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是指中國少數民族以本民族語言藝術地反映其社會生活,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為特徵的文學。中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分布在邊疆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心理素質各有特點,以及歷史上社會制度的不同,因而他們的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他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思想、風土人情和民族關係,它是中國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縮影。

內容介紹,研究意義,體裁樣式,思想內容,代表作品,

內容介紹

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優秀作品已成為全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例如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稱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彝族敘事詩《阿詩瑪》,傣族敘事詩《召樹屯》和《娥並與桑洛》,納西族長詩《創世紀》,哈薩克族長詩《考孜庫爾帕與巴彥蘇魯》,壯族長詩《布伯》,苗族長詩《仰阿薩》,維吾爾族的 《阿凡提的故事》, 白族民間故事《望夫雲》等等,已譯成漢文和外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研究意義

有些長期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也很發達。其中一些重要作品,是該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人民智慧的結晶,代代相傳,成為生活教科書。人們從中認識客觀世界,吸取歷史經驗,學習本領,增長知識。這些作品就是儲存於人民頭腦中,通過口頭流傳的活文獻。

體裁樣式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體裁多種多樣,主要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 敘事詩、長篇史詩、 寓言、戲劇、曲藝、誦詞、 風習歌、 諺語等。即使同一體裁,在不同民族中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及獨有的表現形式。如民歌,回族撒拉族東鄉族有“花兒與少年”,壯族有“排歌”,瑤族有“香哩歌”,藏族有“諧”和“魯”,侗族有“大歌”等。
縱觀歷史,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多在部分地區、部分民眾中口頭相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調查、記錄、翻譯、整理和出版,其中許多文學珍品首次公諸於世。各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繼出版了民間文學專集和一些單行本。

思想內容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思想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有:①反映天地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這部分內容以神話和史詩形式表現的居多,遠古時代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力圖認識自然現象,通過奇妙的幻想,把自然力人格化,給予種種天真的解釋。如納西族白族的《創世紀》,苗族的 《苗族古歌》,彝族的 《阿細的先基》、《梅葛》等,都屬於這類作品,它們體現了遠古人類的探索精神。②讚頌生產勞動。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中都有豐富的關於生產勞動的作品,如布依族的《春播秋收歌》、《養蠶歌》,苗族的《季節歌》,獨龍族的《打獵歌》,藏族的“耕田曲”等。錫伯族的《獵人之歌》,將獵人騎著駿馬奔向獵場,然後帶著獵物踏著夕陽歸來的英姿和喜悅,描述得維妙維肖。③反對壓迫奴役,爭取自由光明。不少民間文學作品反映出勞動人民對剝削者的譏諷、控訴和對奴役生活的詛咒。在作品中塑造善於鬥爭的英雄人物,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如蒙古族的巴拉根倉和沙洛德爾,藏族阿古登巴和聶局桑布,維吾爾族阿凡提苗族的反江山彝族羅牧阿智,壯族的公頗、佬巧和老登,布依族的甲金,哈薩克族的和加納斯爾,侗族的甫貴,佤族的岩江片和達太瑤族的卜合,納西族的阿一旦等。除了這些英雄人物故事外,在民間文學中還有大量愛情婚姻故事,反映青年反抗舊勢力的可貴叛逆性格。④總結經驗和講述哲理。這類文學作品多以動物故事的形式出現,把動物人格化,用以體現人們的思想和觀點。這類作品短小精悍,語言精煉,寓意深刻,發人深思。⑤歌頌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少數民族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新民歌、新曲藝、新故事。這些作品在創作的目的性和表現技巧的鮮明性上較前有了明顯進展,使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面目一新
許多名著幾乎都汲取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養料。例如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歌,在內容、 語言、 形式、風格各方面,都與藏族諧體民歌一脈相承;壯族作家韋其麟的長詩《玫瑰花的故事》和《百鳥衣》,源於民間故事;蒙古族作家敖德斯爾蒙古文歌劇《達那巴拉》,系以蒙古族民歌為素材寫成的。這說明,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是作家創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代表作品

藏族《格薩爾》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這一為多民族共享的口頭史詩是草原遊牧文化的結晶,代表著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最高成就。無數游吟歌手世代承襲著有關它的吟唱和表演。它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氣勢磅礴,流傳廣泛,作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詩,《格薩(斯)爾》是在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豐厚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提供了寶貴的原始社會的形態和豐富的資料,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歷史。
彝族《阿詩瑪》
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詩瑪》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的傳說已經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它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其藝術魅力隨時間的沖刷而彌久愈新,不減光芒,成為我國百民族文學百花園中一塊璀璨的瑰寶,蜚聲世界文壇。
阿詩瑪阿詩瑪
維吾爾族 《阿凡提的故事》
新疆民間故事阿凡提是智慧的象徵,他疾惡如仇,愛憎分明,而且幽默風趣。巴依老爺們對他望而生畏,窮人、百姓則信賴、歡迎他。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人員新疆深入生活,蒐集阿凡提的故事,尋找阿凡提的原型,終於使這個只在書面和口頭上傳誦的人物有了具體、生動的形象:蓄山羊鬍子、鷹鉤鼻子、小圓眼睛配上小葉圖案的眉毛,頭纏“色攔”頭布,戴小帽,手拿彈撥樂器,騎著小毛驢走游四方,“愛管天下不平事,要為窮人出口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