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城堡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城堡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城堡(全譯本)》中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K;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裡,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而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小說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城堡
  • 譯者:鄒文華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The Castle
  •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開本:32
  • ISBN:978753607055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城堡(全譯本)》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奧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譯者:鄒文華

編輯推薦

 世界文學巨匠積澱千年的珍貴遺產
 著名翻譯家嘔心瀝血的傳世譯本
 原汁原味、清新雋永的全譯名篇
 外國文學權威資深學者的名著導讀
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集權威性、藝術性、完整性和收藏性於一體,為您築建一間典雅高貴和書香馥郁的書房!

序言

擺在讀者面前的是這樣一本“奇書”:只有開頭,沒有結尾,當中充滿了令人惶惑、惆悵,甚至有點苦澀的描述;仿佛你被幽禁在一個黑魃魃的城堡里,你在納悶、窒患、惱怒、掙扎,而一旦走出這個城堡,到了陽光明媚的藍天下,你會頓時感到輕鬆,渾身上下有一種難以表達的欣慰,但與此同時,你又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的思考。這本“奇書”的作者,即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對於這位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大師,學術界給予了高度評價,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奧登所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便是卡夫卡。”
1883年7月3日,弗朗茨·卡夫卡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自幼酷愛文學,16歲便開始了文學生涯。儘管他一生創作勤奮,但並不以作品發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餘的寫作只是他寄託思想感情和排憂驅悶的手段。因此,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信手寫來,並無結尾。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多為不滿,臨終前讓摯友布洛德燒毀其全部作品。然而,布洛德出於友誼與崇敬之情,違背了卡夫卡的遺願,整理出版了厚厚九卷《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其中八卷是首次問世,引起文壇轟動。卡夫卡一生創作的體裁也頗為豐富,從日記、書信、散文到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等等,都曾涉獵。他為人們所熟悉的短篇小說有《變形記》(1912)、《鄉村醫生》(1916)、《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判決》(1921)、《飢餓藝術家》(1922)、《地洞》(1923—1924)等,長篇小說則有《美國》(1912一1914)、《審判》(1918)、《城堡》等。
《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長篇作品。在表現手法上,它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大相逕庭,被認為是典型的表現主義代表作。1922年,卡夫卡著手創作《城堡》,後因病中止,直至病逝小說都沒能完成。1926年,《城堡》手稿經布洛德整理,在德國出版。數年之後,蘇格蘭一對夫婦愛德汶和維拉·莫爾首次將《城堡》譯成英文,該書先後在英國和美國出版,整個文壇為之震動。20世紀50年代,湯永寬先生又將《城堡》譯成中文,讓中國讀者品嘗到卡夫卡作品的魅力。不過,中國最早論及卡夫卡的是趙家璧。1934年,他翻譯了德國作家雅各賓撰寫的《近代德國小說之趨勢》,內含卡夫卡作品評介,文章刊登在第5卷第2期《現代》雜誌,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一陣波瀾。後來,1966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譯的《
《城堡》以主人公K進入城堡的目標為線索,通過他與克萊姆的情人弗麗達、橋邊酒館老闆娘、巴拉巴斯一家,以及客房侍女佩佩等人物之間的衝突與糾葛,描述了K在企圖進入城堡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阻力,揭示了官僚制度的猙獰面孔,也表達了小人物在權威面前的渺小和無能。K接到城堡聘用他為土地測量員的通知後,連夜冒著大雪,跋涉到了城堡所屬的村莊。他原打算在村里過夜之後去城堡報到,不料,當晚就受到質疑和阻撓。城堡一個小管事的兒子史華茲懷疑K是一個流浪漢、騙子,於是打電話到城堡去確認,經過漫長的等待,史華茲得到了肯定答覆,於是K通過了第一關。第二天,他從村里出發,發現路途茫茫,城堡居然像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即。由於旅途勞累,K心生絕望之情,正當迷茫、絕望之際,在城堡當差的巴拉巴斯給K送來了克萊姆的書信,讓K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恍然大悟,若要進入城堡首先要接近克萊姆。
當晚,K悄悄跟隨信使巴拉巴斯,想通過他打通進入城堡的關節,但事後得知,巴拉巴斯並不在城堡居住,他只是一個普通鞋匠的兒子。不過K認識了巴拉巴斯的姐姐奧爾嘉,又通過奧爾嘉了解到這一家人的悲劇,再次看到了權威的不可侵犯性和嚴厲的懲罰性。失望之餘,K隨同奧爾嘉來到專供城堡官員出入的黑倫霍夫酒館。在那裡,他勾搭上了克萊姆的情人弗麗達,並且贏得了她的愛情;為此,弗麗達甘願離開克萊姆,跟隨K。然而,K的本意是想通過弗麗達接近克萊姆,故一再勸她不要失去克萊姆情人的身份,但這個做法不僅遭到弗麗達本人的強烈反對,也受到了橋邊酒館老闆娘的百般阻撓。老闆娘是克萊姆的舊情人,曾被克萊姆召喚過三次。為了阻止K去見克萊姆,老闆娘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拆散了K和弗麗達,而弗麗達離開K後夫卡主要描寫了三位女性:克萊姆的情人弗麗達、橋邊酒館老闆娘和執拗的艾美莉亞。這三位女性在不同程度上都與權威有著密切的聯繫。酒館老闆娘年輕時曾被克萊姆召喚過三次,與克萊姆有過三次同床的經驗,這構成了她一生的榮耀,成了她丈夫熱愛和懼怕她的唯一理由。而克萊姆為什麼沒有第四次召喚她,則成了她和丈夫之間唯一的話題。弗麗達是克萊姆的情人,這是村里所有的女人都夢寐以求的事,但她卻輕易把這榮耀放棄,莫名其妙地愛上了K,後來又同樣莫名其妙地愛上了K的助手傑里梅斯,這些都是弗麗達隨心所欲的個性造成的。弗麗達個性的不確定就是命運的不確定。弗麗達和老闆娘的形象都說明了女人的所謂美麗是因為親近了權力,身上有著權力的幻影。同時,卡夫卡創造了艾美莉亞這個形象來反面論證這個道理。因為拒絕了城堡官員索緹尼粗俗下流的邀請,她給自己以及整個家庭都蒙上了一層陰霾,也成了村里人唾棄他們一家人的緣由。卡夫卡通過這三位女性來揭示權威的獨裁性。對於權威人們只能順從,也只有順從才能得到權威允許他們得到的東西,否則就會釀成悲劇。而一旦得罪權威,無論怎樣悔改、道歉都無濟於事,因為權威是不可侵犯、不容忤逆的,它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悔改和道歉。《城堡》里這三位女性的經歷似乎成了K的前車之鑑,在他面前呈現出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暗示了K與城堡較量必然失敗的命運。除了上述三位女性,卡夫卡還塑造了其他一些小人物。然而,無論是濃墨重彩,還是輕描淡寫,作品中沒有一個人物是多餘的,他們都從不同的側面考驗了權威和官僚制度,而這些考驗構成了K的經驗,也構成了讀者的經驗。
從這點來看,卡夫卡的文學創作有著極為嚴密的邏輯性。在他的作品中,卡夫卡往往將敘述者與主人公結合,同時將情節的發展置於次要地位,代之以冷靜細緻、邏輯嚴密的思考和分析。卡夫卡慣於超越時空的限制,用完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非現實主義的內容,用這種反差強化荒誕感。他的敘述語言簡單平實,但層次交叉,結構複雜。所以,初讀《城堡》的人,往往會覺得這部小說枯燥乏味。小說中沒有精心的情節安排,沒有讓入難忘的對話,反而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官僚機構的描寫,正如余華所說:“內心的不安和閱讀的不知所措困擾著人們,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沒有人們已經習慣的文學出路,或者說其他的出路也沒有,人們只能留下來,儘管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是地獄,人們仍然要留下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注定了他的讀者會遭到“流放”,因為他的創作從來不是為了某些人,他的心裡沒有讀者,寫作只是他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他與內心自我交流的方式,是他與外部世界抗衡的手段。他關注的只是他自己,他筆下的所有小人物的命運,都是他自身命運的濃縮。然而,卡夫卡的偉大是連他自己都不甚明了的。他永遠也沒料到,在他那幽閉的世界裡,他所關注的竟然幾乎是全人類的生存狀態。
正如本文開始所說的,從《城堡》中出來,有一種釋放感,仿佛從一種隔絕的狀態呼吸到了新鮮空氣。而在城堡內嗅到的那種血腥氣,是小人物留下的無奈,是作者所描述的社會和他自己所在的現實之間昭示的無奈。小說中,人們總是能在K的身上找到一些與自己相符的東西;總能在周邊環境裡感受到城堡當局的某些特徵;總能在周圍人身上看到村民的影子。或許卡夫卡一生都把自己幽閉起來,或許他總是毫不留情地把讀者拒於千里之外。但是,倘若人們用作者創作《城堡》的心情去閱讀小說,閱讀作者,或許能陪同作者一道遊歷他所經歷的人和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