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鎮(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鎮)

大同鎮(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鎮)

大同鎮,城鎮名。歷史上的大同鎮(又稱大同軍鎮)為明代九邊(相當於現在軍區)之一,大致範圍為今大同市。現在名叫大同鎮的城鎮共9個,分別是黑龍江大慶市大同區大同鎮,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大同鎮,湖北省蘄春縣大同鎮,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大同鎮,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鎮,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同鎮,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鎮,福建省長汀縣大同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同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大慶市
  • 面積:102平方公里
  • 人口:6.7萬人
  • 車牌代碼:黑E
大慶市大同鎮簡介,大同鎮歷史,農業措施,

大慶市大同鎮簡介

是大慶市大同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地方經濟發展基礎雄厚,曾被評為黑龍江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全鎮有6個自然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境內有薩大、大肇、明沈、同昌4條主幹路穿鎮而過;油田專用公路縱橫交錯,村村皆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現代化通訊設施齊全完備;電力供應充足;資金運轉便捷;科教文衛事業繁榮興旺;飲食娛樂、經貿流通、金融服務等發展迅速。

大同鎮歷史

大同鎮一帶,清末放荒招墾,隸屬肇州廳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劃定城基,“東西三里三,南北二里二”。1913秋,附近幾位紳士共聚於西燒鍋,酒話之間,表示同心協力建好城鎮,遂取名“大同鎮”,隸屬肇州縣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聯合第四保,1939年設大同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2月,隸屬第五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為第五區。1951年12月,設定大同鎮,1956年4月改由縣直轄。1958年9月,成立大同人民公社。1959年10月,改稱大慶公社,同年11月隸屬大慶區管轄。1960年5月,劃歸安達市管轄,因與大慶區重名,更名為新興鎮。1965年5月,撤銷大慶區,恢復大同鎮名稱,劃歸安達縣管轄。1978年4月,將大同鎮劃歸安達市(大慶)管轄,隸屬大同區,並為大同區政府駐地。
黑龍江大同鎮黑龍江大同鎮

農業措施

多年來,大同鎮始終堅持“調農重牧興工、培育市場、繁榮大同”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託現有的萬壽菊、大鵝等資源,鼓勵農副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現有國家級色素生產企業一家,市級畜牧加工企業兩家,並通過建龍頭、壯基地、連農戶,已形成了一條有機商業鏈。全鎮已形成瓜菜、色素原料、大鵝為主的三大產業;全鎮蔬菜、萬壽菊等經濟作物種植比例70%以上。蔬菜產業發展種植面積2萬餘畝,各類棚室1800棟,43型溫室285棟,種植以荷蘭彩椒、以色列柿子等為主的20多個品種,總量達6.5萬噸。萬壽菊原料基地兩萬畝,色素產業威名遠揚,是東北最大的萬壽菊生產和銷售基地,年加工萬壽菊原料近3萬噸,生產葉黃素300噸。大鵝養殖通過成功引進原種白鵝繁育企業,已帶動全鎮及周邊發展大鵝200萬隻。鎮內還建有農用物資批發、舊物交易、蔬菜批發、建材交易等多個專業化市場,是大慶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和交流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