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中原古帝

漢族中原古帝

太昊伏羲氏,據晉代《帝王世紀》:“其母華胥妊娠(懷孕)於雷澤(今河南濮陽東南),而生伏羲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境),筆者曾赴天水和其始畫八卦處走訪。

基本介紹

  • 本名:太昊伏羲氏
  • 別稱:伏羲氏
  • 所處時代:神話傳說時代
  • 民族族群:漢族
簡介,關於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漢族中原古帝傳說之女媧氏女媧氏,漢族中原古帝傳說之神農,其他帝王及後裔,

簡介

關於三皇之首的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據晉代《帝王世紀》:“其母華胥妊娠(懷孕)於雷澤(今河南濮陽東南),而生伏羲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市境),筆者曾赴天水和其始畫八卦處走訪。伏羲成人之後,沿黃河東下遊獵輾轉後聚居並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伏羲氏沒,女媧氏代立,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氏(伏羲氏)之號。這十五世據上世紀30年代舊《辭源》:“伏羲,古帝名,風姓,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佃漁畜牧,養犧牲以充庖廚,故又曰庖犧。始畫八卦,造書契,都陳(今河南淮陽)。在位115年,傳十五世。凡1260年。而神農氏作,或作宓羲,亦作慮羲。” 以上伏羲第十二世朱襄氏據宋代《路史》卷一:“朱襄氏都於朱,故號朱襄氏……”在注釋中曰:“朱或株、劉昭雲,陳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從此文獻看,朱襄氏在伏羲氏之後繼位為帝,看來都城不在宛丘(今淮陽)而在原陳留一帶,但從上述文獻看,伏羲氏之後十幾位帝王號承襲的均是伏羲氏號,故朱襄氏也稱繼位的伏羲氏。朱襄氏當時部落聚居地據另外資料說:在陳留東至今柘城縣一帶,故記此作參考。

漢族中原古帝傳說之女媧氏女媧氏

女媧氏女媧氏
總介 又稱女陰、皇母、媧皇、高媒、神媒、女媧娘娘、女胥氏、女希、風裡希(或為鳳里犧),風姓,一說雲姓。最早記載女媧氏事跡的是《列子》和 《淮南子》兩書,其中《淮南子》比較完整地記載了女媧氏整理天地的偉大事業,包括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四個部分;《風俗通》記載了當時民間傳說的女媧氏摶土作人和制定婚嫁制度的故事;《世本》還記載了女媧氏發明笙簧(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的傳說事跡(見引文之五)。此外,在古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還有伏羲女媧兄妹成婚而為人類始祖故事的不同版本。
名號來源 關於對“女媧氏”名號的解釋,古人大多認為女媧氏是一個女聖人。從字面上看,“女媧氏”一詞中的關鍵字“媧”字與女媧氏的各種傳說故事無關,很像“堯、舜、禹”等字,是專門表示某個聖人的人名用字。
其實“媧”字的讀音實質上說明了女媧氏的事跡。“媧”字讀音模擬的是勺子鍋底摩擦刮過時發出的“嘎嘎”聲,媧讀wā,嘎讀gā,讀音相近。媧的本字應該是“咼”。“咼”字有多個讀音,讀wāi時表示“歪斜”之意;讀hé時古文同“禾”;讀wǒ時表示“斜垂”之意;讀wā時則是一個古國名;讀guǎ時古文同“剮”;讀guō時表示一個姓氏。其實這幾個讀音都非常接近,除用作國名和姓氏兩個義項處,其餘各個義項可以綜合為一種器物名稱,這種器物經常被歪斜,被剮而發出“嘎嘎”聲,並且與禾有關,說明它是古代一種用來燒煮食物的“鍋”。《集韻》稱“咼或作鬲”。“鬲”也有多個讀音,讀gé時表明一個古國名,或者通“膈”通“槅”通“隔”;讀lì時表示古代一種炊器,用於燒煮或烹炒的鍋,類似於鼎。可見“咼、鬲”二字原本表示的是同一種器物,只是前者是從主觀功用角度來描述,後者則從客觀形狀角度來描述。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其形狀類似於行軍鍋,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由於三個足中空,燒煮的食物也會存在足中,要把這部分食物盛出來,就必須把陶鬲傾斜,再用勺子盛出來,因此傾斜和剮(即刮,用勺刮盛流質食物)兩個動作完全表示了陶鬲的功用。從“鬲”通“膈”通“隔”方面來分析,鬲的得名源於它起得了分隔食物與火的作用。
生火做飯向來是女人的事情,古人記錄到女媧氏時,因此在“咼”字上配上一個女字元號而造出“媧”字,其實正是家庭主婦的形象。在甘肅、青海一帶的彩陶上經常出“蛙”紋圖案,有人認為代表的是能夠保佑人類戰勝洪水的神蛙,有人認為是神人,還有人認為是蹲在地上吃飯的人的形象,其實“蛙”紋應該是繪畫人借青蛙的呱呱叫聲為符號,配在用來加工燒煮食物的陶器上,用以表示吃飽喝足的美好願望。同理,彩陶上出現現大鯢圖案上是借其哇哇叫聲為聲符,祈盼著能夠吃飽肚子,大鯢俗稱娃娃魚,因其叫聲類似於嬰兒的哇哇哭聲而得名。青蛙和大鯢同為水陸兩棲動物,多生活在水邊,而用陶器燒煮食物也離不開水,借為聲符表示有食物可吃是很通俗易懂的。彩陶上還常有一種渦紋,同樣是借渦形為聲符的體現。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中國的陶器是在伏羲氏時代未期,古人在葫蘆底部塗泥防火以便燒煮食物的過程中發明了陶器,而歷史傳說則暗示女媧氏時代緊接伏羲氏時代,說明女媧氏時代其實正是以陶咼或陶鬲為代表的陶器時代。與燒烤相比,陶製炊器燒煮食物更加方便和有效,而且,燒烤只能用於較大塊食物,如肉塊或植物塊根堅果之類,而燒煮則可以用於小顆粒的植物種子,因而大大提高了進食速度,從而節省更多時間,其帶來的便利和利益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一般植物種子顆粒都很小,雖然含有高能量的澱粉物質,但如果生吃必須一粒粒嚼碎,否則就會穿腸而過,而一粒粒嚼碎諸如穀粒之類的種子,幾乎一整天也吃不飽肚皮。煮熟之後就大不同了,只要吃進肚子裡就能消化吸收,燒煮技術因此大大擴展了人們的食物來源。乾燥的植物種子較獵物和果實更耐長期貯存,古人們因此可以大量採集貯存適於食用的植物種子,在食物匱乏的冬季也不必再四處尋食了,為最終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礎。所以,陶製炊器的發明是人類飲食技術的革命性飛躍。
由於陶器主要是家庭主婦們使用,所以在陶器出現的初期,陶器的燒制主要由家庭主婦們完成,並在製作過程中提高技藝,改進陶器。原始陶器非常簡陋,功用單一,大致就是一個陶缽,以後在缽體下面加上三個中空的足,而變成陶鬲。陶鬲的三個足類似於羊下垂的乳房,中間是空的,現代科學分析認為這樣可以增加受熱面積,縮短燒煮時間。其實古人並不一定這樣想,而是認為鬲中燒煮而成的食物是流質的,與乳汁一樣能夠滋養生命,那么給它加上乳房的形象,應該能夠燒煮出更有營養的食物。另外,用陶缽燒煮食物需要支撐起來,比較費事,給陶缽上加上實心的陶足,粗了不容易燒製成陶,細了則容易折斷,製成空心則比較好地兼顧了兩方面的考慮。隨著制陶技藝的提高,古人又為陶器找到了更多的功用,如適用貯存不同食物、口糧和飲水的陶器。用陶器貯存同樣意義重大。老鼠天性伴隨著人類生活,偷食人們的口糧和飲水,老鼠善於齧咬,一般器物都脫不了被老鼠咬壞的命運,但老鼠對陶器無能為力。所以用陶器貯存東西能有效避免鼠害。因此可以說,陶器的使用和發展推動了中華史前文明的一次巨大進步,女媧氏正是這個時代的象徵。
家庭的出現是成年男女共同撫育兒女的需要,成年男女結為夫妻組成家庭才能更有效地把兒女撫育成人。妻子由於一邊要經常給幼兒餵奶,一邊照顧較大的孩子,行動很不方便,尋找食物和飲水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要經常性地靠丈夫提供飲食。陶器出現以後,妻子可以一邊照料孩子,一邊準備飲食,也就是主內;丈夫則可以安心為養家餬口而奮鬥,即主外。這樣全家人就可以同吃同住,共同生活,家庭因此更加穩定。這應該是女媧氏制定婚嫁制度傳說的故事核心所在。另一方面,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對愛情更加專一和專注,所以已婚女性的爭風吃醋現象是很厲害的,女性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之一就是丈夫四處沾花惹草。女性的這些心理特點決定了她們更加注意家庭的穩定,可見,古人把制定婚嫁制度功跡記在偉大女性女媧氏名下,是非常有道理的。
女人生孩子做母親,女人用泥土製作陶器。在古人看來,當初沒有人類,只有一個偉大女性女媧氏一人的時候,她不可能通過婚配的方式化生人類,那么她就只有摶土作人了。這其實遠比《聖經》中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更合乎“萬物皆由母生”的情理。
生火做飯免不了要向火堆吹氣,以便吹起火苗。可以合理構想,為了防止燒傷和便於操作,古人會設法用骨管竹管之類向火堆吹氣,由些會注意到可以吹出響聲。那么由此發明吹奏樂器,也是合情合理的。女媧氏時代初期,生活艱難,人們很少有閒暇時間專注於發明那些對提高生存技能價值不大的東西,只有發現吹管出音的現象,並在經常的操作中有意無意地改進,最終發明出吹管樂器。笙簧是一種組合式吹管樂器,古人把它的發明歸功於家庭主婦的代表女媧氏並無不妥。
女媧氏整理天地的故事神話色彩濃重,但我們不妨把它們看做是華夏先民挑戰大自然的幻想,意味著華夏先民對自己的力量有了新的認識,對大自然不再甘心逆來順受。首先,古人可能認為淫雨不止是天上出現漏洞所致,而補衣服、用陶器燒煮食物都是女人的專職,那么煉五色石補天的事業也只能由女性神人承擔。既然補天是整理天地的第一步,那么接下來的其餘過程也自然非女媧氏莫屬。鰲足短重心低,支撐身體最穩定,斷鰲足以立四極自然最為有效。龍是駕馭風雲四處播灑雨水的神物,在中華大地上,一般由北方向南運動的雲呈墨黑色而且多帶來強降雨,黑龍就是其主宰,為了進一步預防暴雨成災,那么殺黑龍以濟冀州也就盡在情理之中了。俗話說“九曲黃河萬里沙”,由於泥沙多,黃河下游經常改道,在華北平原上擺來擺去,使得遠古時期的華北平原沼澤遍布。蘆葦是北方地區唯一的濕生高大草類,生長在沼澤淺水區和沿岸,層層疊疊地把沼澤圍得嚴嚴實實。黃河下游是華夏先民主要生活區域之一,為改善居住環境或圍捕獵物,華夏先民們會放火燒掉蘆葦,並修渠導水排水,最終把一些水淺的沼澤改造為旱地。積蘆灰以止淫水正是這一過程的簡要說明。
至於伏羲女媧兄妹成婚而為人類始祖的故事,大致是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某些局部區域遭遇洪水災害,劫後餘生的人們對洪水形成頗感恐懼的印象,口耳相傳留給後人,後來的古人便以此為起點,再揉合上伏羲女媧故事而成。類似傳說幾乎存在於全世界各民族之中,其實其中矛盾甚多,不可信以為真。
女媧氏時代承接以使用和開發葫蘆功用為主要內容的伏羲氏時代,在葫蘆的基礎上發明了陶器,並將陶器的製作和使用發揚光大,把古人的食物資源拓展到植物種子,並由陶器而大大改進了貯存技術,在更大程度上維持了定居生活,從此迎來了神農氏時代曙光。有人據此認為,中華遠古時期存在母系社會。其實更準確地說,女媧氏時代是女性主導人類生存技術進步的時代。

漢族中原古帝傳說之神農

神農 亦稱“神農氏”。①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繫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③醫藥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乾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藥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週遊《開闢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④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⑤異草名。《太平御覽》卷三九引《神農本草》:“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採藥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云:"坎水是從一畫生,辟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藥,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藥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藥"。
神農氏神農氏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

其他帝王及後裔

燧人氏 又稱“燧人”①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云:“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②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云:“燧人始鑽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今河南商丘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活神話。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乾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化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瑤姬 炎帝女。亦作“姚姬”《文選·宋玉序》:“妄巫山之女也”。注引《襄侶音舊傳》:“赤帝(炎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神女。楚懷王游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神女,王因幸之。燧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為朝雲。”又《太平御覽》卷二九九引《襄陽耆舊記》:“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與古神話述帝女死屍化為 草契。《山海經·中次七經》:
“又東二百里,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露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瑤姬神話又有瑤姬為西王母之女一說。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廟乃在諸峰對岸小岡之上,所謂陽雲台,高唐觀。……今廟中石刻引《鏞城記》:瑤姬,西王母之女,稱雲華夫人,助禹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此說又見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三所記。唐彥謙《鹿門集·拾遺·楚天》詩云:“不會瑤姬朝與暮,更為雲雨待向人?”唐李白《感興八首》詩云:“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雲;宛轉入宵夢,無心向楚君。”
精衛填海 最早見於《山海經·北次三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朽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曉,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孝。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石,以堙於東海。”據《述異記》(上)之說,精衛與海燕結合生子,一雌一雄,一名“鳥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雀。在東海精衛誓水處,因曾扇於此川,故誓不飲此水。據現今湖南流傳的“紫蓋峰”傳說,精衛為神農求還魂草被救,填海復仇等,並得到道教神仙指引、搭救和鼓勵。陝西和河南方城也有此類神話流傳。
共工 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祝融與共工戰 《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參見“共工”、“杞人憂天”。
蚩尤 炎帝後裔。宋羅泌《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同卷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傳: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並能呼風喚雨。《山海經·大荒北經》。“雖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黃帝戰並被黃帝所殺之事,記述繁多,各有異文。《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山海經·大荒南經》:“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郭璞註:“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皇覽·家墓記》:“傳言黃帝與雖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解州鹽澤,……鹵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一些典藉中還記有蚩尤的形象。《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龍免河圖》:“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劍戟,頭有角。”相傳蚩尤稟性“貪虐”(見《路史·蚩尤傳》)、“暴”(見《史記·五帝本紀》),然死厲又受人尊崇。《皇覽·冢墓記》云:“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述異記》卷上:“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龍魚河圖:“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封禪書》記齊把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今河南台前縣有“雖尤家。”漢代冀州民間尚有紀念雖尤的“角牴戲”。可知蚩尤原非與黃帝爭帝位的叛逆、魑魅形象。
刑天 亦作“邢天”、“形天”。《山海經·海內西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據宋羅泌《路史·後紀三》,刑天似為炎帝臣屬。“刑天與帝爭神”亦為炎黃之戰餘緒,帝即黃帝。常羊山為炎帝誕生地,還其放處。常羊山北為黃帝子孫居處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