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德堂,相傳為李二何設計建造的明太子行宮。屋為半圓形三圍城圍龍,外圍設有崗樓,底層牆高而厚,牆體用三合土混糯米飯夯築而成,堅硬牢固,門廳、中堂、上堂屋瓦下面用木頭鑲拱,成"三堂不見瓦"殿堂式,廳中現還有李士淳題詞數處。整幢屋有72個天井,24個門樓,二百餘間房子。內圍龍種有花、草、樹,屋中現還留下建屋時種下的荔枝樹5棵(三活兩死)。世德堂第二、三圍龍分為一個個四合院式的單元居住區,每個居住區有小廳一個,天井一個,住房12間(樓上、地下各6間),樓梯一個。單元之間,既可分開,又可相連。在世德堂附近,還有花園樓、仁壽樓等9幢房子,相傳亦為李二何所建,作為皇親國戚住房。
有著近400多年歷史的世德堂位於廣東省
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銅琶村下店,是一座三堂兩橫三圍龍的
客家圍龍屋建築,占地近7000平方米。置身古屋,猶如行走在一座偌大的“皇宮”之中,門外有門、屋中有屋的建築構造,讓人頓感這座圍龍屋的宏偉壯觀。據世德堂23世後人李漢錢老人介紹,世德堂建於1645年,初建時有72
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是其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起源
史學家推斷,世德堂是
明朝最後一位太子
朱慈烺的宮殿。
據了解,關於世德堂還有一段歷史,據傳,明末翰林李二何(
李士淳)在皇宮任侍讀學士,教明
末代皇帝崇禎的兒子
朱慈烺讀書。清兵入關,李二何見大勢不妙,便攜皇太子朱慈烺潛逃至福建,後聽說侄子李直簡在老家鬆口建世德堂,李二何就回到鬆口把世德堂里的大部分建築按皇宮模式進行建造,為使朱慈烺稱帝復明時有座行宮。
大廳為吊頂設計,堂門門檻特別高,天井中間高出的甬道其實是文武官員上朝的過道,外圍圍樓建有碉樓,高牆厚壁。世德堂附近還建有源遠樓、仁壽樓等9座圍屋,可供皇室內眷和官員居住。在這裡駐足觀賞,依舊能感受到昔日的皇家氣勢。
農曆三月十九日是
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的日子,因此每年到了三月十九日李二何和朱慈烺會就祭拜
先皇,稱此日為“
太陽生日”,至今仍被當地
客家人定為民俗節日。李漢錢告訴記者,每年到了三月十九,他們一大家人就會聚在一起祭拜祖先,炒麵條吃,從他懂事起就有這習俗,已經傳承多年。
世德堂的化胎上,至今仍種著3棵樹幹高大、枝繁葉茂的荔枝樹。用肉眼看,樹高近20米,起碼要有四五個人才能合抱。李漢錢說,因為世德堂所處地勢較高,一年四季陽光十分充足,特別到了夏天會非常熱,所以祖先出於調節房屋陰陽的考慮種了荔枝樹。李漢錢還向記者透露,荔枝樹在房屋初建時就已種下,和世德堂同齡,也有近400年的歷史,本來有7棵,由於時間長久其中4棵枯死了。
古屋、古人、古習俗、古樹,記者一一眼見和耳聞,當然
客家圍龍屋還缺不了古井。
從大門出來右轉,過兩個小門,滄桑的古井就擺在眼前。李漢錢告訴記者,水井從初建至今,從未被破壞,井水冬溫夏涼並且水清味甜,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喝井裡的水,如今喝過井水走出圍龍的後代一代接一代。記者看到,沿用了快400年的水井,除了井沿留有深深的繩痕外,一切如初。
最後,李漢錢擔憂的告訴記者,雖然住在世德堂里的李氏後人不定期會對房屋的瓦梁、牆壁進行翻修,不過都是小修小補。歷經幾百年滄桑的世德堂,很多地方已經破舊不堪,現在急需修復和保護。
據悉,為了打造廣東梅州文化
旅遊特色區,
梅州市政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對古村落古民居的進行保護,特別是近期在梅州召開第二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研討會,為梅州保護開發古村落資源提供了強大動力,當地人表示相信有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參與,古村落完整的歷史風貌定能為
僑鄉梅州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所獲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