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說(康有為所著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和說》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和說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朱子“中和”之說凡四:
其《與張欽夫第一書》之旨,以為人生知識無頃刻之停,不以日用流行為已發,不以未與事接為未發,蓋有渾然全體、應物不窮、萬起萬滅,而本體未嘗不寂然者。此即以發窺未發、無彼此先後之可言,言道體也。
《第二書》以為 侗浩浩大化之中,自有安宅,乃是主宰知覺處,為立大本,行達道之樞要。此言天命之性,統大本達道者,言性體也。
《第三書》又以前見為非,而反求於心,以性情蘊於心而有動靜。中者心之體,一性渾然而寂然不動者也;和者心之用,七情迭用,感而遂通者也。然體用不離,必存仁而主敬,以貫乎動靜之間。未發而知覺不昧,為靜中之動,已發而品節不差,為動中之靜。此合性於心而歸於主敬,言工夫也。
《第四書》答湖南諸公,又以平日工夫多用於已發時,缺卻涵養工夫為害,至此自悔所見一差,此工夫究竟仍歸之主靜也。
夫自周子開主靜立極之說,傳之程子。龜山傳道而南,常教人正心,須於喜、怒、哀、樂未發之際,體所謂中,既發之後得所謂和。羅仲素傳龜山之學,亦以《中庸》進退之由,必自未發之中,以至於肫肫淵淵浩浩,故教李延平、朱韋齊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氣象。延平常終日危坐,驗未發時氣象。故教朱子亦以此言為《中庸》之指要。朱子自幼從延平學,求未發之旨,未達。聞張欽夫得衡山胡氏學,往問之,亦未省。後沉思而自疑,取程氏書虛心讀之,然後知情性之本然。然自敘如此,又謂:“中和”二字,道之體用,舊聞李先生論此最詳,後來所見不同,遂不復致思。今乃知其為人深切,然恨不能盡記曲折。如雲“人固有無喜、怒、哀、樂之時,然謂之未發,則不可言無主也”。又雲“先言慎獨,然後及中和”。當時既不領略,又不深思,遂成蹉跎,辜負此翁耳。其晚自悔如此。蓋朱子說道理最惡 侗,又參以程子主敬之說,以靜為偏,不復理會。迨晚年深悔用功之疏,而信延平立教之無弊,蓋經輾轉折證,而後有此定論。朱子生平學力之淺深可見,而“中和”為聖學之本亦明矣。
王文成以鐘喻性體,謂:未和時,驚天動地;已和時,寂天漠地。又曰:無前後內外,渾然一體。其徒薛中離謂:未發、已發分開不得,若分開便有體、用二源,我強曰時時必有事,亦時時未發。未發雲者,發而無發。朱子《第一書》所見相似,然朱子已自注其始見為非矣。
或者以觀未發氣象,靜坐發□□類於□,遂並朱子攻之。如汪容甫之輩,詆之甚力。蓋徵實之學,與窮理異。未發已發,夫便是發字。故析理如朱子,猶難言之。陳潛室曰:前輩於此境界,最難下言語。蓋雖是未發之體,已含萬用,如灰里養火,冷灰中暖火自在,不宜撥著,才撥著則見火,不比禪家常惺惺,主人照管也。養火之說即朱子所謂養涵工夫也。
善乎明何文定之說曰:心之正與不正,見於既發之後,實根於未發之前。如鑒之不明,衡之不平,雖未照物懸物,而其體已不正矣。蓋意雖誠,而氣稟識見之偏或有未正,則接人處世之際,往往隨所偏而發。誠意之後,繼以正心,蓋欲其涵養其心於未發之時,無少偏倚,感物而動之際,又省察焉,使情之所發,用之所行,無一不中乎理也。此於朱子涵養之說最為發明。蓋謂之中者。言性之本體,默坐澄心看未發氣象;而涵養之使得其中,則率性之工夫也。此足補正朱子《正心章章句》之誤,而實與龜山、延平相傳指訣合符矣。
劉念台矯王學之流弊,以慎獨言未發,反以先儒看氣象為落邊際,尚未知誠意正心之序,而亦忘延平先言慎獨,然後及“中和”之說也。蓋濂溪主靜之說,為聖學之門者,皆出於《中庸》,終無以易;而為訓詁之學者,亦終難以佛學攻之矣。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