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本教育

中國人本教育

人本主義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又譯人本學。希臘文詞源antropos和logos,意為人和學說。通常指人本學唯物主義,是一種把人生物化的形上學唯物主義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本教育
  • 外文名:Anthropologismus
  • 代表人物費爾巴哈
  • 主要思想: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國人本主義教育,黃懷寧,

人本主義

以19世紀德國費爾巴哈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費爾巴哈由於把庸俗唯物主義同一般的唯物主義混為一談,避免採用甚至反對“唯物主義”這個術語,因而將自己的哲學稱作“人本主義”或“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將他的唯物主義學說稱作“人本主義”,並把他的哲學著作命名為《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他們都反對把靈魂和肉體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實體,反對把靈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但他們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會的人。他們不是聯繫具體歷史、聯繫社會實踐來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會性。在歷史上人本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一個基本方面,當時思想家從這一方面把人重新納入自然和歷史世界中去,並以這個觀點來解釋人。這是對中世紀禁錮——神本主義的解放,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主義也是造成17世紀科學革命的基本條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學主義”誕生的一個條件。

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當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種革新運動。60年代初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後,這一運動有較大發展,1971年在荷蘭舉行過國際會議,影響擴及歐洲和亞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他們既反對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驅力或防禦機制,又反對行為把意識看作是行為的副現象。關於人的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都同意柏拉圖盧梭的理想主義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惡是環境影響下的派生現象,因而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提高的,理想社會是可能的。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方面,他們繼承了19世紀末W.狄爾泰和M.韋特海默的傳統,主張正確對待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反對用原子物理學和動物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類心理;主張以整體論取代還原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一種運動是由許多具有類似觀點的心理學者共同發起的,主要有:人格心理學奧爾波特默里墨菲;新精神分析學家霍妮弗羅姆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梅;機體論者戈爾德施泰因發展心理學家比勒、布根塔;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馬斯洛心理諮詢家和教育改革羅傑斯等。其中馬斯洛、羅傑斯和梅是這一運動公認的領袖人物。
第一批系統討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作是在四五十年代陸續發表的,其中主要有:馬斯洛的《人類動機論》(1943)、《動機和人格》(1954);羅傑斯的《患者中心療法》(1951)、《論人的成長》(1961);及梅主編的《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中的新角度》(1959)。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一種層級結構,高級動機的出現有賴於低級需要的滿足。他並用比較心理學的資料論證,不論低級或高級的基本需要和動機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說是類似本能的性質,即都有自發追求滿足的傾向,而高級的需要和動機如友愛、認知、審美和創造的滿足,即人的價值的實現或人性的自我實現。羅傑斯以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的經驗論證了人的內在建設性傾向,認為這種內在傾向雖然會受到環境條件的作用而發生障礙,但能通過醫師對患者的無條件關懷、移情理解和積極誘導使障礙消除而恢復心理健康。他並把這一理論用於教育改革,強調教育中建立師生親密關係和依靠學生自我指導能力的重要性。梅把歐洲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處境雖然帶有悲劇的性質,但能通過勇氣的培養、焦慮的克服和自我的選擇趨向光明的未來。

中國人本主義教育

中國的人本思想是樸素的,不敬鬼神,不敬上帝,只敬人,但中國人本思想是儒家傳統的,所敬是三綱五常的不平等思想,只有皇帝一人是真龍天子,是神化了的人,真正現代意義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並不存在,直到今天許多父母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屬物.
現代人本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非常零散,雖然從中央到政府都在提倡以人為本,但沒有形成真正的人本主義思想運動。在中國人本思想的傳播中成就較大的有,許金聲、黃懷寧,號稱“北許南黃”。
許金聲  是中國較早研究人本心理學、馬斯洛心理學、健康人格理論研究學者之一,也是較早倡導心理諮詢的人,並且做心理諮詢工作的人之一。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套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社會學所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80年代中期開始,在《心理學報》、《心理學動態》、《光明日報》報刊上先後發表關於健康人格理論、人本心理學、馬斯洛心理學的論文和介紹文章總計200餘篇。 許金聲崇尚創造性,提出了“人格三要素理論”、“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理論”等獨創的理論,這些理論已經在心理諮詢界中得到套用,並且波及到其他培訓領域。起,倡導“全人心理學”概念。
主要著作有《走向人格新大陸》、《活出你的最佳狀態》、《人格三要素改變命運》、《喚醒大我》
譯著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自我實現的人》、《洞察未來》,愛德華·霍夫曼《馬斯洛傳》等。
主編《健康人格叢書》《心理學譯叢》。

黃懷寧

臨床醫生,9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心理學,後轉作心理諮詢,對人本心理學諸家如馬斯洛心理學、羅傑斯心理學、羅洛梅、肯威爾伯心理哲學思想都有深刻的研究,並形成自己的人本思想,他提出了“人格三性理論”“健康六字標準”“三長理論”“人的終極目標理論”、“心理成長五大基本需要理論”“12358人本教育模式”等開創性成果,這些理論得到心理諮詢界和教育界推崇,並在實踐中得到套用,推及到教育培訓領域。
黃懷寧是國內少有的醫學、心理、教育三棲知識結構的專家學者,可以說是中國人本教育運動的真正發起人和實踐者,他從廣東醫學院附屬厚街醫院辭職,本著中國的人本教育要從家庭開始的理論,創辦安徽人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推進以人為本的親職教育。
在《中華家教》《親職教育》《中國學生健康報》《中國大學生就業》中發表大量文章。
人本教育專著《一生的保證》,中國第一部長篇書信體小說《天子堂信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