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神父之子,初涉軍旅,參謀軍官,領導總參,保衛史達林格勒,轉入反攻,遠東攻勢,悄然退場,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蘇俄,國外,人物榮譽,軼事典故,主要作品,人際關係,親屬,友僚,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神父之子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一譯瓦西列夫斯基)於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位於
伏爾加河流域中部平原的新戈利奇哈鎮(時屬俄羅斯帝國
科斯特羅馬省基涅什馬區,今屬
伊萬諾沃州)。父親是本村教堂合唱團的指揮和誦經士,後來又被派到新波克羅夫斯科耶當神父。父親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滿足這個多子女家庭甚至最起碼的需要,因此,華西列夫斯基和兄弟姐妹不得不從小就到菜園和田地里從事勞動。
華西列夫斯基的小學生活是在家鄉附近的一所教會辦的學校度過的。1909年夏天,他從基涅什馬神學校畢業,尊從父親的安排,又進入科斯特羅馬神學學校學習。在這一時期,學生中的進步活動,工人為反對資本家剝削而進行的罷工運動,給華西列夫斯基很大的影響。
初涉軍旅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華西列夫斯基正在家鄉度暑假,他認為自己未來的道路是從神學學校畢業後,再進農業學校,將來當一名農學家。然而,戰爭爆發後,華西列夫斯基被保衛祖國的口號所激勵,和幾位同班同學提前畢業,於1915年2月來到莫斯科,進入阿列克謝耶夫軍事學校。
華西列夫斯基在軍校接受了為期4個月的速成訓練。由於俄軍連遭敗績,軍官嚴重不足,華西列夫斯基畢業後立即被派往駐在
羅斯托夫的預備營,獲準尉銜。1915年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軍的第9集團軍步兵第103師新霍皮奧爾斯克團,同奧匈軍隊作戰。
1916年春,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9集團軍,駐紮在從
德涅斯特河畔的拉塔奇到
普魯特河上的鮑揚一線。他作為第一連連長,參加了
布魯西洛夫突破。同年8月,
羅馬尼亞王國對
奧匈帝國宣戰,卻連吃敗仗,11月布加勒斯特淪陷。華西列夫斯基隨第9集團軍開到羅馬尼亞,阻止德國人通過羅馬尼亞進攻俄國。因在戰鬥中的突出表現,他21歲時被提升為代理營長,獲上尉軍銜。
1917年3月,國內傳出彼得格勒爆發革命的訊息,華西列夫斯基所在團的軍官開始分化,一部分人更趨於保守,一部分向士兵民眾靠攏。他一向很接近士兵民眾,自然走了第二條路。
十月革命爆發後,俄軍軍官層的分裂加深了,保守分子暫時占了上風。華西列夫斯基因承認蘇維埃政權,接觸
布爾什維克,出席士兵代表會議而遭到一部分軍官的冷遇。為此,他決定結束軍事生涯,去做一名農學家。回到家鄉的華西列夫斯基,先是擔任軍訓處的教官,後又在一所國小擔任教師。
1919年4月,由於國內形勢日益緊張,華西列夫斯基應徵加入紅軍,被派到駐在葉弗列莫夫的後備營,任排教官(副排長)。從此,華西列夫斯基的生活道路就同蘇聯(俄)紅軍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白衛軍鄧尼金的軍隊向莫斯科的進軍迫使布爾什維克黨人臨時起用過去的軍官擔任重要的指揮官職務。這樣,華西列夫斯基又被任命為
圖拉步兵師的團長。但該團沒有直接同鄧尼金的部隊交戰。12月,圖拉師被調到西線,抵禦波蘭即將發起的武裝干涉。在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指揮下,華西列夫斯基參加過別列津納、
斯莫爾貢、
維爾紐斯等地的戰役。當紅軍在
華沙戰役失敗後,又隨軍經歷過艱難的撤退。
在戰鬥中,華西列夫斯基的世界觀進一步發生了變化,他決心忠誠地為人民政權服務,“誓死保衛蘇維埃俄羅斯”;同時,他的指揮才能也得以充分地顯露,自己感到“服軍役是唯一適合我的稟賦的職業”。當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戰鬥結束時,華西列夫斯基已成為步兵第142旅第424團副團長。
1920年11月,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團被調到
斯摩棱斯克,參與了鎮壓反蘇維埃的示威。
1921年,由於142旅參謀長奧維奇金患病,華西列夫斯基一度代理了參謀長職務。這是他初次涉足參謀工作。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軍開始改革和整編。自1922年起,華西列夫斯基擔任了整編後的紅軍第48師第142團代理團長的職務。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先後在這個師的各個團擔任團長職務,積累了一套相當豐富的中級指揮員的經驗。這期間,他於1926年到“維列斯特爾”步兵戰術進修班學校團長班進修了一年。
參謀軍官
1931年春,因表現優異、治軍有方,華西列夫斯基被調到剛剛成立的工農紅軍軍訓部。在調任新職之前,華西列夫斯基正式向團黨委提出加入
聯共(布)的申請,並獲得團黨委通過和師黨委批准。同年8月,經莫斯科軍區黨委批准,華西列夫斯基成為聯共(布)黨的預備黨員。然而,由於隨之而來的清黨運動,停止了吸收黨員,直到1938年年初,華西列夫斯基才在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轉為正式黨員。
在工農紅軍軍訓部期間,華西列夫斯基參加了許多軍事演習的準備和實施,同時參加了司令部勤務條令和大縱深戰鬥實施細則的編寫,使他學會了參謀業務,積累了工作經驗。1933年,華西列夫斯基調任伏爾加河沿岸軍區任軍訓部部長。1935年9月,蘇聯紅軍實行指揮人員和領導人員的軍銜制,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
上校軍銜。1936年11月,華西列夫斯基作為第一期學員,進入剛剛成立的總參軍事學院(即後來的
伏羅希洛夫總參軍事學院)深造。在這所學院,他們學習戰役學、軍事史、戰術學,研究新的軍事兵器,以及各兵種協同作戰。經過一年的學習,華西列夫斯基進一步擴大了軍事眼界,提高了軍事素養,這些知識為他在衛國戰爭中勝利地完成肩負的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10月,從總參謀部學院畢業的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戰役訓練處處長。他的主要任務是擬定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有關工農紅軍領導部門戰役戰略訓練的年度命令和指示。通過這些檔案進行年度總結,並在年度總結的基礎上確定下一年度的任務。正是這一時期的工作,開闊了華西列夫斯基在作戰方面的眼界,對蘇聯武裝力量系統中各軍種、兵種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在這一時期,華西列夫斯基認真工作,並參與了在
遠東地區粉碎日軍挑釁的軍事活動。1938年秋,總參機關發布命令,表彰華西列夫斯基“忠誠地高質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務”。
1939年6月,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1940年5月又擔任了作戰部第一副部長。同年,蘇軍軍銜制實施改革,6月4日,華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少將軍銜。
這一時期,正是
納粹德國開始大肆對外侵略,蘇德戰爭即將爆發的前夜。華西列夫斯基所肩負的擔子更加沉重,工作也更加繁忙。他親自參與了對芬蘭作戰行動計畫的制訂工作。蘇芬戰爭結束後,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擬定擊退可能的入侵計畫中去。在擬定作戰計畫的過程中,華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事們都認定,
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將是蘇聯最可能的和最主要的敵人。
由於華西列夫斯基在作戰部出色地工作,使他逐漸受到了蘇聯領袖
史達林的重視。在一次軍事會議結束,大家一起進餐時,史達林在祝酒中,當著眾多高級將領和政治局委員,竟提議為華西列夫斯基的健康乾一杯。接著,史達林詢問道:“你和你的兄弟為什麼不在經濟上幫助一下你們的父親呢?”當華西列夫斯基告知,為參加革命,他從1926年起就同雙親斷絕了一切聯繫時,史達林說:“你應當立刻與雙親建立聯繫,在經濟上經常給他們一些幫助,並將這樣做已被準許的情況告訴總參謀部黨組織。”
領導總參
1941年,鑒於納粹德國侵略的威脅日益增長,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總參謀部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蘇聯西部邊界防禦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誠如華西列夫斯基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所指出的那樣:“規定的動員措施和組織措施未能全部得到落實和完成,對希特勒德國可能發動進攻的時間作了錯誤的判斷,而且蘇聯的經濟能力也不充許在歷史給我們限定的時間內實現這些措施。當然,軍事領導人員在計畫和實際落實這些措施時所犯的錯誤,在這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朱可夫主持的總參謀部就認為南部基輔方向最重要,在這裡集中了蘇聯一半的前線兵力,而德國的主突方向卻是中央的白俄羅斯地區。種種的原因,造成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聯處於嚴重被動的局面。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優勢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團為先導,從
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寬約1500公里的正面,發動全線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一個新階段。6月23日,蘇聯成立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6月30日,成立了以史達林為主席的國防委員會。總參謀部的工作職能也進行了調整。它成了大本營的辦事機關,擺脫了直接參與組建紅軍部隊和管理武裝力量後勤的工作,而集中主要精力幫助最高統帥部解決戰役戰略問題。華西列夫斯基在回憶錄中曾指出,在衛國戰爭期間,關於戰略決定及其實施計畫的初步方案,一般都是史達林會同中央政治局和國防委員會的一些委員,以及軍界方面的最高副統帥、總參謀長和第一副總參謀長一起擬定的。總參謀部在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7月30日,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作戰部長和副總參謀長。由於戰況日益緊張,從8月初開始,華西列夫斯基和總參謀長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每天都要到史達林那裡去研究戰況,有時一天要去好幾趟。當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蘇軍主要預備隊的組成和集中地點問題。
8、9月份,蘇軍的形勢繼續惡化。在西南方面,蘇軍被迫放棄了
基輔,在西北方面,列寧格勒陷入德軍的包圍而在中路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方向,德軍投入了重兵,企圖一舉攻占莫斯科,取得決定性勝利。9月初,德軍攻陷斯摩棱斯克,打開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後一扇大門。莫斯科危在旦夕,全力保衛莫斯科已成為蘇軍的主要任務。
9月30日,德軍對掩護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展開猛烈進攻,
莫斯科保衛戰開始。10月初,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隨同國防委員會前往格扎茨克和
莫扎伊斯克地區,在這一地區,華西列夫斯基負責把從西部撤下來的部隊派往莫扎伊斯克防線組織防禦。回到莫斯科後,華西列夫斯基同大家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少休息,以至於史達林親自下令華西列夫斯基必須在每天4至10點休息。史達林還親自檢查這個命令是否得到執行,當發現命令沒有執行時,他便極其嚴厲和令人難堪地申斥華西列夫斯基。
10月下旬,德軍繼續向莫斯科進犯。莫斯科各主要方面都在激戰。國防委員會決定將一部分黨、政、軍機關和外交使團撤出莫斯科。總參謀部也在撤退之列,由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負責領導設在新地點的總參謀部。在莫斯科,則留有一個精幹的作戰參謀小組為大本營服務。華西列夫斯基擔任了這個小組的負責人。這個小組的職責是:全面和正確地估計前方形勢,向大本營提供前方形勢的準確情報,根據大本營作出的戰役戰略決定,擬定具體方案和訓令,對大本營一切決定的貫徹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因此,壓在華西列夫斯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28日,華西列夫斯基被晉升為中將軍銜。
在頂住德軍最初的進攻以後,從12月初開始,紅軍開始反攻。1942年1月,蘇軍實施總攻,經過3個多月的激戰,蘇軍向西推進了100至350公里,收復了大片國土,保住了莫斯科。而德軍損失了50餘萬人。至4月份,莫斯科會戰以蘇軍取得勝利而結束。這一勝利,具有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它粉碎了希特勒閃電戰的戰略企圖,使德軍自二戰爆發以來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為戰爭形勢的根本扭轉奠定了基礎。由於華西列夫斯基在莫斯科會戰中表現出色,5月21日他晉升為
上將,6月26日又被正式任命為總參謀長。
保衛史達林格勒
華西列夫斯基就任總參謀長後,便主要留在最高統帥史達林身邊,參與戰略決策,或者代表大本營到各方面軍去協調處理軍事事務。1942年7月,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前往史達林格勒,研究這一地區的形勢。此後,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上。
當時蘇軍面臨的形勢是,德軍統帥部為實現1942年夏季戰略進攻計畫,在蘇德戰場南翼投入重兵,企圖迅速攻占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占領巴庫,奪取石油資源,占領富饒的
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然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蘇軍最高統帥部正確分析了形勢,計畫通過頑強的防禦削弱並阻止德國進攻,贏得必要時間組訓預備隊。待條件成熟後轉入堅決的反攻,以求全殲德軍重兵集團,扭轉整個蘇德戰場態勢。
正是在這樣一個戰略背景下,華西列夫斯基在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多次奔赴前線,了解情況,協調軍事行動。為解除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合圍的威脅,他建議使用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對敵實施反突擊。這不僅打破了敵人的圍殲計畫,而且阻止了敵人一舉拿下史達林格勒的企圖。8月下旬,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市郊展開防禦,減弱德軍對市區的突擊,華西列夫斯基再一次來到史達林格勒,擔負起領導調來的部隊參加即將進行的反突擊準備工作,直到8月底朱可夫大將接替工作後,才返回莫斯科。10月,華西列夫斯基前往史達林格勒,與朱可夫等共同擬定反攻計畫,並親往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就地領導反攻的準備工作。1942年11月13日,華西列夫斯基在黨中央政治局和大本營的會議上,報告了擬定的作戰計畫,並得到批准。
從1942年11月19日開始,蘇軍發動了圍殲史達林格勒敵軍集團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鬥達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自反攻開始後,華西列夫斯基大部分時間是在前線度過的。他同方面軍首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直接參與作戰計畫的擬定。同時,每天就前線情況向最高統帥作兩次報告,並提出自己的建議。在整個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總參謀部在正確制定會戰計畫、同方面軍首長一起將任務具體化、解決各級指揮的協調行動問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對確保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在這一時期,史達林逐漸改變了不重視總參謀部作用的一些做法。
在蘇德戰爭初期,史達林很少依靠總參謀部,總想把總參的許多領導幹部下放列部隊去指揮戰鬥。正是在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由於華西列夫斯基率領總參謀部發揮了重要作用,才使史達林逐漸改變了對總參謀部作用的看法,其工作作風也不斷改進。據華西列夫斯基回憶:“大約從1942年9月起,史達林明顯地改變了對總參謀部的態度,開始真正依靠它了。從那時起,一切重大的戰役戰略問題,都是在總參機關、國防人民委員會各部門首長和方面軍司令員的參與下加以解決的。”
至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會戰以蘇聯軍民獲得的輝煌勝利而告結束。德軍在會戰中共損失150萬人,占其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四分之一。蘇聯人民取得的這一勝利,徹底打破了希特勒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使之成為蘇德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轉折。此後,蘇軍展開了全面的戰略反攻。史達林格勒會戰也是華西列夫斯基顯示其統帥才能的光輝一頁,他是史達林格勒進攻戰役計畫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之一,對確保會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傑出指揮才能、工作能力,以及意志堅定、謙虛謹慎、為人正派的作風也受到高度評價。正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進行最為激烈的1942年10月,他被提升為蘇聯副國防人民委員。1943年1月18日,華西列夫斯基晉升為大將軍銜,並獲一級蘇沃洛夫勳章,這是蘇軍首次向高級將領頒發象徵統率級別的勳章。僅過29天,即2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授予華西列夫斯基“
蘇聯元帥”軍銜,使其成為戰爭期間第二個榮獲此軍銜的高級將領(第一個是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由少將晉升為蘇聯元帥,期間只用了兩年半多的時間,如此的晉升速度,在戰爭史上是罕見的,足見史達林對華西列夫斯基的器重。這時的他尚不滿47歲,能與他比肩的只有朱可夫一人。
轉入反攻
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派華西列夫斯基到沃羅涅日方面軍,協助該方面軍首長實施1943年在頓河上游進行的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1943年夏,在
庫爾斯克戰役中,華西列夫斯基同朱可夫等高級將領,在認真分析了整個軍事形勢後,制定了正確的會戰計畫,即集中主要力量在庫爾斯克以北和以南,首先採用防禦戰拖垮敵人,爾後轉入反攻並殲滅敵人,在此基礎上,紅軍在哈爾科夫、波爾塔瓦和基輔方向發起全面總攻。這一計畫得到大本營的批准。由於德軍一再推遲了發動進攻的日期,一些蘇軍將領提出實施先發制敵的突擊,史達林對這一建議也很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又是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一起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史達林仍按原計畫實施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從1943年7月5日德軍發起進攻開始,至8月23日以蘇軍再次獲得勝利而結束。由於蘇軍制定了先防禦、後反攻的正確作戰計畫,此次會戰使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軍械物資,德軍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和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畫被粉碎。此後,德軍已無力再發動戰略性進攻了,而只能被迫採取防禦戰略,直到徹底戰敗。在這次會戰期間,華西列夫斯基擔負了組織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協同作戰的工作。
1943年秋,華西列夫斯基領導制定並實施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解放
頓巴斯戰役、以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北塔夫里亞地區的戰役計畫。
1944年1月至2月,在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中,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烏克蘭第3、第4方面軍的作戰,4月協調蘇軍解放克里米亞(參見詞條
克里米亞戰役)。在攻占塞瓦斯托波爾作戰中,華西列夫斯基乘坐的汽車觸發了德軍埋下的地雷。當時,他正坐在駕駛室里,頭部受了重傷,被飛機送回莫斯科,臥床休息了一個星期。
華西列夫斯基利用在莫斯科養傷的一段時間,再一次仔細考察了總參謀部正在起草的
白俄羅斯戰役計畫。當時,已是1944年夏季,紅軍已解放了列寧格勒和加里寧格勒州、白俄羅斯的一部分,烏克蘭將近全部,摩爾達維亞的一部分和克里米亞。在戰場南段,戰鬥行動已轉移列蘇聯國境線外的
羅馬尼亞領土上進行。蘇聯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作戰計畫是:對白俄羅斯突出部的兩翼側實施猛烈向心突擊,粉碎駐守在明斯克以東的突出部中心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這到解放白俄羅斯全境的目的,並為下一步對波羅的海和烏克蘭西部地區之敵實施突擊,以及對德國人力量最弱的
東普魯士和華沙方向發動決定性戰役,創造有利前提。5月30日,大本營批准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計畫,同時任命華西列夫斯基為大本營代表,協調
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和
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行動。他幫助大本營完成了各方面軍的調動和集中,提出了他認為適合擔任新編組各方面軍司令的人選,供最高統帥選擇。在提名中他壓制了功勳卓著的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戈爾巴托夫,提拔了並不出名的年輕人
伊萬·丹尼洛維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還把提出不同意見的坦克兵元帥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調離了前線。第一次協調是在6月8日,華西列夫斯基批准了方面軍司令員
伊萬·赫里斯托福羅維奇·巴格拉米揚大將關於實施戰役第一階段的計畫;第二次是6月15日至16日,華西列夫斯基檢查了方面軍中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近衛第6集團軍和第43集團軍戰役的準備情況。
白俄羅斯戰役於1944年6月23日開始進行,蘇軍很快取得了重大進展,至7月上旬,蘇軍圍殲了明斯克以東的德“中央”集團軍群,並解放了明斯克(參見詞條
明斯克戰役)。在此基礎上,蘇軍各方面軍立即追擊敵人,擴大戰果。它們沿各個離心方向實施突擊,進攻在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脈全線展開。7月29日,華西列夫斯基因戰功卓著,榮膺蘇聯英雄稱號,並被授予
金星獎章。
在白俄羅斯戰役取得勝利後,華西列夫斯基又負責領導了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從9月份戰役開始直到年底,他幾乎一直在這個地區。這一戰略性戰役包括4個方面的戰役行動:
里加戰役(1944年9月14日至1944年10月22日)、
庫爾蘭戰役(1944年9月14日至1944年11月24日)、莫昂海峽戰役(1944年9月30日至1944年11月24日)和麥列河戰役(1944年10月5日至1944年10月22日)。波羅的海戰役的勝利,使蘇軍進攻的矛頭直指德國進攻蘇聯和波蘭的最主要戰略基地——
東普魯士。
蘇軍發起東普魯士戰役的目標是:切斷守衛在東普魯士的德軍同其他德軍的聯繫,把這一集團軍群壓迫到海邊加以分割並各個殲滅,肅清東普魯士境內的敵人。這一戰役從1945年1月13日開始。2月18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員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在梅爾扎克城地區重傷犧牲,華西列夫斯基請求史達林解除自己的總參謀長職,主動請纓,接任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員。其總參謀長一職由
阿列克謝·因諾肯季耶維奇·安東諾夫大將繼任。至此,華西列夫斯基離開了自戰爭爆發以來一直擔負的總參謀部的工作,奔赴前線,獨當一面,指揮作戰。華西列夫斯基在總參的長期工作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朱可夫曾指出:“我們的總參謀部高度掌握了計畫重大戰略性和進攻性戰役和戰局的藝術。”
華西列夫斯基接到任命後,立即動身於1945年2月20日抵達位於東普魯士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部,指揮部隊協同友軍對德對戰。4月上旬,華西列夫斯基指揮部隊協同友軍攻克了東普魯士首府
柯尼斯堡。莫斯科為慶祝這一勝利,於1945年4月9日夜間,用324門大炮齊放24響,向攻克哥尼斯堡的英雄們致敬。接著蘇軍又以強大的攻勢圍殲了駐守澤姆蘭半島的8個師的德軍,肅清了東普魯士境內的敵人。
東普魯士戰役的勝利,為向柏林方向突破的蘇聯軍隊解除了來自側翼的威脅,並騰出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參加主要方向的行動。
遠東攻勢
為了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蘇聯在對德作戰尚未結束時,就開始準備在遠東的對日作戰。1944年秋,白俄羅斯戰略性戰役結束後,蘇聯最高統帥部委託華西列夫斯基著手為蘇軍在
阿穆爾河(中國稱黑龍江)沿岸,濱海地區和
外貝加爾地區集結進行初步計算,確定對日本帝國主義作戰所必需的物資。1945年5月10日,華西列夫斯基從波羅的海沿岸回到莫斯科。總參謀部在他的領導下,於1945年制定了遠東戰局計畫並得到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同意,以及蘇聯黨中央和國防委員會的批准。作戰行動將在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上展開,縱深將達200至800公里。
在這之前的7月5日,華西列夫斯基已抵達
赤塔,對預先的作戰計畫做進一步修訂與完善。他親臨後貝加爾方面軍的主要地段,進行認真的勘察,視察了部隊並同一線指揮員進行了討論。在此基礎上,他果斷對預定決心做了重大修改,變更了一些部署,縮短了原訓令中規定的各部隊完成基本任務的時限,如將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強行通過大興安嶺的時間,由在戰役發起後的第10天改為第5天,第36集團軍攻占海拉爾築壘地域的期限也不再定在戰役的第12天,而是第10天。這些變更與調整,展現了華西列夫斯基負責而果斷的統帥品質。
在中國東北對日本作戰於8月9日開始。15日,日本
昭和天皇發布“
終戰詔書”,但蘇聯認為“日本武裝部隊還沒有真正投降”,於是繼續進攻。17日,日本
關東軍總司令
山田乙三命令日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為了占領重要的軍事目標和工業目標,並接受日軍警備部隊的投降,華西列夫斯基向奉天、長春、旅順口、大連、哈爾濱和吉林等地派出空降兵,俘獲了“
偽滿洲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自19日起,日軍相繼投降。到8月底,關東軍和駐在東北和北韓的日軍已全部解除武裝。同時,蘇軍解放南薩哈林(
庫頁島)和
千島群島的戰役順利結束。遠東戰役以蘇聯的勝利告終。
從1945年8月9日至9月2日,在24天的時間裡,華西列夫斯基統帥遠東蘇軍158萬餘人,對日本關東軍31個師團、13個旅團約97萬人給予毀滅性的打擊。是役,共斃傷俘虜日軍68萬餘人,俘虜將領148名,其中有22個師團、12個旅團是不戰而降的。遠東戰役的勝利,使日本喪失了侵略基地和在中國東北、朝鮮以及南薩哈林的原料與武器主要供應基地,縮短了對日作戰取勝的時間,關東軍的覆滅也加速了日本的投降進程。華西列夫斯基在這一戰役過程中再度表現出他作為軍事首長所具有的幹練的組織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因此第二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以上圖冊部分參考資料)
悄然退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西列夫斯基於1946年3月擔任蘇軍總參謀長和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領導軍隊的改組工作。1948年11月,改任蘇聯武裝力量部第一副部長。1949年3月,任蘇聯武裝力量部部長。
1953年3月,在史達林死後,華西列夫斯基被降為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6年至1957年,改任國防部主管軍事科學的副部長。根據華西列夫斯基後來的回憶,有一天,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在車上談話,朱可夫問道:“怎么樣,薩沙(對“亞歷山大”暱稱),你不覺得你應該研究戰爭史嗎?”華西列夫斯基大吃一驚,緊接著,通過與朱可夫的交談,他明白這是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在要求自己辭職。1959年1月,華西列夫斯基被改為蘇聯國防部總監組總監。
此外,華西列夫斯基還在蘇聯共產黨第十九大、第二十大中當選蘇共中央委員(1952年10月-1956年4月),同時是第二、第三、第四屆
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46年2月-1958年3月)。
(晚年圖冊參考資料)
多年的軍旅生涯對華西列夫斯基的健康造成了損害,他遭受了數次的心臟病發作,最終於1977年12月5日因又一次心臟病發作而逝世,終年82歲。其骨灰安置於紅場的克里姆林宮宮牆(參見詞條
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之下。
主要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華西列夫斯基作為蘇軍的總參謀長,根據統帥部的意圖,主持制訂一系列重大戰役計畫,參與領導解決各方面軍所需人員、物質和技術器材保障以及為前線準備預備隊等重大問題。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經常作為大本營代表親臨情況最複雜的前線,直接傳達任務和指導工作,監督戰役計畫的實施:
歷史評價
蘇俄
據蘇聯元帥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回憶,史達林曾開玩笑說:“如果把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放在一起,然後把他們分成兩半,我們會得到兩個最好的指揮官。”
俄羅斯大將
馬·阿·加列耶夫:“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在衛國戰爭中展現了自己是一位真正杰出的指揮官。他為全體指揮官樹立了榜樣,把對遠大目標的渴望、對軍事職責的忠誠和才幹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對事業福祉的全心全意的奉獻和無私忘我的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俄羅斯作家盧布欽科夫《
俄羅斯最著名的統帥》:“紅軍總參謀長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作為重大戰略行動的主要策劃者之一,載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國外
美國軍事史作家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作為一位能力非凡的野戰指揮官和參謀軍官,華西列夫斯基的天才是多次大型戰鬥中的重要財富。他以出色組織多個方面軍、諸多兵種協同作戰而聞名。”
美國軍事史學家戴維·M.格蘭茨《
庫爾斯克會戰》:“華西列夫斯基堪稱是紅軍最出色的高級參謀人員,他完全憑藉自己的能力展露頭角。戰爭爆發幾個月前,華西列夫斯基在制定國防計畫和動員計畫的過程中起到了關健作用,時任總參謀長的沙波什尼科因此對他
青睞有加。憑藉自己的出眾才華,華西列夫斯基只用短短四年就從上校晉升為上將。華西列夫斯基的戰略眼光能縱覽全局,性格平和、思維敏捷的他同朱可夫形成互補,整場戰爭期間,他們兩人珠聯璧合,成為大本營最可靠組合。”
在20世紀50年代國中國學者李莘、盧克所著《蘇聯名人小傳》中,華西列夫斯基被稱為“蘇聯傑出的將領”。
人物榮譽
蘇聯黨和政府為表彰華西列夫斯基在長期軍事生涯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除兩次授予他
蘇聯英雄稱號以外,還先後授予勳章、獎章多枚,榮譽武器1件(1968年),他八次獲得列寧勳章、兩次獲得紅旗勳章與勝利勳章,是蘇聯歷史上獲得勳章最多的指揮官之一。具體情況見下:
(表格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個人性格
在蘇軍眾多的統帥人物中,華西列夫斯基向有儒將之稱。他性格敦厚,待人熱誠,嚴於律己,謙遜自處。他尊重每一個人,從最高統帥到集團軍或軍師一級的首長。在完成一次重大戰役行動之後,史達林曾調侃他說:“華西列夫斯基同志,您指揮這么一大批軍隊,而且幹得不壞,但您自己也許連蒼蠅都從來也沒有欺侮過。”華西列夫斯基從來不認為粗暴是統帥性格的特徵,也不認為它是指揮軍隊的重要因素。他說過,“要心平氣和並且不讓自己提高嗓門,並不總是那么容易。但是……經常要攥緊拳頭直到手指發疼,默不作聲,克制自己不去罵人或吼叫。善於在下屬面前保持自重,應是蘇聯軍事首長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品質”。
華西列夫斯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相信部屬,尊重並信任下級,維護他們的自尊心。他非常了解,在像蘇德戰爭初期那樣很不利的困難局面下,要保持嚴密的組織性和工作的嚴肅性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極力提倡集體的團結精神,努力造成一種使大家感不到上面的壓力,而是感受到有經驗的老同志和首長們的有力支持這樣一種工作氣氛。他對下級歷來熱情、關懷、坦誠和信任,所以在總參謀部深受大家的愛戴,威望頗高。華西列夫斯基的另一個特點是勇敢沉著、機敏幹練。他曾在戰爭期間不止一次地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在前線作戰部隊工作,但是每次都能準時圓滿地完成最高統帥部賦予的使命和任務。他寫給最高統帥部的報告,都非常全面而極其明確。他的這一素質深得史達林的賞識和信賴。
華西列夫斯基能夠準確在事件的發展中抓住主要的部分,及時作出正確結論,並清楚預見其發展趨勢。但他從不誇耀自己的功績,反對任何吹噓。相反,他從不打斷別人的話,總是非常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即使意見不一,華西列夫斯基也能耐心地討論並加以說服工作,最後往往使對方心悅誠服。同時,他也很善於在最高統帥史達林面前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方面他既靈活又堅定。
主要作品
華西列夫斯基在晚年還撰寫了回憶錄《畢生的事業》,回顧了自己一生所走過的道路,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征戰歷程,此書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期間蘇軍最高統率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畢生的事業》,1977年)、解放軍出版社(《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戰爭回憶錄》,2003年)相繼出版有該書的中譯本。
人際關係
親屬
第一任妻子:Serafima Nikolaevna Voronova(1904-1980),1923年與華西列夫斯基結婚,1934年離婚。二人生有一子尤里(1925-2013),後成為蘇聯空軍中將。
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瓦西里耶夫娜·薩布羅娃(Ekaterina Vasilievna Saburova)。二人生有一子伊戈爾(1935-),後成為建築師。
(圖冊參考資料)
友僚
後世紀念
華西列夫斯基死後,其骨灰盒被安放於莫斯科紅場的克里姆林宮宮牆下。
| | |
| | |
| | |
1973年至1988年,蘇聯郵政先後發行了12套(總計18枚)蘇聯元帥紀念郵票,均採用雕刻版,其中就有一枚是華西列夫斯基。2014年至2015年,為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發行了多種系列的紀念郵票,其中包括華西列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