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舊說是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和舊說
- 發生時間:1169年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中和新說”。這是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誌朱熹哲學思想的成熟。
中和舊說是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中和舊說是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中和新說”。這是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誌朱...
《中和說》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朱子“中和”之說凡四:其《與張欽夫第一書》之旨,以為人生知識無頃刻之停,不以日用流行為已發,不以未與事接為未發,蓋有渾然全體、應物不...
第二章 中和舊說:朱子對心、性之安頓/47 第一節 朱子哲學形成期之背景資源/47 第二節 延平思想及其對朱子的影響/51 1.對延平學問之理解/51 2.牟宗三對“靜坐”說之理解/54 3.朱子對“靜坐”說之理解/56 4.延平功夫論/...
《中庸》肯定“中庸”這種“至德”原出於人們的天賦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就會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中和”狀態;同時還得通過主觀道德修養才能達到“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
中和之道 對孔子說,禮作為人行大法,雖然是仁本身的具體大全,但它與行仁的具體情節相聯繫,便以“克己復禮”為尺度而轉化為一個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乃孔門最高之道,它制約人行而指向人對人人關係、人物關係中的一切事物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