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15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
- 外文名:15th Corps of the CWPRA
- 軍長:陳資平,蔡申熙,黃中嶽
- 政治委員:陳奇(鄂東南地區第15軍 ),左權(紅5軍團第15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15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15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3個紅15軍。1930年7月,中共徐海特委領導徐州、海州(今屬連雲港)和蚌埠地區的農民起義,成立紅軍第15軍,陳資平任軍長,轄第1、第2、第3師。不久,...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是紅五軍團下轄部隊。1931年12月1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第十五軍。軍長黃中嶽,政治委員左權,參謀長肖世俊。轄第四十三、四十四師。歷史沿革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紅五軍團的主要組成部分。由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部隊一部改編而成。軍長黃中嶽,政治...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簡稱紅十五軍,成立於1930年,由徐海蚌地區的農民暴動武裝合編而成,軍長陳治平,下轄三個師。軍隊介紹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是徐海蚌地區的紅軍部隊。1930年7月上旬,中共徐海特委領導徐海蚌地區的農民武裝起義,並成立紅十五軍。陳治平為軍長。下轄3個師:以蕭縣黃口、王寨、永固地區的暴動...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十五軍團"。組建 1935年9月16日,鄂豫皖蘇區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在延川縣永坪鎮與陝甘蘇區的紅26、紅27軍會師。17日,中共鄂豫陝省委和中共西北工委聯席會議決定,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
紅十五軍誕生紀念地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大河鎮吳祥村牛頭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10月,根據中央指示,鄂東南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在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大河鎮吳祥村牛頭山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軍長蔡升熙,政委陳奇,下轄兩個團,共2000餘人。1985年,當地政府修建紅十五軍成立地紀念碑,...
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軍第26路軍1.7萬餘人在趙博生、季振同、董振堂、黃中嶽率領下,於江西寧都舉行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歸紅一方面軍建制。季振同任總指揮,蕭勁光任政治委員,董振堂任副總指揮,趙博生任參謀長,劉伯堅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3、第14、第15軍。發展 1932年3月,中央革命...
中革軍委設總參謀部,葉劍英任部長;總政治部(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王稼祥兼任主任(不久,聶榮臻、賀昌先後任副主任);總經理部,范樹德任部長。這時中央紅軍轄第3、第4軍和第3軍團。12月16日,寧都起義部隊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轄第13、第14、第15軍),季振同任總指揮,蕭勁光任政治委員,亦劃歸...
1932年3月,中革軍委重編第1、第3、第5軍團,第1軍團轄第4、第15軍。林彪任總指揮(後改稱軍團長),聶榮臻任政治委員,陳奇涵任參謀長,羅榮桓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紅1軍團與紅5軍團組成東路軍,向閩西、閩南發展,先後攻取龍巖、漳州。6月下旬,回師贛南,參加南雄水口戰役。隨後又先後參加樂安宜黃、建(寧...
中國工農紅軍序列是指中國工農紅軍的指揮體系以及所轄部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及其他革命武裝於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
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7師,並隨部隊到井岡山。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起任紅4軍第11師通信警衛排排長、特務連連長、炮兵連連長,參加了文家市、吉安戰鬥和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1932年後任紅15軍第45師新編第93團長、紅1軍團第7師20團團長、第1師1團團長。曾奉命率紅1團堅守...
程子華、謝振亞任司令員,彭雪楓、郭一清、余海清任政治委員。紅八軍成立後,與紅五軍組成紅三軍團。至1931年春紅八軍軍部撤銷,所轄兩個師直屬紅三軍團指揮。1930年夏,由鄂東南部分部隊和當地游擊隊及贛北游擊隊組成的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先後北渡長江,進入鄂東地區作戰。同年10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冒險路線的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第一方面軍連同後方機關人員8.6萬餘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江西的瑞金、雩都(今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戰略轉移。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長竹園會師後,合編為紅四軍。同年11月,紅四軍與活動於皖西的紅二十五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1934年10月,第二軍團和組建於1933年6月的第六軍團在貴州印江的木黃會師,成立了以賀龍、...
1928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工農革命軍”改稱“紅軍”,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2月,共產國際通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擴大會議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指示中國共產黨在蘇維埃化的農民區域中組織紅軍,以使這些部隊漸漸聯合而成全國的紅軍。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向黨內發出通知,要求...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方灣村,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駐此。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原是閔氏宗祠,該祠系南方民族建築形式,布局為前後兩排,每排五間,東西各有兩間耳房。祠堂正面中部為一吞字大門,門框用條石雕鑿,東側耳房...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鄂豫皖根據地的部隊。1931年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商城南部長竹園會合後,隨即將兩軍合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余篤山,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原紅一軍第一師與紅十五軍第一團合編為第十師,師長蔡申熙,政治委員陳奇,副師長劉英;原紅一軍第二...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長征入陝舊址位於洛南縣高耀鄉龍河村。遺址所在地:形成時間:1934年12月8日 歷史背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於1934年12月8日,在豫陝交界的鐵鎖關(洛南境內)進入陝西。在這塊熱土上,紅二十五軍衝破了20倍於我之敵人的圍追堵截,長驅1800餘里,開展...
1935年9月18日,紅二十五、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在延川永坪鎮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歷史功績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遠離黨中央的情況下 , 孤軍遠征十個月 , 艱苦轉戰萬餘里 , 先期到達陝北 , 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會師陝北作出了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入陝首戰九泉山戰鬥舊址位於洛南縣三要街西南,1934年12月8日下午形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入陝首戰九泉山戰鬥舊址 遺址所在地:洛南縣三要街西南 形成時間:1934年12月8日下午 歷史背景1934年12月8日下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開進陝西洛南東部重鎮三要司。紅二十五軍西進陝西...
1930年10月下旬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編制表七,附了中國工農紅軍軍、師、團三級旗幟圖樣:旗為正方形,軍、師兩級每邊為3尺6寸,團每邊為3尺2寸;靠旗柄的一邊為條幅式部隊番號,文字為“紅軍第×軍第×師第×團”;上邊為橫幅式“全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文字;中間綴嵌有交叉的鐮刀...
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組建於1933年5月。中共中央於1930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紅軍代表會議,討論了紅軍的主要任務、戰略戰術、發展方向和紅軍的編制等問題,並決定各地紅軍分別集中組建正規兵團。1930年8月29日中央決定建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部。1931年11月成立“中革軍委”後,該部撤銷,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部隊番號,簡稱紅十四軍,為紅五軍團的第十四軍。由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部隊一部組成。1931年12月,寧都起義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紅五軍團第十四軍。參謀長趙博生兼任軍長,黃火青任政治委員,朱冠甫任參謀長。轄第40、41師。1932年3月12日,中革軍委重新編組一、三、五軍團...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鬥。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
1931年年初,任紅1方面軍總司令部作戰參謀,6月升為參謀處長,開始顯露出較強的組織才能。12月,受中央軍委派遣前往寧都附近的固村圩,協同王稼祥、劉伯堅從事國民黨第26路軍起義的聯絡指揮工作。隨後擔任紅軍第5軍團(由寧都起義部隊改編)第15軍政委,不久,任軍長兼政委。1932年6月,受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左權被撤銷...
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紅4軍,全軍1.25萬人;11月7日,在慶祝十月革命勝利14周年的歡樂聲中,紅4軍與皖西新組建的紅25軍合併組建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 下轄四個師、12個團,計3萬餘人。由徐向前擔任總指揮兼紅4軍軍長。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正式成立。那一天...
1947年12月,蔣介石任命王凌云為第13綏靖區中將司令官,下轄第2軍、第15軍、第64軍以及一些地方民團,駐守南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抗 。王凌雲勒令城鄉居民數千,修南陽飛機場,還成立情治單位和聯合法庭,審訊共產黨員。1948年11月,王凌雲丟棄南陽城逃奔襄陽,聚眾活動在四川大巴山一帶。1950年,王凌雲化名張克明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