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的一種哲學學說。它的意義比較複雜,既有宇宙論的意義,也有方法論的意義,又有倫理道德的意義。孔子和孔子之前分別有“中”與“和”兩個概念。至《中庸》始將“中”與“和”二字連用,正式出現中和的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和說
- 定義:儒家提倡的一種哲學學說
儒家提倡的一種哲學學說。它的意義比較複雜,既有宇宙論的意義,也有方法論的意義,又有倫理道德的意義。孔子和孔子之前分別有“中”與“和”兩個概念。至《中庸》始將“中”與“和”二字連用,正式出現中和的概念。
儒家提倡的一種哲學學說。它的意義比較複雜,既有宇宙論的意義,也有方法論的意義,又有倫理道德的意義。孔子和孔子之前分別有“中”與“和”兩個概念。至《中庸》始將“中”與“和”二字連用,正式出現中和的概念。中和說的產生“中”概...
《中和說》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朱子“中和”之說凡四:其《與張欽夫第一書》之旨,以為人生知識無頃刻之停,不以日用流行為已發,不以未與事接為未發,蓋有渾然全體、應物不...
中和為美說包含了對美學中一系列問題的重要看法。①它從主體的審美心理上指出了審美應與人的生理感官的規律相協調,並使人的生命與理智獲得正常合理的、健全的發展。醫和、單穆公都說明了這一點。這是從主體的審美心理來看“和”,...
中和舊說是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中和新說”。這是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誌...
中和,“中”即中正,“和”即合作與和諧。廣義“中和思想”無論你多么的極端,你始終還是處於巨觀與微觀的中間位置,你永遠無法摸索到巨觀的盡頭,也無法摸索到微觀的盡頭。失衡是暫時的,而相對的平衡則是當前世界的本質。我們人類不管...
《中國傳統中和思想》是201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靜宇。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中和思想》內容簡介:中和之道也即中庸之道,就是要用公平、公正、恰到好處的、合理的中道原則,來化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入與人之間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4);發而皆中節(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作品注釋 (1)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
探測溫度 一般來說,中和反應都是放熱的反應。但有很多反應都是放熱反應而不是中和反應,如硫氰酸鉀被氧化出硫氰的反應。其他指示劑 紫色石蕊(酸紅鹼藍)、溴百里酚藍、甲基橙等顏色的變化也能檢驗中和反應。
道紀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中和 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中和之道:與易學專家對話和諧》是2006年當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殷旵。內容簡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老子不說二生萬物,不說四生萬物,只說三生萬物呢?易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本書從中國傳統文化源頭中...
這就是說,中和之情不能過分劇烈,不能憤激狂放。所以,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強調:“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指的就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急不躁,情緒靜穩。含蓄性是中和之美的重要特色。中和...
“中”的另一成含義就是大中至正,強調做收藏品要誠信為本,絕決贗品,說到做到;“和”即代表著和諧昌盛、盛世收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中和文化”。中和精神 企業精神:實事求是,團結進取,奉獻一流。經營宗旨:誠信為...
鞭桿挑花籃談情說愛。食“棗花”祈福。每年中和節期間,朝山人群就開始絡繹不絕湧向雲丘山,從馬壁峪、大河、八寶宮、五龍宮一直到稷山縣境內范家莊、西社村,三十里車流人海,鞭炮齊鳴;遊客們帶上高香、紙錢來雲丘山祈福。而山下的老...
在具體行事上,孔子講究時中,主張因時而變,要求觀察和處理問題要把握適當的界限,維持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和事物發展的平衡性,避免走極端路線;維護矛盾的同一性,維護矛盾雙方的均衡,防止矛盾轉化,追求對立兩端的統一與中和。因此,在...
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孔子說:“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卻違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為君子的言行時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違反中庸,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孔子說:“中庸是...
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為人處世。中謂中正、中和,庸謂常、用。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和道德實踐原則。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多次論及中庸...
季札論樂以“和”作為標準。孔子提出“中和之美”的理論。老子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些現實存在的對立統一關係成就了自然和諧之美。
附案一:宋儒“中和”學統三考辨(上)——“中庸”“中和”諸義之衡定 附案二:宋儒“中和”學統三考辨(中)——“未發”與“既發”之衡定 附案三:宋儒“中和”學統三考辨(下)——“性中”與“物和”之衡定 五...
中和之道 對孔子說,禮作為人行大法,雖然是仁本身的具體大全,但它與行仁的具體情節相聯繫,便以“克己復禮”為尺度而轉化為一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乃孔門最高之道,它制約人行而指向人對人人關係、人物關係中的一切事物的正確認識...
他所謂的“均”指平均,“和”指中和,“安”指安分。在他看來,只要保持平均、中和、安分,貧窮、寡少、傾危就不會出現。孔子雖然不太注意物質資料生產,輕視勞動,並且“罕言利”,但他並不一般地反對物質利益,也不主張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