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大同鎮以“建經濟強鎮、創文明之鄉”為總目標,實施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來料加工四輪驅動,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大同鎮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現有工業企業490家,工業總產值7.3億元。依託豐富的土地、礦石、勞動力等資源,招商引資成績喜人,2005年引進市外項目13個,協定資金8100萬元,實到內資3744萬元,超額完成年計畫。
大同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該鎮以發展蠶桑、毛竹作為農業的主導產業,以打造“萬畝蠶桑基地”為目標,做大做強蠶桑業;以毛竹作為農民的“綠色銀行”,累計發展毛竹25000畝,其中高效毛竹5000畝;同時積極發展有機茶葉、蓮子、吊瓜、西甜瓜等多種農作物;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畜禽養殖基地大力推廣使用無動力厭氧淨化池,推行畜禽生態養殖,較好地減輕面源污染,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地有機結合。
大同鎮的來料加工業迅猛發展,全鎮58個行政村中有54個村已經發展來料加工業,從業人員達5800人,一級經紀人40人,加工行業涉及串珠、皮筋、針織、工藝品、天堂傘、錫箔等七大類,打造鋪天蓋地的“百姓經濟”。
大同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三國時新昌縣治所在地,歷來是建德西部重鎮,商品集散地,是大同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大同鎮經歷三次合併,1992年撤銷原大同鎮、溪口鄉,設立新的大同鎮;2001年撤銷大同、勞村2鎮,設立新的大同鎮;2005年4月撤銷大同鎮、上馬鄉,設立新的大同鎮。
內設機構
黨政辦公室:負責黨委、政府各項工作部署以及貫徹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和催辦;負責黨委政府各種會議的準備和服務工作;負責政府日常文書的處理,承擔黨委、政府檔案、報告的起草、修改、核稿和文印、歸檔工作;協助鎮領導做好各辦公室之間的聯繫、指導和協調工作;負責鎮政府後勤事務管理工作及用餐、用車安排。
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全鎮工業經濟發展計畫編制制訂工作;負責對全鎮工業企業的管理、規劃、協調、監督服務及計畫實施和考核工作;負責全鎮企業安全生產綜合管理工作;承擔全鎮企業各項指標完成統計工作;盤活存量企業資產,積極做好個私企業發展工作。
農業辦公室:負責全鎮農村經濟發展計畫的編制和制訂工作;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積極參與制訂發展農村經濟相關鼓勵政策,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提高;負責實施科興農、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負責農業信息工作,指導農業信息體系建設。
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全鎮社會救濟款物、優待撫恤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的發放,以及農村困難戶、五保戶的管理工作;負責對義務兵役任務的完成,退伍軍人的接受安排,民兵整組以及民兵訓練工作;積極做好殘疾人的就業和管理工作;積極做好老齡工作,努力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督促和檢查老年法規在全鎮的貫徹執行;協助市教育局,積極做好各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和鞏固本轄區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水平;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司法行政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積極參與基層法律服務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人民調解工作;積極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文化藝術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負責對全鎮文化市場的管理、監督、檢查、指導工作。
招商引資
大同工業功能區是2002年經市政府批准設立,享受省級園區優惠政策的市級工業功能區,位於原大同、溪口、勞村三鎮中心地塊,規劃面積5300畝,距擬建中的杭新景高速大同互通僅0.6公里,023省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四年來,功能區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投入達到3000餘萬元,土地平整面積達千餘畝,入區和正準備入區的企業20餘家,一座欣欣向榮的工業新城期待您的到來。大同是建德西部重鎮,有5.7萬人口,是建德人口第一大鎮,也是市“一主四團”中的重要一團,大同的經濟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旅遊資源
大同城山
城山坐落於大同鎮西南,因山勢陡峭,山頂平坦,山石黝黑,遠望如城而得名,民國《壽昌縣誌》載:“城山,古名西竺山。在(壽昌)縣(城)西三十里六都。其山高可百仞,周圍數十里,山頂有大坪,廣約數百丈。古有寺,今存遺址。
山麓有石佛寺。碑載唐時有佛從地湧出,共屬靈驗,即今西竺山萬福寺。” 城山為一片石岡,顏色黝黑,壁立千仞,望之如渾鐵鑄成。山下一片平疇沃野,上馬溪從畈中蜿蜒流過,稱“城山畈”。隔畈與城山遙遙相望的是金紫峰,峰下村落名富塘街,宋代出過一位不畏權奸的正直官員——胡國瑞。
胡國瑞曾任吏部侍郎,因得罪奸相秦檜而告老還鄉,但仍不忘國事,臨終前向高宗上遺表,希望高宗“登忠臣,斥奸回”,不忘中興大業。今人有詩云:城山腳下訪高人,臨終一表氣如城。留得忠名千古在,侍郎高風說到今。城山腳下的萬福寺原名石佛寺,重建以來已初具規模,香客絡繹不絕。
大同千年古剎——萬福寺
萬福寺,舊稱石佛寺,總面積20餘畝,位於大同鎮西竺山下,依山而座,臨壽昌江,環境幽美,建於唐朝,距今1100餘年。該寺院緣起於一放牛童子,該童子在一員外家幫放牛,一天下午童子躺在地上午睡,用一草帽遮面,睡後不久突聞一聲巨響,醒來時草帽不知去向,但發現山腳下長出一塊巨石,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尊佛像,童子立即回府告訴員外,員外聽後欣然來此,供養禮拜,並發心在石佛上方建一個寺院,立名乘良寺,此後這個村莊人傑地靈,明朝崇禎帝賜名:萬福寺。又傳該寺建於唐大曆中,寺僧就石筍鑿成佛像,號稱“石佛從地湧出”,故而香火甚旺,石佛高約1米,至今猶存。據民國版《壽昌縣誌》記載:“萬福寺,在縣西六都溪口,唐大曆中建,有石佛從地湧出,今猶存。”萬福寺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鐘鼓樓、藏經樓等56間,寺僧百餘人,寺田三十餘畝,為原壽昌縣最大的寺院,在周邊地區影響較大。清代和民國時期,香火頗旺。“文革”期間,萬福寺遭到嚴重破壞。 1993年,經杭州市政府批准,萬福寺重新開放。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萬福寺題寺名。近幾十年來,萬福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寺廟已初具規模,香客絡繹不絕。2009年,建德市文物普查隊又在大同萬福寺普查時發現釋迦石佛頭像一尊、古井一處,明崇禎六年的七寶如來石柱一尊,清康熙年間建造的大雄寶殿一幢、寮房三間,清康熙年間和清乾隆年間的碑記各一塊,為我國的文物開發保護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