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流行於山西省鄉寧縣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起源於唐代,古代中和節期間,上至皇上、下到黎民百姓都要走出家門,祭天、祭地、祭山水、祭百草,祭奠一切與人生有關的物體。雲丘山已完整地保留了中和節的習俗,傳承千年。

2011年5月23日,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鄉寧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保護單位:鄉寧縣中和文化研究會
  • 遺產編號:Ⅹ-123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節日時間:農曆二月十五日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活動內容,活動儀式,流行地區,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神話傳說,歷史傳說,

歷史淵源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發軔於唐代,興盛於唐宋,宋遼後漸趨沒落,不復見當年盛況,據《帝京歲時紀勝·中和節》《燕京歲時記·太陽糕》記載,明清以降,人們偶爾還做些與中和節相關的食品,諸如“太陽糕”,或食用或出賣,但全國大多數地區的人們已不知曉中和節,而食用與之相關的節俗食品,僅是民俗的一種殘存而已。
據五龍宮靈官殿內的“降紅碑”碑文可知,從清代至民國,雲丘山朝山敬神的活動一直延續,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保留的“朝頂”習俗是對這一行為的民俗化繼承,雲丘山已然成為其後期的傳承地之一。
2004年,鄉寧當地煤炭企業家張連水投資建設雲丘山風景旅遊區,在關王廟鄉本土傳統廟會的基礎上復興歷史上的中和節,形成了兼具旅遊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綜合性廟會,即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

主要活動

活動內容

祭祀天、太陽、社稷和朝山敬神,是雲丘山中和節的重要內容。節會期間吃麻花、杏仁餅、乾饃片,俗稱“咬蠍子尾巴”。門口貼符: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蚰蜒入葫蘆。畫一葫蘆把五毒都收進的圖。在房子周圍撒白灰,以引龍驅邪。朝山鄉民舉紅旗、打腰鼓、唱秧歌、抬駕樓到土地廟祭祀賽神祈求五穀豐登。二月十五當天,登二頂(玉皇頂、祖師頂)。摸娃娃祈子求育。鞭桿挑花籃談情說愛。食“棗花”祈福。
每年中和節期間,朝山人群就開始絡繹不絕湧向雲丘山,從馬壁峪、大河、八寶宮、五龍宮一直到稷山縣境內范家莊、西社村,三十里車流人海,鞭炮齊鳴;遊客們帶上高香、紙錢來雲丘山祈福。而山下的老百姓們,吃麻花、杏仁餅、門口貼符、舉旗幡、擎燈籠、唱山曲、抬駕樓、打花鼓。各個廟宇里,祭祀拜神,朝山的青年男女持鞭桿、擎花籃、拜神塔、朝牝門、摸娃娃、吃棗花,祈求五穀豐登、生育繁衍、家族興旺。
“摸娃娃”是雲丘山中和節求子活動中較為隆重的儀式之一。求子者中女性居多,她們比較虔誠,首先在聖母宮進獻香燭並點燃。然後,跪在神像前默念自己和丈夫的姓名、籍貫、家庭住址及祈求的孩子性別,期望神靈庇佑以得償所願,並承諾若遂願則如何酬神。再次,蘸三張黃表,磕頭作揖,起身往功德箱裡捐錢。接著,去摸“娃娃”,將摸到的布娃娃揣入懷中,儘快歸家把布娃娃放在床褥下,與丈夫同房後,還要吃餃子,這裡取餃子的諧音“交子”,寓意神靈把一個孩子交給這個家庭。若這個婦女真能懷上孩子,就會遵從先前對神靈的允諾,帶上香、表和吃食去酬神,再親自做一個新布娃娃送到聖母宮供後續求子者使用。

活動儀式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在每年正日即農曆二月十五日舉行祭天大典,主要有以下幾個儀式:擺供品,供品一般有“三牲”(豬、牛、羊)、五個大花饅頭、鄉寧縣雲丘山的農作物種子、水果和核桃、酒等;旗隊開道,隊伍前邊是四把長號和兩面鑼,屆時響起以肅穆氣氛和振奮人心,緊隨其後是旗隊成員,主要有當地村民、少先隊員和雲丘山的鑼鼓隊員,每個隊員都舉著旗子,有的旗子標識二十四節氣,有的代表十二生肖,還有的印有“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天人合一”的字樣;進香,由主祭進獻三炷香、兩根紅蠟燭;樂舞表演。中和節期間,男女老幼不畏艱辛,攀爬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直至登臨玉皇頂,儘可能地接近神秘的天空和至高無上的玉皇大帝,以實現天人相通、人神交流的心理願望。

流行地區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習俗盛行於鄉寧、稷山、新絳、河津、萬榮、襄汾、曲沃、運城、臨汾等地處晉南的縣市,也波及豫西北、陝東等地。

文化特徵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因雲丘山的山峰、人文景觀和一些傳說故事多與佛教、道教有關,學者多關注中和節所蘊含的釋道思想,實際上,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儒釋道三教是相互融合、滲透的。在雲丘山景區,八寶宮的正殿——三祖殿供奉儒釋道三家祖先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恰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種體現,也是雲丘山中和文化兼收並蓄的一種真實寫照。雲丘山中和節能得以復興和建構,與其節俗所蘊含的儒家文化有關。
祭日,反映了先民對太陽初始的感受,日出,就有了陽光和溫暖,人們就可勞作、種植莊稼,日落,人們就要歇息了,人們圍繞日升日落制定作息時間表。這種周而復始的往復循環,促使人們把太陽和雞聯繫起來,日出,雞鳴,人們開始新一天的勞作,因此,祭日時往往用麵粉捏成雞的形狀來供奉,雲丘山附近的村民還保留著捏面雞的習俗。祭日,也是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方式。
祭社稷,也是中和節的重要內容。進八寶宮,就有進山先拜土地神的傳統,土地神即社神,先民祭社神時,也供奉穀神即稷神。朝山敬神祈求神靈庇佑的習俗,也被雲丘山中和節傳承了下來。祭祀天、太陽、社稷和朝山敬神的雲丘山中和節節俗,是對唐代中和節順時重農傳統理念的繼承和吸收。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作為一個獨特的節慶活動,對傳承和保護中和節、中和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透視鄉寧這片鄉土社會的一個視角,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到後世逐漸衰微,瀕臨消失,源於唐時“僅德宗君臣的倡導與推行,歡慶活動主要在社會上層進行,民間沒有形成普遍的節日認同意識,故無法持久、穩定地延續下來。每年中和節時,晉陝豫地區虔誠的信徒、鄉寧及周邊地區新絳、稷山的村民都自發地齊聚中和廣場、商業街、五龍宮,人山人海,上演大規模的祈福盛況,在民間已形成廣泛深刻的集體節慶認同心理。歷時1200多年,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對傳統的中和節節俗既有傳承,又有發展。

保護措施

2009年6月,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和雲丘山風景區被山西省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示範地”。
2010年3月30日,雲丘山首次舉辦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此後每年農曆二月十四至十六日雲丘山都要舉辦中和節,二月十五日為正日。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鄉寧縣中和文化研究會獲得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項目保護單位鄉寧縣中和文化研究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自2009年始每逢中和節,山中各大道觀廟宇香火鼎盛,方圓百里數萬百姓,自發前往雲丘山朝山拜頂,祈求農業豐收、財富、健康、婚姻、功名等。
2015年4月4日,山西省雲丘山景區舉行的中和文化節,遊客們栽種許願樹、朝山拜頂行大願、扭秧歌祈福還願,祈求一年風調雨順。
2021年3月26日至28日,第十屆雲丘山中和文化(中和節)旅遊節在鄉寧縣雲丘山景區舉行。該景區舉辦了“插旗許願·拔旗納福”“祭祀大典·敬拜天地”“布施福粥·喝出福氣”“非遺花饃·傳統魅力”等多項主題活動。
2023年3月4日至3月7日,中和節(雲丘山中和節)活動在雲丘山景區舉辦。主要活動有:觀看社火表演、高台走獸、舞龍舞獅等;逛非遺藝術、民間手藝匯集的塔爾坡古村非遺市集,看非遺展演,聽傳承故事,學傳統手藝等。

文化軼事

神話傳說

傳說雲丘山是上古時的崑崙山、西王母的居所,又因洞內有較多酷似人形的鐘乳石,洞口的聖水時有時無,人們在此祈求神靈保佑產婦生產順利、母子平安,也許通過這種求子活動人們的精神得到慰藉,在此求子的人們大多都能實現延續種族血脈的願望,因此,人們又把這個神奇的溶洞群稱為“聖母宮”。聖母宮供奉的后土娘娘、碧霞元君和順天聖母三位女神靈,都是民眾心中靈驗的送子神,她們各司其職:后土娘娘主宰川澤山林,即“地母”;碧霞元君乃東嶽大帝之女,又謂“送子娘娘”;順天聖母是中國古代的助產神。聖母宮是方圓幾百里的人們祈求子嗣的靈應殿堂。

歷史傳說

根據史書記載,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提出想在二月創置一個節日,問大臣們日子選在哪天比較合適。皇帝發出倡議,大臣李泌就開始設計。不久,一份詔書就頒布出來。根據這份詔書,一個創造的節日正式誕生了。它定在二月初一,名為“中和”,與上巳節、重陽節一起成為朝廷認定的三個節日,屆時公務人員可以休假一天。稍後,李泌又為中和節設計了一些活動,包括裁度、官員給皇帝進獻農書、獻生子、釀宜春酒、以祭句芒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這些也得到德宗的認可,並著於法令,頒布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