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國全...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中國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源於漢代。雁門古建築營造技藝分布在晉北歷史文化名城代縣及其周邊地區,雁門關就在這一區域內。晉北地區保留的遼代木結構建築較多,這些建築與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一脈相承,比如屋檐出挑進深大,屋角起翹平緩厚重,木構件碩大...
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中的程陽永濟橋可謂是侗族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又名程陽橋,建於1912年,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是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因其建築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展覽 2018年8月...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是2021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澤華。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一書中通過對木營造中的“榫卯”木構件、木結構建築流派、木結構建築風格、木結構建築的習俗等多方面,向孩子...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線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線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
木構建築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會早期甚至是更早的巢居時期,那時的黔台語族的先民,就已創造了這種以“竹木結構”“卯榫結構”“雕樑畫棟”為特色的“建築文化”,侗族人民將其完整的傳承了下來。
厝局是潮州傳統建築木結構技藝的先行要素,厝局決定大木構架的大小、多寡等。在此基礎上選擇不同的構架模式和裝飾手段。 潮州傳統建築中也有一定的宜忌、例俗等,如忌宜過白,主要關注於前、后座建築高差、間距的關係;天父壓地母:以...
據悉,仙遊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一種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是莆田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這種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方式世代相傳的傳統營造技藝傳承於宋代朝廷頒布的《營造法》,並在清乾隆年間,...
2009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研究所負責申報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由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與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一道“捆綁”申報,...
二是木構架的節點之間有若干的伸縮餘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地震等自然災害對建築的危害。三是材料供應比較方便。連城山區盛產木材,採用木結構建築比磚石建築省工、省時,可以迅速而經濟地解決建造廊橋的材料問題。屋頂式樣 橋屋屋頂的...
2008年6月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徽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子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築特色 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
二樓的陽台也全是採用木結構的乾欄式建築。主要流派 湖北鹹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中,“看風水”、“拜山神”、“祭魯”、“砍梁木”、“說福事”等眾多民俗事項在吊腳樓建造中的大量出現,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濃郁的鄉風民俗;還有廓...
現存的“九廳十八井”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九廳十八井”主要特徵,一是面積大;二是左右對稱布局;三是以木結構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2022年1月29日,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
北京四合院營造技藝是“北方小式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的代表之一,技藝細分為以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為代表的“八大作”。施工時有一些典型做法,如大木架構為抬梁式,其特點是在柱頭插...
《苗族吊腳樓傳統營造技藝》《閩浙地區貫木拱廊橋營造技藝》3.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選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最具價值、最能展現中國建築文化的10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2009年,“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
《苗族吊腳樓傳統營造技藝》《閩浙地區貫木拱廊橋營造技藝》3.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選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最具價值、最能展現中國建築文化的10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2009年,“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十九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磚牆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
經考古發掘證實,早在新石器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中,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發現有相當規模的氏族聚落的建築群,從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遺址和近年發掘出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遺址中,可以看出,當時木結構建築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水平。
與蘇州有關打包列入的項目有3個:端午節(蘇州端午習俗)、中國蠶桑絲織技藝(蘇州的宋錦、緙絲)和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蘇州的“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代表人物 楊惠之 唐代“塑聖”楊惠之是香山人。他成功地把張僧繇的...
《苗族吊腳樓傳統營造技藝》《閩浙地區貫木拱廊橋營造技藝》3. “中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叢書選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最具價值、最能展現中國建築文化的10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2009年,“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戰國——北宋)《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技術(戰國——北宋)》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明達
大木作是我國傳統建築營造的核心技藝,主要套用於建築主體為殿堂、廳堂的宮殿、寺廟、祠堂、府第等。潮州傳統建築木結構技藝是在繼承中原主流建築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大木作技藝,其廣泛套用於潮州地區的寺廟、祠堂、府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