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中南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始建於1954年,原名金屬工藝系,1962年與1980年先後更名為特種冶金系和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02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是國家首批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擁有
博士後流動站和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
材料加工工程、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材料計算科學與虛擬工程五個二學科博士點,其中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均為
國家重點學科。學院現設有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材料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實驗中心、新材料研究開發中心5個二級機構,教育部有色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和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均以本學院為依託單位。
師資隊伍
材料學院材料學系師資隊伍表
姓 名 | 性別 | 職務或職稱 |
| 男 | |
| 男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黨委書記,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副院長,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材料學系主任,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 |
| 男 | 教 授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女 | 教 授 |
| 男 | 副教授 |
楊伏良 | 女 | 副教授 |
| 男 | 副教授 |
| 男 | 材料學系副主任,副教授 |
| 男 | 副教授 |
| 男 | 黨支部書記,教授 |
| 男 | 黨支部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副教授 |
| 男 | 講師 |
| 女 | 副教授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女 | 副教授 |
材料學院材料物理系師資隊伍表
姓 名 | 性別 | 職務或職稱 | 備 注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尹志民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院長,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副院長,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姜 鋒 | 男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李 周 | 男 | 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
張 鴻 | 女 | 材料物理系副主任,教授 | |
| 男 | 副教授 | |
| 男 | 材料物理系主任,副教授 | |
何 平 | 女 | 高 工 | |
古 一 | 女 | 講 師 | |
| 男 | 黨支部書記,講 師 | |
楊 明 | 女 | 工程師 | |
姜國聖 | 男 | 工程師 | |
唐 艷 | 女 | 助 教 | |
| 男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劉 軍 | 男 | 副教授 | |
材料學院材料化學系師資隊伍表
姓 名 | 性別 | 職務或職稱 | 備 注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鄭 峰 | 男 | 教 授 | |
| 男 | 材料化學系主任,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材料化學系副主任,教 授 | |
| 男 | 教授 | |
李 薦 | 男 | 副教授 | |
| 女 | 副教授 | |
| 男 | 講 師 | |
| 男 | 講 師 | |
| 男 | 講 師 | |
孫巧珍 | 女 | 支部委員,講師 | |
材料學院材料加工工程系師資隊伍表
姓 名 | 性別 | 職務或職稱 | 備 注 |
| 男 | | |
| 男 |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楊 揚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支部書記,教 授 | |
| 男 | 副院長,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 | |
| 男 | 教 授 | |
| 女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教 授 | |
| 男 | 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教授 | |
胡其平 | 男 | 副教授 | |
周 亮 | 男 | 副教授 | |
| 男 | 教 授 | |
| 男 | 院長助理,副教授 | |
楊 昭 | 男 | 副教授 | |
| 男 | 材料加工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支部副書記,講師 | |
| 男 | 教 授,博士生導師 | |
| 男 | 支部委員,副教授 | |
| 男 | 講師 | |
單位設定
學院擁有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
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粉末冶金國家工程中心、國防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國家特色專業、國家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和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本科教育
人才需求
材料是現代人類文明的支柱產業之一,社會對從事材料的研究、科技開發、加工生產與檢測等方面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近幾年來,材料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除部分考取研究生外,畢業生主要服務於有色系統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和經營部門以及教育、科研設計部門。今後幾年內.畢業生大部分仍將為有色系統和地方經濟服務。需求與供給比例約為3:1,需求大於供給。
本專業是—個注重基礎理論和工程實踐訓練的工科專業。面向材料生產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培養從事材料的生產、經營、管理、科研、教學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有一定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計算機基礎和外語能力,掌握較寬厚系統的
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知識,受到較強工程技術和研究技能訓練,能在冶金、材料結構研究與分析、金屬材料及複合材料製備、金屬材料成型等領術域從事科學研究、技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工程設計與技術改造、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複合型人才。本專業畢業的學生:既可從事材料性能改進、質量控制、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等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技工作,又可承擔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能力、素質: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基礎理論,掌握金屬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約成分、組織結構;生產工藝、環境與性能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掌握材料設計、材料製備、材料加工成型;材料複合等較寬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通過綜合合金設計和工藝設計,提高材料的性能、質量和壽命,開發新的材料、新工藝、新技術。
1.具有較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管理科學基礎。
2.系統地掌握較寬的必要的本專業領域技術基礎理論,具有本專業領域l-2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了解相近專業基本知識。
3.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設計、計算;測試、調研、查閱文獻、實驗和
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綜合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4.具有較強的外語綜合運用能力,能及時了解世界科技發展動態。有效地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具有本專業必需的機械、電工與電子技術、信息及網路技術、
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技能。71.2%,拓寬了基礎和知識面,加大了選修課比例,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為實施高素質、強能力、課外教育多形式創造了條件。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能夠有效吸收人類文明中有用的信息知識,能夠不斷擴展知識面和終身獲取新的知識。
6.具有較強
開拓創新能力,能夠創造性地提出新的觀念,有效地進行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探索及新設備的開發和套用,善於把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行政決策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能夠勝任管理協調,技術洽談和國際交往等工作。
8.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能夠適應工作變動和環境的變化,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9.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鎔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上要求,針對培養套用開發型、工程技術型、經營管理型人才各有側重,必須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培養。
課程設定
主幹課程:
主幹課程:材料學基礎、材料組織與結構分析基礎、材料性能與測試、計算機在材料工程中的套用、金屬塑性加工原理。
特色課程:
其它說明
(一)課內部分
材料科學與工程綜合性實驗:材料設計及製備(熔鑄、
粉末冶金、
噴射成形),材料改性實驗(塑性變形、相變與熱處理、表面處理、強韌化處理),材料組織性能檢測分析技術(物性、力性、電鏡、金相實驗技術)、計算機文字和數據處理。
第六期為興趣選課階段。學期末學生將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為此了解自己感興趣方向的基礎課,同時,也為拓寬專業打下基礎。除必修專業基礎課外,學生可自由選課。
第七學期分專業方向授課。5個專業方向課模組,學生可選定其中一個模組的4—8門專業方向課(最低學分要求l0—15)。如學有餘力,可選聽一個平行模組中的課程,根據學生意願將學分和成績記入成績單。全校性文化素質選修課須選滿8學分。
(二)課外部分
為了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接受的知識在實踐中逐漸內化為基本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特制訂此課外培養方案。
1. 課外最低學分要求為18學分(附加學分)
2. 課外教學方式
●人文素質訓練(必修2學分):
(1)社會實踐活動(1學分):學生提交社會調查報告,通過答辯方可獲得學分,培養社交能力。
(2)課外讀書活動(1學分):除教學計畫內所列課程以外的任何健康向上的人文社科、經管等方面書籍.以拓寬學生知識面。學生提交讀書報告,申請學分,系裡分期分批組織答辯,通過答辯方可獲得學分。
(3)通過自學和課外實驗獲取人文成果(2學分)——凡在全國性(或省)各類人文競賽中獲獎者,根據不同等級給予學分和相應成績。
(4)
文字表達能力訓練(1學分):在校報發表300字以上文章10篇(100字以上訊息2條折算1篇文章),或在地市級以上報紙發表300字以上文章1篇。
●自學討論式課程(1學分,必修):教師不進行課堂講授,只提出要求,開列參考書目,布置作業,組織學生討論,或由學生主講,進行答疑、分析、總結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課外科技實踐: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或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數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課外科技作品大賽等)獲得成果,可取得學分和相應成績:(1)工程設計成果(2學分)——凡在全國性(全省)各種設計比賽中取得各種等級獎者;(2)發明創造成果(2學分),發明創造獲得省級以上獎勵或專利者:(3)發表科技論文(2學分)——在國際雜誌、國內雜誌或學術會議上發表文章者;(4)科研實踐(1學分)。在導師指導下參加某項科研任務,在其中獨立承擔一部分工作並提交相應報告的舉生,由導師簽署意見後,給予學分和成績。
●掌握學科前沿(2學分,必修):材料學科前沿綜述(講座)——聽五次以上國際國內專家講座,並提交心得體會.查閱並翻譯2篇最新學科前沿文獻資料。
●計算機訓練(1學分):計算機過級或編制具有一定功能的計算機軟體,經計算機指導小組驗收通過後可獲得學分和相應成績。計算機教學實行目標教學,主要為學生創造一定的環境。
●外語訓練(1學分):GRE、TOFEL達到一定成績和通過六級、校級以上外語競賽取得名次者或提交1本原版書的外文讀書報告可獲得學分。
●管理能力訓練(1學分):獲得省級以上光榮稱號或擔任學生幹部、組織的活動、管理的部門獲得校級以上獎勵。
●身體素質訓練:體育課外測試達標(3學分,必修),校級以上運動會獲得名次(1學分)
●形勢政策教育(每期1學分,必修):聽形勢政策教育課獲得學分。
(三)其 它
1.總體思路: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提高知識起點,最佳化知識結構,實現多方適應;創造多種條件,加強實踐訓練,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培養。增加教學計畫柔性;形成以工程材料設計研究開發為基礎,以金屬材料製備加工為龍頭,以工程創新設計為主線.重視工程實踐環節的專業特色。
2.培養方案由課內教學計畫和課外培養方案兩部分組成,實行綜合成績單記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課內外培養成績和學分。學生必須完成的最低學分為201.5學分,課內四年總學時2504學時,公共課、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占61.1%,專業方向課占9.6%,必修課比例為71.2%,拓展了基礎知識面,加大了選修課比例,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為實施高素質、強能力、課外教育多形式創造了條件。
3.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金工實習2周,認識實習2周,生產實習4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2周,綜合實驗2周,計算機實踐4周,畢業設計18周,實驗課20學時折算為1周,實踐教學環節約占50周,占教學總周數25%以上。 主要專業實驗:金屬學實驗、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能與力學性能、金屬材料的相變與熱處理、金屬材料的形變與改性,材料科學與工程綜合實驗,修業年限:四年。
研究生教育
該院目前在讀學生1344人,其中博士生90人,碩士生174人。大量本科、碩士畢業生留學海外,博士生均成為國內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骨幹企業的學科帶頭人或在國外著名研究所供職。培養目標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
社會主義制度,熱愛祖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有獻身科學的強烈事業心和創新精神,具有嚴謹的科研作風,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較強的交流能力;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現代試驗技能和數據分析方法;具有獨立地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
三、學科專業主要研究方向
序號 | 研究方向代碼名稱 | 研究方向英文名稱 |
1 | | |
2 | | |
3 | | |
4 | 08050201 有色合金設計 | |
5 | | |
6 | 08050203 材料表面科學與技術 | |
7 | 08050204 材料腐蝕與防護 | |
8 | | |
9 | 08050206 無機非金屬基複合材料 | |
10 | 08050207 無機非金屬新材料 | |
11 | 08050208 磁性材料 | |
12 | 08050305 鋼鐵材料 | |
13 | 08052001 電子信息材料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08052101 計算材料科學 | |
20 | 08050101 材料結構與缺陷及其表征 | |
21 | 08050102 新型功能材料 | |
22 | 08050103 能源材料 | |
23 | 08050105 納米材料與器件 | |
24 | 08050106 高分子材料及其複合材料 | |
25 | 08050301 變形體物理學 | |
26 | 08050302 材料的損傷,斷裂及強韌化 | |
27 | 08050303 材料加工與成形新技術,新裝備 | |
28 | 08050304 材料加工過程模擬 | |
四、學習年限、課程學習時間與培養要求
博士學位研究生在校學習時間為3~6年,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分三階段完成學業。博士生課程學習時間為20周,要求修滿的總學分在18學分以上,並要求在資格考試前完成所有課程學習。跨學科和同等學歷考取的博士生必須補修所考取學科碩士生階段的專業基礎課2門以上,補修課程計算學分,但不在博士生應修滿的規定學分之內。一外非英語者,應將英語作為二外必修。參加《學術研討》、《形勢與政策》課的時間為2年以上,考核合記學分2學分,才準予答辯。參加定期《學術研討》的次數在20次以上,每學年在二級學院範圍內至少做一次學術報告,至少參加一次全國性學術會議,並宣讀自己的論文,申請博士論文答辯前,至少作一次公開的學術報告。
博士生參加學術報告,每次應有不少於500字的總結,並經導師簽字後留存,達到要求後,按規定時間內交本單位研究生管理辦審核,並記載成績.
博士研究生根據個人培養計畫按學期選修課程,每學期選修的總學分全
脫產研究生不超過17學分(不包括培養環節的學分).博士生課程學習應在資格考試前完成.
碩博連讀研究生的學制為5年,實行彈性學制,在學的最長年限為8年,其中課程學習時間約為60~70周,總學分在45學分以上,其中博士階段的學分在16學分以上,碩士生階段的學分在29學分以上。允許碩博連讀生分三階段完成學業。碩博連讀應選修一門二外,參加《學術研討》、《
形勢與政策》課為3年。
五、學分要求與課程設定
學分要求
總學分 | 18 | | 4 | 公共選修課 | |
學位課學分 | 9 | 必修一組 | 5 | 限選一組 | |
限選課學分 | 0 | 必修二組 | | 限選二組 | |
| 1 | 必修三組 | | 限選三組 | |
培養環節學分 | 8 | 必修四組 | | 限選四組 | |
補修課學分 | 0 | 必修五組 | | 限選五組 | |
學分說明 | |
課程設定
課程類別 | 課程號與名稱 | 學時 | 學分 | 開課學期 | 說明 |
| 010101102 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 | 32 | 2 | 秋季 | |
| 050201101 博士生綜合英語 | 64 | 2 | 秋季 | |
11 必選一組 | 080501200 材料科學前沿及其研究進展 | 64 | 4 | 秋季 | |
11 必選一組 | 080501201 材料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及技術 | 24 | 1.50 | 秋季 | |
40 任選 | 080501202 計算材料科學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選 |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選 | 080501204 高分子材料科學 | 24 | 1.50 | 秋季 | |
40 任選 | 080501205 表面科學與工程 | 24 | 1.50 | 秋季 | |
40 任選 |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選 | | 48 | 3 | 秋季 | |
40 任選 | | 32 | 2 | 秋季 | |
40 任選 | 050201102 日語(二外) | 108 | 3 | 秋季 | |
40 任選 | 050201103 德語(二外) | 108 | 3 | 秋季 | |
40 任選 | 050201104 俄語(二外) | 108 | 3 | 秋季 | |
45 培養環節 | 000001801 學術交流與學術報告 | | 2 | 秋季 | |
45 培養環節 | 000001802 形式與政策 | | 2 | 秋季 | |
45 培養環節 | 000001804 學位論文選題報告 | | 1 | 秋季 | |
45 培養環節 | 000001805 學位論文中期進展報告 | | | 秋季 | |
45 培養環節 | 000001807 實踐教學 | | 1 | 秋季 | |
45 培養環節 | 000001803 博士生資格考試 | | 1 | 秋季 | |
課程說明
六、臨床能力訓練、社會實踐、實踐教學
博士生應完成50學時的社會實踐或實踐教學工作。實踐教學工作可以是根據課程講授課程的部分內容、協助指導碩士生,參加“三下鄉”活動(0.5個月以上)等。博士研究生的社會實踐或實踐教學工作應按要求進行考核。
七、學年總結與篩選考核
在每學年放假前,學校組織博士生對一學年來的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成績、科研業績和業務能力等方面進行一次全面總結、評定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調整研究生的獎學金和助學金等級的依據.
八、進入博士學位論文工作資格考試
課程學習達到要求後,博士生必須參加資格考試,通過後才能取得進入博士學位論文工作的資格.
博士研究生資格考試筆試(可開卷)、口試相結合的方式,筆試部分的內容應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難度.考試包括下述內容:①政治
思想品德、行為道德和科研態度;②個人培養計畫的執行情況和課程學習成績;③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現代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④所在學科和所從事研究領域的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與進展、前沿課題、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況;⑤所具備的
科研素質、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
博士學位論文工作資格考試按一級學科統一組織,成立較穩定的考試小組.可安排在第二學期(直博生第四學期)末或第三學期(
直博第五學期)初,應提前通知博士生.第二次資格考試仍末通過的博士生應予退學.
九、學位論文選題報告
博士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在通過資格考試後一學期內確定學位論文研究方向,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作公開的選題報告,確定研究課題.博士生查閱的文獻資料應在1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獻一般應在三分之一以上。
博士生的學位選題報告應立足於學科前沿,在理論或技術上能做出創新成果,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或潛在價值。首次選題報告未獲通過者,可在1年內補作。博士生選題報告應在二級學科範圍內公開舉行,可結合學術報告會進行組織。
學位論文選題應符合專業學位的培養要求.選題報告完成時間規定為半年之內完成.
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養管理信息系統”上填寫網路版《中南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報告》,選題報告評審通過後,交所在單位研究生管理辦存檔,由研究生助理記載成績.
十、學位論文工作檢查與考核
每年的10月中旬,對進入學位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檢查與考核.工作中期檢查由學院布置,分科研所(系、教研室、科室)組成檢查小組對研究生的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的問題、與預期目標的差距等進行檢查考核。切實解決研究生論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對綜合能力較差,論文工作進展緩慢,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學籍管理規定進行處理.
十一、發表學術論文
博士生髮表學術論文的要求由各學科根據校學位評定委員會通過的《中南大學研究生在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基本要求的規定》制定,並寫入培養方案.
根據學位分委員會要求,博士研究生申請博士學位者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① 發表與學位研究工作相關的學術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到3.0及以上;
②在國外刊物發表與學位研究工作相關的
研究性論文2篇以上;
③ 在EI、SCI源刊發表與學位研究工作相關的研究性論文6篇以上。
十二、學位論文答辯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水平的體現,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應按學校要求用中文撰寫,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
學位論文必須觀點正確,條理清晰,論據可靠,論證充分,推理嚴謹,邏輯性強,文字通順,表明博士生已經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如博士學位論文應在科學上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學術成果或套用成果,應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經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備了獨立從事科研工作或專門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從事學位論文的最短工作時間不得少於24個月。
獎學金設定
分為研究生普通獎學金和各項獎勵基金。研究生普通獎學金標準:全額獎學金:8000元/年;半額獎學金:4000元/年。我校80%的研究生可享受全額獎學金和半額獎學金。我校同時對在校全日制脫產研究生設有各項獎勵基金:
陳新民獎、
寶鋼教育獎、
茅以升專項獎、鑽石獎、山河英才獎、
黃培雲教育獎勵金、求是研究生獎學金、堂漢獎學金等,最高獎勵基金為5000元/人。
研究生就業
中南材料學院學生多就業於鋁銅加工企業,如美鋁、中鋁,以及相關研究院,如西北有色研究院、有色研究總院等等。
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
中南大學材料學學科點始建於1954年,由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和
粉末冶金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發展而來,是我國首批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1992年所在的一級學科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根據國家頒布的
學科目錄,1997年調整成為“材料學”學科。1997年,所在的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在長期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實踐中,本學科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即: 重點開展有色、稀有金屬、
粉末冶金材料和先進碳材料的科學前沿探索與工程套用研究,面向國家需求,建設好學科大平台,承擔國家的大課題,努力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在探索科學真理的實踐中培養和造就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十五”期間,共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444人,博士研究生161人,博士後33人。其中1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論文,5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博士論文,培養外籍博士1名。2005年以來與澳大利亞莫納西大學聯合辦學,招收了中-澳
國際班。2005年度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獲得國家優秀博士後流動站稱號,兩名博士後人員被評為國家優秀博士後。2005年度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目前,本學科依託的研究基地有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輕質高強結構材料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
粉末冶金產品質量國家檢測中心、有色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湖南省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7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本學科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十五”期間,本學科3名教授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名教授被聘為教育部“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目前,學術隊伍中有博士生導師26人,教授33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50人,占教師總數的71.4%。“十五”期間,本學科作為首席科學家單位承擔國家“973”項目1項,承擔“973”項目子課題5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20項;完成“863”項目23項,總裝預研、軍工配套等國防科研項目45項,國家發改委項目1項。實際
科研經費及學科建設經費總計36013.3萬元。“十五”期間,獲得“用於盤形多孔性工件增密的
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及裝置”等國家發明專利40項。國家及省部委級科技獎6項,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製備”獲得國家
技術發明一等獎,“轎車用高性能
水霧化粉末材料的規模化生產”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滿足了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重大需求。共發表論文813篇,其中被SCI收錄334篇,EI收錄352篇,在國內外材料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基於“十五”期間,
中南大學材料學科對我國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對高技術重大需求做出的特殊貢獻,國家領導人
賈慶林主席、溫家寶總理、吳邦國委員長和
吳官正同志於2005年7、8月相繼訪問中南大學,特別是對本學科的
粉末冶金研究院進行了實地視察。
本學科目前共有6個主要研究方向,這些方向是:(1)粉末冶金新理論、新技術;(2)相圖研究與材料設計;(3)粉末冶金特種新材料;(4)有色、稀有金屬材料的
合金化理論及新材料開發;(5)現代高性能複合材料;(6)有色金屬功能材料。 6個研究方向的共同特色是:研究內容隸屬學科前沿課題和國際熱點研究課題,具有創新性;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實用性強;每個研究方向都有國家級或省部委級重點項目的支撐,實施過程可靠性高;有一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和良好的研究條件,可實現預期研究目標,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前景。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瞄準國際一流水平,通過國際合作和學科交叉,培育若干有特色、有重要國際影響新的學科方向;力爭在傑出人才培養與創新團隊建設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大力推進
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大平台的建設,爭取建立1個
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大型企業合作建成若干個有色、稀有金屬與
粉末冶金關鍵高技術材料的研發中心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以有色、稀有和粉末冶金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為主幹,進一步增強解決高技術中關鍵材料及其製備技術的能力。努力承擔國民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建設急需新材料的重大攻關和研製開發任務,實現3-5種高技術產品規模化生產。爭取獲得8-10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國家級獎2-3項,獲得專利50-60項。 加強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套用基礎理論研究,提高創新能力,在新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材料成形加工技術、
納米粉體製備和壓制及燒結緻密化、相圖與材料設計、輕合金材料、近淨成型、特種
表面塗層與
薄膜技術等領域,取得2-4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在SCI、EI收錄的論文數達到400-450篇, 大幅度提升論文影響因子。培養出3-5名國內知名、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以
中南大學材料學科群的院士群體領銜,組建一支以學術帶頭人為主、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知識原始性創新能力強、具有強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的創新團隊。培養一批高質量碩士生、博士生,達到國家學科評估的優秀水平,獲得省部級優秀博士論文3-5人,國家優秀博士論文1-3人,國家優秀博士後1-3人,使博士後的研究工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方面為國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