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由中共中央於1953年12月16日通過,發表於1954年1月9日《人民日報》,1993年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
- 通過時間:1953年12月16日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由中共中央於1953年12月16日通過,發表於1954年1月9日《人民日報》,1993年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由中共中央於1953年12月16日通過,發表於1954年1月9日《人民日報》,1993年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決議》共十個部分:一、指出...
中國共產黨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1953年,先後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新時期的農業合作社 全稱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
根據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先後在1951年12月和1953年 1月作出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和《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並計畫從1953年起,用1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業合作化。當時強調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自願互利的組織原則和典型示範的工作方法,並肯定了由互助組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高級...
通過決議 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擴大)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及《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示範章程(草案)》。全會把黨內在合作化速度問題上的不同意見當作右傾機會主義來批判,助長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急躁冒進情緒,使農業合作化運動在肯定“大發展”的方針和批判所謂右傾錯誤的推動...
寧夏省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七年逐年發展互助合作的計畫 中共甘肅省委檔案 中共甘肅省委關於整頓、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指示 關於全省農業合作化速度問題向中央的報告 中共甘肅省委農村工作部一九五六年三、四、五、六月份工作安排意見 中共銀川地委檔案 中共銀川地委宣傳部關於開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宣傳旬的緊急通知 中國共產...
全會提出和規定了改進黨的領導、改革經濟體制、重視發展農業以及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進農業生產管理等一系列正確的思想和方針政策,反映了黨的八大路線的貫徹和發展。全會在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問題上,改變了黨的八大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論斷,認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
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草案,是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的,是多年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經驗總結。它會經由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擴大)討論和基本通過,又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組織了所有在北京的全國委員會委員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進行討論,經過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二十次會議...
主要工農業產品,在一九五二年均已超過或接近我國過去歷史上的最高生產水平;交通運輸和商業均有相應的發展;國家財政的收支一直保持平衡,市場的物價一直保持穩定;人民的購買力已有提高,人民的生活已有改善。全黨和全國人民很好地實現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所指示的方針,爭取了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使我國在...
(四)討論和決定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五)討論決定國家主席、副主席推薦人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人員推薦人選。(六)決定遞補中央委員會委員;決定或者追認給以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
全會指出,一九五八年我國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各方面的大躍進,人民民眾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覺悟的大大提高,以及在今年夏秋之間出現的人民公社化高潮,是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全民整風運動的偉大成果。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是同蘇聯和各兄弟國家的援助分不開的。今年我國國民經濟的飛躍發展,證明...
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民主德國農業集體化生產組織。發展歷史 1952 年7 月,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了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在民主德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鼓勵、支持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在農村成立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民主德國的農業集體化運動由此拉開帷幕,旨在讓個體經營的農戶加入社會主義農業大生產中來,從而完成...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黨內監督,發展黨內民主,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堅持黨的先進性,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黨內監督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
第二條 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三條 中央委員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
1953年12月,“共同富裕”這一概念在《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就提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改革開放伊始,再度喚醒共同富裕的理想。鄧小平對共同富裕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並逐步豐富了共同富裕的思想。 1990年12月,鄧小平又從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論述了共同富裕。1992年初,鄧小平在...
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53),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同等的選舉權的和被選舉權 [106]。 1953年12月16日,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過《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明確了男女勞動力同工同酬的原則 [107]。 1954年9月20日...
195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關於農業合作社問題的決議》第10部分明確:“各省、市和各自治區的黨委在制訂合作社規劃的時候,應該注意在有條件的地方,有重點地試辦高級的(即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些已經在基本上實現了半社會主義的合作化的地方,可以根據發展生產的需要...
到1953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頒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在決議指導下,農民生產互助的熱情被調動起來,農業合作化運動向前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開始了全國性的互助合作社運動。合作社是勞動者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共同經營的經濟組織。先是農民自願組織互助組,這實際上是...
到1953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頒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在決議指導下,農民生產互助的熱情被調動起來,農業合作化運動向前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開始了全國性的互助合作社運動。合作社是勞動者在自願互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共同經營的經濟組織。先是農民自願組織互助組,這實際上是...
1953年,黨先後作出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兩個決議要求按照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和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典型示範和逐步推廣的方法,把農業互助合作當作一件大事去做。在這兩個決議的指導下,全國80%以上的合作社都增產增收,並且一般都是互助組優於單幹,合作社又優於互助組。因...
1933年,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34年,參加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32]1936年,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33]抗日戰爭期間,帶領中國共產黨開展敵後游擊戰爭。194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9至197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32] 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
這期間,陸定一受命編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論共產主義社會》一書。收入書的第一條語錄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組織叫做公社。這本書的編出,對毛澤東最後決定把生產合作社合併起來的大社叫“人民公社”起了促進作用。毛澤東還一再向全黨推薦這本書。於是,1958年初,毛澤東正式提出農業生產合作社...
朱德、劉伯承等堅持全黨團結,在艱難的處境下與張國燾的反黨分裂主義錯誤進行鬥爭。1951年9月9日 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 1951年9月9日 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並於12月發給各級黨委試行。《決議》指出,土改後農民中存在發展個體經濟...
為儘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具體內容 第一章 農村人民公社 在現階段的性質、組織和規模 一 、農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在農村中的基層單位,又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權在農村中的基層單位。農村人民公社是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在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
1953年2月15日 中共中央把曾以草案形式發給各級黨委試行的《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作了個別修改,通過為正式決議。《決議》的正式通過,推動了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全國各地開始普遍試辦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1952年冬到1953年春期間,運動的發展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在部分地區也出現了強迫...
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又出現了聯隊、聯社。毛澤東考慮到當時以大搞興修水利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建設的發展需要,覺得需要辦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會議通過了《關於...
要解決社會主義的經濟任務,就不僅要發展以重工業為基礎的工業體系,而且要把包括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轉移到大生產的技術基礎上來,把包括多種經濟成份的國民經濟改變成為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 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根據列寧關於過渡時期的學說,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經驗,在一九五二年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
普遍情況下,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也有以區建社的,則按鄉設管理區,以下建制相同。分配上曾實行口糧供給制。社員的大型牲畜、農具、耕地、自留地等一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生產資料轉歸集體經營。發展 1961年後,中共中央提出《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供各地試行;同年秋,又決定將基本核算單位基本上下放到生產...
根據上述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逐步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規定,關於用經濟計畫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的規定,關於優先發展國營經濟、鼓勵和指導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規定,並不是空談,而是我們正在實現著的活生生的事實。全國的勞動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
會議期間,毛澤東在同中央農村工作部負責人的兩次談話中指出,“各級農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這件事看作極為重要的事。個體農民,增產有限,必須發展互助合作。”“一般規律是經過互助組再到合作社,但是直接搞社,也可以允許試一試。”“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即可帶動互助組大發展。”“只有合乎條件,合乎章程、決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