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繩墨之間書寫木作技藝傳奇。

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一朵奇葩,“徽派建築”是徽商文化範疇的遺存。

2008年6月7日,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 地理標誌:徽派建筑西遞、宏村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所屬地區:安徽黃山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地區:安徽省黃山市
  • 遺產編號:Ⅷ-178
建築歷史,文化風格,榮譽,建築特色,非遺傳承,

建築歷史

文化風格

徽州地區原為古越人聚居地,因皖南山區氣候濕潤,為防止瘴癘之 氣,古越人宅居形式主要為“乾欄式”建築。漢魏以後,為躲避戰亂,中原士族多次大 規模遷入,不僅改變了徽州的人口數量和結構,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一朵奇葩,以村落布局嚴謹周密、建築格局緊湊而精細而為人稱道,加之建築風格統一且鮮明,文化底蘊綿長深厚,建築裝飾豐富多樣,營造技藝精湛高超,堪稱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經商者一般做事斤斤計較,買地皮造房子經濟實惠,因此導致建築規模不大、天井狹小、沒有大廳的最終效果。但是他們有錢,跑碼頭見多識廣,有一定的欣賞能力,所以會不惜金錢搞磚雕、搞木雕裝飾,因為他們知曉這不僅有現實的居住空間效果。

榮譽

2008年6月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徽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子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建築特色

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這種傳統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方式世代相傳,延承7000年,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徽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當地人在長達2000多年的建築實踐中逐步形成以磚、木、石三種技藝相得益彰的民間建築藝術瑰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其中粉牆、黛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台樓榭等和諧組合,構成獨樹一幟的徽派建築基調。“徽派建築”的山牆,好像一掛書畫橫幅、一面屏風,所以俗稱為“屏風牆”。粗看一個樣,但實在的區別是一個像馬頭似飛如躍壯志凌雲,一個像屏風舒展有餘源遠流長。

非遺傳承

國家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公敏入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