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增不減經

不增不減經(梵Anūnatvāpūrn!atva-nirdes/a-pa- rivarta)本經是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譯(大正16‧466a~468a),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系闡明眾生界不增不減的經典,雖然是僅只數頁的小部經典,但在如來藏思想史上卻極為重要。如來藏說雖發軔於《如來藏經》,但進一步說明如來藏的性質,及其與煩惱的關係,則為本經之所揭示。注(!意思是n下面有一點。/意思是s上面有一小撇)

基本介紹

  • 書名:不增不減經
  • 又名:Anūnatvāpūrn!atva-nirdes/a-pa- rivarta
  • 作者:三藏菩提流
  • 系列:大正藏
簡介,全文,

簡介

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譯。文僅二頁,但在如來藏思想史上頗為重要。本經的梵本、藏譯本都缺,其中心部份之三分之一被引用於《寶性論》中。根據《寶性論》所引,本經梵名為Anunatva^pu^rn!atva- nirdes/a-parivarta。此中之parivarta一詞,即「品」之意。因此,本經原本似為大部經典中之一品。
本經內容為世尊應舍利弗之問,謂輪迴於六道三界四生中的眾生界無增無減;強調眾生 界即如來藏,與法身義同名異。即一法界是如來智慧境界、第一義諦、法身。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於生死海時,名之為眾生。厭世間苦而修菩提行時,名之為菩薩。離一切煩惱、住彼岸清淨法中時,名之為如來。
◎附︰《文殊大藏經》經集部六〈佛說不增不減經導論〉
如來藏思想一般認為是於《如來藏經》中首先有意識的被提倡,仍未脫素樸的形態,僅止於在眾生心中發現眾生成佛的可能性,將眾生成佛的可能性稱之為如來藏,但並未更進一步提及如來藏之性質及其與煩惱的關係等。繼此,進一步論議此等問題並以之發展成有組織之教理者,即《不增不減經》。世親的《佛性論》曾以此為依據,而堅慧之《究竟一乘寶性論》、《入大乘論》等論中,亦多所引用。本經在外表上雖然是一部極小的經典,但在如來藏教理史上占有值得注意的地位,以下將按經文順序概觀其內容。
首先探討佛說本經的因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聖眾集會席上,慧命舍利弗首先問及由無始以來輪迴於六道、流轉於三界的眾生是否有所增減。對於此問,佛陀首先斷定「眾生界有增、有減」均是錯誤的說法,並言我在世時無此謬說,但在我滅後過五百年左右,有現沙門形但卻無沙門德行者出現於世,主張如是增見、減見。而產生此種謬說的原因,乃因依據不了義經、遠離空見、不知如來所證的初發心等理由之故。更進而將此等二見細分之,減見有斷見、滅見、無涅盤見等三見;增見有涅盤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並說明之。最後總結於「此二種見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於極惡大邪見心,謂眾生界增,謂眾生界減。」
如此論及眾生界的增減,此由本經的經題可見其所以,但僅只如此,與如來藏思想並無任何關係,因此將進一步就本經所謂一法界的意義作說明。
依經所說,所謂一法界,即第一義諦、即眾生界、即如來藏、即法身。系以如來藏為媒介,使眾生及法身一致。因為愚迷眾生與悟了的法身均以如來藏為本質,在此意義下,真如如來藏名為一法界。並進而由法身及眾生二個立足點上來說明法身與眾生平等無二。法身是不生不滅不斷不異,是恆常清涼的存在,其與煩惱的關係分為三種︰第一,無始以來為煩惱所纏縛的眾生;第二,為斷除煩惱而修十波羅蜜等菩提行的菩薩;第三,斷盡一切煩惱,清淨無礙的如來。雖說與煩惱的關係可區別作以上三種,但彼等均是法身,於此點上,其間並無何等差異。因此,只敘述「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於此,生滅變遷無常苦空無我的眾生,以及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的法身,均以如來藏為媒介。眾生的價值,因之成為絕對的,基於此種絕對價值的眾生觀之上,高遠的理想、甚深的行法,才開始成立。
以上是由法身的立足點而說的,接著由眾生的立足點敘說。無始以來為煩惱纏縛,漂流於波浪中往來生死的眾生心中,法身仍儼然存在,在眾生界,稱之為如來藏,此事已於《如來藏經》中舉出種種譬喻並加以說明。本經更進一步,將如來藏的形相分作三方面來探討,並詳細說明如來藏的出沒、迷悟等種種相狀的原由︰第一,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第二,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第三,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第一,是與如來藏根本相應的真如法界及自性清淨心,此意指所謂煩惱即是獨立的心性,其自體本淨;相當於《起信論》中所謂的心真如門。第二,是與如來藏根本不相應的妄法及妄心,此妄心相當於《起信論》中所謂的心生滅門,是為客塵煩惱所污染的自性清淨心,這個不清淨法的妄法,唯有如來的菩提智慧型斷。第三,就根本上綜合前二者立場,第一的法界及第二的妄法,均在如來藏名下而統合;即為一切諸法根本的不生不滅、恆常不變、不可思議的清淨法界,以及依之所成立的眾生,二者合併,則得到眾生即法界異名的結果,眾生的意義,於此應可說已臻於極致。
要而言之,本經主張眾生成佛的可能性當求之於心內的如來藏,進而發現可以依如來藏說明眾生、菩薩、如來差異的原因,於此點上,較之《如來藏經》可見其甚為進步。
〔參考資料〕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如來藏思想》;宇井伯壽《印度哲學史》;勝又俊教《印度學佛教學諸問題》;《大乘佛典》第十二冊〈如來藏系經典〉(中央公論社)。

全文

大正藏 No. 0668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 菩提流支譯
1卷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爾時慧命舍利弗。於大眾中即從坐起。前至佛所到已頂禮佛足。退坐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周旋六道往來三界。於四生中輪迴生死受苦無窮。世尊。此眾生聚眾生海。為有增減為無增減。此義深隱我未能解。若人問我當云何答。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為安隱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憐愍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饒益安樂一切眾生。諸天人故。乃能問我是甚深義。舍利弗。汝若不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義者有多過咎。所以者何。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諸天人等一切眾生。長受衰惱損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樂。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舍利弗此大邪見諸眾生等。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於現在世墮諸惡趣。舍利弗。大險難者。所謂取眾生界增堅著妄執。取眾生界減堅著妄執。舍利弗。此諸眾生堅著妄執。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墮諸惡趣。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舍利弗。如來在世我諸弟子不起此見。若我滅後過五百歲。多有眾生愚無智慧。於佛法中雖除鬚髮。服三法衣現沙門像。然其內無沙門德行。如是等輩實非沙門自謂沙門。非佛弟子謂佛弟子。而自說言。我是沙門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減見。何以故。此諸眾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無慧眼故。遠離如實空見故。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不如實知修集無量菩提功德行故。不如實知如來所得無量法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法自在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故。不能如實分別如來無量差別境界故。不能善入如來不可思議大悲故。不如實知如來大涅槃故。舍利弗。愚痴凡夫無聞慧故聞如來涅槃斷見滅見。以起斷想及滅想故。謂眾生界減。成大邪見極重惡業。複次舍利弗。此諸眾生依於減見復起三見。此三種見與彼減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三見。一者斷見。謂畢竟盡。二者滅見。謂即涅槃。三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畢竟空寂。舍利弗。此三種見如是縛如是執如是觸。以是三見力因緣故。展轉復生二種邪見。此二種見與彼三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無欲見。二者畢竟無涅槃見。舍利弗。依無欲見復起二見。此二種見與無欲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戒取見。二者於不淨中起淨顛倒見。
舍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復起六種見。此六種見與無涅槃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六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三者眾生幻化所作見。四者無苦無樂見。五者無眾生事見。六者無聖諦見。
複次舍利弗。此諸眾生依於增見復起二見。此二種見與彼增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涅槃始生見。二者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令諸眾生。於善法中無願欲心勤精進心。舍利弗。是諸眾生以起如是二種見故。正使七佛如來應正遍知。次第出世為其說法。於善法中若生欲心。勤精進心無有是處。
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無明諸惑根本。所謂涅槃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
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極惡根本大患之法。舍利弗。依此二見起一切見。此一切見與彼二見不相舍離猶如羅網。一切見者。所謂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中種種諸見。所謂增見減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於極惡大邪見心。謂眾生界增。謂眾生界減。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而言。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於極惡大邪見心。謂眾生界增。謂眾生界減。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此義甚深我未能解。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令得解了。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復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舍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恆。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複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於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複次舍利弗。如我上說。眾生界中亦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何謂三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三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舍利弗。此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於此真實如不異不差法中。畢竟不起極惡不善二種邪見。何以故。以如實見故。所謂減見增見。舍利弗。此二邪見諸佛如來畢竟遠離。諸佛如來之所呵責。
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以起二見因緣故。從冥入冥從闇入闇。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是故舍利弗。汝今應學此法。化彼眾生令離二見住正道中。舍利弗。如是等法。汝亦應學。離彼二見住正道中。
佛說此經已。慧命舍利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