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北京八達嶺長城腳下,是一座以萬里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歷史和現狀的專題性博物館,為仿古式烽火台連體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長城博物館
  • 地點延慶區八達嶺鎮八達嶺風景區
  • 開放時間:夏季9:00-17:00,冬季9:00-16:30
  • 館藏精品: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熉神炮,文姬
  • 開館時間:1994年9月6日
  • 票價:45元
發展歷史,基本陳列,展廳分布,館藏文物,長城歷史,長城修築,長城之最,保護現狀,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中國長城博物館 位於北京延慶區八達嶺,背依長城而建,1994年9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是一座展室長城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的專題性博物館。江澤民為該館題寫了館名。館舍外觀為長城狀,莊嚴威武,與長城渾然一體,交相輝映。館內展線設計獨特,通道高低逶迤,宛如長城起伏,處處可見“雄關”、“隘口”、“風燧”、“敵台”,仿佛置身於嘉裕關到山海關的萬里長城之上。
中國長城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由“歷代長城”、“明代長城”、“建置裝備”、“長城征戰”、“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藝術寶庫”、“愛我中華修我長城”七個部分組成,展示了長城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長城建築的結構與布局,歷史上發生在長城內外的重大戰役及長城沿線分布的歷史名勝、人文景觀,再現了長城內外兄弟民族長期共同發展、相互交融的史實及全國各民族、世界各國人民對長城的關心與愛護。展覽集中了全國長城沿線各地出土的文物、標本精華,輔以翔實的歷史文獻、照片和模型,對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進行了詳盡的表述。同時部分採用了高科技展陳手段模擬出長城攻戰場面,烘托氣氛,使它有別於同類館的長城專題陳列,增添了可視性與趣味性。

展廳分布

中國長城博物館它共分為九個展廳,展覽面積3200平方米,基本陳列由“歷代長城”、“明代長城”、“建置武備”、“長城征戰”、“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藝術寶庫”、“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名勝之首,友誼長虹”等八個部分組成。
中國長城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
展覽集中了全中國長城沿線各地出土的文物、標本之精華,輔以詳實的歷史文獻、照片和模型,給予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世界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以詳盡的展示。

館藏文物

重要展品中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為中國長城頒發的《世界文化遺產證書》原件,有40年來世界120個國家20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登臨八達嶺長城的照片。
這些珍貴的展品在全中國同類博物館中是獨有的。中國長城博物館依託八達嶺長城,當參觀完八達嶺長城再走進博物館,會對長城-這一偉大的奇蹟,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長城是世界奇蹟,中華瑰寶,愛我長城應知我長城。
中國長城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
文姬
蔡文姬。據《後漢書·董祀妻傳》,蔡文姬為陳留郡國人.是東漢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初嫁河東人衛仲道,夫亡後歸居家中。時值天下動亂,四處交兵。董卓在長安被誅後,其父蔡邕曾因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將而獲罪,為司徒王允所囚,並被處死獄中。蔡文姬則於兵荒馬亂中為董卓舊部羌胡兵所擄,流落至南匈奴左賢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建安中,隨著曹操軍事力量的不斷強大,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的被逐步削平,中國北方遂趨於統一。在這一歷史條件下,曹操出於對故人蔡邕的憐惜與懷念,“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將蔡文姬從匈奴贖回國中,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便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四百餘篇,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作出了貢獻。這就是歷史上所謂“文姬歸漢”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又被編入小說、戲劇,被之管弦,得以廣泛流傳。諸如:元金志南的《蔡琰還漢》雜劇,明陳與郊的《文姬入塞》雜劇,清尤侗的《吊琵琶》雜劇,小說《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程硯秋的《文姬歸漢》京劇,以及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歷史劇等,均曾取材於此。
戚繼光
(1528-11-12-1588-01-05)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一人為一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抗倭名將戚繼光抗倭名將戚繼光
王昭君與呼韓單于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活了2年,與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生活了11年,合計13年。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丰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後來王昭群生了兒子名叫伊屠智邪師,呼韓邪死,又依匈奴婚俗,嫁給呼韓邪前妻的兒子復株累單于,又生了二女,長女卜居次,次女當於居次。
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熉神炮
炮長170厘米、重420公斤,炮身銘文有製造年代:
“崇禎戊辰年兵仗局鑄造”炮名稱“捷勝飛空滅虜安邊發熉神炮”
使用方法:一位用藥 二斤寧少勿多 打五、六木榔頭不等 木馬 一個二斤重鉛子一筒或再添一斤 鉛子亦可。

長城歷史

長城修築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係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遊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遊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于,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遊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併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長城之最

修築朝代最多:戰國(燕、趙)時期、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共八個朝代修築的十三段長城。
最高的長城:大部分位於赤城縣境內的明代宣府鎮北路長城,全長296公里,穿越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山峰十餘座。最高處是冰山樑,海拔2211米。
中國長城中國長城
緯度最高的明長城:赤城縣獨石口長城建在北緯41度21分,為現存明長城最北端,像一隻虎首突出明朝版圖,其北部為壩上閃電河一帶草原。
烽火台最密集:由於宣府鎮長城防務重要,沿線烽火台修築密集,同時從長城到軍堡之間也有密集的烽火台傳遞信息,史料載有烽火台一千二百七十多座,現據不完全統計約有八百多座。更有南線長城在平原處沒有修築連續的牆體,而是以“連墩列戍”形式築成防線。
戰事最頻繁:漢代的上谷郡、代郡在張家口一帶,受匈奴騷擾多,戰事也多,漢代名將霍去病李廣蘇建蘇武之父)、班超均曾在這一帶多次同匈奴打仗。明朝宣府鎮和大同鎮是北京的北部邊防,蒙古殘元勢力進攻明朝多數是從這兩個地方進入,而由於宣府鎮長城沿線離北京更近一些,在張家口的長城更密集,這裡發生的戰事更多一些,僅蒙元軍隊打到居庸關的就有六十四次。
連墩列戍墩:烽火台又稱煙墩、墩台,是長城沿線或邊防上用以報警的高台,每隔一段距離築一烽火台,遇敵來犯則在烽火台上燃放煙火,迅速傳達敵情,即所謂“烽猴相接”。戍:軍隊守衛。

保護現狀

現狀 未得到足夠關注和保護
寧夏自古就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相互爭奪的要塞。經專家考證,自西周時期開始,戰國、秦、漢、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後在寧夏境內修築長城。寧夏境內幾乎可以找尋到歷史上各個朝代修築的、技術迥異的長城遺蹟,至今仍存留在寧夏境內的六道長城遺蹟總長度約1500公里,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鏡頭一
長城下建石料廠
在處於寧夏和內蒙古交界處的公路邊,一條明代長城遺址斷續相連,在賀蘭山中穿過,更顯出古長城威嚴的氣勢。但建在長城腳下的石料廠卻格外刺眼。幾部碎石機,以及采砂人的宿舍和開採的大量石料置於此地,“長城石料廠”顯得與這裡的環境極不相稱。走近長城,只見長城牆體每間隔一段就有大面積坍塌,牆體土塊一堆連一堆地落在殘牆斷壁間。
鏡頭二
長城取土沒人管
在位於鹽池縣花馬池鎮,有一位農民從長城上挖開的大門洞裡走出來。他說:“城牆上挖個大門洞圖個下地幹活兒省事。過去在長城上取土沒人管,誰想挖就挖唄。現在管得也不多,有人照樣在城牆上取土。”
登上長城向村莊眺望,只見有的農民把長城當做房屋後牆建起住宅,有的農民甚至以長城為牆建起豬圈;有的農民還在長城邊上挖開水渠,引水澆地;還有人居然用挖掘機在長城上取土,令人十分痛心。
鏡頭三
挖開長城當窯洞
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長樂鎮下河沿村一帶,發現有人早已在長城牆上挖開了窯洞,還鋪著稻草和床板;有的長城邊還放著大堆水缸,旁邊是停產工廠的廢墟,破磚爛瓦遍地都是。
呼籲 建立區縣鄉村四級保護網
據研究長城並出版兩本專著的寧夏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許成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他在調查發掘長城時發現,分布在戈壁荒漠、高山峽谷的古長城保存狀況相當好,而那些人們與長城朝夕相處的地方,卻是長城保護的難點地帶。
中國長城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
一些基層文物保護工作者建議,對長城做好有針對性地保護工作,並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行動起來,關注長城,保護長城,讓人們自覺形成保護長城的意識。同時,應建立區、縣、鄉、村四級保護網路,各市縣文物管理部門要從鄉村選擇義務文物保護員,經常巡視長城,一旦發現破壞長城的不法分子,及時向文物部門報告,以便採取有效保護措施。

參觀信息

門票:45元(八達嶺長城通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
地址:延慶縣八達嶺鎮八達嶺風景區
路線:京藏高速(原八達嶺高速)到八達嶺路口出即到
地圖地圖
參觀時間
夏季9:00-17:00
冬季9:00-16:30
閉關日周一
日計畫最高接待觀眾人數(人次):3000
免費接待方式集體觀眾電話預約,零散觀眾憑個人有效證件現場領票
免費開放後仍保留的收費項目:講解費、電子導覽器
相鄰景點
長城博物館相鄰景點詹天佑紀念館岔道古城長城全周影院水關長城居庸關關溝七十二景(五郎像 觀音閣 石佛寺石像 六郎像 彈琴峽 彌勒聽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