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黑暗的心(新版)(全譯本)》具有鮮明的現代主義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馬洛這樣一個敘述者,讓他以回憶者的身份出現在故事裡,他的敘述穿梭於過去與現在、自己和庫爾茲及聽眾之間,讓讀者分享著他的各種情緒,這種敘述角度的交替,開創了一種新的敘述模式,代替了傳統的線性敘述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黑暗的心
- 作者:約瑟夫·康拉德 (Conrad J.)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42頁
- 開本:32
- 外文名:Heart of Darkness
- 譯者:薛詩綺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7009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巨匠積澱千年的珍貴遺產
著名翻譯家嘔心瀝血的傳世譯本
原汁原味、清新雋永的全譯名篇
外國文學權威資深學者的名著導讀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集權威性、藝術性、完整性和收藏性於一體,為您築建一間典雅高貴和書香馥郁的書房!
著名翻譯家嘔心瀝血的傳世譯本
原汁原味、清新雋永的全譯名篇
外國文學權威資深學者的名著導讀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集權威性、藝術性、完整性和收藏性於一體,為您築建一間典雅高貴和書香馥郁的書房!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約瑟夫·康拉德(Conrad J.) 譯者:薛詩綺 智量 袁家驊
圖書目錄
黑暗的心
羅曼親王
颱風
青春
羅曼親王
颱風
青春
序言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文壇上,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不僅是英語世界傑出的作家,而且被認為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一。他的小說背景廣闊、性格複雜、手法新穎、風格獨特,在19世紀傳統小說與20世紀現代主義小說之間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康拉德一生寫了14部長篇小說、7部短篇故事集(含27箇中、短篇小說),此外還寫有許多散文和3部戲劇。評論界一般把他的小說分為三個部分:海洋小說、叢林小說、政治小說。也有按題材背景的地域分為:寫海洋的小說,寫亞非拉的小說和寫歐洲的小說。儘管康拉德是一位擅長敘說海洋故事的大師,但他本人並不願被人歸入海洋小說家之列。1906年他曾告訴一位記者:“他們想把我放逐到大海中間去。”十多年後,他又曾對一位朋友說:“也許你不會認為這太過分,在寫作生涯22年之後,我還會說我一直沒有被人很好理解。我被人們稱為海洋作家,赤道作家,描寫作家,浪漫主義作家——還有,現實主義者。但是,我全部的關注其實都是給予事物、事件和人的‘理想’價值的。如此而已。”
確實,康拉德的作品廣泛地探索了人生和自然,涉及社會的許多方面,即使他那些以海上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海洋也不單單是故事的背景和自然環境。康拉德作品中的海洋和海船上的小社會,是世界和人生的縮影,他用它們作為一種媒介,來探討人類生存的含義和價值。同時,從創作手法上來看,他的寫作也突破了傳統的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概念,努力追求風格與形式上的革新。因此,讀康拉德的小說,應該從更廣的角度、更深的意義上去理解和欣賞。
康拉德本是波蘭人,姓克爾澤尼奧夫斯基,出生於沙俄統治下的別爾季切夫。他的父親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地主,愛好文學,寫過詩歌和戲劇,翻譯過狄更斯、莎士比亞和雨果的作品,因參加波蘭民族獨立運動被沙俄政府放逐到俄羅斯北部的沃格洛達。5歲的康拉德隨父母一起到了流放地。艱苦生活的折磨,使他母親和父親相繼患肺病去世,小康拉德被送往舅母家撫養長大。康拉德9歲時在海邊度過一個夏天,大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海洋的嚮往使他15歲時立志要做一名海員。1874年,17歲的康拉德離開波蘭來到法國馬賽,參加了法國商船隊,從此開始了持續近20年之久的海上生涯。他先後在法、英等國的商船或貨船上工作,從徒工、水手、二副、大副,直到當上船長。康拉德隨船到過世界上許多地方,足跡遍及南美、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
1878年,康拉德在一艘英國貨船上工作,從馬賽到君士坦丁堡,再回到英國的洛斯托夫特。這是他第一次踏上英國的土地,當時他幾乎還不會說一句英國話。8年以後,他加入了英國國籍,並正式使用英語化的姓名約瑟夫·康拉德。1895年他用英語寫成的第一部小說《阿爾邁耶的愚蠢》問世,此後他開始定居英國,並一直用英語從事創作。儘管康拉德至死說的都是帶有外國口音的英國話,但他被公認是一位英語語言大師。他的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的文字,有時不免有沉重或浮誇之感,時而還有晦澀之處,但這些缺點不斷有所克服,在他最好的一些小說中,他抒情寫景、諷刺幽默,都能夠做到揮灑自如,把英語用得恰到好處。這使得英語民族的作家和讀者們也讚嘆不已。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翻譯過康拉德的小說,但他說:“誰若是想學習英語,他應該讀一讀康拉德的英語原作。”
一般公認,《黑暗的心》是最能代表康拉德思想與藝術特點的作品。這部小說在許多國家都有譯本,中文的不同譯本曾被譯為不同的題目,如《黑暗的心臟》、《黑暗的內心深處》等。譯者們都是希望能夠最為確切地傳達出作者的原意。非洲大陸在地圖上呈現的形狀很像一個心形,而這塊心狀大陸從19世紀到20世紀,正處於它有史以來最為艱難和黑暗的年代。非洲人民遭受歐洲殖民主義者無恥的欺騙、瘋狂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一片原本美麗富饒的土地變成了一個極其黑暗的地獄。康拉德正是從這樣一個角度上去觀察和描述非洲的。窮凶極惡的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所製造的黑暗可謂登峰造極,作者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當時的非洲更為暗無天日的地方,因此,他把他的小說定名為“黑暗的心”,也就是“最最黑暗、黑暗已極”的意思。
《黑暗的心》通過一系列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事件的描述,把人性在非洲叢林深處的種種表現動人心魄地、血淋淋地描寫出來。小說的主人公是乘著歐洲的輪船從海洋駛入非洲內河的,而他所揭露的殖民主義者的暴虐行徑又是當年全世界有正義感和有良心的人士都十分關注的政治事件。因此,這部作品既是康拉德“叢林小說”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他的“海洋小說”和“政治小說”的代表作。這也許正是人們習慣於通過《黑暗的心》這部作品來全面了解和研究康拉德的原因。於是,這部作品便當然地成了他的代表作。
大家知道,康拉德這位21歲才初次接觸英語的波蘭人,後來成為公認的、英語文學中最有才華的“文體家”。他在《黑暗的心》中所展現的語言才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這是一部散文體小說,然而,仔細讀來,你竟會在其款款的敘述中感受到一種詩歌韻律般的連綿的呼應和起伏,體驗到一種詩一樣的語言美。這是我們在其他作者筆下很難發現的。譯者在翻譯這部作品時,曾努力想要在漢語譯文中也把原作的這種美傳達出來,哪怕是傳達出它的萬分之一也好。不知這種努力有沒有產生效果。這要由讀者朋友們來加以評說了。
《黑暗的心》如此深刻動人地揭示出發達地域的外來勢力侵入落後的原始地域時,所呈現的人與人之間和不同的種族與文化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它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具有樣板意義的作品。因此,竟有人把它的情節原封不動地搬入另一部作品中,只是改換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作品的主人公也換成了另外一些人,而同樣深刻而且感人地反映和揭露現實。美國一部著名的描寫越南戰爭的電影就是這樣做的。
康拉德早期的作品中可以見到模仿屠格涅夫、福樓拜、莫泊桑等大師的痕跡,但他不是一個滿足於走前人道路的作家,他力圖按照自己的美學準則從事創作。康拉德的藝術主張表述於他自己作品的前言、附記以及他與友人的一些通信中。他認為小說不僅為人提供娛樂,更應作為深入探究人性和行為動機的媒體,要表達人生哲理。“藝術家應該和思想家及科學家一樣,尋求真理然後發出呼籲”,因此他的海洋小說與比他稍早的另一位英國作家史蒂文森(1850—1894)的海洋小說就有明顯的不同。史蒂文森著重講述冒險故事,康拉德更關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為和事件在人物意識中的反映。在康拉德的小說中,人物比情節、故事更為重要,他不像巴爾扎克那樣寫環境如何造就人物性格,也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樣寫入物矛盾複雜的心理活動。康拉德通過人物的所作所為,人物的體驗、感想,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心境、內在品質和潛在力量。康拉德希望能發掘出人性中隱藏的東西,不管是善良的、優秀的,還是邪惡的、卑劣的,他都將它們展示在讀者眼前,促使讀者自己進行思考,做出道德判斷。
康拉德的作品不僅風格雄渾壯闊,手法也獨到新穎,有強大的感染力。值得指出的是,他的許多藝術手法為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提供了啟示,而許多現代派小說家也十分推崇康拉德。
康拉德特彆強調人的感官作用,他認為“一切藝術最初無不訴諸感覺”,因此他說:“我所要竭力完成的任務,就是通過文字的力量使你們聽到,使你們感覺到,特別重要的是使你們看見。”他對人和物特彆強調傳達令人難忘的印象。《黑暗的心》中的許多場景,就仿佛一幅幅印象派的畫。在展示人物性格時,他常從人物在某一時刻給人留下的強烈印象開始,然後交叉穿插地進行描繪,把人物性格的不同層面逐步展開。在他的作品中聲、光、影、色的描繪,不僅用來傳達感覺經驗,有時更被用來表達各種象徵意義。康拉德非常重視象徵的作用,他認為:“所有偉大的文學創作都是象徵的,只有通過象徵,才能獲得複雜性、感染力、深度和美感。”從大海、狂風到叢林、舊船,以至於一頂帽子,都可以傳達象徵意義。他的象徵手法也表現為不寫日常生活中膚淺的喜怒哀樂,而寫深藏不露的心理意識,以揭示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真實。
康拉德對20世紀的西方小說家,不論是傳統的還是反傳統的,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英國的G·格林,法國的A.馬洛,美國的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福克納等都是康拉德作品的愛好者,都曾得益於康拉德。菲茨傑拉德就曾直言不諱地承認,他的創作受到康拉德的啟發。有人把他的《偉大的蓋茨比》比作當代美國化了的《吉姆爺》。法國新小說派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克勞德·西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當記者問:“您喜歡的作者是誰?”他答道:“我喜歡康拉德、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喜歡能使我擴大視域、觸覺、感受、聽覺的一切……”
當然,要全面理解和欣賞康拉德的創作藝術,僅僅閱讀這幾篇小說是不夠的,還必須讀一讀他的叢林小說中的《吉姆爺》(Lord Jim),政治小說《諾斯綽摩》(Nostromo)、《特務》(The Secret Agent)、《羅曼親王》(Prince Roman)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讀康拉德需要沉下心來,鑽進去體味品嘗,要用“心”去“看”、去“聽”、去“感覺”,這樣你就會發現那是一杯濃茶,而不是一杯白開水。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王智量
2014年6月
康拉德一生寫了14部長篇小說、7部短篇故事集(含27箇中、短篇小說),此外還寫有許多散文和3部戲劇。評論界一般把他的小說分為三個部分:海洋小說、叢林小說、政治小說。也有按題材背景的地域分為:寫海洋的小說,寫亞非拉的小說和寫歐洲的小說。儘管康拉德是一位擅長敘說海洋故事的大師,但他本人並不願被人歸入海洋小說家之列。1906年他曾告訴一位記者:“他們想把我放逐到大海中間去。”十多年後,他又曾對一位朋友說:“也許你不會認為這太過分,在寫作生涯22年之後,我還會說我一直沒有被人很好理解。我被人們稱為海洋作家,赤道作家,描寫作家,浪漫主義作家——還有,現實主義者。但是,我全部的關注其實都是給予事物、事件和人的‘理想’價值的。如此而已。”
確實,康拉德的作品廣泛地探索了人生和自然,涉及社會的許多方面,即使他那些以海上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海洋也不單單是故事的背景和自然環境。康拉德作品中的海洋和海船上的小社會,是世界和人生的縮影,他用它們作為一種媒介,來探討人類生存的含義和價值。同時,從創作手法上來看,他的寫作也突破了傳統的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概念,努力追求風格與形式上的革新。因此,讀康拉德的小說,應該從更廣的角度、更深的意義上去理解和欣賞。
康拉德本是波蘭人,姓克爾澤尼奧夫斯基,出生於沙俄統治下的別爾季切夫。他的父親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地主,愛好文學,寫過詩歌和戲劇,翻譯過狄更斯、莎士比亞和雨果的作品,因參加波蘭民族獨立運動被沙俄政府放逐到俄羅斯北部的沃格洛達。5歲的康拉德隨父母一起到了流放地。艱苦生活的折磨,使他母親和父親相繼患肺病去世,小康拉德被送往舅母家撫養長大。康拉德9歲時在海邊度過一個夏天,大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海洋的嚮往使他15歲時立志要做一名海員。1874年,17歲的康拉德離開波蘭來到法國馬賽,參加了法國商船隊,從此開始了持續近20年之久的海上生涯。他先後在法、英等國的商船或貨船上工作,從徒工、水手、二副、大副,直到當上船長。康拉德隨船到過世界上許多地方,足跡遍及南美、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
1878年,康拉德在一艘英國貨船上工作,從馬賽到君士坦丁堡,再回到英國的洛斯托夫特。這是他第一次踏上英國的土地,當時他幾乎還不會說一句英國話。8年以後,他加入了英國國籍,並正式使用英語化的姓名約瑟夫·康拉德。1895年他用英語寫成的第一部小說《阿爾邁耶的愚蠢》問世,此後他開始定居英國,並一直用英語從事創作。儘管康拉德至死說的都是帶有外國口音的英國話,但他被公認是一位英語語言大師。他的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的文字,有時不免有沉重或浮誇之感,時而還有晦澀之處,但這些缺點不斷有所克服,在他最好的一些小說中,他抒情寫景、諷刺幽默,都能夠做到揮灑自如,把英語用得恰到好處。這使得英語民族的作家和讀者們也讚嘆不已。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翻譯過康拉德的小說,但他說:“誰若是想學習英語,他應該讀一讀康拉德的英語原作。”
一般公認,《黑暗的心》是最能代表康拉德思想與藝術特點的作品。這部小說在許多國家都有譯本,中文的不同譯本曾被譯為不同的題目,如《黑暗的心臟》、《黑暗的內心深處》等。譯者們都是希望能夠最為確切地傳達出作者的原意。非洲大陸在地圖上呈現的形狀很像一個心形,而這塊心狀大陸從19世紀到20世紀,正處於它有史以來最為艱難和黑暗的年代。非洲人民遭受歐洲殖民主義者無恥的欺騙、瘋狂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一片原本美麗富饒的土地變成了一個極其黑暗的地獄。康拉德正是從這樣一個角度上去觀察和描述非洲的。窮凶極惡的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所製造的黑暗可謂登峰造極,作者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當時的非洲更為暗無天日的地方,因此,他把他的小說定名為“黑暗的心”,也就是“最最黑暗、黑暗已極”的意思。
《黑暗的心》通過一系列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事件的描述,把人性在非洲叢林深處的種種表現動人心魄地、血淋淋地描寫出來。小說的主人公是乘著歐洲的輪船從海洋駛入非洲內河的,而他所揭露的殖民主義者的暴虐行徑又是當年全世界有正義感和有良心的人士都十分關注的政治事件。因此,這部作品既是康拉德“叢林小說”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他的“海洋小說”和“政治小說”的代表作。這也許正是人們習慣於通過《黑暗的心》這部作品來全面了解和研究康拉德的原因。於是,這部作品便當然地成了他的代表作。
大家知道,康拉德這位21歲才初次接觸英語的波蘭人,後來成為公認的、英語文學中最有才華的“文體家”。他在《黑暗的心》中所展現的語言才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這是一部散文體小說,然而,仔細讀來,你竟會在其款款的敘述中感受到一種詩歌韻律般的連綿的呼應和起伏,體驗到一種詩一樣的語言美。這是我們在其他作者筆下很難發現的。譯者在翻譯這部作品時,曾努力想要在漢語譯文中也把原作的這種美傳達出來,哪怕是傳達出它的萬分之一也好。不知這種努力有沒有產生效果。這要由讀者朋友們來加以評說了。
《黑暗的心》如此深刻動人地揭示出發達地域的外來勢力侵入落後的原始地域時,所呈現的人與人之間和不同的種族與文化之間的矛盾衝突,使它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具有樣板意義的作品。因此,竟有人把它的情節原封不動地搬入另一部作品中,只是改換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作品的主人公也換成了另外一些人,而同樣深刻而且感人地反映和揭露現實。美國一部著名的描寫越南戰爭的電影就是這樣做的。
康拉德早期的作品中可以見到模仿屠格涅夫、福樓拜、莫泊桑等大師的痕跡,但他不是一個滿足於走前人道路的作家,他力圖按照自己的美學準則從事創作。康拉德的藝術主張表述於他自己作品的前言、附記以及他與友人的一些通信中。他認為小說不僅為人提供娛樂,更應作為深入探究人性和行為動機的媒體,要表達人生哲理。“藝術家應該和思想家及科學家一樣,尋求真理然後發出呼籲”,因此他的海洋小說與比他稍早的另一位英國作家史蒂文森(1850—1894)的海洋小說就有明顯的不同。史蒂文森著重講述冒險故事,康拉德更關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為和事件在人物意識中的反映。在康拉德的小說中,人物比情節、故事更為重要,他不像巴爾扎克那樣寫環境如何造就人物性格,也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樣寫入物矛盾複雜的心理活動。康拉德通過人物的所作所為,人物的體驗、感想,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心境、內在品質和潛在力量。康拉德希望能發掘出人性中隱藏的東西,不管是善良的、優秀的,還是邪惡的、卑劣的,他都將它們展示在讀者眼前,促使讀者自己進行思考,做出道德判斷。
康拉德的作品不僅風格雄渾壯闊,手法也獨到新穎,有強大的感染力。值得指出的是,他的許多藝術手法為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提供了啟示,而許多現代派小說家也十分推崇康拉德。
康拉德特彆強調人的感官作用,他認為“一切藝術最初無不訴諸感覺”,因此他說:“我所要竭力完成的任務,就是通過文字的力量使你們聽到,使你們感覺到,特別重要的是使你們看見。”他對人和物特彆強調傳達令人難忘的印象。《黑暗的心》中的許多場景,就仿佛一幅幅印象派的畫。在展示人物性格時,他常從人物在某一時刻給人留下的強烈印象開始,然後交叉穿插地進行描繪,把人物性格的不同層面逐步展開。在他的作品中聲、光、影、色的描繪,不僅用來傳達感覺經驗,有時更被用來表達各種象徵意義。康拉德非常重視象徵的作用,他認為:“所有偉大的文學創作都是象徵的,只有通過象徵,才能獲得複雜性、感染力、深度和美感。”從大海、狂風到叢林、舊船,以至於一頂帽子,都可以傳達象徵意義。他的象徵手法也表現為不寫日常生活中膚淺的喜怒哀樂,而寫深藏不露的心理意識,以揭示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真實。
康拉德對20世紀的西方小說家,不論是傳統的還是反傳統的,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英國的G·格林,法國的A.馬洛,美國的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福克納等都是康拉德作品的愛好者,都曾得益於康拉德。菲茨傑拉德就曾直言不諱地承認,他的創作受到康拉德的啟發。有人把他的《偉大的蓋茨比》比作當代美國化了的《吉姆爺》。法國新小說派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克勞德·西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當記者問:“您喜歡的作者是誰?”他答道:“我喜歡康拉德、普魯斯特、喬伊斯、福克納,喜歡能使我擴大視域、觸覺、感受、聽覺的一切……”
當然,要全面理解和欣賞康拉德的創作藝術,僅僅閱讀這幾篇小說是不夠的,還必須讀一讀他的叢林小說中的《吉姆爺》(Lord Jim),政治小說《諾斯綽摩》(Nostromo)、《特務》(The Secret Agent)、《羅曼親王》(Prince Roman)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讀康拉德需要沉下心來,鑽進去體味品嘗,要用“心”去“看”、去“聽”、去“感覺”,這樣你就會發現那是一杯濃茶,而不是一杯白開水。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王智量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