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17日,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1月29日四川新聞網公開發布。該《建議》分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任務;堅持創新發展,培育經濟成長新動力;堅持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發展新格局;堅持綠色發展,構築生態文明新家園;堅持開放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共享發展,順應人民生活新期待;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凝聚實現“十三五”規劃的強大合力7部分。

(概述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 通過機構: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
  • 通過時間:2015年11月17日
  • 發布機關:2015年11月29日
簡述,建議,

簡述

2015年11月17日,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

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1月17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任務,是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十三五”時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共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分析今後五年的形勢和任務,深入研究我省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任務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主要成就。“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戰勝特殊困難和嚴峻挑戰、奮力推進“兩個跨越”極不平凡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高謀遠、勵精圖治,勇於實踐、善於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認真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克服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強烈地震、康定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大力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省呈現出經濟較快增長、動力加快轉換、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全省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地區生產總值邁上新台階。轉方式調結構取得實質突破,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新的增長動力孕育壯大。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格局加快演進,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呈現出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底部基礎夯實的發展態勢。城鄉統籌發展深入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壯大,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成效明顯,“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小城鎮,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走出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新路子。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建成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骨幹工程,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獲批啟動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攻堅突破,四川列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簡政放權、農業農村、國資國企、科技體制、價格機制、民生事業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提高,一批重大高端、現代產業項目落戶四川,內陸開放型經濟綜合競爭優勢增強。重點民生工程持續實施,每年集中力量辦成一批民生大事實事,就業持續擴大,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扶貧開發攻堅取得重大成果,農村絕對貧困發生率明顯下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順利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民主政治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法治四川建設卓有成效。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豐碩,風清氣正、崇廉尚實、幹事創業、遵紀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態總體形成。五年來的巨大成就,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力量對比的調整變革,為我國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期的內涵,正在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正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
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處在“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正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今後一個時期,是我省適應經濟新常態、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不少嚴峻挑戰,又面臨許多重大機遇。主要是:穩定增長的挑戰,促進投資較快增長難度加大,工業支撐經濟成長的後勁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將持續較長時間;轉型升級的挑戰,部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嚴重,面臨不升級則迅速萎縮的現實壓力,新興產業發展競爭激烈,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創新驅動的挑戰,科技與經濟聯繫不緊密,科教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有利於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制度環境尚未形成;協調發展的挑戰,區域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較低,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夠協調;開放合作的挑戰,全國重點區域開放點多面廣、競爭加劇,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民生需求的挑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如期脫貧任務重難度大;治理能力的挑戰,社會治理面臨新舊矛盾交織的壓力,法治建設有待加強,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時,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建設成渝城市群,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實施精準扶貧開發戰略,為我省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制定我省“十三五”規劃,要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立足“欠發達、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順應國內外轉型發展的基本趨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搶抓發展機遇,有效應對挑戰,更加注重最佳化經濟結構,更加注重增強發展動力,更加注重補齊發展“短板”,更加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更加注重化解社會矛盾,科學確定發展路徑,不斷開拓我省發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指導思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謀劃和推動“十三五”發展,必須準確領會“五大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
今後五年,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推進轉型發展,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落實上述指導思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全省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必須堅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始終牢記發展不足的省情實際,準確把握髮展新特徵,保持專注發展定力,著力加快發展轉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不斷培育發展新優勢。
——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抓住和用好開放發展新機遇,擴大全方位開放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必須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實施依法治省方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加快形成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改進黨的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持續改進作風和反腐倡廉,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四)“十三五”時期我省發展的主要目標。充分考慮我省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未來發展的支撐條件,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保持高於全國的經濟成長速度。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加快建成經濟總量大、經濟結構優、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的經濟強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現代農業發展取得更大進展。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充分發揮,消費對增長貢獻穩步提高。城鎮人口數量超過農村人口,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縮小,發展空間格局更加最佳化。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絕對貧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巴蜀文化影響持續擴大,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美麗四川建設取得新成效,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低碳、綠色轉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依法治省方略全面落實,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權得到切實保障,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堅持創新發展,培育經濟成長新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的理念,用好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歷史性機遇,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加快形成促進經濟成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
(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依託成德綿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集中破解創新驅動發展瓶頸制約。通過三年努力,基本構建起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每年向全省、全國推廣一批可複製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引領、示範和帶動全省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推進成德綿區域協同創新。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一體的原則,以最佳化產業布局、推進資源共享為重點,推動政策共通共用,實現創新平台共建共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創新型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強區域開放創新,大力增強創新要素吸引力,有效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匯集的創新高地。
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建立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制定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打造成德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動軍工科研院所改革,支持軍工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國防智慧財產權解密制度,放寬民口企業準入。推進軍民兩用技術雙向交流轉化,建立軍用技術再研發機制。推動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設備設施開放共享,建立軍民兩用人才共享資料庫。推進軍民融合金融服務創新示範。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培育航空航天及衛星套用、核技術、軍工電子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強國防教育和後備力量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推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依法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財務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整合創新力量,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核心技術。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
加快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技術轉移轉化平台建設。推進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試點。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培育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把激勵創新者的積極性放在優先位置,按照創新規律培育和引進人才,按照市場規律配置、激勵和使用人才,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高端產業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培養計畫。用好利益分配槓桿,實現創新勞動與個人經濟收入緊密對接。創新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探索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新模式。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加強創新載體和平台建設。支持成都市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支持德陽市加快建設國家高端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基地。大力推進綿陽科技城建設,加快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改革發展示範基地。選擇一批市、縣開展創新型城市試點。推進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增加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建設創新創業孵化中心、中試基地。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支持軌道交通暗物質研究等國家實驗室建設,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學、高端裝備、核技術等領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和省級檢驗檢測中心,爭取建設西部國家科學中心、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探索建立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和創意項目交易平台。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平台體系,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推動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青年大學生、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民間能人進入創新創業主戰場。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完善科技金融結合機制,加大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力度,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法規體系,加大侵權打擊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綜合行政執法,最佳化專利申請資助政策。
(二)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穩定糧食生產,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糧食生產提升工程,加快建設一批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核心區,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糧經複合基地建設。
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延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閒農業等新型業態。發展生物種業。培育農產品品牌,大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強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大規模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節水灌溉。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需要,加快養殖設施標準化改造。改善農業技術裝備條件,大力提高機械化水平。
推進農業標準化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跨區域發展。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擴大農產品網銷網購規模。
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突破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
(三)建設先進制造強省。加快推動七大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提升產業創新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對接國家實施智慧型製造工程,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慧型、精細轉變,實現信息化普及、智慧型化轉型、高端化突破。集中力量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製造、大型發電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油氣鑽采及海洋工程裝備、汽車製造、新材料及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冶金、建材、化工、輕工、紡織、製藥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進名優白酒等食品飲料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
加快產業園區發展轉型,著力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產業園區和現代產業基地,推進產城融合、園城互動,創新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提升產業園區建設管理水平。
(四)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升級,引導消費向智慧型、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完善服務業推進機制和政策措施,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養老健康服務等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重視發展農村服務業和現代會展業。加快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引導成都市打造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儘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經濟。支持成都開展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建設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城市,建設全國流通節點城市。
(五)加快建設旅遊經濟強省。深度實施旅遊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智慧旅遊,構建現代旅遊產業體系。最佳化旅遊發展格局,推進四川藏區、彝區全域旅遊發展,打造川藏旅遊經濟帶和長江旅遊經濟帶,推進川滇藏、川甘青、川陝甘、川渝黔等區域旅遊合作發展。加強旅遊資源開發和品牌行銷,積極發展休閒度假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大力拓展入境旅遊市場,提升精品旅遊區國際影響力,創建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
(六)推動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催生髮展新形態、新業態,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互聯網各類創新,有序推進“網際網路+”農業、製造、金融、交通、電力、安全、文化、教育、醫療、環保、旅遊、物流、家居等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促進網際網路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對接國家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建設“光網四川”“無線四川”“高清四川”,推進“三網融合”,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支持成都建設國家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城市。發展物聯網技術和套用,加快建設成都綿陽等物聯網產業園。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推動大數據廣泛深度套用,深入挖掘數據資源經濟社會價值,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推動雲技術創新發展,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電子政務雲建設。
(七)建立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完善基礎設施網路體系,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支撐並引領人口經濟合理分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開放全面推進。
加快構建以成都鐵路樞紐為中心,連通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銜接“一帶一路”國際大通道的鐵路運輸幹線網路。加大高速鐵路建設力度,打通北上、南下、東進出川通道,融入國家高速鐵路網。加快推進省際、成渝城市群及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設,加快川甘青交界地區互聯互通。加強“四大城市群”之間及城市群內各城市的交通銜接。持續打好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交通大會戰。擴展面向南亞東南亞歐洲美洲的國際航線網路,完善省際航線網路和國內大中城市幹線網路。高水平規劃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和西部地區門戶樞紐,加快推進支線機場建設。推進長江川境段幹流等級提升、支線航道建設,推動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工程建設,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營運水平。
推進能源網路建設,抓緊建設川電外輸大通道,完善油氣輸送管網和煤炭運輸體系。推進城鎮配網建設,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提高電網穩定性和供電可靠性。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合理配置水資源,構建以“五橫六縱”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結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提高生活、生產、生態用水保障能力。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
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功能,開放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更多參與基礎設施投資。
(八)加快完善發展新體制。堅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為方向,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不斷提高政府效能,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務環境。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利益。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制度,加快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為主轉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最佳化運營模式,強化要素保障,增強實體經濟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服務企業質量。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交易平台。推進電力、水、天然氣等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規範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推進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改革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定向財力轉移的規模和比例,深化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構建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體系和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體系。健全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體系。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保持債務風險總體可控。貫徹落實稅收制度改革部署,完善地方稅體系,培育穩定的地方支柱稅源。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
改革市場監管體系,規範市場競爭行為,廢除地方保護政策。持續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信、個人信用、行業誠信資料庫。建立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三、堅持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發展新格局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根據“五位一體”總布局,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強化多點多極支撐,促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和整體性。
(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著力強化發展統籌,構建區域協調發展體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推動成都經濟區領先發展。支持成都率先發展,突出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西部金融、物流、商貿中心,打造國內外產業、資本、人才匯集西部的首選地和內陸開放門戶,加快建成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有序疏解成都部分產能,騰出高端產業發展空間。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加強區域規劃、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協同,加快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最佳化開發新模式。
加快培育新興增長極。加快天府新區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港經濟區,加快建設全面深化改革示範區、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內陸開放經濟高地、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加快推進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川陝滇黔渝結合部綜合交通樞紐,積極發展開放型臨港經濟和通道經濟,最佳化沿江產業布局,推動機械製造、能源化工、食品飲料等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壯大川東北經濟區,依託天然氣、農產品等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建設國家天然氣創新開發利用示範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生態文化旅遊基地,構建四川聯動中西部發展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和川渝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加快建設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推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發展清潔能源產業、亞熱帶特色農業、陽光生態旅遊業和陽光康養產業,建立勘采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石墨烯產業體系,建設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稀土研發製造中心。
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創新發展生態經濟,科學有序開發水電、礦產等資源,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強經濟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統籌,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對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建立資源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機制,健全要素市場體系。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建立條塊結合、功能導向明確的區域政策調控體系,建立差異化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各區域特色發展、協同發展。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突出特色、分類指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形成一批現代農業強縣、工業經濟強縣、旅遊經濟強縣。加快縣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條件。深入推進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完善縣級財稅體制,推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農業保險,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大力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抓住國家建設成渝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機遇,加快規劃建設成渝城鎮發展軸,逐步形成成綿樂城鎮發展帶、達南內宜城鎮發展帶、沿長江城鎮發展帶。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做大一批區域中心城市,支持一批重點縣城特別是百萬人口大縣(市)建設中等城市,深化“百鎮建設行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撤縣設區、設市。推動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停車場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建設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加快推進遂寧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積極開展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積極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全國中小城市改革試點和全省全域規劃試點,建立城鄉規劃建設管控機制。加大城鎮棚戶區舊城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構建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
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堅持產村相融、成片推進,加快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加快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向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開闢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三)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為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體黨員、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全省共識,深化對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和省委治蜀興川重大部署的學習宣傳,統一思想行動,匯聚發展力量。
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建立健全國有文化企業評價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第三方評價機制。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程。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強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實施社會文化組織培育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發展體育事業,積極引導全民健身,不斷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做大做強骨幹文化企業,實施重大文化工程,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支持民營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最佳化文化產業布局,實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建設“智慧廣電”。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健全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加強著作權保護。
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實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強體現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實施巴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檔案文獻保護和利用,保護重大文物、古村落和民居,促進川劇、地方曲藝等振興發展。實施巴蜀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四川文化走出去。
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完善網際網路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淨化網路環境。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大力宣傳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新形象。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四、堅持綠色發展,構築生態文明新家園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抓住我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的機遇,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設美麗四川,實現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空間結構,依據自然保護區和耕地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
推進城鎮綠色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節城市規模,依託山水地貌最佳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全面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
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進行工藝技術裝備的清潔更新。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快生態環境國情省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二)建設主體功能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推動重點開發地區提高產業和人口聚集度,壯大經濟規模,提升發展質量。推動農產品主產區建設農產品生產核心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探索建立橫向補償機制。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探索建立以大熊貓等珍稀物種、特殊生態類型為主體的國家公園。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三)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重新審視我省生態優勢,高起點規劃和實施綠色優勢轉化工程,構建由綠色工業體系、綠色農業體系、綠色服務業體系、綠色能源體系有機組成的綠色經濟系統,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經濟強省。
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科學有序開發水電,加快推進“三江”水電基地建設,支持民族地區創新清潔能源開發模式。建設國家重要的天然氣基地。加強頁岩氣重點規劃區勘探開發,建設國家頁岩氣創新開發示範區。有序推進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推廣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液體燃料。發展分散式能源,加強儲能和智慧型電網建設。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林產業。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運輸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充電設施建設,鼓勵腳踏車等綠色出行。加快建築工業化進程,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控制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畫。推行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建立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管理體系,降低再生資源回收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由無害化處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銜接,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
(四)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高效利用。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全民節約行動,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實行耕地休養制度試點。
細化落實用能權、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分配和交易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交易制度和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交易市場,推行契約能源和契約集水管理。
(五)大力改善環境質量。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推進工業污染源綜合整治,加強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大氣環境綜合整治。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強化飲用水水源和良好水體保護,防治地下水污染,推進重點小流域污染整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推動農藥、化肥、地膜減量使用,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污水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副產品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和基礎調查,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控。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及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噪聲污染控制和巨觀管理,建設安靜舒適的城鄉聲環境。
大力實施污染減排,擴大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範圍,將細顆粒物等列入約束性指標。實行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制,完善污染物統計監測體系,抓好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交通源等重點領域污染減排。
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預警評估管理及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防範和控制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風險。健全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與防控體系,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開展環境督察巡視。
(六)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繼續實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建立天然林總量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創新產權模式,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植樹造林。
科學開展生態退化區恢復和治理,繼續實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面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加強草原建設與管理,防止草原沙化。加強江河流域源頭生態保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五、堅持開放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開放是實現富民興川的必由之路。要抓住國家開放戰略新機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推進產業、企業、城市和人才“四個國際化”,提升四川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和重要腹地。
…………。
六、堅持共享發展,順應人民生活新期待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全省各族人民在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
七、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凝聚實現“十三五”規劃的強大合力
各級黨委要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能力和水平,一心為民、乾在實處,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民眾把宏偉目標變成美好現實。
…………。
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幹部民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實現“十三五”時期宏偉發展藍圖、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而努力奮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