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又稱“四六風”、“臍風”、“七日風”等,系由破傷風梭狀桿菌侵入臍部,產生毒素而引起以牙關緊閉和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為特徵的急性嚴重感染性疾病。隨著我國城鄉新法接生技術的套用和推廣,本病的發病率已經明顯降低。但在偏遠山區,農村及由私人接生者仍可發生。

基本介紹

  • 別稱:四六風、臍風、七日風
  • 就診科室:兒科
  • 常見病因:破傷風梭狀桿菌侵入臍部
  • 常見症狀:哭鬧,口張不大,吸吮困難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1.病原菌
破傷風梭狀桿菌為革蘭氏染色陽性,梭形厭氧菌。本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在土壤、塵埃、人畜糞便中都存在。抵抗力極強,在無光照射的土壤中可存活幾十年,能耐煮沸60分鐘,乾熱150℃1小時,5%石炭酸10~15小時。需高壓消毒,用碘酒等含碘的消毒劑或其他消毒劑如環氧乙胺才能將其殺滅。
2.感染方式
接生斷臍時,接生人員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紗布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嚴密,或出生後不注意臍部的清潔消毒,致使破傷風桿菌自臍部侵入而引起。多數發生在出生後4~7天。

臨床表現

潛伏期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狀為哭鬧、口張不大、吸吮困難,如用壓舌板壓舌時,用力愈大,張口愈困難,壓舌板反被咬得越緊,稱為壓舌板試驗陽性,有助於早期診斷。隨後牙關緊閉,面肌緊張,口角上牽,呈“苦笑”面容,伴有陣發性雙拳緊握。上肢過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張狀,呼吸肌和喉肌痙攣可引起青紫窒息。任何輕微刺激(聲,光,輕觸,飲水,輕刺等)即可誘發痙攣發作,痙攣發作時患兒神志清楚為本病的特點。經及時處理能度過痙攣期者(一般需3周左右),其發作逐漸減輕,發作間隔時間延長,能吮乳。完全恢復約需2~3個月。病程中常並發肺炎和敗血症。

檢查

1.周圍血象
感染性血象,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
2.細菌培養
臍部分泌物培養可分離出破傷風桿菌,但僅部分患兒陽性。
3.腦脊液
腦脊液檢查正常。
4.X線胸片
檢查可明確有無繼發肺部感染。
5.腦CT
無明顯異常,無顱內出血表現,可與新生兒顱內出血症引起的驚厥鑑別。
6.腦電圖檢查
無明顯異常。

診斷

病史加出生後典型發作表現,一般容易診斷,早期尚無典型表現時,壓舌板試驗陽性也可確診。

治療

控制痙攣、預防感染、保證營養是治療的三大要點。
1.控制痙攣
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地西泮(安定)  首選,緩慢靜脈注射,5分鐘內即可達有效濃度。但半衰期短,不適合做維持治療,4~6小時1次,重症用藥間隔可縮短至3小時一次,痙攣短暫停止後立即留置胃管,地西泮改用口服製劑,由胃管注入。
(2)苯巴比妥鈉  是治療新生兒其他驚厥的首選藥,但用於破傷風,難以很好的控制痙攣,可與安定交替使用。
(3)10%水合氯醛  胃管注入或灌腸,作為發作時臨時用藥。
(4)副醛  止痙效果快而安全,但主要由肺排出而刺激呼吸道黏膜,有肺炎時不宜採用。多為臨時使用一次。
(5)硫噴托鈉 用以上藥物後仍痙攣不止時可選用。肌注或緩慢靜注。
2.抗病毒
馬血清破傷風抗毒素(TAT)只能中和游離的破傷風毒素,對已與神經節苷脂結合的毒素無效。因此,越早用越好。
3.抗生素
青黴素或頭孢菌素、甲硝唑靜脈滴注,可殺滅破傷風桿菌。
4.護理
將患兒置於安靜、避光的環境,儘量減少刺激以減少痙攣發作。必須的操作如測體溫、翻身等儘量集中進行。及時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口腔、皮膚清潔。病初應暫禁食,通過靜脈供給營養及藥物,痙攣減輕後再胃管餵養。臍部用3%過氧化氫清洗,再塗抹碘酒以消滅殘餘破傷風桿菌。

預防

1.大力推廣新法接生:新生兒出生後,臍帶必須嚴格處理。嚴格執行完全可預防本病。
2.接生消毒不嚴者,爭取在24小時內剪去殘留臍帶的遠端,再重新結紮,近端用3%過氧化氫或1:4000高錳酸鉀液清洗後塗以碘酒,同時肌注破傷風抗毒素或人免疫球蛋白。
3.對不能保證無菌接生的孕婦,目前已在開展的給孕婦注射破傷風類毒素的方法,此法能有效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