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五鎮
- 外文名:the five towns of China
地理位置,自然景觀,歷史記載,
地理位置
吳山又稱為“吳岳”,在陝西省寶雞市於隴縣交界處;
會稽山又名苗山、茅山。在浙江紹興城外;
醫巫閭山(簡稱閭山)位於遼寧省北鎮縣境內,周圍約120公里;
自然景觀
沂山為沂蒙山主脈之一,舊名為“東泰山”,又稱“東小泰山”,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之說。其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周圍有29座山峰,風景幽美。百丈崖瀑布匯諸泉之水傾瀉而下,十分壯觀。玉皇頂上有巨大的“探海石”,是觀東海日出最佳處。“沂山晚翠”風景極佳,現有環山公路可達山頂。
吳山共有17座山峰,其中尤以鎮西峰、會仙峰等著稱。另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鳳凰石、元鶴巢等風光名勝,秀麗多姿。在吳山東側不遠處,有始建於隋代開皇十六年(596)的東樂廟建築群,現存者多為明代所重建。
霍山自然風景景觀,名目則更多。例如伏虎岩、桃花谷、洗心泉、葡萄坪、雙門峰、紅岩谷、滅馬峰、馬跑泉、仙人石、天竺峰、歡喜嶺、盤龍峰、寶冠峰、筆架峰、摩天峰、萬年坪、鐘鼓峰、捫天嶺、探月峰、老龍背、靈龜岩、鳳凰岩、連珠峰、朝陽洞、青霞峰、萬錦坡和玉柱峰等等。古時霍山山水皆佳,更兼松柏披掛,煞是一派美景,滿目仙風。清末無名氏《霍泉》詩中曾有“山排屏嶂青霄外,鳥葉笙簧綠樹頭。雲影喬徊鷗影泛,天光掩映水光浮”句,當不為過。
歷史記載
《舊唐書》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
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祇州;東鎮沂山,祭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于越州;南海,於廣州;南瀆大江,於益州。中嶽嵩山,於洛州。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西瀆大河,於同州。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山,於營州;北海、北瀆大濟,於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
《宋史》
《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社稷 岳瀆 籍田 先蠶 奏告 祈禜》“岳鎮海瀆之祀”載
太平興國八年,河決滑州,遣樞密直學士張齊賢詣白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自是,凡河決溢、修塞皆致祭。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岳鎮、海瀆。自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史以次為獻官。”其後,立春日祀東嶽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淮瀆於唐州。立夏日祀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山于越州,南海於廣州,江瀆於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就河瀆廟望祭。立冬祀北嶽恆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北海、濟瀆並於孟州,北海就濟瀆廟望祭。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於河南府,中鎮霍山於晉州。
《元史》
《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岳鎮海瀆”載
岳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始。凡十有九處,分五道。後乃以東嶽、東海、東鎮、北鎮為東道,中嶽、淮瀆、濟瀆、北海、南嶽、南海、南鎮為南道,北嶽、西嶽、后土、河瀆、中鎮、西海、西鎮、江瀆為西道。既而又以驛騎迂遠,復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賢院奏遣漢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中統初,遣道士,或副以漢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
其禮物,則每處歲祀銀香合一重二十五兩,五嶽組金幡二、鈔五百貫,四瀆織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四海、五鎮銷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至則守臣奉詔使行禮。皇帝登寶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禮,惟各加銀五十兩,五嶽各中統鈔五百貫,四瀆、四海、五鎮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或他有禱,禮亦如之。
其封號,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天大貞玄聖帝,中嶽中天大寧崇聖帝。加封江瀆為廣源順濟王,河瀆靈源弘濟王,淮瀆長源溥濟王,濟瀆清源善濟王,東海廣德靈會王,南海廣利靈孚王,西海廣潤靈通王,北海廣澤靈佑王。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也入鄉隨俗,《元史》中就記載忽必烈對大臣們說:“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這些山河之神,本來是應該我親自去的,但是路太遠了,又沒有發明飛機,我只好讓我的大臣代勞了。忽必烈送給五鎮的禮物要比五嶽低一個檔次,“五鎮銷金幡二、鈔二百五十貫”,實際上都便宜了山上的道士。元朝還規定,新皇帝登寶位,都要給這些山河之神送禮物,給五嶽“各中統鈔五百貫“,五鎮就要少一些”各中統鈔二百五十貫”。畢竟是副職嗎,想必這些神仙也能理解。
《明史》
《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禮三(吉禮三)》“岳鎮海瀆山川之祀”載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瀆諸神合祭城南,未有專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壇,非尊神之道。禮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嶽之稱。《周官》:“兆四望於四郊”,《鄭注》以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詩序》巡狩而禮四岳河海,則又有四海之祭。蓋天子方望之事,無所不通。而岳鎮海瀆,在諸侯封內,則各祀之。奏罷封建,岳瀆皆領於祠官。漢復建諸侯,則侯國各祀其封內山川,天子無與。武帝時,諸侯或分或廢,五嶽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時,始有使者持節祠岳瀆之禮。由魏及隋,岳鎮海瀆,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縣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為五道。今宜以岳鎮海瀆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祇合為一壇。與天神埒,春秋專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絳紗袍,詣岳鎮海瀆前,行三獻禮。山川城隍,分獻官行禮。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鎮海瀆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書省,使者奉以行。黃金合貯香,黃綺幡二,白金二十五兩市祭物。
三年,詔定岳鎮海瀆神號。略曰:“為治之道,必本於禮。岳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瀆禮不經,莫此為甚。今依古定製,並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四海稱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瀆稱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帝躬署名於祝文,遣官以更定神號告祭。六年,禮官言:“四川未平,望祭江瀆於峽州。今蜀既下,當遣人於南瀆致祭。”從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鎮海瀆,賜之制。
萬曆十四年,巡撫胡來貢請改祀北嶽於渾源州。禮官言:“《大明集禮》載,漢、唐、宋北嶽之祭,皆在定州曲陽縣,與史俱合。渾源之稱北嶽,止見州志碑文,經傳無可考,仍祀曲陽是。”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諸神,仍遣官祭境內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瀆壇。帝又以安南、高麗皆臣附,其國內山川,宜與中國同祭。諭中書及禮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麗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設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麗、占城,祀其國山川。帝齋戒,親為祝文。仍遣官頒革正山川神號詔於安南、占城、高麗。六年,琉球諸國已朝貢,祀其國山川。八年,禮部尚書牛諒言:“京都既罷祭天下山川,其外國山川,亦非天子所當親祀。”中書及禮臣請附祭各省,從之。廣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鎖里,廣東附祭三佛齊、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遼東附祭高麗,陝西附祭甘肅、朵甘、烏斯藏,京城不復祭。又從禮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國山川東西向,同壇共祀。其王國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製。十八年定王國祭山川。儀同社稷,但無瘞埋之文。凡岳鎮海瀆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歲二祭,以清明、霜降。
《清史稿》
《清史稿》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八·禮二(吉禮二)》“地祇岳鎮海瀆山川”載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為元元祈福,始遣大臣分行祭告,凡岳五:曰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鎮五:曰東鎮沂山、南鎮會稽山、中鎮霍山、西鎮吳山、北鎮醫巫閭山。海四:曰東海、南海、西海、北海。瀆四:曰江瀆、淮瀆、濟瀆、河瀆。又兀喇長白山。翕河喬嶽自此始。明年,朔漠平,遣祭岳、鎮、海、瀆如故。雍正二年,賜號江瀆曰涵和,河瀆曰潤毓,淮瀆曰通佑,濟瀆曰永惠。並賜東海為顯仁,南為昭明,西為正恆,北為崇禮。乾隆二年,封泰寧山曰永寧,附祀地壇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