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道教聖地

中原道教聖地

中原道教聖地——鎮平五朵山,古名依帝山、倚帝山、岐棘山、騎立山、北頂,以山有五座山峰並峙;得名五朵山。位於鎮平縣西北部,屬伏牛山余脈,在鎮平境內,地處北緯33°22′,東經112°20′。綿亘於二龍、高丘、老莊、石佛寺等四個鄉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道教聖地
  • 地點:鎮平五朵山
  • 北緯:33°22′
  • 東經:112°20′
簡介,五峰對峙,

簡介

包括紅雲寺、養馬寨、雞冠山、鷹爪山、將軍山、青山寨等58座低山,尖頂山、摩雲垛、園山、五泉山、陡牯垛、牡丹垛等29個山峰,紗帽山、蠶頭山等土丘,大關岈、涼粉岈、花溝岈3個山口,老虎洞、水廉洞等8個山洞,九窖溝、東馬溝、王三見溝、長嶺溝等36條山峪,上紅岩、冬青樹、狼溝凹等16個地片。總面積34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65米。為華西里期造山運動形成。岩石有花崗岩、石灰岩、大理石、長鉀石、麻乞石等。山高谷深,氣溫偏低,平均氣溫在11.5℃-13.3℃之間,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礦藏有銅、蛭石、石墨、金剛沙及稀有金屬金、鈾、鉬等,除鈾、鉬等外,其他均已開採。林木有松、杉、櫟、柿、栗、油桐等針闊葉混合林,覆蓋率15.4%。產中藥材240多種,是縣境內產藥材種類最多的地方,以豹骨、牛黃、全蟲、金石槲、天麻、南星、杜仲較名貴,特別是麥飯石更神奇,日本稱“藥石之王”,台灣省稱“長壽石”。山水自白雲寺奔流而下,自頂至麓,依次形成大潭、二潭、三潭三個瀑布,尤以“三潭夜月”蔚為奇觀,是歷來鎮平八景之一。山上有財神殿、玉京宮、玉皇殿、青牛宮、靈官殿、祖師廟等古蹟。
中原道教聖地

五峰對峙

五垛山究竟是哪五個山峰對峙,舊志所云,紛紜莫定。北頂有一塊殘碑之所謂五垛皆在4.5公里之內。據以為準,考證如下:一、聖垛也稱北頂,即祖師廟所在的峰,為五垛山的主峰,海拔1665米,今稱五垛山。二、禪庵垛,在聖垛北0.5公里處,海拔1418米。三、摩雲垛,也稱迎風垛,在聖垛南1公里處,海拔1620米,以雲霧繚繞其巔峰而得名,今稱五垛。四、嬌女垛,也名犟山、降山,在聖垛3公里處,其他四垛皆朝聖垛,惟此垛不朝,有不即不離的嬌女之態,今稱嬌女垛。五、啞女垛,在聖垛西南1.5公里處。海拔1588米,今稱壓弓垛。
金天興元年(1232),“思烈承制,授宣差總領黃摑三合五垛山一帶行元帥府事,兼行六部尚書”。武仙嫉妒黃摑三合權力太重,將黃摑三合調離五垛山去守泌陽,黃摑三合怒,投奔元軍,使反戈詭計,誆武仙下山,偷襲方城元軍,造成金、元兩軍在潦河上游寨坡血戰(寨坡,今名老寨坡,在定南針東南3公里處),武仙慘敗逃奔聖垛寨。到民國時,老寨坡還是白骨累累,土人於地下獲鉦,系軍用響器,獲印,文日“都統之印”。同年,金樞密副使伊刺蒲阿,率步兵十三萬,騎兵二萬,由鄧出發,次五垛山下,走正南溝,經大關岈,歷大幔,取鴉路,通汝洛,赴京師。元軍以三千人尾追,且行且戰,元軍分部兵力輪迴休戰,以逸待勞,終於以少勝多,殲滅金兵(見《金史·武仙傳移刺蒲阿傳》)。看來,五垛山自古為兵家重視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