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臨床學科)

中醫外科學(臨床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醫外科學》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的圖書,由上海中醫藥大學編寫。本書內容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主要論述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內容;其治療內容焦距特色,分內治和外治兩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外科學
  • 學科:中醫學
  • 內容瘡瘍、乳房病、癭
  • 代表:《黃帝內經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起源,形成,發展,成熟,

編輯推薦

中醫外科學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臨床學科,內容豐富,包括瘡瘍、乳房病、癭、瘤、岩、肛門直腸疾病、男性前陰病、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病等。在歷史上,跌打損傷、金刃刀傷、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屬於外科範圍。由於醫學的發展,分工愈來愈細,以上各病都先後發展分化成了有關專科。中醫外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經歷了起源、形成、發展、逐漸成熟等不同階段。

內容簡介

本書各論按疾病的性質分類編排章節,每病分概說、病因病機、辯證和治療等項目。

目錄

第一章 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類釋義
一、命名
二、分類釋義
第二章病因病機
一、外因與內因
二、瘡瘍與氣血、臟腑、經絡的關係
第三章 診斷
第一節 四診在外科學上的運用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二節 辨陰證陽證
第三節 辨腫痛癢膿
一、辨腫
二、辨痛
三、辨癢
四、辨膿
第四節 辨善惡順逆
一、辨善惡(五善七惡)
二、辨順逆
第五節辨經絡
第四章 治療
第一節 內治法
一、內治的三個大法
二、內治法的具體運用
第二節 外治法
一、藥物療法
二、手術療法
三、其他療法
第五章 癰
第一節 頸癰、鎖喉癰
第二節 臍癰
第三節 囊癰
附:脫囊
附:子癰
第四節 委中毒
第六章 有頭疽
附:三陷證
第七章 癤
第一節 暑癤
第二節 螻蛄癤
第三節 多發性癤病
第八章 疔瘡
第一節 顏面部疔瘡
第二節 手足部疔瘡
第三節 紅絲疔
第四節 爛疔
第五節 疫疔
第六節 疔瘡走黃
第九章 無頭疽
第一節 附骨疽
第二節 脅疽、淵疽、肋疽
第十章 流痰
第十一章 流注
第十二章 岩(癌)
第一節 乳岩
第二節 失榮
第三節、腎岩
第四節 舌岩
第五節 繭唇
第十三章 石疽
第十四章 癭
第十五章 瘤
第十六章 瘰癧
第十七章 發頤
第十八章 耳病
第一節 耳膿
第二節 耳痔
第十九章 鼻病
第一節 鼻淵
第二節 鼻痔(鼻息肉)
第二十章 乳病
第一節 乳癰
第二節 乳發
第三節 乳疽
第四節 乳中結核 乳癧 乳癖 乳癆(乳痰)
第五節 乳頭破碎
第六節 乳漏
第二十一章 內癰
第一節 腸癰
第二節 胃癰
第三節 肝癰
第二十二章 梅毒
第二十三章 肛門病
第一節 痔瘡(內痔、外痔、內外痔)
第二節 血栓痔
第三節 息肉痔
第四節 沿肛痔
第五節 鎖肛痔
第六節 肛裂
第七節 脫肛
第八節 肛門周圍癰疽
第九節 肛漏(痔瘺)
第二十四章 婦人陰瘡
第一節 陰腫
第二節 陰蝕
第二十五章 褥瘡
第二十六章 臁瘡
第二十七章 脫疽
第二十八章 外傷病
第一節 甲疽
第二節 水火燙傷
第三節 凍瘡
第二十九章 咬傷病
第一節 毒蛇咬傷
第二節 瘋犬咬傷
第三節 毒蟲傷
第三十章 皮膚病
第一節 白禿瘡
第二節 肥瘡
第三節 鵝掌風
第四節 腳濕氣附:灰指甲
第五節 天皰瘡
第六節 膿窠瘡
第七節 丹毒
第八節 熱瘡
第九節 纏腰火丹
第十節 瘊子
第十一節 疥瘡
第十二節 風疹塊
第十三節 濕疹
第十四節 漆瘡
第十五節 紅花草瘡
第十六節 瀝青瘡
第十七節 牛皮癬
第十八節 白疙(松皮癬)
第十九節 白屑風
第二十節 酒齄鼻
第二十一節 粉刺
第二十二節 油風(斑禿)
第二十三節 白駁風
第二十四節 雞眼
第二十五節 瘢痕疙瘩
第二十六節 皸裂瘡
第二十七節 蛇皮癬
第二十八節 體氣(狐臭)
第二十九節 麻風附方

起源

在原始社會,人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因與野獸搏鬥,和嚴寒酷暑抗爭,創傷很多,就自發地運用野草、樹葉、草藥包紮傷口,拔去體內異物,壓迫傷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療方法。以後發展到用砭石、石針刺開排膿治療膿腫。這些原始的清創、止血、外用藥和小手術就是外科的起源。大約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齒、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記載。《山海經·東山經》中說: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說:砭針,治癰腫者。”當時砭針是切開排膿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該書載有38種疾病,其中包括癰、疽、痹、癭、痔、疥等外科疾病,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民間行醫者擅長各異,因此出現了醫學的分科。外科成為專科是在周代,《周禮·天官篇》把當時的醫生分為疾醫、瘍醫;食醫和獸醫四大類,其中瘍醫即是外科醫生,主治腫瘍、潰瘍、金創和折瘍。。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之祝藥,刮殺之齊。(祝藥即是敷藥,刮是颳去膿血,殺是用腐蝕劑去惡肉或剪去惡肉,齊是瘡面子復)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感染、刨傷、凍瘡、諸蟲咬傷、痔漏、腫瘤、皮膚病等很多外科疾病,並在。牝痔。中記載了割治療法,如“殺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膻(直腸)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剝去其巢,冶黃芩而屢傅之。還有用地膽等藥外敷牡痔”,用滑潤的。鋌。作為檢查治療漏管的探針等。可見,當時外科已有廣泛的治療水平。

形成

中醫外科初具規模,形成一個學科是在漢朝。那時已有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問世,其中《靈樞·癰疽》所載外科病名雖只有17種,但對癰疽的病因病機已有一定的認識,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寫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寫,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藏,藏傷故死矣”。在《黃帝內經》中,尚有針砭、按摩、豬膏外用、醪藥、手術等多種外科療法,如最早提出用截趾手術治療脫疽。同時,已有了升丹,如《周禮·天官篇》中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玄注五毒說:“今醫人有五毒之藥,合黃鰲,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其中,燒三日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以治瘍。”即是現在升丹的煉法和套用。號稱外科鼻祖的華佗(公元141—203年),第一個套用麻沸散作為全身麻醉劑進行剖腹術。如《後漢書》中說:“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或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在世界上這是最早開展麻醉術和外科手術的文獻記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後世外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治療腸癰、寒疝、浸淫瘡、狐惑等病的辨治體系和方藥,至今仍為臨床所套用。西漢前後問世的《金創瘓疚方》是我國第一部外科學專著,惜已失傳。由此可見,到了漢代,從理論、實踐、藥物、手術、著作等多方面看,中醫外科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

發展

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中醫外科發展較快。兩晉南北朝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介紹了許多有科學價值的經驗,如用海藻治療癭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記載;用狗腦敷治瘋狗咬傷,開創了用免疫法治療狂犬病的世界先例。南北朝時有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劉涓子鬼遺方》(成書於499年),載有癰疽的鑑別診斷、內外處方140個。其中,外傷用止血、收斂、止痛,癰疽用清熱解毒藥,腸癰用大黃湯,膿成不可服,均符合臨床實際。對辨別有膿無膿和膿腫切開方法的描述也有實用價值,如說:“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之。聽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得易出。”隋朝由巢元方等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書中有不少外科內容,對癭瘤、丹毒、疔瘡、癰疽、痔瘺、獸蛇咬傷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40多種皮膚病的記載中,對某些皮膚病病因的認識已顯示出相當的科學水平,如“在頭生瘡,有蟲,白痂甚癢”,是指髮癬;“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並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瘸蟲”,指的是疥瘡;並認識到漆瘡與過敏體質有關。在“金瘡腸斷侯”中有腸吻合的記載,如“腸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說明對腹部手術已有一定的經驗。還有血管結紮、拔牙等手術方法的記載。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實用百科全書,記載了很多臟器療法,如食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療腳氣病,食羊層、鹿靨治療甲狀腺腫大,都是現代科學證實了的臨床經驗。至於用蔥管導尿,則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早1200多年。王燾的《外台秘要》載方6000佘首,包含了不少外科方劑,是外科方藥的重要參考文獻。
宋代外科已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在病機分析上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治療上注重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太平聖惠方》提出應鑑別“五善七惡”,同時總結了內消、托里等內治方法。其他如用砒劑治療痔瘡,蟾酥酒止血止痛,燒灼法消毒手術器械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驗總結。公元1227年魏峴的《魏氏家藏方》已載有在痔核周圍先塗膏劑,以免灼痛,使枯痔療法更為完善。宋代外科專著亦日益增多,其中《衛濟寶書》專論癰疽,並記載了很多醫療器械,如灸板、訊息子、煉刀、竹刀、小鉤等的用法。李迅著《集驗背疽方》,對背疽病因、症狀、治療作了全面論述。陳自明撰《外科精要》,強調癰疽應辨證施治,區分寒熱虛實,重視整體療法,載有托里排膿多個方藥,至今仍在臨床中套用。
元代的外科著作,有朱丹溪的《外科精要發揮》、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齊德之著的《外科精義》總結了元以前各種方書的經驗,從整體出發,指出外科病是陰陽不和、氣血凝滯所致,治療瘡瘍應辨別陰陽虛實,反對。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提倡內治與外治相結合。《世醫得效方》是一本創傷外科專著,在正骨方面有精確記述,對麻醉藥的組方、適應證、劑量均有具體說明,對傷科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成熟

中醫外科到明清時期已較為成熟,外科專著增多,並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如明·薛己著的《外科樞要》,記載了有關外科病的理論、經驗、方藥,第一次詳細敘述了對新生兒破傷風的診治。汪機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諸內”的思想,在序中指出:“外科者,以其癰疽瘡瘍皆見於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於內,知乎內,以求乎外,其如視諸掌乎。”並創製玉真散治療破傷風。其他還有王肯堂韻《瘍科準繩》、申斗垣的《外科啟玄》、陳文治的《瘍科選粹》、竇夢麟的《瘡瘍經驗全書》、張景岳的《外科鈐》等均有特色。
陳司成的《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論述梅毒的專著,指出此病多由性交傳染,且會通過胎感測染形成先天性梅毒,主張用丹砂、雄黃等含砷藥物治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劑治療梅毒的記載。此期以陳實功的{外科正宗}成就最大,該書廣輯病名,詳述病因病機、證候、辨證、治療、預後等,並附醫案加以論證,條理清晰,十分完備,自唐代到明代的外科治法,大多都有收錄曠後人有“列證最詳,論治最精”的評價,影響巨大,經後人加以繼承發展而形成了中醫外科的一大學派——正宗派。從學術思想來看,該書重視脾胃,主張外科以調理脾胃為要。其主要成就以外治和手術方面比較突出,他用腐蝕藥或刀針清除壞死組織,放通膿管,使毒外泄。手術方法記載有14種,如創製鼻痔的摘除工具、腹腔穿刺排膿術、指關節離斷術等都很有實用價值。倡導膿成切開,位置宜下,切口夠大,腐肉不脫則割,肉芽過長則剪,這些有效方法沿用至今。清代學術上獨樹一幟、影響較大的有王維德的《外科全生集》,該書創立了以陰陽為主的辨證論治法則,所謂“憑經治症,天下皆然;分別陰陽,唯餘一家”。把複雜的外科分為陰陽兩類,如癰陽、疽陰等。主張以“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的原則治療陰證,自擬陽和湯、醒消丸、小金丹、犀黃丸等,臨床療效頗好。並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反對濫用刀針。其學術觀點被許克昌外科證治全書》等所宗,形成了中醫外科的又一大學派——全生派。高錦庭的《瘍科心得集》揭示了外科病因的一般規律,立論以鑑別診斷為主,並將溫病三焦辨證學說融合於瘍科的辨證施治之中,認為“瘍科之證,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在中部者多屬氣鬱、火郁,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套用犀角地黃湯、紫雪丹、至寶丹等治療療瘡走黃,至今還在臨床套用。後人宗高氏學術思想及以心得形式論述外科疾病,而形成了中醫外科的又一大學派——心得派。余聽鴻的《外證醫案彙編》即屬此派。陳士鐸的《外科秘錄》、顧世澄的《瘍醫大全》等亦各有特點。此外,吳師機的《理瀹駢文》專述藥膏的外治法,總結了不少治療學上的新成就。近代張山雷於1927年所著的《瘍科綱要》,內容簡要,立論、辨證、用藥均有特色,對外科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外科進入了一個歷史發展新階段。在教學、臨床、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了中醫研究院,以後各省、市先後成立了中醫藥研究院(所)。為培養中醫人才,1956年起各省、市相繼成立了中醫學院,一批著名的中醫外科專家到中醫學院任教,對歷史上外科醫家的學術經驗進行全面、系統的教授,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師承家授的培養方法。為適應教育需要,1960年中醫研究院編著《中醫外科簡編》,1960年、1964年、1983年、1997年上海中醫學院先後4次主編了《中醫外科學》教材,1980年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了中醫專業用的-《外科學》,均作為全國中醫學院外科教學的統一教材,部分中醫院校也相繼編著了不同層次(包括自學考試)各具特色的《中醫外科學》教材,使學生能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中醫外科學的理論知識,為培養中醫外科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還編著出版和重印了大量的中醫外科學專著,不斷交流全國各地中醫外科學的學術經驗與成就,使中醫外科學的理論和經驗得到較快普及與提高。在全國各市、縣都先後開辦了中醫醫院,在這些醫院裡大多設有中醫外科,因而使外科疾病的診療和臨床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等單位治療頸、腋淋巴結結核,天津瘡瘍研究所用去腐生肌法治療慢性竇道等,於1982年及1986年分別獲得乙級科技成果獎;河北省新樂縣骨髓炎醫院採用內服藥物結合手術摘除死骨的方法治療骨髓炎,治癒率達95%。
1987年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的燒傷膏,為全國醫學界矚目。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通塞脈”、“清脈791”,注射治療各期內痔均有效的“消痔靈”注射液,治療多種皮膚病的“五妙水仙膏”等,都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或衛生部科技成果獎。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毒蛇咬傷等,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近年來,對男性病的臨床研究蓬勃興起,開拓了男性病治療的前景。電子計算機在中醫臨床運用中的研究,為整理外科醫著、總結外科經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