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

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

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連城縣農村民居以前大多是“八間頭”,有錢人家建“九廳十八井”,一幢大房子可住三、四十戶人家,一、二百人。現存的“九廳十八井”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九廳十八井”主要特徵,一是面積大;二是左右對稱布局;三是以木結構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

2022年1月29日,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6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
  • 項目編號:Ⅷ-69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主要特徵,平面布局,設計構思,建築結構,通風采光,地面工藝,防潮處理,牆面處理,居住安排,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連城縣農村民居以前大多是“八間頭”,即分上下廳,上廳中間是主廳,平時為家人就餐用,逢喜事時為宴請嘉賓場所;主廳兩邊各一間大屋間;下廳中間空曠,可擺席宴客,兩邊也是房間;上下廳之間有天井;天井兩邊各有兩間小廂房和連線上下廳的過道。
有錢人家建“九廳十八井”,一幢大房子可住三、四十戶人家,一、二百人。現存的“九廳十八井”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少數為土木結構。但不少建築因“太平軍”的到來和後來的戰亂而焚毀,除地面外,保存完好的所剩無幾。

工藝特徵

主要特徵

“九廳十八井”主要特徵,一是面積大,一般在10000平方米上下;二是左右對稱布局;三是以木結構為主;四是 “三合土”地面;五是注重安全,面積較大的“九廳十八井”內往往有水塘,以作救火水源。
“九廳十八井”正房中間有廳,廳有三進、四進、五進的;廳兩邊有橫屋,左右對稱;橫屋有兩排、三排、四排的,橫屋裡也有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廳與橫屋、橫屋與橫屋之間有獨立的院門。這種平面布局院落重重,廳堂眾多、天井眾多,被稱為“九廳十八井”,意思是房屋的廳堂和天井之多,建築面積之大。

平面布局

“九廳十八井”多為一層,其平面基本採用合院建築布局形式。它以主廳為中軸,同時向左右兩翼發展為橫屋,橫屋與主體、橫屋與橫屋之間有院門,主體與橫屋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通的;天井兩側有走廊過道,可以在上、下廳之間穿行。
“九廳十八井”使用起來較為方便、實用。其廳、井布局科學合理,各廳各有功用。主廳供祭祀、族長議事,側廳接官議政,偏廳待客會友。每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橫屋)一般都有廳、有房、有天井,視主人的經濟狀況和房屋建築規模而廳、房、天井的數量不一,但其採光、通風、防潮、排水都很好,也便於飲食起居;連城客家人又往往喜歡在天井中種植蘭花、茶花、鐵樹等植物,滿室幽蘭,營造出宜人的人居環境。

設計構思

“九廳十八井”的設計構思秉承“卑尊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無論房屋發展到多大規模,始終是以正廳為中軸,向前逐步延伸至三進、四進乃至五進;向左右均衡發展為橫屋。正屋、正廳的體量、規模、裝飾、裝修都是全宅中最突出的,各橫屋和次廳均不能逾越。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體現了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這種民居規模大的可以容納一個家族幾十戶人居住,其布局既考慮到主廳堂華麗高大,滿足了禮儀要求,又照顧到平時居家過日子的使用方便;既繼承了中原宗族府第式的建築風格,又結合了中國南方多雨潮濕的地理氣候環境,同時還滿足了客家人聚族而居、四世同堂、尊祖敬宗的心理需求,因而得到廣泛套用。

建築結構

“九廳十八井”普遍採用樑柱式框架結構,這種結構具有較強的抗擊地震的作用。其結構形式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的典型特點,內部以木結構為主要的承重結構,斗拱與房梁接榫無縫,外圍圍合的牆體只起圍護作用,基本上不承重,體現了“牆倒屋不塌”的特點。木構架主要採用抬梁、穿斗穿插式的做法,以穿斗式做法為主,主要承重柱落地,而不承重或承重較輕的次要短柱則採用抬梁式的做法,構造手法具有地方特色。除了使用抬梁穿斗穿插式的做法外,還在主廳的明間縫使用抬梁式構架,梁架用料碩大,一般採用月梁,做工講究;空間高敞明亮。一般用材都採用老油杉,不施油漆,保持原木本色。木構做法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大量採用了減柱法,這主要體現在主廳的兩廊與主廳之間的關係上。一般而言,大廳兩廊的梁一般是搭在大廳的檐柱上,將二者的構架連為一體;但許多梁架卻把檐柱給減掉了,兩廊的梁直接搭在大廳不落地的金瓜柱上,其好處就是可以解放內部空間,營造一個比較寬敞的使用空間,正是這個優點讓“九廳十八井”的屋主人大量地採用了這種做法。

通風采光

連城地處福建省閩西北部的山區,具有海洋性氣候和山地氣候的雙重特徵:春夏季節多風多雨,山地氣候乍暖乍寒。在這種氣候條件下,“九廳十八井”建造主要按夏季氣候條件設計。為了便於通風、採光,多設天井與廳堂,室內外空間多互相連通,對內門窗洞口開得較大,並且大多數廳堂及堂屋多是半開敞式的,即使使用了屏風格扇,也多是可拆卸的。為了避免太陽直曬,房屋的進深一般偏大,出檐深,廣設外廊,使陽光不能直射室內;在房間的前後都設有小天井,加速空氣對流,使房間陰涼。為了便於排水,房屋做成坡頂,上陡下緩;為了排水順暢和保護牆面不受雨淋,主廳一般都使用大出檐的懸山頂;而為了防火,橫屋一般使用硬山頂,外牆和封火山牆一般都使用青磚。

地面工藝

“九廳十八井”地面為“三合土”(當地方言俗稱“三骨土”)。“三合土”地面平整光滑,堅硬如石,堅固耐久,不易風化,而且防潮、抗磨、耐壓,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仍能堅硬如常、平整如新。其質量和使用年限遠超混凝土。
所謂“三合土”,其實並不是只有三種原料合成的建築材料,除了熟石灰、河沙、黃土主料外,還有糯米飯和紅糖。它的製作方法是:將這三種主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拌勻後,加入一定量的糯米飯和紅糖,再不斷地翻動、攪拌,並堆放停置一段時間使其融合、老化。特別是石灰和黃土都有一個從生到熟的演化過程。停置時間的長短應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幾天十幾天不一,然後再次煉打、翻動。這樣的煉打次數越多、越久則效果越好。而它的乾濕度應掌握在用手捏可以成團狀、用手揉又會散開為適宜。
把熟透的“三合土”均勻地平鋪在已經平整、夯實的地面,根據地面厚度分二到三次分層依次拍打、夯實。乾透後,有錢人家會用雞蛋清抹擦地面,則有光滑、耐磨之功效。

防潮處理

為了防止木柱因地面潮濕使木柱底部過早腐朽,“九廳十八井”的柱基一般使用石柱礎。有的地方由於缺乏石料,一般只在上下廳檐廊下的兩對柱下使用石柱礎,稱為“四點金”,其餘的柱只用石躓薄薄地墊上一層。同樣的原因,“九廳十八井”的天井或雨坪的周圍與地面一般採用鵝卵石鋪砌,很少採用石板;講究一些的在鵝卵石上夯築“三合土”,形似石板。

牆面處理

“九廳十八井”的牆體有內牆與外牆之分。外牆四周磚牆一般採用空斗立磚,雙層的青磚丁砌,中間填的是鵝卵石,具有防濕、隔熱、防震作用,並將牆體處理成“幾”的封火山牆,出牆不高,線條平緩,表現出內斂的性格。基礎一般使用鵝卵石砌築,取材方便、經濟,又有利於防潮、排水。
“九廳十八井”隔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板牆,這種方式比較普遍。連城山區盛產木材,以其作為木板牆,不施任何油漆,完全清水處理,暴露木質天然的紋理,較為實用、耐久、方便。另一種是使用竹籬夾板或木條夾板的形式。做法是先編竹籬或木條,而後在竹籬兩側抹上草灰,再將其固定在木板框中,這種牆就地取材,既經濟簡便,又透氣防潮,十分耐用。還有就是木板牆和竹籬夾板牆混合使用。

居住安排

“九廳十八井”剛建好時人口不多,一家協商安置。以後子孫多了,要按房分配。分房時有“長子不離灶,滿子不離倉”的規定,將原有灶間留給長子,原有的穀倉留給最小的兒子。按儒家之說,長子是法定香火繼承人,規定上廳左大屋間要分給長子,其他按好差搭配兄弟平分。若有條件,長子可多分一間。分房產時要請房親長輩監證,並要寫出協定若干份。此外,為了防止不肖子孫因一時不濟而隨意變賣所分房屋,分家分房時往往採取東一間、西一間的方法,讓賣主不便轉讓、買家不便購買。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吳有愛,男,1970年11生,漢族,2019年被評為龍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營造技藝。
保護措施
連城縣博物館是中國首座“客家民俗博物館”,其歷史陳列館中,展出有微縮的“九廳十八井”。在“工藝”部分,通過三維動畫、場景復原、互動體驗等方式,展示客家民居建築“三大瑰寶”之一的“九廳十八井”民居營造技藝等。

社會影響

衍生節目
2022年06月21日,在CCTV-10 科教《地理中國》欄目中,播出了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古村落的“九廳十八井”的相關介紹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