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文庫:莊子

世界文學文庫:莊子

《莊子》又稱《南華經》,系莊周及其後學所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文字雄美,想像豐富,跌後起伏,妙趣橫生,善乾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文學文庫:莊子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天下智慧
  • 作者:莊周 胡仲平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2096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關於天、地、人的奇絕思辨,中國文化的瑰寶;
魯迅贊“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無障礙閱讀本

作者簡介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期宋國蒙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生平只做過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故後世說得老子其精髓最多者有兩人:曰莊周,曰韓非。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媒體推薦

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魯迅贊《莊子》

圖書目錄


內篇
逍遙遊
齊物論
養生主
人間世
德充符
大宗師
應帝王
外篇
駢拇
馬蹄
胠篋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運
刻意
繕性
秋水
至樂
達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雜篇
庚桑楚
徐無鬼
則陽
外物
寓言
讓王
盜跖
說劍
漁父
列禦寇
天下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

序言




莊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莊子哲學氣勢恢宏、精闢深微,其思想奔放不羈、標新立異,其文字汪洋恣肆、儀態萬方。《莊子》一書基本上是莊子及其後學所作,全書現存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莊子其人其書對後世的影響既深遠又複雜,因此,要了解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要了解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一莊子生平及其時代莊子姓莊,名周,宋國蒙人。莊子的生卒年代難以確知,大約在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前二八六年,約與孟子同時,大體生活於戰國中期。這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也是大動盪大戰亂的時代。其時周天子的權威喪失殆盡,各國諸侯相繼稱王稱霸。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也愈演愈烈,動輒出兵十萬數十萬,一次戰役短則數月,長則可以曠日持久至數歲;戰爭也空前殘酷,一次戰爭中被斬首的士卒即可達數萬或數十萬。孟子所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正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莊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身逢亂世,傷世憂生,只好走隱遁一途。他一生朋友不多,門徒有限,官場與學界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時有往還,交流思想。他在蒙這個地方做過管漆園的小吏,大概沒幹多久,後來便和戰國時代其他思想家一樣從事講學與著述。他的生活是貧困的,有時靠打草鞋過活,也曾向監河侯借過糧,並受到戲弄。他見魏王時穿的是補丁衣服,破爛草鞋。然而他樂天知命,安貧樂道,敝屣功名,淡泊利祿。《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楚威王聽說莊子賢而有才,便派使者帶著千金之物,去請莊子出來做大官。莊子笑著對使者說:你見過那用來做郊祭的犧牛嗎?雖然被好好地餵養了數年,而且身披彩緞,但最終免不了被送入太廟做供品。做官的結局不正好與此犧牛一樣嗎?因此,我寧可過一種貧賤而自由的生活,也不願意去做官。

莊子對社會現實與政治的險惡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指出:“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莊子·齊物論》,以下引《莊子》只注篇名)統治者假借仁義之名行事,並沒有客觀的是非標準,反而造成更多的混亂。莊子以衛君為例,指出:“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人間世》)統治者為了滿足一己私利,不顧人民的死活,而人民則毫無辦法,因此伴君若伴虎,“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統治者感到你對他有好處便利用你,稍感不如意便會置你於死地。處在一個統治者嗜殺成性、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時代,能夠逃過罪禍刑罰就算不錯了。他將當時的統治者斥為“昏上亂相”,認為處於昏上亂相之間猶如猿猴掉到灌木叢中,動輒遭困,無可奈何。莊子一方面對社會現實及統治者深感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出沉痛的抗議,但另一方面又由於無力改變現實,看不到現實的希望和出路,只好趨於消沉,無所作為,轉向內心,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