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中國科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高校,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是首批20所學位自主審核高校之一。入選“珠峰計畫”“111計畫”“2011計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國際套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成員。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醫學、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後第二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以來,學校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2017年和2022年,學校兩度入選全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截至2024年5月學校本科招生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32個學院,本科專業41個, 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其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9個,省部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學校現有34個一級學科(含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含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點。設有蘇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金融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簡稱:中國科大,USTC 
  • 創辦時間:1958年9月 
  • 創辦人:郭沫若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理工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1999年) 
    211工程(1995年) 
    111計畫(2006年)
    珠峰計畫(2010年)
    九校聯盟C9)(2009年) 
    2011計畫(2013年)
    全國重點大學(1959年)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1年) 
    強基計畫(2020年)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2005年)
    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單位(2023年6月)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領導舒歌群(黨委書記) 、包信和(校長) 
  • 專職院士數:79 
  • 本科專業:41個(截至2024年) 
  • 碩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4年3月) 
  • 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截至2024年3月) 
    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點(截至2024年3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4個(截至2023年10月) 
  • 國家重點學科: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截至2024年3月) 
    4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截至2024年3月) 
    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截至2024年3月) 
  • 院系設定:32個學院,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截至2024年1月) 
  • 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 校歌:《永恆的東風》 
  • 校慶日:9月20日 
  • 院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
  • 院歌:《永恆的東風》
  • 地址:北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4號 
    南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徽州大道1129號 
    西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443號 
    東校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96號 
    高新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復興路100號 
    中校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373號
  • 院校代碼:10358 
  • 主要獎項:7次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截至2024年) 
    1次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5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截至2024年) 
    7次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截至2024年) 
    4次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截至2024年)
    19次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截至2024年) 
    3次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截至2024年) 
    1次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截至2024年) 
  • 知名校友汪洋 、趙忠賢 、華羅庚 、朱清時 、尹志堯 、侯建國 、潘建偉 、李一良 
  • 知名教師陳國良 、程福臻 、施蘊渝 、史濟懷 、向守平 、常印佛 
歷史沿革,追根溯源,建校初期,“文革時期”,改革創新,重新崛起,展望未來,辦學條件,院系設定,附屬醫院,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校區情況,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宿舍,食堂,體育設施,校園風景,知名校友,所獲榮譽,學校榮譽,學校排名,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追根溯源

  • 建校背景
20世紀50年代,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國內新興技術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技術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就成為科學院領導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構想。
  • 醞釀與審批
1958年3月18日,在中科院第三次院務常務會議上,院長郭沫若提出,為了培養幹部,可以考慮科學院附設高等學校。5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勁夫代表科學院黨組向負責全國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副總理和中宣部呈交請示,建議由中國科學院試辦一所大學。聶榮臻副總理隨即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科學院擬辦大學一事,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5月21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交報告。
1958年6月2日,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後,中央政治局常委、總書記鄧小平批示“書記處會議批准這個報告,決定成立這個大學。”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也審批同意了中央書記處的決定。
  • 籌備過程
1958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召開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學校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時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會議通過了建校方案和1958年招生簡章,明確教學設備原則上由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負責。會議決定學校設定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物理熱工系、無線電電子學系、自動化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套用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系、生物物理系等12個系;並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建立聯繫協作關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老北門
同年7月28日,學校籌備委員會舉行第一次系主任會議,會議決定增設套用地球物理系,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數學和政治課等四個小組。根據聶榮臻副總理指示,原中央黨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讓給中國科大當校址,中國科學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幹部、教室、工人、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
為解決招生問題,中國科學院黨組報請中央批准,從各省、市當年考生中由中國科大優先錄取1600名新生。6月18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登載了中國科大招生簡章。
9月初,在北京考區錄取的150名新生提前報到,參加整理校園和修建操場等義務勞動;9月15日,京外新生辦理報到註冊手續,全校共錄取1634名學生。
開學前夕,郭沫若起草校歌歌詞,並廣泛徵求修改意見。9月19日,郭沫若與全體學生第一次見面,並請校歌作曲者、全國音協主席呂驥為學生教唱校歌《永恆的東風》。

建校初期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舉行。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中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報導了中國科大的誕生。
1959年,中國科學情報大學併入中國科大,設立科技情報系,1960年該系撤銷,學生分別併入物理、化學、生物等系科專業。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同意將原來的13個系合併成數學系、物理系、近代化學系、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學系、無線電電子學系6個系。教育部核定學校設定專業24個,1966年減為23個,學制5年。根據中國科學院的要求,系和專業調整後,專業課程基本不變,教研室繼續保留,以便經常和研究所取得密切聯繫。
1959年5月,被列入中共中央的《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建校初期的中國科大
1960年中國科大與科學院計算研究所聯合研製成功“107計算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研製的通用數字計算機,也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1960年2月,學校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工作報告會。1963年9月,為紀念建校五周年出版的《科學論文集》,選入師生論文共80篇。
1963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研究所錄取的200名研究生也由中國科大負責基礎課教學。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曾致函科學院領導,建議中國科大開辦研究生院。科學院對由中國科大在中關村開辦研究生院問題也曾提出方案,後因“文革”動亂而擱淺。
截至1966年,中國科大為國家培養了4710名畢業生,85%分配在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工作,絕大部分成為業務和領導骨幹。在前三屆畢業生中,後來當選為“兩院”院士者就有29人,在全國高校同期畢業生中名列第一。

“文革時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國範圍內爆發,學校停止招生,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頓。1961級學生在校長達6年半之久,至1967年12月方畢業分配,走上工作崗位。研究生至1968年才派遣完畢。
1966年6月,根據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國科學院向中國科大派駐工作組。此後,揭發會、批鬥會、大字報、大辯論持續不斷,掀起了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至7月29日,駐校工作組才根據上級決定,撤離科大。
1968年3月5日,中國科大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次日開始辦公,在革委會各辦事機構健全之前,統管一切有關革委會事宜。1968年8月,解放軍駐京“毛澤東思想宣傳隊”200餘人、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兩批300人進駐科大,領導學校“斗、批、改”運動。1969年2月27日,學校成立教育革命組。之後,學校陸續派出了11支教育革命探索小分隊,共77人分赴部隊、農村、工廠進行教育革命探索,併到上海取經。
1969年7月9日,中國科技大學教育革命調查組草擬出《關於走共大道路,重建無產階級新科大的初步意見》一稿,其主要精神是: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榜樣,向清華、北大學習,到江西創辦教育革命基地。7月15日~23日,學校派出多人分批去湖北、江西、東北等地選點辦“五·七”幹校,以便幹部輪流下放勞動鍛鍊。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劉西堯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協商,指令中國科大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先遣人員90人12月初趕赴安慶,隨後900人到達該市,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里,擁擠不堪,食宿等基本生活無法維持。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噸,裝運儀器、器材、圖書、檔案等35000箱;遷出家屬470多戶,組織職工、學生、家屬客運20多批,約6000人次,用火車皮510多節,搬遷費達77萬元。
1971年9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與第三機械工業部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1972年,學校重建了數理化基礎課教研室,廣大師生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開始了教學科研工作。學校決定將分布在全國範圍各種崗位上的300多名1968~1970屆畢業生招回學校進修,舉辦“回爐班”。“回爐班”結業後,他們與學校從各地所招的200餘名教師一起充實了學校的教師隊伍,使隊伍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後來形成以年輕人才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招收的1972~1976級工農兵學員,學制改為3年。
197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改為安徽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安徽省為主。1975年9月,中國科學院經請示國務院,決定中國科大由以安徽省領導為主改為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同年,主持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鬍耀邦在準備向國務院提交中國科學院《匯報提綱》的同時,指示科大代表科學院起草向國務院匯報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在報告中,提出中國科大要通過擇優錄取應屆畢業生、試辦研究生班等建議。報告上報後,鄧小平圈閱同意。
當中國科大準備實行經鄧小平指示同意的辦法招生時,全國掀起“反擊右傾翻案風”,《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被誣衊為“復辟”“回潮”的“毒草”。
至1977年底,中國科大校舍面積達11.8萬平方米,全校教職工2300餘人,其中教師1157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講師126人。

改革創新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科學院於1977年8月5日至1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提出科大既要成為教學中心,又要成為科研中心,制訂了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改革措施。9月5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副主席鄧小平及紀登奎余秋里王震谷牧副總理等批示同意。
1978年2月17日,學校恢複列為重點大學。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主要有:
1.面向世界,開放辦學
中國科大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實行對外開放,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所大學、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定,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平均每年有近300位外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先後選派教師近萬人次赴30多個國家與地區訪問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聘請上百位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舉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2.創建少年班
197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批准,中國科大經過考試選拔智力超常的少年進校學習,探索在少年中成功培養合格大學生的經驗。首期少年班21人,平均年齡14歲,年齡最小的謝彥波僅11歲。此後,部分高校也陸續開辦少年班。1985年9月,為把少年班經驗向普通本科教育推廣,中國科大仿照少年班辦學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零零班”)。少年班與零零班統一管理,共同培養,學生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3.創辦全國第一個研究生院
1977年10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院。1978年3月,中國科大研究生院正式成立,這是全國最早創辦的研究生院。不久,中國科大明確提出建立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1981年11月,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其中博士點11個,碩士點24個。1983年,國內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18人中,有白志東、蘇淳、李尚志、范洪義等7人為中國科大培養的研究生。1982年1月,中國科大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學校。1986年,合肥校本部也設立研究生院。
4.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1980年7月23日至30日,中國科技大學第二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著重研究了如何發揮科學院和科大在科學技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並為進一步辦好在合肥的校本部和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作出決定。
1980年代初,中國科大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和改造,使當時以理工為主的學科結構調整為理工結合、兼有文管的綜合性學科結構,並通過不斷完善,使學科專業一直保持在全國高校的先進水平。學校還及時提出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進行“4-2-3(學士-碩士-博士)分流培養”的試點,通盤考慮高等教育的三個層次。1980年中國科大開始實行學分制,同時實行免修、選修、跳級等措施;試行導師制,允許對拔尖學生單獨擬定培養計畫;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儘早參加科研活動,設立學生科研專項費用,開放部分實驗室供學生使用。1985年,中國科大開辦不分系科專業的教學改革試點班,設立主輔修制、雙學位制。
1977年以後入學的中國科大曆屆畢業生中,有6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在1979~1988年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留學生項目(CUSPEA)中,中國科大學生共考取237人,占錄取總數的25.8%,為全國之冠。1983年,英國《自然》雜誌撰文稱中國科大為“招風的大樹”。

重新崛起

1980年12月,國務院批准在中國科大設立“郭沫若獎學金”,該獎學金系用郭沫若生前交給中國科學院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為中國科大學生的最高榮譽獎項。
1981年2月27日,經中科院黨組決定,中國科大研究生院和中國科大北京教學管理處合併。1981年3月,中國科學院同意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務委員會。
1982年5月,經中科院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可以同時使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兩個名稱,掛兩個牌子。
1984年,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七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10所高校之一。同年11月20日,國家在高校中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工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中國科大西校區舉行奠基典禮。
1986年6月,國家計委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期工程計畫任務,擴建校舍建築面積167000平方米,總投資9300萬元;批准在校人數為9800人,其中本科生4500人,研究生1500人,教職工編制為3800人。1986年9月20日,學校舉行新校區工程奠基典禮。
經過“七五”、“八五”國家重點建設,截至1988年底,中國科大校園面積擴大近一倍,建築面積已由遷址合肥時的6萬平方米增至51萬餘平方米。教學樓、化學樓、電子樓、力學樓、生物樓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結構分析、選鍵化學等中國科學院開放研究實驗室相繼建成。3000門程控電話開通。校園計算機網路建成並投入運行。新建成圖書館並初步建成與Internet聯網的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等公共服務設施。

展望未來

1990年代中期以來,先後成立了理學院、商學院(後更名為管理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工程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學院院長大多由“兩院”院士或知名教授擔任。下設26個系,初步建成了校、院、系三級管理的運行機制,逐步按學科群組織教學,學科專業結構更加符合現代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的規律。
1995年12月,國家教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在部分高等學校“211工程”立項工作會議上,確定包括中國科大在內的一批重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1996年9月,為區別於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之後加上“(北京)”,即“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99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中國科學院納入知識創新工程體系試點範圍,作為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中國科大的領導體制由1984年以來試行校長負責制,轉換為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999年7月25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協定,並聯合發出《關於重點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決定》,中國科大成為首批九所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同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菸草專賣局在合肥召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經濟技術學院合併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經濟技術學院成立大會。
2000年3月1日至5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三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展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中國科大在21世紀初建設高水平大學和改革與發展工作。9月20日,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報告》,將當時全院109個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礎上,更名組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
2001年,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2年,學校19個二級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
2003年,學校與蘇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設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正式運作。
2004年7月30日,中國第一個按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揭牌成立。
2006年,學校又先後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簽署全面合作協定。學校還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聯合成立了醫藥生物技術系。
2007年,學校8個一級學科(涵蓋41個二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同年,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2008年9月20日,中國科大迎來50周年校慶。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提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中國科大星”。國家郵政局正式發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五十周年”紀念郵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科大星
2011年10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
2012年、2013年,英國自然出版集團(NPG)發布《自然出版指數中國》報告,中國科大獲選為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名。
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翌年1月7日揭牌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科學島分院。2015年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6年起,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2016年5月,學校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7年起,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教育歸口單位變更為中國科大,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套用化學與工程學院。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月,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12月2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醫院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同月,中國科大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9月16日,中國科大少年班85級校友、百度董事長特別助理馬東敏女士以個人名義向學校捐贈一億元人民幣,並宣布成立“薔薇科大發展基金”;同月,學校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1月,中國科大與中國銀行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被教育部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培育創建單位。
2019年3月,學校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5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華東五校”在蕪湖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7月,發起成立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9月22日,發起成立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同日,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副理事長單位。12月,發起成立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
2020年1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江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稀土研究院。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蘇州)。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9月,被教育部認定為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
2021年1月17日,加入長三角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資源共享研究聯盟。4月23日,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5月17日,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未來技術學院。10月,《關於第二次月球科研樣品發放的公告》中月球樣本被分為成51份,發放給17個研究機構,其中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批樣品總重約17.936克。同年,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位列其中。
2022年1月,入選首批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名單。2月,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2月,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3篇成果論文,分別報導了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擬、新型電子向列相、蛋白質設計3個方面。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獲得“中科院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4月,獲得“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委入選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紅旗團(工)委名單。8月中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新區園區(一期)完工,9月開學後容納約8000名師生辦學。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青年團隊被授予第25屆“安徽青年五四獎章集體”。8月20日,合作成立“長三角科技傳播聯盟”。8月21日,聯合發起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校企融合專業委員會。10月26日,由安徽省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正式成立。12月1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法數學中心揭牌成立。
2023年3月28日,發起成立國際傳播學會中國理事會。同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邀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相關科學元器件實物和原始資料。
2024年6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學院、人形機器人研究院揭牌;同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安徽合肥簽署合作協定,共同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鯤鵬昇騰科教創新卓越中心”。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4年5月學校本科招生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32個學院,本科專業41個, 含8個科教融合學院。設有蘇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國際金融研究院、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
院系設定
學院
專業
少年班學院
-
-
數學科學學院
數學系
數學與套用數學
機率統計系
計算與套用數學系
信息與計算科學
物理學院
物理系
物理學
套用物理學
天文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近代物理系
天文學系
光學與光學工程系
工程與套用物理系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管理科學系
管理科學
統計與金融系
金融學
統計學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化學物理系
化學
套用化學系
化學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學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地球物理與空間科學技術系
地球物理學
大氣科學
空間科學與技術
地球化學與行星科學系
地球化學
行星科學
環境科學
工程科學學院
近代力學系
理論與套用力學
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
能源與動力工程
安全科學與工程系
安全工程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外語系
英語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考古學
科技傳播系
傳播學
網路與新媒體
核科學技術學院
加速器科學與工程物理系
電漿物理與聚變工程系
核科學與工程系
核工程與核技術
工程物理
套用物理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
未來技術學院
未來技術學院
量子信息科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生命科學學院
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系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系
系統生物學系
醫藥生物技術系
臨床醫學院
臨床醫學院
臨床醫學
信息與智慧型學部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電子工程與信息科學系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自動化系
自動化
人工智慧專業
人工智慧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
微電子學院
微電子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
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信息安全
網路空間安全
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學院
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學院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5月,官網簡介頁面和專業介紹頁面數據不一致):

附屬醫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前身為合肥基督醫院,始建於1898年,2017年12月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直屬附屬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急救為一體的省級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醫院由總院(院本部)、南區(安徽省腦科醫院、安徽省心血管醫院)、西區(安徽省腫瘤醫院)、感染病院區(合肥市傳染病醫院)、北區(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組成。醫院總占地面積(含規劃面積)約785畝,總建成面積90.6萬平方米,總在建面積(不含規劃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2023年底實際開放床位6314張,設有47個臨床醫技學科。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0個,省臨床重點專科33個。
截至2024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有在崗職工7569人,聘任高級職稱人員1200餘人,其中一級主任醫師39人。擁有特聘院士5人,全職在院的國家重點人才項目入選者10人,國家部委重點人才項目5人次,國務院及省政府津貼專家128人次,省“重點人才計畫入選者“21人次,“江淮名醫”61人次,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33人次。近三年共授權國家專利858件,實施轉化專利69件,位居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第9位。共獲省科學技術獎31項,其中一等獎5項,省科普微視頻獎取得一等獎零的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區

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網站顯示學校現有3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本科招生網顯示學校有34個一級學科(含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含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點。在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學校共11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安徽省一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列全國高校第6;理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100%,工學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覆蓋率達到40%。
類別
名稱
“雙一流”建設學科
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力學、核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天體物理、地球化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安全技術及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安徽省一級重點學科
哲學、天文學、地質學、生態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體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蘇州高等研究院(國家級工作站)、先進技術研究院(國家級工作站)、附屬第一醫院(國級工作站)、國際金融研究院(國級工作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統計學、光學工程、工商管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生態學、網路空間安全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科學技術史、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網路空間安全、臨床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工程、量子科學與技術、行星科學與探測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古學、大氣科學、機械工程、軟體工程、公共管理學
專業學位授權點
金融、套用統計、法律、智慧財產權、新聞與傳播、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臨床醫學、工商管理、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文物
截至2024年5月
截止2024年5月(ESI最新數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17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2023年3月,Nature Index發布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指數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在中國高校中排名第2。
學科排名
時間
學科
學科排名
2024年
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
前1‰
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臨床醫學、環境與生態學、社會科學總論、植物學與動物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免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經濟學與商學、神經學和行為學
前1%
參考資料: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2995人,其中教授1055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1092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其中,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共有708人,占固定教師總數的44.7%。45歲及以下青年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74%,45歲及以下青年人才占高層次人才的66.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師資力量
兩院院士
時間
姓名
院士類別
2023
俞漢青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1
封東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寶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
常進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夕雲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凝暉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漢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金龍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向東
中國科學院院士
俞書宏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紅衛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
卞修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
竇賢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國威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田志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建宇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東輝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宇亮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
陳仙輝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曉非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杜江峰
中國科學院院士
景益鵬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世剛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偉仁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
金紅光
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文清
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鐵牛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向濤
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毅
中國科學院院士
尹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政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
高鴻鈞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葛均波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天初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亞棟
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
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保根
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學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明傑
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
包信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崔向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雷
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立駿
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元熙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曼青
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永飛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
吳一戎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5
王紅陽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以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裕恆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
陳國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光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茂椿
中國科學院院士
侯建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曙光
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子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奇
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日祥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
范維澄
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耀霖
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祖彥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
杜善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國楨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7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鐘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蘊渝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復盛
中國工程院院士
伍小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5
何多慧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國傑
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志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3
陳顒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1
朱清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資料(註:未收錄兼職院士):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共有教學實驗室320個。建有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6個,省部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45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西區教學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後獲得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5項、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5項、200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1993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1989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優秀獎1項。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
時間
基地名稱
批次
2020年度
華夏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第二批
錢學森力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王綬綰天文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2019年度
華羅庚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第一批
嚴濟慈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盧嘉錫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貝時璋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趙九章地球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大學生心理學、電磁學、生理學、天體物理概論、微積分、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實驗、地震學原理與套用、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並行計算
國家級精品課程
數學實驗、並行計算、大學物理實驗、線性代數、微積分、生理學、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電磁學、地震學原理與套用、線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天體物理概論、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生心理學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陶瓷藝術鑑賞與製作、認識宇宙、科學簡史·科學革命篇、地震活動與地震學、核聚變——人類理想新能源、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系統生物學與生命、生命科學導論、化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生活中的光學、人體健康的衛士:免疫系統、極地考察與全新世生態地質學、科學簡史·中國科學篇、中華文化精髓修養之入門及儒家修養篇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物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化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信息與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少年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科大-微軟聯合培養人才新模式實驗區
國家級特色專業
數學類、物理學類、電子信息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地球物理學、信息安全、軟體系統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物理學專業、天文學專業
國家級教學團隊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團隊、《電磁學》課程教學團隊、基礎生物學教學團隊、微積分類課程教學團隊、並行計算相關課程教學團隊、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課程教學團隊
少年班
197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風華正茂
1985年,中國科大在總結和吸收少年班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針對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仿照少年班模式開辦了“教學改革試點班”(簡稱試點班,又稱零零班),兩類學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2008年少年班創辦30周年之際,中國科大將原少年班管委會(系級建制)升格為少年班學院。
少部分專業意願十分明確的學生,從入學起直接進入主修專業,按照相關專業培養計畫學習;大部分學生實行兩段式學科平台培養模式(2+2),前兩年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後兩年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個性化專業學習。
為滿足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群體對課程深度的需求,少年班與教務處、相關學院創辦“華羅庚班”、“嚴濟慈班”、“物質科學班”等學科強化計畫,對相應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學生根據學習能力可以隨時調整進出這些計畫。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是中國科大深化“所繫結合”辦校方針的具體舉措。2009年起,該校與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16個研究所聯合開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包括“華羅庚數學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等7個基礎科學類英才班以及“計算機與信息英才班”等4個高技術類英才班。2010年10月,該校華羅庚數學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盧嘉錫化學英才班、貝時璋生命英才班、計算機與信息英才班等5個科技英才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2014年,各英才班在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的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課程體系。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共有285篇論文獲“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15個國家級科研機構、6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88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國家級科研機構
類別
機構名稱
批准部門
國家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部
國家實驗室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國家計委
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
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計委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科學技術部
精準智慧型化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
免疫應答與免疫治療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
認知智慧型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依託)
科學技術部
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依託)
國防科工局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
國家發改委
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發改委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科學技術部
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發改委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熱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發改委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研究中心)
大尺度火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部
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
其他
科學技術部
參考資料(數據截至2020年4月):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機構名稱
批准部門
合肥同步輻射光源
國家計委
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聯合)
國家發改委
未來網路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
國家發改委
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合肥一級站)
國家發改委
合肥先進光源
國家發改委
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聯合)
國家發改委
參考資料(數據截至2020年4月):
中科院級科研機構
類別
名稱
率先行動機構
中國科學院合肥大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近地空間環境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聯合)
中國科學院腦功能與腦疾病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電磁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信息處理與套用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
中國科學院無線光電通信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城市污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聯合)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
其他
中國科學院熱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
參考資料(數據截至2020年4月):
省部級科研機構
名稱
批准單位
教育部
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腦啟發智慧型感知與認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數位技術的數學基礎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網路文化內容認知與檢測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
文化和旅遊部
森林火災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部
量子信息科學安徽省實驗室
安徽省
先進光子科學技術安徽省實驗室
微尺度物質科學安徽省實驗室
生物醫學與健康安徽省實驗室
人工智慧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聯合)
高性能計算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科技廳
分子醫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計算與通訊軟體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生物質潔淨能源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細胞動力學與化學生物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大數據分析與套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未來網路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太陽能光熱綜合利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衰老生物醫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現代物流與供應鏈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套用數學中心
積體電路科學與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量子網路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圖形計算與感知互動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數字安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科學儀器製造與套用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低碳信息技術與裝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新發突發傳染病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先進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教育廳
物理電子學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生物技術藥物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無線網路通信安徽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創新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業融合研究中心
智慧型決策博弈與數字經濟創新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科學教育與傳播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城市公共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先進技術與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微電子與光電子技術研究院
安徽省醫藥生物研究院
先進核聚變能和電漿科學協同創新中心
安徽大數據套用協同創新中心
精密科學儀器安徽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表界面化學與能源催化安徽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語音及語言技術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發改委
安徽省熱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先進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廢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仿生材料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功能膜材料與技術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多肽藥物工程實驗室
安徽省新型能源梯級利用工程實驗室
機器人安徽省技術標準創新基地
安徽省質監局、安徽省發改委等
參考資料(數據截至2023年4月):
聯合共建科研機構
名稱
共建單位
中國科學院星系宇宙學重點實驗室(星系和宇宙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技術與核電子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網路傳播系統與控制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材料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空間信息處理與套用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污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環境污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量子生物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化學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蛋白質科學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網路與通信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
綠色合成化學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數學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科技傳播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強子物理研究中心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
無機固體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高分子薄膜與溶液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分析化學研究夥伴小組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超精密控制與系統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微納電子系統集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生物質催化轉化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天然活性多肽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超導量子器件與量子信息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比較行星學卓越創新中心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及遙感所、地理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廣州地化所、紫金山天文台、國家天文台及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桂林理工、成都理工、澳門科技大學、香港大學
海洋物理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科大華為信息技術研究所
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SHINCRON先進薄膜工藝與材料聯合實驗室
日本SHINCRON公司
中國科大-黃山永佳膜技術與膜材料聯合研發中心
黃山永佳(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科大國購機器人研究中心
合肥高新區、國購集團
森林火災監測預警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參考資料:
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先後建設和參與建設了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北京譜儀(BESIII)、穩態強磁場、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學裝置。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底,學校共獲得國家三大獎2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1項,科技進步獎5項,技術發明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位居全國高校首位。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獎獲得項數排名C9高校第四位。
2016年納米結構單元的宏量製備與巨觀尺度組裝體的功能化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21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在離子阱系統中實現了單個離子的超分辨成像,這一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202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龍世兵教授課題組兩篇關於氧化鎵器件的研究論文被第68屆國際電子器件大會(IEEE IEDM)接收。這是中國科大首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IEEE IEDM上發表論文。
2022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董春華教授研究組將光力微腔與磁振子微腔直接接觸,證明該混合系統支持磁子-聲子-光子的相干耦合,進而實現了可調諧的微波-光波轉換。
2023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強等與他人合作,實現了光纖中1002公里點對點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不僅創下了光纖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的世界紀錄,也提供了城際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幹鏈路的方案。
2023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清華大學翟薈、蘭州大學么志遠等合作,使用自主開發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研究了格點規範場理論中的非平衡態熱化過程與量子臨界性之間的關係,揭示了具備規範對稱性的多體系統處於量子相變臨界區域時易於熱化到平衡態的規律。這項研究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截至2024年1月,牽頭研究成果先後入選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3次,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9次,入選次數居全國高校前列。先後17次入選國際重大進展,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榮登英國物理學會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十大突破榜首。2000年以來,學校共獲得各類國家科技獎勵4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7項(一等獎2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6項(含專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以及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人次。
據2024年5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在量子信息、單分子科學、高溫超導、納米科學、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先後入選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3次,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9次,入選次數居全國高校前列。先後17次入選國際重大進展,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榮登英國物理學會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十大突破榜首。
2022年2月4日,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號訊息,潘建偉、姚星燦、陳宇翱團隊基於超冷鋰-鏑原子量子模擬平台,首次測得第二聲的衰減率(聲擴散係數),並以此準確測定了體系的熱導率與粘滯係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崔金明等人在離子阱系統中實現了單個離子的超分辨成像,該成果2021年12月23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2022年2月9日,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訊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曉光教授團隊在高性能類腦突觸原型器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前期研究基礎上,該團隊基於對鐵電疇形態和翻轉動力學的設計,在鐵電量子隧道結中實現了亞納秒電脈衝下電導態可非易失連續調控的類腦突觸器件,可用於構建人工神經網路類腦計算系統,該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Nat. Commun.)。2022年1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建設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項目工程在北京懷柔科學城竣工。11月10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了一種新型柔性Janus(兩面型)螺旋結構的納米線組裝體光熱電器件,這種器件的結構可以在不耗費額外能量的同時,以一種柔性結構被動捕獲和耗散熱量,為實現普適性和高性能熱電器件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23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學者聯合英國學者,詳細研究了嫦娥五號月壤中32個質地均勻的撞擊玻璃珠。結果發現,撞擊玻璃珠的平均水含量可高達0.05%。
2024年8月,中國科大天文學系蔣凝、王挺貴、孔旭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首個獲得光譜認證、且迄今證據最為確鑿的重複性部分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2023年7月,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製備和驗證,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並首次演示了基於測量的變分量子算法。相關研究成果7月12日線上發表於《自然》雜誌。
科研特色
年度
項目名稱
入選類別
1998
我國科學家關於夸克質量比的研究國際領先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從四氯化碳催化熱解制金剛石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1999
我國科學家確定碳60單分子在矽表面的取向狀態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2000
過去3000年企鵝數量的變化與環境演變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1
科學家成功直接觀察分子內部結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中國科技大學C60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研究獲重要進展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C60單分子的高分辨表征和新型二維取向疇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3
中國科技大學在量子通信實驗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多光子量子糾纏態的操縱與鑑別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4
Entanglement breaks new record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物理學會)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我國量子信息實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五光子糾纏和終端未定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實現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05
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06
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發現一種可有效通過皮膚傳送大分子藥物的透皮短肽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Attack of the Teleclones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在光纖通信中成功實現一種抗干擾的量子密碼分配方案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2007
光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和算法套用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在多光子糾纏和光學量子計算的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實現六光子薛丁格貓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08
New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年度十大科學進展《SCIENCE》
鐵基超導材料研究獲重大進展
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新型鐵基高溫超導材料的發現及相圖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鐵基高溫超導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
量子中繼器實驗被完美實現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Slow but sure progress towards quantum computing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物理學會)
2009
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基於自旋的量子調控實驗研究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成功實現太陽能冶煉高純矽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雙功能單分子器件的設計與實現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0
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實驗實現最遠距離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新聞
2012
Data teleportation: The quantum space race
Features of the Year(NATURE)
Quantum hops
2012 Science News Top 25
(SCIENCE NEWS)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獲重大突破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可擴展量子信息處理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3
Foiling Quantum Hackers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實現最高解析度單分子拉曼成像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基於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實現單分子化學成像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4
量子通信安全傳輸創世界記錄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15
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Double quantum-teleportation milestone
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英國物理學會)
納米尺度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中科大首次成功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國際/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16
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研製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7
A quantum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proved its potential in 2017
Top ten science stories of 2017
(Science News)
Particle-free quantum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in the lab
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
年度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量子通信“從理想王國走到現實王國”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悟空”發現疑似暗物質蹤跡(我校參與)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量子系統研發創紀錄,中國實現星地量子通信
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通信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18
Quantum Cryptography via Satellite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我校參與)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9
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界面單位點”新型催化劑結構設計與氫氣中微量CO的高效去除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20
科學家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科學家攻克20餘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黑磷複合材料的“界面重構”實現高倍率高容量鋰存儲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21
“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優越性實驗
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稀土離子實現多模式量子中繼及1小時光存儲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400萬億電子伏特 我國科學家觀測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參與)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參與)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可程式二維62比特超導處理器”祖沖之號“的量子行走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參與)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基於稀土離子的固態量子存儲
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祖沖之號“”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研製成功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凱勒幾何兩大核心猜想被證明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拉索“發現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參與)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參與)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22
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開創超冷化學的新紀元)
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英國物理學會)
實數量子力學檢驗系列實驗
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
我國科學家將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參與)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二氧化碳“變”葡萄糖和脂肪酸(參與)
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參考資料:

學術資源

截至2024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實體館藏中外文書刊249萬冊(含院系資料室圖書、特藏和再造善本)。圖書館通過構建高水平的數位化文獻體系來保障學校的教學科研需要,已引進和共享200餘箇中、外文資料庫(平台),包括主流的國內外權威學術資料庫和檢索工具,師生用戶通過校園網可以方便查閱中外文電子圖書655萬種、中外文電子期刊13萬種、國內國際碩士博士學位論文1486萬份、音視頻資料47.6萬小時,以及大量的會議論文、專利文獻、科技報告等資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圖書館
《The Journal of Astronomical History and Heritage》: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USTC) 出版,Wayne ORCHISTON 教授和 Yunli SHI 教授擔任聯合編輯。這是一本開放獲取電子期刊,每季度出版一次,分別於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出版。所有論文在出版前都經過審閱。不收取出版費。當前和往期的所有論文均可在此網站以及 SAO /NASA 天體物理數據系統 和 黎剎理工大學網站上免費下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被美國的《化學文摘》(CA)、《數學評論》(MR)、《劍橋科學文摘》(CSA)和德國的《數學文摘》(Zbl Math)和俄羅斯《文摘雜誌》(AJ)等國際著名資料庫收錄;被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研究課題組於1992年列入100種“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於1994年列入300種“1992~1993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第73名;連續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許多部門和高校列為評審正高職稱認可或發表論文重獎的“國家級重點學術期刊”。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簡稱 CMI)期刊創刊於2004年,由中國免疫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學院承辦,田志剛教授擔任共同主編。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報導中國國內外有關化學、物理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理論、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錄。
低溫物理學報》:是首批確定為國家核心類期刊之一,被英國《SA》、美國《CA》、俄羅斯《PҖ》長期收錄,中國科技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技部情報所情報中心固定收錄並檢索的期刊。
實驗力學》:為中國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及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統計源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期刊、維普資訊等收錄,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力學類核心期刊。
《化學物理學報》(CJCP):1988年創刊,致力於報導交叉學科領域的新穎、原創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以化學和物理學為基礎,受到國內外化學、物理、材料和生物科學及其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的關注。
《數學與統計學通訊》:數學統計學研究提供Springer高質量,前沿的研究橫跨數學統計學的研究領域,特別是代數、分析、應用程式、計算科學與工程、動力系統與微分方程、幾何和拓撲結構、數學科學史、數學與計算生物學、數學物理、數論與離散數學、機率論與隨機過程、定量金融學、商業/經濟/金融、計算統計數據、純機率與套用機率、統計理論與方法等領域。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選武漢大學RCCSE-E教育學類核心期刊,2012年入選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2013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已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重要資料庫及有關報刊網全文收錄。
火災科學》:是火災過程及其防治領域的國際性學術刊物,它的任務是反映該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為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科技與法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主管、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期刊。主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是科技界、法律界和產業界的戰略聯盟,是專注科技法學研究、科技法制建設和科技創新發展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具有學術出版資質和相關的專業背景。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啟用。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奮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撓、永不言敗和勇於創新、銳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徵。
2、火箭:騰空飛躍的火箭,表達了科大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勇於擔當國家使命、攀登科學高峰的壯志豪情。托起火箭的四根線條,代表了中國科大的人才培養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科技英才。
3、打開的書:書本是知識的象徵,知識就是力量。一代代青年學子在這裡勤奮學習,汲取豐富的知識素養,為攀登科學高峰打下堅實的基礎。書本經過修飾之後,像破土的嫩芽,又似飛翔的海燕,象徵著中國科大這所充滿新鮮活力的年輕大學展翅翱翔。
4、正圓形外圍輪廓:加工後的校徽增加了莊重典雅的外圍輪廓和中英文校名全稱,使校徽與國際化接軌。圓形輪廓將傳統的梅花校徽包蘊其中,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元素,而顯得更為突出。
5、深藍色主色調:校徽以深藍色為主色調,體現了科技、理性、厚重、深邃、寬容的文化品格,與中科院院徽的色調一致,表明中國科大作為中科院所屬的大學和母體文化傳統的一脈相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旗分別以白、紅、藍三種色彩作為底色,其中以白底標準色校徽圖案為正式旗幟,紅藍底色反白陰形校徽圖案為一般圖案。尺寸規格共有5種。

精神文化

1958年建校之際,郭沫若校長親自起草校歌《永恆的東風》歌詞,並請校歌譜曲者呂驥先生到校教唱。從此,校歌中“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的句子在全校師生中廣為流傳。
1959年開學典禮,郭老以《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為題作長篇演說,將中國科大校風概括為“勤儉辦學,艱苦樸素,紅專並進,團結互助”,要求同學們堅決把抗大精神繼承下來,“不僅要創建校園,而且要創建校風,將來還要創建學派”。
1988年9月20日,名譽校長嚴濟慈在慶祝建校30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建校以來,老校長郭沫若倡導建立了‘勤奮學習,理實交融,紅專並進’的優良校風”。這是對郭老在中國科大創辦初期不同場合關於校風提法的進一步概括,同時也是根據學校建設和發展實際對校風、校訓作的新的提煉。
2003年9月,時任校黨委書記郭傳傑在紀念校慶45周年《思賢哲,學校訓,創一流》一文中指出:“科大的校訓‘紅專並進,理實交融’,認真品味起來,不僅語言簡約,文辭對稱,且內涵深邃廣博,入時合理,既含價值觀,又有方法論。”
綜上所述,科大校訓的文字表述,源於首任校長郭沫若作詞的科大校歌和1959年開學典禮致辭,後經不同時期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而成。
“紅專並進”強調品行操守與業務技能的相得益彰;“理實交融”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八個字將為人、為師之要,治學、治教之道,盡含其中,寓意深廣。
1958年9月15日,正式開學之前,首任校長郭沫若欣然命筆,以飽滿的創作激情親自題寫了校歌歌詞《永恆的東風》。9月17日,郭沫若校長向周恩來總理匯報的時候,總理僅改動了兩個字,把校歌歌詞中“為共產主義建設作先鋒”中的“建設”改為“事業”,使文字的表達更為準確。
經總理審定後,郭校長又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音樂作曲家、抗大校歌作曲者呂驥先生為之譜曲。郭老說:“我們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這就使得我們的學校能夠有聲有色地繼承著抗大的傳統。”
兩天后,郭校長又請呂驥先生來校,在大禮堂里教授全體師生們學唱這首校歌。由一代文史巨匠、音樂家和政治家共同參與創作的、激盪科大人的旋律,從此傳唱不衰。
校歌
永恆的東風
郭沫若/詞 呂驥/曲
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
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高峰要高到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
我們是中國的好兒女,要刻苦鍛鍊,辛勤勞動,
在黨的溫暖撫育、堅強領導下,為共產主義事業作先鋒。
又紅又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
永遠向人民學習,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隆重舉行。郭沫若作題為《繼承抗大的優秀傳統前進》的致辭,聶榮臻副總理作題為《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的講話。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北京大學副校長周培源等代表兄弟院校領導到會祝賀並講話。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在顯著位置報導了中國科大的誕生。從此,每年9月20日,成為校慶紀念日。
精神內涵:育人為本、學術為根、報國為魂。(在借鑑、綜合、提煉、歸納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中國科大文化傳統研究》課題組提出科大精神的內涵)
文化品格:強國報國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創新進取的精神、民主辦學的傳統、求真務實的作風。

校區情況

截至2024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有6個校區,分別是東、西、南、北、中、高新校區。學校總占地面積255.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154.59萬平方米。
東校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96號,是1970年代科大遷至合肥時的校區,常常又被稱為老校區。西校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443號,於1986年興建。普通本科生均在東西區。
南校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129號,北校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與黃山路交口。南北區主要是研究生、成教生及一部分因未達到規定畢業學分而補修的實行彈性學制的學生。
中校區位於東校區與西校區之間,主要承擔住宿以及東西區通勤的需求,向東通過地下通道與東區相連通,向西與西區隔肥西路相對,中間東西向的道路基本上是中區唯一的主幹道。
高新校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距離現有校區13公里,規劃範圍為創新大道、燕子河路、石蓮南路和柏堰灣路圍合範圍,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03.2公頃,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16.2萬平方米,其中:科研教學區建築面積73.2萬平方米,生活配套區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名譽校長
黨委書記
校長
常務副校長
黨委常務副書記
黨委常委、副校長
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監察專員
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委、校長助理
黨委常委、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執行院長
黨委常委、黨委統戰部部長
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黨委常委、黨委組織部部長
領導信息截至2024年8月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任期
職務
姓名
任期
校長
1958.9-1978.6
黨委書記
1958.9-1963.5
1980.2-1984.9
1963.5-1975.11
1985.4-1987.1
1975.11-1977.9
1987.1-1988.2
1977.9-1978.10
1988.2-1993.7
1978.11-1987.1
1993.7-1998.6
1987.1-1988.2
1998.6-2008.9
1988.2-1990.4
2008.9-2015.1
1993.8-1998.7
2015.3-2017.6
1990.4-1993.8
-
-
1998.7-2003.5
-
-
2003.5-2008.9
-
-
2008.09-2018.05

校園環境

宿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公寓樓設施齊全,宿舍里同時配備了空調、暖氣、洗衣機、烘乾機等。每層樓都有公共熱水機,男生宿舍每層樓配備衛生間和淋浴間,女生宿舍配備獨立衛浴。宿舍樓內自習室、研討室免費開放。青年之家位於中區宿舍1號樓架空層,包含了研討區、水吧區、舞台區和會議室等區域,滿足大家的休閒娛樂、會議自習等多種需求。

食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有18個食堂,東校區有東區學生食堂東苑餐廳、東區教工餐廳、美食廣場、星座餐廳、蝸殼時光茶餐廳,西校區有西學生食堂、西三餐廳、金桔園餐廳、正陽樓餐廳、西苑餐廳、芳華餐廳、西區教工餐廳,中校有桃李苑餐廳、夜餐部,高新園區有高新園區學生食堂、高新園一期B食堂,南校區有南區學生食堂。

體育設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體育設施齊全,各類體育場館豐富。學校綜合體育中心位於學校中校區,總建築面積31740平方米,分為地下一層,地上局部三層,集綜合館、訓練館、游泳館、戶外運動場(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於一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座綜合性體育場館。全省首個健身島落戶科大,健身島將有氧練器材、力量訓練器材、體質測試器材融為一體,將身體全功能訓練與體質監測相結合。

校園風景

郭沫若廣場
郭沫若廣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師生們舉行活動的地點,也見證了學校的重大事跡。每一年的郭沫若獎學金,就是在此廣場由校領導親自為獲得此科大最高殊榮的學生頒發。郭沫若廣場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廣場北面矗立著科大首任校長郭沫若大師的銅像,銅像西面是現代藝術中心。從郭沫若銅像往北面是一教,這是科大最古老的教學樓,也是物理實驗的地點,所有科大人都在這裡進行物理學實驗。 東面是刻有“理實交融,紅專並進”的校風紀念碑,東西面是枇杷林掩映中的錢臨照銅像,此像立於2000年4月,藉以深切緬懷原學校教授、副校長、中科院資深院士錢臨照先生。沿廣場東側的道路向南,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水上報告廳。廣場南側之中國科大星紀念碑,乃2008年50周年校慶之時所立。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種崇高的國際榮譽,是一種與日月同輝、天地共存的永志性紀念。這個榮譽一般只授予對國家經濟、社會、天文等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廣場中心是一個噴泉廣場,西面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科大東區圖書館就在廣場前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郭沫若廣場秋日航拍
也西湖
也西湖,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校區,在濟慈路、寰宇北路、寰宇西路、英才路的圍繞中。是一片大學景觀湖。也西湖中有一個湖中島,通過木橋與湖南岸相連。島上建有一鑒亭。湖東北角為芳華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秋日也西湖
眼鏡湖
眼鏡湖位於東區老北門內,左右兩側各有一湖,中間是種植櫻花的路,兩湖象眼鏡一樣,所以稱“眼鏡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眼鏡湖
一鑒亭
科大東區一教之北有池二,櫻花大道其間,名之眼鏡也。東池中有亭獨立,迴廊相接,得名一鑒,蓋取諸“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以昭其水靜如鏡也,抑或申而示之後輩,當以之為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夏日一鑒亭
櫻花大道
櫻花大道本名“玉泉北路”,源於科大人對北京初建時舊址的難忘記憶。位於東區北門向南200米的玉泉北路兩旁有100多株粉色晚櫻,花瓣層疊如粉色雲朵,非常好看,無數粉紅簇擁在枝條上,美成一片段預告海,令人流連忘返。路的西側中間,有一棵罕見的綠色晚櫻,正所謂“萬紅叢中一點綠”,成為遊人賞花的必看風景。每年3、4月份的櫻花盛開,吸引眾多市民遊玩賞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櫻花大道

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
姓名
簡介
趙忠賢
物理學家,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
華羅庚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清時
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尹志堯
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侯建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李一良
香港大學天體生物學教授
更多知名校友參考主詞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總會以及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

所獲榮譽

學校榮譽

時間
所獲榮譽
1959年
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2011年
入選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名單
2017年9月/2022年2月
兩度入選全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23年1月
榮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23年6月
入選全國健康學校建設名單
2024年1月
入選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評選的新一期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

學校排名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時間
排名
2019年5月
2019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第6名
2023年3月
2023軟科綜合性大學排名(主榜)第七名
2024年4月
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第7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
時間
排名
2019年9月
2020年度世界大學排名第80名
2020年6月
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亞洲第10,國內第3
2020年9月
2021世界大學排名第87位,國內第4
2022年10月
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第74位
2023年9月
2024年世界大學排名第57位
QS世界大學排名
時間
排名
2019年6月
2020年6月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第93位,國內第6
2021年6月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98位
2022年6月
2023QS世界大學排名第94位
2023年6月
2024QS世界大學排名第137位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
時間
排名
2019年10月
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128名,國內第3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時間
排名
2019年8月
2020年8月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73名
2022年8月15日
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入選百強榜單
2023年8月15日
2023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63名

地圖信息

位置: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黃山路37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