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始組建於1933年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
- 成立時間:1933年5月
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始組建於1933年5月。
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始組建於1933年5月。組建背景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組建於1933年5月。中共中央於1930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紅軍代表會議,討論了紅軍的主要任務、戰略戰術、發展方...
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位於黎川縣城日峰鎮篁竹街單家大屋。政府舊址 1. 位於湖坊鄉“龔家大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使閩贛蘇區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同時打通中央蘇區與閩北蘇區的聯繫,1933年5月10日,按照周恩來的提議,經黨中央批准,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在蘇區北部防線的戰略要地黎川湖坊成立,...
1933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面軍司令部組成,朱德任總司令兼方面軍司令員,周恩來任總政治委員兼方面軍政治委員,葉劍英、張雲逸分任方面軍參謀長、副參謀長,王稼祥任總政治部主任兼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不久,楊尚昆接任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任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5月底至6月初,紅一方面軍按照中國工農...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司令部舊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黃谷畈村,占地面積約165平方米。 [2] [5]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紅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直屬中央領導。4月,紅一軍在黃谷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司令部舊址位於為3間磚木結構的普通民房,坐西...
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舊址東西寬110米。南北長400.6米,總占地面積約44718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紅軍會師樓及古城牆、紅軍會師聯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三軍會師紀念塔(會師塔)、會寧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紅軍長征將帥碑林等部分組成。另外後復建的會師期間朱德總司令的...
一九二七年十月,瓊崖(即海南島)特委楊善集、王文明等領導安定、瓊山、萬寧、樂會(今屬瓊海)等地農民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和瓊崖革命根據地。一九二八年春,工農革命軍改編為工農紅軍,成立瓊崖工農紅軍司令部,馮平任總司令。同年七月,瓊崖蘇維埃政府成立,王文明任主席。同年八月,撤銷紅軍司令部,成立瓊崖工農...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司令部紙質布告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司令部紙質布告現收藏於雅安市博物館。此展品寬61.5厘米,高38.5厘米。長方形紙質。木刻做版,背面為藍色暗花紋,布告加蓋有直徑為10厘米的圓形紅色印章,印章退色較嚴重,字跡模糊。布告共16行,縱讀,楷體,共120個字。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舊址,為福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舊址的所在地為福建省新羅區,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批號為35080019,具體地址位於龍巖市新羅區和平路62號。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1929年6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三...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總司令部舊址 是1935年紅四方面軍南下時紅三十軍領導機關駐地,朱德、徐向前也曾在紅三十軍總司令部舊址住過,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四方面軍舊址群的一部分。原舊址為三個四合院,面積分別為743、945、972平方米。後因火災燒毀張繼湯一個四合院(僅存一偏房),現存兩處半四合院。“中國工農紅軍第...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簡稱紅3軍)司令部舊址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鄉余家桶子。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簡稱紅3軍)司令部舊址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鄉余家桶子。1934年6月,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3軍曾在此創建蘇維埃政權,同年10月,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紅6軍團與紅2軍團會師於此。...
黃正平(1895-1935)原名黃正河,字勁松,安徽六安人。中國共產黨員。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鄂豫皖紅軍第四軍第十一師參謀主任、第三十軍參謀主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參謀處主任、紅軍部司令部第四局局長。在紅軍長征過草地時因病犧牲。人物生平 1895年生於安徽省六安縣獨山區大松林一戶窮苦人家。童年讀過兩年...
舊址西山牆上保留著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同志當時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民眾的一條出路”等標語落款:“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是對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其...
192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春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特派員、長江局軍委參謀長兼秘書長。1931年在上海中共中央軍委兵運科負責兵運學習班。1932年1月到中央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科長、紅軍學校教員、軍政治委員、軍團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南雄水口等戰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圍剿...
1937年3月上旬,在援西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率領下由陝西省淳化地區西進。3月中旬進至甘肅省鎮原、平涼地區時,聞西路軍已失敗,乃停止西進。改編為129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促成全國抗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達成協定,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8月,紅四方面軍第4、第31...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已經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於都附近時,長征的命令才發下來。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由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及各直屬機關組成第一野戰縱隊(也稱紅星縱隊)以葉劍英為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蘇維埃政府及總工會、團中央等機關和衛生部、供給部、紅軍大學、軍委二局組成第二野戰縱隊(也稱紅...
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國際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青少年組成的武裝部隊。成立經過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1933年2月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決戰前面黨的緊急...
1932年10月,劉伯承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同年底,總參謀部改稱總司令部。1933年5月,中革軍委由前方移至後方瑞金,總司令部一部分人員回後方組成中革軍委總司令部,劉伯承任總參謀長。在前方,以總司令部部分人員為基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兼第一方面軍司令部,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任參謀長。1934年1月,...
1935年3月2日,紅軍總司令部發給紅五、紅九、紅二、紅六軍團及四方面軍、中央軍區的《關於俘敵及槍彈等統計》公布:“各部首長:我野戰軍於二月二十四日克復桐梓,擊潰守城黔敵兩連。二十五日南下攻占婁山關,將黔敵杜旅兩個團全部擊潰,小部殲滅。二十七日乘勝直下遵義城,擊潰王家烈部守城約六個團,消滅一部。復...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舊址原為德國傳教士購買當地民宅改建的天主教堂,由前部二層樓房和後部的會議室組成,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小巧別致,略顯西式風格,分前、後兩部分。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31日,紅軍取得第二次反“圍剿”最後一戰勝利後,毛澤東、朱德率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進駐這裡。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