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沂山位於泰魯沂山地東端,素有“東泰山”之稱。為臨朐、沂水二縣之界山。主峰亦名玉皇頂,座落於臨朐一側,北緯36°11.8′,東經118°37.3′。海拔1031米。沂山的範圍,西北以臨朐沂山-北石砬-蔣峪為界,東界為蔣峪-穆陵關-沂水柴山,南以柴山-崖下-上流莊一線與南部低山分野,大致亦為三角形斷塊山地。
沂山,為縣內第一大山。覆壓臨朐、沂水、沂源三縣邊界,橫亘縣境東南,東南西北走向, 南北綿延52公里,東西橫距21公里,總面積650平方公里。太古代晚期始現雛形,至新生代第四紀逐步呈今貌。主峰玉皇頂,海拔1031米,代表三級峰頂面; 海拔800米處,出現山凹、山間集水盆,坡積物和泉水出露,為二級平坦面;由此高度而下,有深切峽谷、急流、瀑流、懸崖,氣勢恢弘,至海拔400米處, 山勢轉緩,始出峽谷,組成一級平坦面。其山勢階梯、肩坡及三級夷平面,與泰山類似,故有"東泰山"之稱。泰山為全國五嶽之尊,而沂山為全國五鎮之首。東側穆陵關,西側銅陵關,皆為齊國長城險隘。縣境南及東南山群,以沂山為中心,向四面伸延,較有名氣的有松樹崮、蔣良墓、大頂子、太平山、掉花崖等30餘座。
其中的沂山為縣內第一大山。此山覆壓臨朐、沂水、沂源三縣邊界,橫亘縣境東南,呈東南--西北走向,南北綿延52公里,東西橫距21公里,總面積650平方公里。太古代晚期始現雛形,至新生代第四紀逐步呈今貌。其主峰玉皇頂海拔1031米,代表三級峰頂面;海拔800米處, 出現山凹、山間集水盆,坡積物和泉水出露,為二級平坦面;由此高度而下, 有深切峽谷、急流、瀑流、懸崖,氣勢恢宏。至海拔400米處,山勢轉緩,始出峽谷,組成一級平坦面。其山勢階梯、肩坡及三級夷平面,極似泰山,故有“東泰山”之稱。且泰山為全國“五嶽之尊”,而沂山則為全國“五鎮之首”。東側穆陵關,西側銅陵關,皆為齊國長城險隘,縣境南及東南山群,以沂山為中心,向四面伸延,較有名氣的有松樹崮、大頂子、太平山、掉花崖等三十餘座。
主要山峰
名稱 | 位置 | 高度(海拔米) | 面積(平方公里) | 命名原因 |
---|
玉皇頂 | 大關、沂山、蔣峪交界處 | 1031 | | 因廟 |
扁崮 | 大關鄉西南 | 972 | 4 | 象形 |
歪頭崮 | 沂山鄉東北 | 971 | 3 | 象形 |
獅子崮 | 沂山鄉東 | 950 | 4 | 象形 |
老貓窩頂 | 沂山鄉東南 | 690 | 1 | 傳說 |
鳳凰坪 | 寺頭鎮南部 | 665.3 | 6 | 傳說 |
蔣良墓 | 九山鎮南部 | 662.6 | 7 | 傳說 |
大頂子 | 蔣峪鎮西南 | 661.9 | 2 | 象形 |
大馬嶺 | 蔣峪鎮西界 | 661 | 1 | 因事 |
驢皮崮 | 寺頭鎮南界 | 642 | 1 | 岩石顏色 |
西太平 | 九山鎮南界 | 640 | 7 | 地理位置 |
高嘴子 | 寺頭鎮南界 | 637.8 | 0.7 | 象形 |
掉花崖 | 楊家河鄉東南界 | 637 | 10 | 傳說 |
松樹崮 | 石家河鄉東南界 | 630.9 | 20 | 物產 |
雙葫蘆嘴 | 楊家河鄉南部 | 629.3 | 8 | 象形 |
馬頭 | 寺頭鎮南部 | 624 | 2.5 | 象形 |
丹崮山 | 寺頭鎮南部 | 619 | 0.5 | 岩石顏色 |
雕窩頂 | 寺頭鎮南部 | 617.4 | 5 | 傳說 |
青山 | 九山鎮南部 | 617 | 3 | 岩石顏色 |
中山 | 石家河鄉東南 | 600.3 | 6 | 地理位置 |
高山 | 九山鎮北界 | 595.1 | 4 | 山高 |
蒼虎山 | 寺頭鎮中部 | 594.9 | 6 | 象形 |
石崮堆 | 白沙鄉西南 | 589 | 5 | 象形 |
尖峪頂 | 寺頭鎮東北 | 588 | 2 | 山勢 |
頂子崮 | 冶源鎮西南 | 587.1 | 2 | 山高 |
閻王崖 | 寺頭鎮西北 | 572.6 | 10 | 山勢 |
轎頂山 | 紙坊鄉西北 | 571.2 | 9 | 象形 |
馬鞍山 | 楊家河鄉南部 | 547 | 3 | 象形 |
霜雪山 | 白沙鄉東北部 | 543.4 | 3 | 氣象特點 |
西大嶺 | 九山鎮東南 | 535.6 | 5 | 地理位置 |
蟾螳崮 | 石家河鄉西部 | 521.7 | 5 | 象形 |
聚糧崮 | 白沙鄉北部 | 587 | 11 | 因事 |
石牛崮 | 九山鎮西南 | 586 | 5 | 象形 |
邊崮 | 楊家河鄉南部 | 578 | 3 | 地理位置 |
北羊亮子 | 寺頭鎮西北 | 518 | 0.3 | 因事 |
太平山 | 大關鄉東南 | 518 | 3.2 | 嘉言 |
番崮山 | 九山鎮東南 | 515.8 | 5 | 傳說 |
大崮 | 石家河鄉西南 | 513 | 4 | 山勢 |
金葫蘆山 | 寺頭鎮西北 | 509.1 | 0.5 | 礦產 |
油簍頂 | 五井鎮南部 | 507 | 2 | 象形 |
轎頂山 | 沂山鄉東南 | 500.3 | 2 | 象形 |
地質地貌
地質
山地東側為沂沭斷裂帶,向東延伸與沂沭斷裂帶中部之新生代橫向隆起的低山帶相連線,西界為北西向及北北東向斷裂所控制。 沂山中山區以太古代混合岩為主的變質岩為基礎,主峰區由元古代桃科期似斑狀花崗岩構成。雖海拔僅千餘米,但山勢之峻拔不亞於泰山。山谷下切深度在200米以上。主峰玉皇頂與獅子崮、歪頭崮三峰鼎立,頂略平而山脊陡直,狀如城堡。玉皇頂東側之百丈崖瀑布,落差達65米,極為壯觀。
沂山為泰魯沂山地東端主峰,其地貌發育過程與泰山、魯山一致。因其東與沂沭斷裂帶毗連,受其牽制,上新世以來隆起量略小。
(一)太古代泰山期侵入岩 主要分布於魯中南區,各類岩石均侵入於泰山群中,同位素年齡值為22~25.08億年。 1、超基性、基性岩類主要有角閃岩、蛇紋岩、輝長岩等,分布於泰安界首、三官寨、萊蕪南山、淄博老貓頭、新泰雁翎關、泗水石萊、沂水城東大山、鄒縣城前、沂源魯山、蒙山東南麓等地。 2、閃長岩類主要分布於徂徠山水泉-曹刺-寨山前一帶。如徂徠山變閃長岩體呈北北西-南南東向橫穿徂徠山,侵入於泰山群萬山莊組及混合花崗岩中。岩石呈綠黑色-灰黑色。主要礦物有角閃石、中長石,次要礦物有黑雲母、石英等。 3、花崗岩類主要分布於棗莊以北、泰安三官寨、蒙陰望海樓、萊蕪胡家莊、魯山、沂山及沂源韓旺等地。如分布於四海山復背斜兩翼的鄒縣斜長花崗岩體,呈岩基產出,侵入於泰山群山草峪組和混合花崗岩中。岩石為暗綠色,不等粒鱗片段預告崗-花崗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更長石、角閃石、黑雲母、石英組成。 除上述侵入岩外,還有各種脈岩,如偉晶岩脈、細晶岩脈、花崗岩脈、石英脈、煌斑岩脈、角閃岩脈等。
沂山斷凸,屬於魯西斷塊隆起,以 -葛溝斷裂與沂沭斷裂構造帶分界。其基底由泰山群構成,構造複雜,以緊密倒轉褶皺為主,構造線方向為北西向。蓋層由土門群、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構成。構造簡單,以單斜為主,而斷裂構造極為發育,發育有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東向4組斷裂。這些斷裂控制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形成該區斷凸和斷陷相間分布的構造格局。魯西斷塊隆起 沂沭斷裂構造帶以西,魯西山區屬斷塊隆起區。其北界為齊河~廣饒斷裂,西界為聊考斷裂,南界大致與蘇魯省界相符。結晶基底為泰山群,基底之上發育古生代地台型蓋層。中、新生代魯西地塊差異升隆運動強烈,產生了大規模的構造斷裂,使魯西地塊破裂,形成許多斷塊凸起和斷陷盆地。新生代第三紀斷裂活動尤為劇烈,形成了泰山、魯山、沂山等山脈,奠定了魯西地區的山嶽面貌。
地貌
沂山中低山丘陵區(Ⅱ1c) 位於魯山中低山區的東側,由上五井斷裂、韓旺斷裂、昌邑-大店斷裂分別構成西、南、東三面邊界,北面則以昌樂玄武岩丘陵山麓帶與泰魯沂山北平原區相鄰。行政區屬臨朐、沂水、安丘、昌樂等縣。 沂山中山位於區內中南部,由玉皇頂(海拔1031米)、歪頭崮(971米)、獅子崮(950米)組成峰頂區。剪刀峽為沂山較大峽谷,為濰河支流汶河的發源地。沂山東西兩側為低山區,西側以海拔735米的摩天嶺為代表;東側有海拔516米的太平頂,為山東第二玄武岩熔岩方山。本區西北部,在三角狀單斷構造盆地基礎上,形成臨朐沖洪積平原。東北部為山東省晚第三紀重要的火山活動地區,除熔岩台地、方山和熔岩丘陵外,以香山、柳山、蒼山、大紀山等為主的大小火山32座,組成昌樂-臨朐火山群。此外,侵蝕-剝蝕低緩丘陵主要分布於安丘境內。
南部大關、九山、蔣峪、石家河、箕子山、嵩山、五井及中南部冶源、米山部分地帶,由連綿山峰組成低山中等侵蝕區和剝蝕堆積區,面積占全縣的47%左右。縣內主要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皆在該區,其中700米以上高峰20座,最高者千米以上。"沂蒙七十二崮",該區內比較有名的即有獅子崮、歪頭崮、嵩山大崮、 透明崮、大崮、來家崮等。山頂多呈鋸齒狀或連鎖馬鞍型。溝谷發育呈"V"字型,切割深度300~600米。低山由各種石灰岩、頁岩、花崗岩、片麻岩組成,嵩山一帶由二長斑岩、閃長岩組成。山峰到山腰多屬重力剝蝕堆積帶;山腰至山腳多為侵蝕堆積帶或侵蝕帶;山間溝谷為低山侵蝕堆積帶;受大氣降水和地下水補給影響的山間河流兩側,則為山中沖積堆積帶,多有小型山間盆地出現。該區裸露岩石的風化深度一般2~14米。
土壤
上更新統“馬蘭黃土”及其他黃土狀沉積。“馬蘭黃土”堆積廣泛,見於泰魯沂山地西及北麓和廟島群島。產安氏鴕鳥(蛋)、納瑪象、梅氏四不象鹿、野馬(未定種)等化石。 沂源、新泰一帶上更新統洞穴堆積中產哺乳類披毛犀、野豬(未定種)、斑鹿(未定種)及智人化石。 全新統。成因類型複雜,有沖積、洪種、殘坡積、風積、湖積及海積等。分布較普遍。海積層分布於海拔5米以下的沿海地帶。泰魯沂山地北麓的黃土狀沉積中,常見1~2層灰黑色埋藏古土壤層。
魯中山地粗骨土、無石灰性潮土亞區(Ⅱ1) 該亞區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90%,平原不足全區面積的1/10。泰山、魯山、沂山、徂徠山、蓮花山、蒙山等中山及周圍的低山丘陵,與汶河、泗河、枋河河谷平原相間分布。母岩類型有變質岩與沉積岩,呈組合分布,前者風化物形成棕壤,後者則形成褐土。棕壤與褐土組合構成3條寬廣的棕壤、褐土帶,自北而南沿3條山地近東西分布。因遭侵蝕,棕壤、褐土多演變成粗骨土或石質土。其間,3條河谷平原則分布著無石灰性潮土、潮棕壤與潮褐土。 中山區土壤垂直分異明顯。以泰山為例:海拔200米以下為潮棕壤、普通棕壤;200~600米為粗骨土、漂白棕壤、酸性棕壤;600~1000米為粗骨土與酸性棕壤;1400米以下為山地暗棕壤與山地粗骨暗棕壤相間分布;140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土。 該亞區水土流失為全省之冠,土壤年侵蝕模數達1500噸/平方公里以上,年均侵蝕深度為1.3毫米。沂蒙山區及新泰地區最為嚴重,侵蝕模數可達2000噸/平方公里以上。廣大山丘基岩裸露,薄層石質土、粗骨土比比皆是,是山東省水土保持的重點地區。
魯中山地北側丘陵粗骨土、普通褐土亞區(Ⅱ2) 泰山、魯山、沂山北側的低山丘陵區,主要為石灰岩組成的丘陵與低山。 區內土壤侵蝕嚴重,年侵蝕模數為1178噸/平方公里,平均侵蝕深度為1.0毫米,廣大嶺坡分布為鈣質粗骨土、石質土。坡麓及洪積扇形地發育有普通褐土,河谷平原有帶狀分布的石灰性潮土及潮褐土。 種植的作物以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烤菸在省內占重要地位,尤以益都、臨朐褐土上所產黃煙著稱。果樹中以核桃、柿、山楂居多,益都山楂頗有盛名。
植被
沂山屬魯中山地丘陵植被小區,山多逾千米以上,自然景觀垂直分異明顯。千米以下以側柏、麻櫟林為主,麻櫟林在600米以下顯著增多;千米之上為油松純林所代替;1400米以上有山地灌叢草甸分布。區內廣大山丘嶺坡的山地植被,主要有森林與灌叢及灌草叢。在棕壤上生長的針葉林以油松為主,一般植被稀疏,林形不整。闊葉林以麻櫟面積最大,其次為栓皮櫟與刺槐。泰山普照寺的栓皮櫟林、徂徠山的刺槐林都長勢良好。石灰岩山區褐土上,針葉林以側柏疏林為主,落葉闊葉雜木林以榆科居多,如榆、朴、小葉朴、黑榆等。分布面積較大的為森林破壞後次生的灌叢及灌草叢。落葉灌木常見種有山槐、黃檀、黃櫨、荊條、酸棗、二色胡枝子、繡線菊屬、錦雞兒等。山地海拔較低處以荊條為主,海拔較高處二色胡枝子占優勢,泰山分異尤為明顯。草本植物隨土壤水分的遞增相繼可見牡羊草、黃背草、橘草、野古草、荻、芒等。中山頂部的山地草甸中多中生喜濕雙子葉植物,如長蕊石頭花(霞草)、地榆、苔草等。荒草坡多分布著以荊條、酸棗、黃背草、牡羊草為主的灌草叢。 溝谷內分布有楓楊林、赤楊林等。散生闊葉樹種有白臘樹、糠 、毛白楊、臭椿、榆、槐、旱柳、五角楓、黃連木等,有的地方構成優勢種不明顯的落葉闊葉雜木林。 該植被小區水土流失嚴重,應大力封山育林,加強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氣候
魯中氣候區 該區包括魯中山區的中部和東部,為純山區,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氣候特點是:氣溫低,日照短,降水較多,旱、澇、霜凍、冰雹等災害多。 該區作物生長期乾燥度1.0~1.5,屬半濕潤氣候性質。年降水量680~860毫米,年降水日數80~90天,氣溫≥10℃期間降水量500~650毫米,暴雨1.4~3.4天,一日最大降水可達100~300毫米,局部可達300毫米以上。 全區年平均氣溫12~14℃,≥0℃積溫不足4800℃,≥10℃積溫4200~4400℃,西部比東部低,山區比平原低,海拔每升高100米,≥0℃積溫約減少100~150℃。如泰安與泰山頂部高差1300餘米,積溫差達2110℃,約升高100米減低150℃。無霜期190~210天。 區內地形複雜,海拔高度成為影響熱量分布的決定因素,致使各地熱量條件差異明顯,因此又可分為魯中南山地半濕潤溫和氣候分區和尼嶧丘陵半濕潤溫暖氣候分區。
魯南氣候區 該區包括臨沂地區南部的臨郯蒼平原及沭東丘陵南部。氣候特點是:全年降水量較多,年平均氣溫較高,無霜期較長,冬季溫和較濕潤,夏季炎熱而潮濕,多暴雨,平原谷地少數年份可能發生較重的澇害,春季回暖早,但晚霜期間小麥仍易受凍害。 該區作物生長期乾燥度0.8~1.0,屬濕潤氣候性質。年平均降水量為840~920毫米,年降雨日數87~92天,氣溫≥10℃期間降水為600~720毫米,是省內降水最豐沛的地區。年暴雨日數3.4~4.2天,日最大降水量190~300毫米。春、初夏、秋都少見旱澇,盛夏季節河谷平原易受水澇之害。 全區熱量資源豐富,≥0℃積溫達4600~5000℃,≥10℃積溫4200~4400℃,≥10℃日數208~212天。春季回暖最早,0℃初日在2月20日前後,10℃初日在4月10日左右。全年日照總時數2400~2500小時。年平均風速2.5~3.3米/秒。 區內根據積溫的多少以及光照等條件,又可分為魯南平原濕潤溫暖氣候分區和沭東丘陵濕潤溫和氣候分區。
動物
魯中南山地丘陵區 本區大多為丘陵,並有幾處千米以上的山峰。次生植物群落中有以油松、側柏為主的針葉林,也有以麻櫟為主,間以刺槐、雜木類的闊葉林,石灰岩山地大都為針闊混交和灌叢,農作物種類較豐富。泰山、沂山、蒙山、魯山等山地丘陵植被尤為豐富。本區又是山東省的腹地,動物區系最具山東的代表類型。兩棲類中除東方鈴蟾尚未見報導外,其它山東的種類在本區都有分布,其中中國林蛙在徂徠山的分布是最近才有記錄。爬行類中有中華鱉、麗斑麻蜥、山地麻蜥、黃脊游蛇、火赤鏈、虎斑游蛇等,團花錦蛇為本區新記錄,本區南部也有蝮蛇分布。鳥類種類較多,膠東丘陵區有的鳥類在本區大多有分布,其中灰椋鳥、大山雀、灰喜鵲、黑卷尾、戴勝、四聲杜鵑、樓燕、黑枕黃鸝、綠啄木鳥、金翅雀、鴛鴦、北紅尾鴝、喜鵲等均為常見種,還有紅角、金雕、黑鸛等稀有種類。獸類種類也較多,如刺蝟、麝鼴、小麝 、各種蝙蝠、狼、豺、狐、豹貓、果子狸均較其他地區多見。齧齒動物中草兔、社鼠、黑線倉鼠、大倉鼠數量較多,中高山地區有大林姬鼠。泰山、沂蒙山已顯示出動物垂直分布的態勢, 這是本區的特點之一。如在800米以上有大林姬鼠分布,中山區多社鼠,而低山區以黑線倉鼠、黑線姬鼠為主。中國林蛙也多在陰涼潮濕的中山區林帶部分棲息,兩棲、爬行類種類與數量也以山的高度增加而遞減。
河流水文
該區是山東省水量相對豐富的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為700~900毫米,降水量高值區在蒙山、五蓮山、尼山東南部和臨沂市東北部一帶,年降水量均在9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年徑流深一般為100~350毫米,蒙山、五蓮山和費縣西南部及蒼山縣東北部一帶,是該區年徑流深高值中心,年徑流深大於350毫米。徑流深分布趨勢,沂山以南較大,大部分地區在300毫米以上。該區徑流集中在汛期6~9月份,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84~85%,徑流的年際變化相對較小,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倍比在6~8之間。
該區是山東省暴雨洪水發生最頻繁的地區,大洪水多發生在7、8兩月。大洪水多由颱風登入形成的暴雨產生,如1974年8月濰河、沂河、沭河大洪水即是。該區河流上游地形陡峻,洪水迅猛,一泄而下,給河流的中下游造成巨大災害。
該區河流多年平均水溫為13.0~14.0℃。月平均水溫最高值出現在7月,為24.7~27.5℃;月平均水溫最低值出現在1月,為0.4~1.7℃,一般每年12月21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凍,2月11~16日解凍開河。多年平均封凍天數為40~50天,最大冰厚0.15~0.30米。
區內地表水水質較好,大部分河流多年平均礦化度200~300毫克/升,沭河、傅疃河、巨峰河等礦化度較小,在100~200毫克/升之間。近幾年來,部分河段亦遭受到較重污染。 該區各河上游比降大、水流急,植被覆蓋較差,再加暴雨量多、強度大,因此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在沂山、五蓮山、尼山等山區,年侵蝕模數為1200~1800噸/平方公里,最大達2600噸/平方公里。該區河流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1.0~2.0公斤/立方米,河流上游地區含沙量普遍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1~4.6公斤/立方米。
沂河,發源於沂源縣,有南、北兩源。北源源於沂源縣西北三府山;南源為大張莊河,為沂河主源,發源於沂源縣西南縣界牛角山北麓,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臨沂、蒼山、郯城等6縣市,流入江蘇省邳縣,至駱馬湖,又東出湖經新沂河由灌河口入海。河全長386公里,其中山東省境內河長287.5公里。流域總面積11600平方公里,其中山東境內10772平方公里。山東境內河道平均比降1.55/1000,流域內支流密布,較大支流都從右岸注入,山東境內河網密度為0.29公里/平方公里。
發源及支流發源於沂山的主要河流有:
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入海後,沂水成為黃河支流。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開 河運河航道成,沂水又為新開運河所截,不得入黃河,因而改道南流,匯入駱馬湖。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保運河河道和宿遷城,開攔馬河(後名六塘河),引駱馬湖水東注黃海。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東至灌河口入海。以後雖多次治理,直至建國後1951年開挖新沂河,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勢。
沂河位於泰魯沂山地的南側,流域坡度大,集流迅速,洪水迅猛,往往超過下遊河道的排洪能力,易漫溢成災。根據臨沂水文站實測資料,建國以來以1957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沭河,發源於山東省沂水縣北部沂山南坡石槽峪北太婆頂,流經沂水、莒縣、莒南、臨沂,至臨沭大官莊分成東西兩支。東支名新沭河,東流入江蘇省石樑河水庫,出流後由臨洪口入黃海;西南為幹流,即老沭河,經郯城老莊子入江蘇省境,又南流泄入新沂河。山東境內沭河長273公里,其中幹流長253公里,新沭河20公里。沭河在山東境內總流域面積5747平方公里。幹流河道平均比降為2.16/1000,流域河網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
沭河古稱沭水,為泗水支流。北魏正光中(520~525年),為避免沂、沭相會,在今郯城縣東的禹王台修堰,遏沭水西流,開新渠引沭水東南流,至沭陽與古游水即今之漣水合流入黃海,從此開始獨流入海。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因取石築城拆毀禹王台,此後,每逢沭水西決無所阻擋,河水直趨駱馬湖,下游深受其患。直到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在禹王台舊址重建了竹簏壩,障沭水西出,沭水演變為薔薇河由臨洪口入黃海。建國後,對沭河進行了大規模治理,為分泄沭河洪水,經過艱苦努力,於1952年終於成功地開挖了新沭河,使沭河汛期洪水東調新沭河直接入海。沭河幹流經治理改經新沂河入海。
彌河,古稱巨洋水,發源於臨朐沂山西麓天齊灣,順坡蜿蜒西流,至臨朐九山附近折向東北流,經過冶源水庫,又經益都,於壽光廣陵鄉南半截河村,分為3股入渤海。其中東北流的一股,河槽較為寬廣,為彌河主河道,在壽光北宋嶺東,納丹河,至濰坊市寒亭區央子港入海。其餘兩股為彌河入海岔流,均由南半截河村北流入海。河長206公里,流域面積3847.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2/1000,流域河網密度0.3公里/平方公里。
汶河,是濰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臨朐縣沂山東麓,東流經大吳水庫,折而北流,至臨朐蔣峪轉向東北,經高崖水庫,流經昌樂南部、安丘北部,於安丘東北角夾河套由左岸注入濰河。河長104公里,流域面積1514.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81/1000。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濰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47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226.4毫米,折合年徑流量為14.7億立方米。根據輝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6213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39.2億立方米,最小值在1968年,為2.93億立方米,兩者比值為13.4。 濰河中上游山地區,易發生大暴雨洪水,建國以來,以1974年洪水為最大。該年8月13日,流域中上游普降暴雨,在安丘南部山地區石埠子水文站,日雨量達466.2毫米,山洪暴漲。由於水庫攔洪蓄水,洪峰流量大為削減,大大減輕了下游洪水災害。據估算,倘無各水庫層層攔蓄,峽山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4210平方公里)將出現特大洪水,洪峰流量可達15800立方米/秒。
白浪河水系 該河發源於今昌樂縣鄌郚鎮的大鼓山(即大姑山,屬沂山東北支脈)南麓,流經昌樂、濰城,貫穿本縣埠頭、郭家官莊、里疃、固堤、泊子、央子等鄉鎮,由央子漁港以北匯入渤海萊州灣,主河道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237平方公里,境內長57公里,流域面積633.25平方公里,區境內長42.5公里,流域面積397平方公里,主河槽底寬50—100米,堤距200—1700米。
文物勝跡
沂山東鎮廟碑林 , 東鎮廟位於沂山東麓九龍口處,自西漢太初三年(前102),武帝親臨其下設祠祭祀,由此至清末的二千多年間,歷代朝廷詔令加封,修建廟殿,春秋二祭,凡遇大典,如新皇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還親自或派重臣赴東鎮致祭。由於歷代朝廷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偉秀麗,大家名士慕名而至,觀光攬勝,其間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故有“東鎮碑林”之稱。據光緒三十年(1904)不完全統計,有碑360餘幢。民國時期又有增建。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許。時代最早者漢,晚者民國。
其中有御碑12幢:漢武帝太初三年祭告沂山碑,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詔東鎮沂山碑,唐太宗貞觀十年詔封沂山為東安公碑,五代後周廣順二年周太祖祭告東鎮碑,宋太祖建隆三年詔重建東鎮廟碑,宋仁宗景三年祭告沂山碑,宋徽宗政和三年詔封沂山為東安王碑,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鎮詔》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漢、蒙兩文)碑,明太祖洪武三年“詔定岳鎮海瀆神號,東鎮曰沂山之神”碑,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祭告東鎮沂山碑,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祭告東鎮碑,清高宗乾隆二十年祭游沂山碑。其他碑刻,除御遣欽差和地方官員祭祀東鎮所留者外,余碑也儘是高士名流、騷人墨客遊覽沂山題詠。其中有後魏文帝思皇后父、征南大將軍李惠祭告碑;隋齊郡丞張須陀代祀碑;唐尚書左丞鄧景山祭告碑,北海太守李邕詩碑;宋范仲淹、蘇軾詩碑;金翰林學士承旨党懷英詩碑;元集賢都事劉瓚詩碑,兵部侍郎於欽詩碑;明宣德狀元馬愉詩碑,吏部尚書劉王羽代祀碑,戶部侍郎喬宇詩碑,巡撫應天十府陳鳳梧詩碑,萬曆狀元趙秉忠詩碑;清工部尚書劉昌代祀碑,四部尚書李振裕代祀碑,禮部尚書曹秀先詩碑和大書法家劉墉題詠“五鎮之首”碑等。
這些古碑,不但記述了風雨不調,亢旱洪濫等自然災害,還刻記了國家變革、征戰討伐,邊關軍事情況,也歌頌了東鎮奇山異水、秀麗絕佳的風光。東鎮碑林,是國內少見的藝術珍藏,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文學、書法、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史料。
由於碑置露天,日久年深,任風雨剝蝕,一些碑文漫漶不清,個別斷裂傾倒。特別是近百年來,戰亂頻繁,遭兵燹之禍,加之舊時遺物,不被人們重視,用於築橋鋪路、興修水利,破壞甚巨。“文化大革命”期間,再次遭到破壞。為保護管理好文物古蹟,臨朐縣政府於1985年秋動工復立,已復立古碑90餘幢。
沂山 又名東泰山、小泰山,位於山東沂水縣和臨朐縣的交界處。主峰玉皇頂,海拔1031米。主峰周圍的29座山峰,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姿態各異,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東鎮沂山、西鎮吳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 中鎮霍山)之首”稱號。戰國初期,齊國依山而築的長城遺址至今尚存。
沂山舊稱東泰山,別名東鎮,位於臨朐城南50公里處,是沂蒙山主脈,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沂山歷史悠久,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漢武帝親臨其下設祠祭祀。至清末2000多年間,歷代朝廷對沂山有望秩之典,沿襲致祭,修建廟殿。
沂山主峰為玉皇頂,因舊有玉皇廟而得名,海拔1031.7米。在舊廟東極頂有一巨石探出絕壁,謂“探海石”,晴日凌晨,登石可觀東海日出。主峰東側凹處,原有法雲寺,相傳建於東漢,今已廢,但千載古松猶存。周圍十餘里多松柏,構成林海,蔚為壯觀。 法雲寺古遺址處,1987年建林場管理處和遊客接待室。古寺遺址北約500米處,兩崖壁如石門,中間峪谷深峭,名曰“黑風口”,傳說即當年黑旋風李逵“沂嶺殺四虎” 之處。古寺東2公里許,至百丈崖。山崖陡如劈,上下高差約65米,一股清流飛濺而下,遙望若白練懸掛,近視如細雨濛濛。崖下積雪常至四、五月不消,驕陽盛暑之季,這裡亦寒氣襲骨,謂之“百丈瀑布六月寒”。懸崖半腰中,原有“迎仙亭”,明隱士雪蓑題刻已被水流衝激墜毀崖下。崖北側有呂祖洞,洞旁石縫中有古松,曰萬年松。對面石壁鐫“海 ”兩個大字,方逾徑丈,十分壯觀。百丈瀑布之下,便是玉帶河,即汶河上游。
沂山諸峰,唯“雙崮”最為奇險。“雙崮”,是“獅子崮”和“歪頭崮”的合稱,位於玉皇頂西北,各因形而名。二崮東西對峙,中間峭峪萬丈,白雲翻滾。“歪頭崮”三面懸崖, 唯南側一小徑可盤旋而上。 至峰頂有一石門,門呈拱形,內有石廟,曰“碧霞宮”,是祭祀泰山老母處。碧霞宮旁有一石穴,名曰“天池”,相傳是碧霞元君淨面處。
沂山遍布碑碣,故有“東鎮碑林”之稱。古代石碑百塊,多是御敕或御遣大臣祭沂山所立。其中有漢武帝太初三年祭告沂山碑、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 詔東鎮沂山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詔封沂山為東安公碑、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周太祖祭告東鎮碑、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 詔重建東鎮廟碑、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祭告沂山碑、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 詔封沂山為東安王碑、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加封五鎮詔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詔封沂山之神碑、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祭告東鎮沂山碑、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祭告東鎮手書靈氣所鐘碑、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祭游沂山親筆“大東陪”碑等12塊御碑及歷代名人墨客撰文題詠的碑碣,成為國內少見的藝術珍寶。
齊長城遺址(圖1-5)。穿越沂水縣境的一段,西起沂山太坡頂,經於溝、馬站、楊莊、 官莊入莒,長50餘公里。起伏蜿蜒。可顯見的城牆有4處,共約10餘公里, 均為沙土混合夯築,基寬3至5米。以穆陵關東段保存較好,現仍高2.5米。原有關樓, 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臨朐段位於境南部。西接淄博岳陽山鳳凰嶺,經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東去入安丘縣,長75公里。城依山而築,隨嶺阜溝壑起伏。梵谷崖陡壁處,僅用石塊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牆。每遇溝壑,則用巨石構築。一般地段為土石結構,其基礎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寬8~10米,高3米,上為夯土,層次分明,每層厚約20~30厘米,夯窩均勻,清晰可辨。有些地段為冬季施工,土裡摻有鹽水;有的尚存木樁痕跡,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大關鄉苗家旺村南至邵家峪一段最為清楚,長12公里,殘高1~4.5米,底寬6~8米,多以沙土夯實而成,間有石塊砌築。牆南面陡峭,北面坡緩,每隔5~10米置亂石一堆,大者若磨盤,小者似碌碡,為當年守城者禦敵所備擂石。大關鄉內殘存分岔段,為二道防線。從沂泉村南至大關水庫南,長4公里,高1米,寬2.5米,鹽土結構,間有木樁痕跡。
齊長城關隘,以穆陵關最為著名。位於縣東南與沂水交界的大峴山上,是齊國通往南方的門戶。遺址2600平方米,殘牆高3~5米。其南面下臨深谷,陡不可攀;北側較平緩,以平頂山為依託,進可攻、退可守,地勢極為險要。平頂山巔平如砥,面積5平方公里,相傳為歷代齊王巡狩駐蹕處。關與山之間,成一布袋狀狹口,雄關扼其口,崇山收其尾,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關東、西200米處各有一高台,北面與長城平齊,南面凸出約2米,為關隘的軍事附屬設施。關北還有雙重城牆並列,證明齊國在通往都城的咽喉處設重關以防。穆陵關踞高臨下,氣勢巍峨,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今台下有戰國時期碎瓦片,有明重修碑1塊。
社會經濟
建置
沂山北麓為臨朐縣,西周為紀國 邑(亦稱駢邑)。春秋時為齊國之 邑、東陽邑。戰國為齊之朐邑。西漢置臨朐縣,治今臨朐鎮,東有朐山,因以為名,屬齊郡;又別置朱虛縣,治在今臨朐鎮東南25公里城頭,屬琅邪郡。東漢臨朐縣屬齊國,朱虛縣屬北海國。三國魏分屬東莞郡、 北海國。南朝宋改臨朐縣為昌國縣;又別置般陽縣,治在今臨朐鎮東南14公里盤陽,同屬齊郡;朱虛縣屬平昌郡。北齊廢般陽縣、朱虛縣,昌國縣仍屬齊郡。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昌國縣為逢山縣,復置般陽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逢山縣復名臨朐,並廢般陽縣入臨朐縣,屬北海郡。隋末廢。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復置般陽縣,五年(622年)復置臨朐縣,八年(625年)省般陽入臨朐,屬青州北海郡。五代因之。北宋屬京東東路青州。金貞四年(1216年)析置穆陵縣,臨朐、穆陵俱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省臨朐入益都縣,十五年(1278年)復置,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金、元間穆陵縣省入臨朐縣,但具體年代不詳(一說在金,一說在1278年即元至元十五年,但無確據)。明、清皆屬青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淄青道。1928年裁道,直隸於省。1938年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0年4月始建臨朐縣抗日民主政權,時屬魯中行政區第四專區(沂山) ,1945年魯中第四專區改為第三專區(沂山),隸屬不變。同年1月新置臨東縣,東部的柳山、堯山、牛河、盤陽、營子五個區劃屬該縣。同年8月,臨東縣撤銷,牛河、 盤陽、營子三個區仍歸臨朐,其餘悉歸昌樂。1948年7月改為魯中南行政區第三專區(沂山),1949年7月改屬昌濰專區。此後該專區於1967年改稱昌濰地區,19 81年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改置地區級濰坊市,臨朐縣均隸屬之。
沂山南麓沂水縣,西周時南有根牟、陽等小國,北有浮來邑。春秋初為鄆、鄢陵、密、 泉4邑地,分屬莒、魯2國,後皆入魯。戰國屬齊,為蓋邑地。秦屬琅邪郡莒縣。西漢置東莞縣,治今高橋鎮東,屬琅邪郡;又別置東安縣,屬城陽國;另有部分地區為泰山郡蓋縣、城陽國陽都縣地。東漢仍為蓋、東莞、東安、陽都四縣地,蓋縣屬泰山郡, 後3縣皆屬琅邪國。東漢末年,東莞、東安升為郡,東莞郡治今沂水城。不久東安郡省。三國魏北部為東莞、東安、蓋3縣,屬東莞郡,南部為琅邪國陽都縣。晉初4縣仍存,元康元年(291年),移東莞郡治莒縣。七年(297年)復於今沂水城置東安郡。後東安、陽都2縣廢。南燕據青州後於東安郡城(今沂水城) 置團城鎮,因城呈圓形,故名團城。劉宋為蓋縣、發乾縣地,屬徐州東安郡,此時東莞縣已移治今莒縣境。北魏屬南青州東安郡蓋縣、發乾縣地。北齊廢蓋縣併入新泰,同時省發乾縣。北周改南青州為莒州,州治團城,今縣境屬莒州東安郡。隋開皇初廢東安郡置東安縣,十六年(596年) 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因城瀕沂水而得名;又別置東安縣於古蓋縣。大業二年(606年)莒州廢,2縣屬琅邪郡。隋末廢東安縣入沂水縣,沂水縣境大致定型。
1939年-1949年間縣制幾經興廢、更名。1949年7月沂東縣撤銷,城子、英山等5區劃歸沂水,同年8月沂中縣改稱沂水縣,隸屬未變; 與此同時,沂北、莒沂2縣合併,仍稱莒沂縣。因原屬專區撤銷,沂北、莒沂2縣改屬魯中南行政區沂蒙專區。1950年5月沂水、莒沂屬沂水專區,沂水為專署駐地。 1953年7月沂水專區撤銷,沂水及原由沂水析置的沂南、沂源等縣劃歸臨沂專區;莒沂縣同時撤銷,道托、高橋等9個區劃入沂水,其餘部分分別劃入莒縣、沂源。1958年12月沂南縣撤銷, 其原屬銅井、界湖等10多個公社共481個村劃歸沂水;1961年7月該481村仍劃回復置的沂南縣。 1967年7月臨沂專區改稱臨沂地區,1994年12月撤銷臨沂地區,設立地級臨沂市,沂水縣隸屬均不變。
林業
1947年,設沂山林場,場址在臨朐縣大關區東鎮廟,隸屬於省領導,任務除護林、造林、育苗外,兼管淄川、博山、蒙陰、沂水、臨朐、安丘等縣林業業務,林場面積14500畝,林地500畝,苗圃30畝。
沂山林場 │時間1949│經營面積(市畝)32000 ,其中│林地28564 │宜林地3436 │耕地 │蓄積量54577立方米
沂山林場 │1958│ 經營面積(市畝)9146 其中│林地8541 │宜林地352 │ │蓄積量23000立方米
臨朐縣沂山森林生態及金雕等猛禽保護區
泰沂山楂山東山楂重點分布在泰沂山區和魯中南山地,以濰坊、泰安、臨沂等地市和濟南市郊區栽培最為集中。主要品種有沂南大金星、益都敞口和泰山大貨、綿球等。果形大,單果重12.5~14克,色澤淡紫紅色,具蠟光,肉質緻密,品質上等。山楂除含有糖、蛋白、脂肪、鈣、磷、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外,還含有山楂酸、酒石酸、枸緣酸等多種化學物質。具有開胃消食、降低血壓和興奮中樞神經等作用。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高血壓、老年性心臟衰弱、冠心病和高血脂病等。
沂水綹子 沂水綹子的種植歷史悠久。據道光七年(1827年)《沂水縣誌》載:“西南惟煙,西北惟山榆,西山一帶惟藥材居多”,論及菸草在當地農民經濟中所占的地位時說:“其收入占十分之七”。至今當地農民還有“陳煙如存糧、如存款”的說法。其產地多集中於沂山南側,分布在王莊、下位、院東頭、隸莊、姚店子等沂河以西部分地區。
生態
自然保護區名稱│地點 │面積(公頃) │主要保護對象 │自然景觀 │批准 │建立時間 │保護區級別│業務│
沂山 │臨朐縣│3000 │猛禽及生態環境 │森林生態系│省政府│1987.01.01│省級 │其它│
沂山自然保護區 198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級沂山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位於臨朐縣城南50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最長7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 沂山山體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土壤為棕壤。沂山屬中低山地貌,海拔高度約在700米以上,沂山最高峰玉皇頂1032米。 沂山生態條件優越,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良好,為全省罕見,被稱為“北方的西雙版納”。據調查,沂山植物有8門、193科、1020種,其中維管束植物137科、480屬,915種。這些植物中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水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種(銀杏、胡桃、杜仲、鵝耳櫪),國家三級保護植物3種(黃連、野大豆、胡桃楸)。沂山有20多種動物,主要有狼、狐、獾、兔、黃鼬、蛇等。沂山的鳥類資源豐富,有30多種,以猛禽類最著名,屬國家保護猛禽類共有28種,其中一級猛禽2種:游隼和白尾海雕,均為偶見留鳥;屬國家二級保護猛禽有18種:紅隼、雕、鳶、蜂鷹、蒼鷹、雀鷹、松雀鷹、大 、普通 、金雕、燕隼、灰背隼、紅腳隼、長耳、短耳、禿鷲、兀鷲、普通角。其中除普通角為較多的普通種,禿鷲和兀鷲為偶見種外,其餘均為稀有種,而且除紅隼和雕為留鳥外,其餘均為冬旅鳥或夏旅鳥。
佛教
西漢平帝元始四年(4),川人王淨至青州說經,寄東鎮沂山泰山祠。山東興立佛教寺院始於東漢。東漢明帝永平元年(58)敕封虹蜆山(白龍山)虹欒寺(宋改壽聖寺)。東漢永平十年(67)在濰城舊縣署東北部敕建觀法寺。原寄居沂山的王淨因王莽篡漢,刀兵大起,隱匿不出,至漢室中興,天下漸平,王淨弟子規法於東漢章帝建初二年(77)到各縣宣教說經,得到官府支持,教徒日增。東漢章帝元和年間(84-87),規法於沂山中心的玉皇頂下、聖水泉畔設立發雲寺(“發”後改為“法”)。東漢靈帝光和年間(178-184),壽光城東南建延慶寺。
魏晉時期,戰爭連年不斷,人民身在水火,生命時處威脅,因而易於接受佛教的彼岸世界的宣傳,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方便條件。嶗山崇佛寺建於魏元帝景元五年(264),是佛教在嶗山的發端之地。西晉惠帝太安年間(302-304)青州興建寧福寺。據金代臨沂《普照寺碑》記載:“昔晉祚中缺,元帝渡江,臨沂諸王去亂南遷,乃舍宅為梵宮”。據史料記載:東晉初年,沂山法雲寺僧眾四十,鄉曲皈依萬計,慕名求拜者日增,遂於東晉鹹和年間(326-334),在沂山東麓法雲寺下、瀑布界東口汶水之源興建大寺,題額“明道寺”。
南北朝時期,沂山以明道寺為核心,相繼建有白玉庵、柳泉寺、朝陽寺等,並在其周圍山中建立寺院多處,較著名者有石門山石門寺、仰天山白雲寺、嵩山白茅寺、玲瓏山凌雲寺、孤山懸泉寺、盤陽洪福寺等。
唐 龍朔年間(661-663),禪宗北派創始人神秀到沂山說經,信奉者驟增。當時沂山寺院大小十餘處,明道寺為全國重要大寺之一。沂山及其周圍計有寺廟150處,僧尼達千餘人。
唐朝前期的倡佛護僧,全國興建大批佛寺,進一步擴大了寺院莊園的規模,侵占了許多耕地,因而加重了國家負擔,影響了財政收入。僧侶猛增,擴大了寄生群體,僧伽腐敗,對僧眾管理不善,成為社會問題。至唐武宗時釀成了大規模毀佛運動,史稱“會昌法難”。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毀寺。據《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等)載:七月,敕令東西兩都兩街各留一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僧十人、下等五人,其餘僧尼並大秦穆護、祆僧皆勒還俗,寺非應留者毀撤,田產沒官,銅像、鐘磬鑄錢,仍遣御史分道督之。這次毀佛運動中,沂山除保留古剎法雲寺外,皆摧毀蕩平,榮成赤山法華院等許多寺院均遭毀壞。“會昌法難”中,因當時藩鎮權勢已重,也有些地方並未遵旨禁佛。武宗死後,宣宗又復佛法,創建寺剎,山東佛教依然發展。
道教
沂山自漢代以後歷朝帝王多立祠祭祀。據傳“虞夏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祀加車乘駐朐,漢公玉帶請於武帝,封為東泰山,設祠于山卑,稱為‘泰山祠’以祭”。泰山祠建於西漢太初三年(前102)。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分化現象嚴重。新天師道在山東影響很大,寇謙之曾寄居沂山泰山祠傳經布道,
隋朝統治者實行佛、道並重政策。道教宮觀和道士數量都有所增加。沂山泰山祠廟宇簡陋,久無道士居住,開皇十四年(594),隋文帝詔東鎮沂山,並就山立祠,同時遷廟于山半法雲寺側,稱“東鎮沂山神廟”,委近巫一人主管灑掃、春秋二祭。大業年間,沂水縣建端雲宮。貞觀十年(636)封沂山為東安公,到此沂山神始有正式封號。唐文宗開成年間(834-840)東鎮沂山發生佛道之爭,泰山祠道士被驅逐出祠。“會昌法難”中,沂山明道寺被徹底毀壞,僧眾被勒令還俗。
北宋時,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與後周大將韓通大戰穆陵關(沂山腳下),連戰皆敗,人困馬乏,無奈乞求沂山神保佑,有此精神支柱,一鼓攻克穆陵關,擒韓通掃平前進道路。在其攻關之時,也得到沂山道士的鼎力相助,所以趙匡胤建宋後,於建隆三年(962)詔修東鎮廟,將廟址選在東面山下,大興土木。自此,沂山道士系受皇封,倍受尊崇,形成“東嶗山,西沂山”的道家活動中心,其附近相繼建觀60餘處,其中較著名者除縣城紫雲觀,尚有將軍廟、靈澤廟等。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詔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並御製封碑一通,至今存於東鎮廟遺址。明代,增添了新的道派,出現了“武道士”。沂山東鎮廟,就有廟左是文道士(全真道)道觀,廟右是武道士(武當派)道觀。
旅遊開發
沂山國家森林公園 │面積 6466.67公頃 │ 建園1992.9 │ 建設單位濰坊市臨朐縣沂山林場
沂山省級森林公園 │609.73 │1993.1│ 臨沂市沂水縣沂山林場
沂山風景名勝區 │臨朐縣 │1987.11.12│
地理位置
沂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
臨朐縣城南45公里,屬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風景區東距青島230公里,,緊臨省道羊臨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
臨沂市150公里;北距濟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景區簡介
沂山古稱“海岳”,有“
東泰山”之稱,居中國
五大鎮山之首。素享“泰山為
五嶽之尊,沂山為
五鎮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被譽為“魯中仙山”。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歷代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鸝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以及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均至此攬勝,留下了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 旅遊互聯免費預訂沂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優惠門票。
沂山森林覆蓋率達98.6%,為山東省之最,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共有137科,480屬,1000餘種。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藥等珍貴樹種。沂山自然資源豐富,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8.9萬個,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氧吧”。春到沂山,山花爛漫,春意盎然;夏到沂山,飛瀑流泉,酷暑無影;秋到沂山,山果遍野,秋高氣爽;冬到沂山,銀裝素裹,疑入仙境。
景觀介紹
沂山的主要自然景觀有:玉皇頂、獅子崮、歪頭崮、
百丈崖瀑布、古松群、玉帶溪、聖水湖、孝母崖、白石瀑布、神龍大峽谷、黑松林、仙人谷、槐谷等。在玉皇頂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俯視方圓百里景色,一覽無餘;歪頭崮突兀矗立,高聳穹空,峭壁若劈,在崮之極頂,巨石層疊,登其上猶如身置凌空;獅子崮像一隻巨大的雄獅,橫臥在玉皇頂側,似鎮山之王。百丈崖瀑布落差68米,為臨朐八景之一。
主要人文景觀有:法雲寺、東鎮廟、玉皇閣、碧霞祠、仙客亭、公喜亭、黑風口等。沂山為岩漿岩石質山地,以花崗岩、片麻岩為主,少有砂岩,岩石風化較好,土層下多有疏鬆母質。受地形和森林環境的影響,森林公園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0.8oC,年降水量為849.5毫米。
沂山現已成為集吃住休閒、旅遊度假、購物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景區內有神農閣、避暑山莊、沂山賓館等設施完備的賓館。三個停車場面積7000多平方米,旅遊商品綜合門市部一處。沂山森林公園外部交通方便,縣域內五條幹線公路中,有三條(羊臨、泰薛、濰傅路)分別從公園東、西、北通過,具備良好的可進入條件。每年的4月-11月份是旅遊的最佳時節。
神農閣推出的沂山全羊、沂山山雞、槐花宴、神農藥膳、農家飯等特色名吃,深受廣大遊客青睞。地方特產有:沂山紅蘑菇、沂山板栗、山楂、沂山全蠍、冬蟲夏草、何首烏、蜂產品等。
玉皇頂為沂山最高峰,上有玉皇閣、玉皇廟、望海亭、探海石、太清洞等。如在晴日的初晨,立於玉皇頂探海石側,可欣賞到海上日出的奇觀。
獅子崮為一天然山峰,遠望似雄獅臥崗,仰天長嘯,綿延數公里,惟妙惟肖,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歪頭崮與獅子崮東西相望,三面陡如斧削,僅有一面可沿狹窄彎曲的石階攀緣而上,沿途有:沂山佛祖、八戒石、摩崖石刻、風動石、南天門、靈官廟、碧霞祠、福神廟、天池、長春亭等景觀。
神龍大峽谷、仙人谷占地12000餘畝,水、樹、草、石皆為原始風貌。深入其間,奇峰怪石,流水鳴泉,林木蔽日。藤樹相纏,遍野花果的原始叢林,諶稱天然的“森林浴場”。這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是目前山東省內最好的野外探險、戶外活動、拓展訓練、科學考察基地。
古松群-玉帶溪景點,內有小百丈崖、千年古松、品氧園、試劍石、公息亭、觀瀑亭等景點。可讓您既可以領略
百丈瀑布的磅礴氣勢,又可以品味小溪流水的幽雅別致,既可以在綠草如茵、百花競放的林間草地上盡情嬉戲,又可以領略林海松濤,盡情品享天然氧吧,在古松下坐一坐,在溪水邊走一走,進入回歸自然的忘我境界。
法雲寺前的聖水湖娛樂區,蓄水3萬立方米,水清魚游,山樹倒影,水邊小島上憩息、品茶,不覺陶醉於山水之間。80米長的吊橋跨越湖面,既驚險刺激又富於情趣,令您流連忘返。
百丈崖瀑布為江北最大的瀑布之一,落差達80餘米,四季長流不斷,聲如松濤,似白練垂天。夏季,山外暑氣逼人,至此則寒意頓生,正如詩曰:“百丈瀑布六月寒”;冬天,百丈崖冰瀑,巍然壯觀,吸引著中外無數攀冰愛好者。
法雲寺是齊魯佛教聖地的明證,該寺始建於東漢(84年)占地六十餘畝。寺內聖水泉是全國七十二大名泉之一,原名天水,為
汶河之源。寺內有:迎客松、蟠龍松、栗抱松等古樹。
東鎮廟位於沂山東麓,始建於太初三年(前102年),宋初建隆三年(962年)遷於現址,歷經紛亂戰爭、朝代更替,是一部記錄滄桑歷史的長廊畫卷。東鎮廟現有三山門、將軍殿、大殿、寢殿、鐘樓、鼓樓等廟宇20餘間。廟內碑林規模宏大是全國三大碑林之一。據光緒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統計,有古碑360餘幢,其中御製碑文40餘幢,御駕親祭或御製祭文題刻16幢。
飛瀑流泉的磅礴氣勢,千年古寺的風雨滄桑,小橋流水的幽雅別致,奇峰怪石的巧奪天工,都能讓您在沂山之行親身領略。沂山這座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的千年歷史文化名山,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您的到來。
☆☆☆沂山交通指南☆☆☆
濟南--濟青高速--青州出口--青州--臨朐--臨朐縣蔣峪鎮向西--沂山水庫--沂山風景區北門,全程約200公里。
博山--泰薛公路(泰安--薛家島)--九山--傅家莊--沂山水庫--沂山風區,
沂山門票價格50元/會員預訂價40元
地 址: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城南4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