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心法》是1988年程紹恩等編著的診法類中醫著作,系《中醫心法叢書》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醫診斷心法
- 作者:程紹恩等
- 類別:診法類中醫著作
- 首版時間:1988年
-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醫診斷心法》是1988年程紹恩等編著的診法類中醫著作,系《中醫心法叢書》之一。
《中醫診斷心法》是1988年程紹恩等編著的診法類中醫著作,系《中醫心法叢書》之一。內容簡介該書仿《醫宗金鑒》心法要訣的體例編寫而成。全書共兩章:第一章四診,分節介紹望、聞、問、切四診的方法及意義;第二章八綱,分節介紹表里...
《四診心法要訣》是2018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雲志。本書主要講解瞭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清代乾隆年間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的診法專篇,主要介紹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原書採用四字訣,朗朗上口,深入淺出,便於初學者記誦,對學習、研究中醫診斷學具有較高...
五 診斷 (一)《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二)望色辨證歌 (三)望舌辨證歌《傷寒指掌·望舌指南》(四)《中醫診斷學·察舌辨證歌》(五)《景岳全書·十問歌》(六)《醫經國小·脈訣》(七)《醫學入門·切診歌訣》(八)《瀕湖脈學·四言脈訣》(九)《診家正眼·四言脈訣》(十)《瀕湖脈...
《中醫診斷歌訣白話解》是2009年08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紹恩,郭華。本書以四診、八綱內容為主,並附有傳統的習題答案和復選題。內容簡介 為了便於不習記憶,以《醫宗金鑒》心法要訣為體例而編寫成書,在要訣之下,附有註解。《中醫診斷歌訣白話解》是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診斷學》內容...
附篇一 原文選錄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五、證候分類 附篇二 歌訣選讀 一、察舌辨證歌 二、診色歌 三、李瀕湖《瀕湖脈學》二十七脈“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四、李中梓《診家正眼》二十八脈脈象與主病歌訣 五、《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病脈順逆訣》六、敗脈歌 ...
《四診不忘歌》是2023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編者從《瀕湖脈學》《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針灸大成》《傷寒指掌》《明醫指掌》等中醫經典著作中選取了文學水平較高、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中醫入門必須掌握的診斷歌訣,按望診、聞診、問診...
《診斷學讀本》是近代黃維翰編著的一部診法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48年。內容簡介 本書卷上收錄《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陳修園八脈四言詩、七怪脈四言詩、診婦女脈四言詩;卷下收錄陳修園四診易知,包括望色詩、辨舌詩、聞聲詩、問證詩,李時珍《瀕湖脈學》:全書系輯錄前入著述,並無編者撰述內容。版本信息 ...
色診和脈診相結合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除此,還要依據色的榮潤含蓄和晦暗枯槁作為判斷病情輕重和估計預後的主要依據。《望診遵經》說:“倘色夭不澤,雖相生亦難調治;色澤不夭,雖相剋亦可治療。”在疾病的發展過程...
獲獎情況:有社會效益和學術意義,出版“姜春華學術經驗精粹”專籍,獲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成果獎1998年局級三等獎 時間:1994年-1996年 課題名稱:肝病辨治心法 意義:對A肝、B肝、肝硬化進行臨床研究,提出獨特的治療方法,主要負責人 獲獎情況:有社會效益和臨床有指導意義,獲世界傳統醫藥突出貢獻國際優秀成果...
《中醫婦科病治療心法》是201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貝新法 。內容簡介 貝新法主任醫師在基層從事中醫工作40餘年,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婦科病治療心法》選取貝先生臨床擅婦科長疾病,詳細介紹了其在長期實踐中反覆摸索總結出的心得體會,主要包括對疾病的獨特的病機認識、治療處方(多為經過...
《風濕病中醫治療心法》是201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貝新法。圖書目錄 第一章類風濕關節炎 第一節概說 第二節診斷標準 第三節醫案 醫案1: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熱痹)醫案2:清熱解毒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熱痹)醫案3:風濕五號方加減治類風濕關節炎(頑痹)醫案4:痹痛消腫湯加減治類...
《醫心心法》是202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全書共分5個章節,論述我對心繫疾病的生理病理的理解,提出心、血、脈三位一體,其生理功能關鍵在“通”,以及“多虛、多郁、多痰、多瘀”的病機四要素。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清海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項目,是其從事心血管病中醫臨床治療近40年的學術思想、...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說:“男婦兩科同一治,所異調經崩帶症,嗣育胎前並產後,前陰乳疾不相同。”這是對中醫婦科疾病範圍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起源發展 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淳于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是...
清·吳謙《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髒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五行學說還將色診和脈診結合起來,即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剋規律來推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不得...
中醫傷科固有典籍研究方法及步驟 1.依據本研究計畫之關鍵字,將中華醫典電子資料庫,中央研究院電子資料庫,依照本研究之關鍵字查詢與中醫傷科相關文獻.2.將查列的資料,每一筆有關鍵字的相關內容,分類匯整,以“醫宗金鑒”“正骨心法”的目錄為基準,將歷代的中醫傷科病名,診斷作一歸納整理分析.二,西醫骨科,復建科...
其他的心理診斷方法 如:綜合分析法、現象學的分析方法、整體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法、分析跡象法、浮現綜合法、歸類診斷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潛意識診斷技術和方法等。發展歷史 前科學發展階段 一、中國古代心理診斷的發展 科舉制度、中醫的四診心法技術、《內經》中的診斷思想等。二、西方古代心理診斷的發展 柏拉圖理想國...
清·吳謙《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髒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五行學說還將色診和脈診結合起來,即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剋規律來推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不得...
(一)心腎不交證 (二)心腎陽虛證 (三)心肺氣虛證 (四)心脾氣血虛弱證 (五)心肝血虛證 十、心病常用治法 (一)清心法 (二)溫心法 (三)補心法 (四)鎮心法 (五)開竅法 十一、中醫護理 (一)精神護理 (二)日常護理 (三)飲食護理 (四)煎藥及服藥法 ……第二部分各論 ...
清·吳謙《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髒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五行學說還將色診和脈診結合起來,即色脈合參,結合五行生剋規律來推斷疾病的預後。如肝病色青而見弦脈,色脈相符;如果不得...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總結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被稱為正骨八法。今又發展為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觸碰、按摩推拿、夾擠分骨、折頂迴旋等新八法。手摸心會是現代中西醫結合正骨手法之一,是傳統中醫摸法與現代西醫檢查手段相結合診斷骨傷疾病的方法,可使醫者...
一般來說,中醫診病很重視色診和脈診的結合套用,且能在客觀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狀況。但是,欲從色脈來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生克關係。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指出:"色脈相合,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即色脈相符,為病情發展正常;脈克色為逆;脈生色為順。如...
本次整理以明刻本為底本,參照其他多種清刻本以及《素問》、《難經》、《脈經》、《診家樞要》、《四診心法》等書重新整理。書前撰有導讀,方便讀者學習。目錄 診家樞要 樞要玄言 左右手配臟腑部位 五臟平脈 四時平脈 《內經》三部脈法 呼吸沉浮定五臟法 因指下輕重以定五臟法 三部所主九候附 持脈手法 脈貴...
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其他相關 脈象辨識 脈象辨識病脈時,還要注意下述幾個問題:(1)象多兼見:脈診時單一脈象較少見,多為幾種脈象如“浮數”、“沉遲”、“沉細弦”,“沉細遲澀”等混合併見。
編著中醫理論與臨床學術著作二十餘部;學術論文80餘篇。主編《中醫運氣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心法叢書》、《世界傳統醫學護理學》等,均於國家級出版社出版。有關著作在日本、德國,台灣等地出版發行。對理氣舒心片、龜甲養陰片,小兒肺寶,脾胃舒,經穴灸療儀,脈象儀等項研究均鑑定為科研成果,多次榮獲國家...
3.《丹溪心法·癲狂》篇說:“癲屬陰……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提出了癲病與“痰”的密切關係,為後世用吐法治療本病建立了理論基礎。4.《醫林繩墨》卷六:“癲者行動如常,人事亦知,但手足戰掉,語言謇澀,頭重身輕,其脈浮滑而疾。”5.清·王清任《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指出“癲狂……乃氣血凝滯...
元代醫家朱震亨提出“人身諸病多生於郁”(《丹溪心法·六郁》),用越鞠丸主治氣、濕、熱、痰、血和食等六郁。其門人戴思恭在《推求師意·郁病》中明確指出:“郁病多在中焦,六郁例藥,誠得其要。”膽癉之病,亦在中焦,其發病與機轉與丹溪所論之六郁相關。時至明代,醫家趙獻可認為,病因病機上,多因木郁...
《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論述的“血郁”,更是指的血行不暢,即血瘀病變。血瘀為病廣泛。血不暢為瘀。血循經脈周行全身,若血瘀不行,則為害廣泛,內而臟腑,外而肌膚,上至巔頂,旁及四肢,皆可因血瘀不行而為病。瘀滯經脈,瘀阻氣血,瘀遏清竅,瘀著臟腑,為病多端,難以盡述。3. 瘀血為血積不動 歷...
全書輯錄了包括《內經》《傷寒》《金匱》《千金方》《脈訣》《河間六書》《東垣十書》《丹溪心法》《格致餘論》《醫學入門》《證治準繩》《醫門法律》《景岳全書》等24種醫學名著中有關診法的論述,按內容和時間先後分門別類予以編次。卷一為望診,卷二為望診、聞診,卷三以望診為主兼論脈診,卷四為聞診、...
《舌鑒辨正》共兩卷,由清醫家梁玉瑜傳、陶保廉錄,是清代中醫舌診之重要著作。1893年,陶保廉在新疆時,因病得梁玉瑜診,梁氏察舌後診為實熱,予苦寒藥數劑而愈。陶氏乃向梁氏叩請舌診之學,並以王文選所刻《活人心法》四冊中之《舌鑒》為原本,逐條請問,以辨其精粗,錄成《舌鑒辨正》。書中卷首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