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道教

中原道教

中原道教,中原隆唐觀,時年九十八歲,“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贈太中大夫,謚體元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道教
  • 外文名:無
  • 解釋:隆唐觀
  • 性質:宗教
起源,發展,

起源

中原隆唐觀,時年九十八歲,“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贈太中大夫,謚體元先生。”唐聖歷二年(696年),由司功王適撰寫,司馬承禎書丹和《唐默仙中嶽體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師碣》刻立在嵩岳逍遙谷隆唐觀中,此碣文石刻至今尚存。潘師正有弟子18人,司馬承禎吳筠皆開元名道。與潘師正同時隱居嵩岳的還有著名道士劉道合。唐高宗聞其名,敕令於其隱所置太乙觀以居之,並召入宮中,以禮尊之。
宋代時,中原道教持續發展,雖比唐代較為遜色,但也是歷史上的興盛時期。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趙匡胤為中嶽神製作衣、冠、劍、履,中嶽神著衣戴冠的風俗一直相沿至今。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敕修中嶽廟,還下詔讓縣令兼任廟丞,政教合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原道教的發展。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趙光義贈五嶽奉號,名中嶽之神為“中天崇聖帝”,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按時派遣官員致祭。經過唐宋兩代的大加修整,中嶽神規模宏大,曾有“飛甍映日,傑閣聯雲”之稱。中嶽廟和供奉真宗御容像的崇福宮遂成為宋代中原地區道教的兩大重鎮。
南宋與金對峙時期,道教內部宗派紛起,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創立了以道教為主、兼融儒釋的全真道。金末元初,全真道傳入中原地區。王重陽的弟子、嵩陽世族丘處機曾在中原地區傳教,崇福宮有通碑刻記錄了他在中原傳教的史實。元代時,丘長春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順應時勢,派遣著名道士喬志嵩到中嶽中原,以應蒙古利用宗教教化中原漢民之意。喬志嵩來到中原,入居邱祖曾修道過的崇福宮,他一邊修道傳教,一邊重建崇福宮。於是全真道風大盛,有徒眾數百,中原大崇福宮恢復成了名副其實的道教叢林。

發展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國家加強了對宗教的管理,設道會司於崇福宮,管理中原道教事務。成化八年(1437年),道會司改設在中嶽廟,這時僅中原南麓就有道徒近千人。清代統治者重視佛教,對道教採取了抑制政策。中原道教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冷落。
道教源於老子之說,是主張崇尚自然和清靜無為的哲學。道教設定的人生終極目標是修仙飛升。貴己重生,清心寡欲,服食金丹,性命雙修,成仙證真,成了道教徒的日常生活。
中原道教中原道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