鍊和過度的頸部運動
適量的體育鍛鍊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可耐受量的運動,會導致頸部勞損。
如以頭頸部為重心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以及連續數十次以上的頸椎全方位大幅度運動(例如“米”字操)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或加重頸椎的負荷而引起頸部勞損。

誘發因素

  • 突然撞擊,如乘車時未系好安全帶,急剎車時因頸部肌肉鬆弛而損傷頸椎。
  • 夏日空調等冷風對著頸部直吹,導致頸椎受寒。

症狀

頸椎病患者症狀較為複雜,一般可出現頸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無力伴不靈活、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表現為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吞咽困難等症狀。

典型症狀

  • 神經根型頸椎病
患者早期症狀為頸部疼痛、發僵;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此疼痛和麻木可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放射;
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扯患肢時,可發生劇烈的放電樣銳痛;
嚴重時患者感覺上肢沉重、無力、握力減退,有時可出現持物墜落。
  • 脊髓型頸椎病
患者下肢多有麻木、沉重,行走時雙腳有如踩在棉花上的感覺;
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不靈活,難以完成寫字、系扣、持筷等精細動作,持物易落;
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捆綁感。
  • 交感型頸椎病
患者常有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
耳鳴、耳堵、聽力下降
鼻塞、口乾、聲帶疲勞等;
噁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等;
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
  • 椎動脈型頸椎病
患者可有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
有時伴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症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
頭頸處於某一特定位置時患者可發生下肢突然無力猝倒,但是意識清醒。
  • 食管型頸椎病
吞咽時有梗阻感,甚至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這是由於頸椎前緣巨大骨贅直接壓迫食管後壁,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由於骨刺形成速度過快,刺激食管周圍軟組織所致。

伴隨症狀

  •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
可伴有血管運動神經的症狀,如手部腫脹、無汗、疼痛等。晚期可以出現肌肉萎縮
還可出現胸部疼痛,表現為起病緩慢的頑固性的單側胸大肌和乳房後疼痛,檢查時有胸大肌壓痛。這與頸6和頸7神經根受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有關。
  •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
部分患者可伴有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瀦留等排尿障礙,大便秘結,性功能減退。
  • 交感型頸椎病
咽部異物感
吞咽時有梗阻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胸悶等症狀。但是沒有椎體前緣巨大骨贅,也沒有食管占位性病變。與頸椎節段性不穩定刺激交感神經末梢有關。
視力障礙
表現為眼脹乾澀流淚畏光、視力下降等,個別患者還可發生失明。這與頸椎病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發的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有關。
  • 椎動脈型頸椎病
常在站立或行走時因突然扭頭出現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無後遺症。此類患者可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症狀。
這是由於頸椎增生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

就醫

當患者出現上述典型症狀時,或突發性四肢麻木無力、大小便無力甚至失禁等症狀時,應儘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診斷流程

1. 患者於骨科就診前,應儘量將症狀按照時間先後或程度輕重歸納一下,理清思路。
2. 醫生可能會進行詳細問診,病史採集內容可能包括:
  • 脖子不適情況,發生部位,持續時間;
  • 有無肢體麻木;
  • 有無頭暈、心慌、噁心、耳鳴、視物模糊
  • 有何誘發因素,最近是否工作勞累;
  • 之前有無類似症狀,持續多久,怎樣緩解;
  • 四肢是否有無力感,走路是否正常;
  • 是否嘗試按摩、貼膏藥等治療措施,效果如何;
  • 職業是什麼;
  • 脖子是否受過外傷。
3. 如實敘述近期情況,並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
4. 必要時住院檢查、治療。

診斷依據

醫生會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結合臨床查體、影像學檢查結果最終做出診斷。
類型
診斷依據
具有典型的:上肢麻木、疼痛,且此疼痛和麻木可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放射。或陽性。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MRI顯示相應神經根受壓徵象。
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如四肢麻木無力,走路時雙下肢有踩棉花感,或者在胸部有束帶感覺。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前後徑狹窄。MRI顯示頸脊髓受壓。
臨床表現為頭暈、心慌、眼花、耳鳴、噁心、心動過速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過伸過屈側位片顯示椎體間滑移與成角。
曾有猝倒發作,不伴有意識喪失。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過伸過屈側位片顯示椎體間滑移與成角。陽性。
進行性吞咽困難。X線片顯示椎體前緣巨大骨贅,吞鋇試驗陽性。

就診科室

頸椎病一般就診於骨科,部分患者由於嚴重肌萎縮、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等症狀,可就診神經內科,排除神經內科疾病可能。

相關檢查

  • X線檢查
X線平片可以明確是否有骨的破壞及頸椎的畸形,觀察有無骨刺、椎間隙狹窄以及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等表現。
同時,頸椎過屈過伸側位X線片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是頸椎病診斷過程中最常規、最基本的檢查措施。
  • CT檢查
CT檢查可以顯示病變節段椎體前後緣、鉤椎關節是否有骨質增生以及是否存在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或者骨化情況,為頸椎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 磁共振成像(MRI)
MRI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出椎管及脊髓受壓部位和內部形態改變,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與脊髓損傷、脊髓腫瘤、脊髓炎症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 其他影像學檢查
包括經顱彩色都卜勒(TCD)、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檢查等。
可用來探查基底動脈血流、椎動脈顱內血流,是檢查椎動脈血流情況的重要手段,是臨床診斷頸椎病,尤其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常用檢查手段。

鑑別診斷

分型
需鑑別的疾病
鑑別方法
鑑別依據
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徵
椎管內髓外硬脊膜下腫瘤
椎間孔及其外周的神經纖維瘤
頸部磁共振成像(MRI)
神經根型頸椎病MRI可見椎間盤變性、髓核後突,且大多偏向患側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
椎管內腫瘤
脊髓空洞
頸部磁共振成像(MRI)
脊髓型頸椎病MRI可見多階段狹窄,脊髓受壓退變、缺血、炎症水腫等現象。
椎動脈粥樣硬化和發育異常
椎動脈造影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椎動脈造影顯示椎動脈節段受壓、紆曲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神經官能症
更年期綜合徵
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
頸椎過屈過伸側位X線片、頸部磁共振成像(MRI)、經顱彩色都卜勒
交感型頸椎病可見頸椎節段性不穩定
食管占位性病變(如食管癌)
食管鏡、頸部CT
食管癌可見食管內部占位性病變

治療

大部分患者可通過非手術治療,如物理療法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等來控制症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僅有少數嚴重壓迫神經根或脊髓的患者需行手術治療。
患者出現頭痛、頸痛症狀時可服用非甾體類鎮痛藥物緩解症狀。還可以採取傳統推拿、按摩、牽引、針灸等中醫治療,具體方法應當遵醫囑進行。
症狀嚴重時應立即就醫,聽從醫囑,如有必要,需住院行手術治療。

急性期治療

急性期患者頸部疼痛、上肢疼痛和麻木症狀較嚴重時,應注意休息,避免增加運動刺激頸部,及時就醫。

一般治療

  • 改善生活方式
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者注意保持脊柱的正直,注意間隔休息,避免頸椎長時間維持在屈頸姿勢。
  • 鍛鍊肩頸肌肉
游泳是比較好的鍛鍊頸肩腰背部肌肉的運動方式。
此外,平時還可適當做些頭頸部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活動,尤其是在較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後。既可緩解疲勞,又能鍛鍊肌肉力量,有利於維持頸椎的穩定性,保護頸椎間盤和小關節。
適當做些頸後部肌肉等長收縮抗阻訓練,如雙手五指交叉放於枕後部、頭後仰對抗,可以明顯增強頸後部肌肉力量,糾正頸椎不穩定。

藥物治療

適當的用藥可以明顯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症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症狀輕微的脊髓型頸椎病可以採用活血通絡類中成藥、神經營養藥。
急性期發作時,可選擇加用非甾體抗炎藥肌松藥緩解症狀,必要時給予脫水激素等治療。
  • 非甾體類抗炎藥
常用於肩頸臂疼痛的患者,主要是針對神經根受到刺激引起的損傷性炎症,具有消炎鎮痛的作用。
常伴有噁心、嘔吐、飽脹、胃疼等不良反應。常用藥物有布洛芬以及高選擇性COX2抑制劑類藥物(例如塞來昔布、依託考昔)等。
  • 肌松藥
用於緩解肌肉痙攣所致的頸肩痛,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刺激,常伴有血壓下降、心動過緩、心律紊亂等不良反應。
  • 鎮靜劑
適於精神興奮、緊張、激動的患者,可減輕神經的興奮性,也能使肌肉的緊張得到緩解,會有嗜睡、頭暈、乏力和記憶力下降等不良反應。常用藥物為安定類,也可用健腦安神的中成藥。

手術治療

當患者出現以下症狀時,應採取手術治療。
  • 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或者儘管有效,但是停止治療後症狀反覆發作,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 神經根性疼痛劇烈,保守治療無效;
  • 上肢某些肌肉出現肌無力、甚至肌萎縮,經保守治療2~4周后仍有發展趨勢。
此外,由於脊髓型頸椎病隨著疾病發展,症狀將逐漸加重,甚至可以致殘,故確診後應及時手術治療。脊髓損傷較重且病程時間長者,手術療效差。
頸椎病手術費用目前存在較大幅度差異,與病變性質、病變節段、病變複雜程度、手術方式、手術材料、所在地區、醫院等有關,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手術治療術式可分為頸椎前路手術和頸椎後路手術。
  • 前路手術
指在頸部前方或側前方進行手術,手術步驟包括減壓和重建穩定兩大部分。
減壓是指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的骨贅或者大部分椎體、肥厚和骨化的後縱韌帶,徹底解除脊髓、神經根的壓迫。
重建穩定包括融合與非融合技術。融合術指採用自體骨塊、同種異體骨塊、椎間融合器、鈦籠、3D列印人工椎體等材料填充減壓時切除的椎間盤、椎體,輔以鈦板和螺釘固定,實現永久穩定。
對於椎間隙退變較輕、單純椎間盤突出等“軟性”壓迫的患者,採取非融合技術,即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以保留手術節段的活動。
  • 後路手術
指在頸部後方進行的手術,主要包括椎管擴大、椎板成形術和椎板切除加固定融合術。通過擴大椎管的有效矢狀徑,實現解除脊髓壓迫的目的。

中醫治療

頸椎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很多,包括針灸、推拿按摩、牽引、中藥外用和內服等。但須注意,並不是所有類型都適合中醫治療,建議在正規醫院明確診斷之後,到有相關醫療資質的專業機構接受治療。
  • 針灸治療
包括針法與灸法,可以取頸項部的夾脊穴風池風府天宗大椎外關合谷進行針刺或艾灸以調整氣血。
  • 推拿按摩治療
以頸項部局部松解為主,配合手法整復,能夠使頸部氣血得以調暢,肌肉得以鬆弛。
  • 牽引治療
一般採用頸椎牽引帶牽引治療,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松解軟組織粘連,改善或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 中藥外用
將有行氣散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或清熱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藥製劑,套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有關部位,如蘇木葛根杜仲川芎等。常用治法有敷貼藥、噴藥等。
  • 中藥內服
需要根據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給予中藥。風寒濕型可以給予防風湯;氣滯血瘀型可以給予通竅活血湯;痰濕阻滯型可以半夏白朮天麻湯。

其他治療

  • 物理治療
常用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低頻調製的中頻電療法、超短波療法、超音波療法、高電位療法等治療方法,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肌肉、血管痙攣,消除神經根、脊髓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炎症、水腫,減輕粘連,促進神經和肌肉功能恢復。
  • 其他
目前有研究表明,治療骨關節炎的藥物鹽酸氨基葡萄糖片可能對頸椎病患者有療效,有助於緩解病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後進入頸椎病的臨床治療用藥範疇。

預後

僅出現肩頸疼痛等症狀的頸椎病,預後較好。可通過適當治療、輔助運動及改善生活習慣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出現手麻、頭暈等症狀的頸椎病,預後稍差。可通過中醫內服外治等手法改善症狀。治療後應注意生活習慣的改善,否則易出現復發甚至逐漸加重。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出現行走無力或癱瘓,預後較差,需手術治療。
併發症
交感型頸椎病往往涉及交感神經功能障礙,常常伴隨有多個系統症狀。
  • 頸心綜合徵
表現為心率增速、心悸、胸悶、心律失常等,易被誤診為冠心病。這是頸神經根返支(竇椎神經)受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的刺激和壓迫所致。
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血壓變化,其中以血壓升高為多。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皆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故兩者常常並存。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