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原則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人際交往當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在一般情況下,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去喜歡他們;願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願意接近。而對於疏遠我們、厭惡我們的人,我們的反應也是相應的,對他們會疏遠或厭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動原則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人際交往的互動現象,阿倫森的實驗研究,人際交往互動性的原因,

人際交往的互動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傾向,也就是都希望別人能夠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由於這種尋求自我價值被肯定傾向,我們在社會交往中往往更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處處期待別人首先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這種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他人為中心的傾向,恰恰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上常常遇到困難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阿倫森等(E. Aronson& D. Linder, 1965)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我們、喜歡我們。別人喜歡我們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們也要喜歡他們,承認他們的價值,對他們起支持作用。人際交往當中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是相互的。在一般情況下,喜歡我們的人,我們才去喜歡他們;願意接近我們的人,我們才願意接近。而對於疏遠我們、厭惡我們的人,我們的反應也是相應的,對他們會疏遠或厭惡。

阿倫森的實驗研究

他們安排互不相識的被試分別參加一系列合作性活動。每次交往以後,有意安排一名被試(研究者的助手)對研究者評價其他被試(真被試),或誇獎,或抱怨、或先貶後褒,或先褒後貶,並讓各組被評價者聽到。最後,讓被評價者自己選擇下一階段實驗的合作者時,受到表揚的被試,都傾向於選擇原來的夥伴(研究者的助手),而受到抱怨的被試,則傾向於拒絕選擇原來的搭檔(研究者的助手)。
對於真心接納、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傾向於接納對方,願意同他們交往並建立和維持關係。相反,對於表現出不喜歡、排斥我們的人,我們也傾向於排斥、疏遠對方,避免與其有深層的交往。

人際交往互動性的原因

福阿夫婦(U.GFoa&E.B,Foa,1975)發現,任何人都有著保護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關係保持某種適當性、合理性,並根據這種適當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為及與別人的關係得到解釋。這樣,當別人對我們作出一個友好的行動,對我們表示接納和支持,我們也會感到“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友好回答。這種“應該”的意識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心理壓力,迫使我們對別人也表示相應的接納行動。否則,我們的行為就是不合理、不適當的,就會妨礙自己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心理平衡。
另一方面,我們對於行為合理性和適當性的理解也會投射到與我們發生相互聯繫的人身上。當我們對別人作出一個友好的行為,對別人表示接納以後,我們也會產生一種要求別人作出相應回答的期望。如果別人的行動偏離了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認為別人不通情理,認為對方不值得我們報以友好,從而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對方產生排斥情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