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以門閥世族為代表的大地主貴族,倚仗權勢操縱了地方選舉。這樣一來,就同要求參予政治的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發生了矛盾。地主階級內部的這種衝突,使得雙方在採取怎樣的選官制度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九品中正制”就在此時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是這一歷史時期選官制度的支柱,它可以保證門閥世族在政治上處於優越地位和享有特權。但是九品中正制只是將人品評為九等,作為授官的依據,而朝廷在選人任官時還要借用漢代察舉的某些做法來實現。中正官一般是以孝廉、秀才兩種名義向朝廷薦舉人才。按照習慣,孝廉側重於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經學,秀才則突出於文學寫作才能優異。當然,在憑藉門第才能中選的時代,那些被推舉為孝廉、秀才的人,未必具有真才實學。在南朝,還有一種“明經”科目。國家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明經科的考試,獲得官職。當時的孝廉、秀才多為世族所壟斷,但是明經不限門第,所以庶族寒門士人便可以通過明經途徑躋入仕途。在北朝,薦舉孝廉、秀才時對於家世門第的限制較之南朝要寬些,少數庶族寒門士人也有被選舉的可能。隨著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北朝在選舉中首先對門第出身的限制呈現出鬆弛的趨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品官職
- 解釋:古代的官職等級之一
- 定義:官員等級
- 出現時代:東漢後期
具體官職,官服對應的鳥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