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衣

法衣

法衣,道教與佛教的法事專用服飾。佛教制度允許出家僧人為養活自身可以持有如法合度的衣服,其中重複衣、上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等十三種服飾是生活所必需的。不同的衣服應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場合穿用。法衣的原料以及顏色也是有選擇的,如衣料不得過優過劣,顏色不用八大正色。凡僧尼所穿的被認為不違背戒律、佛法的衣服,皆可稱為法衣。《釋氏要覽》卷上:“律有制度,應法而作,故曰法衣。”

基本介紹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瑤族法衣,道教法衣,佛教法衣,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義:蒙古族和藏族出家人的服飾,也指道教佛教的法事專用服飾。

引證解釋

指僧道穿的衣服。
西遊記》第六七回:“那道士,頭戴金冠,身穿法衣。”
巴金《家》三四:“他披頭散髮,穿了一件奇怪的法衣,手裡拿著松香。”
《法苑珠林》卷三五:“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舍離煩惱而復得一切種智入其身內”

瑤族法衣

法主,是藍靛瑤祭師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的教服,瑤語稱“曼癸”,即神衣。
法衣的顏色,有紅、黃、青(綠、藍)和瑤錦刺繡四種。在宗教儀式中,何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教規里有嚴格的規定,據古經書記載:“上元師父著黃衣,中元師父著紅衫,下元師父著青衣,四人穿著不一樣。”這段古詩沒有說到“倒癸”,即道公服。按藍靛瑤的教儀,分為師派與道派兩大派別,師派穿紅、黃、青三種法衣,道派穿瑤錦刺繡的道公服。
在度戒儀式中,師公穿黃色無領面襟長袍,胸前繡一條青龍馬,背後繡一幅狗頭馬面動物圖案,稱咀咒神,兩個圖案代表三元印章。青龍馬圖案來源於神話傳說:盤王在征討判亂時,座騎是一條會說話的青龍馬,它是武官的標誌。師公穿上黃法衣,代表三元神、雷神、本境神下界,對受戒者進行宗教洗禮。
“引教師父穿青衣”。青,在瑤語中是綠和藍的意思,綠色代表生命。引教穿上青色法衣,他就是神,是綠衣使者,肩負著將受戒者的靈魂,從陰間通過層層洗禮、訓誡,引度到陽間投入受戒者肉體的神聖使命。
紅法衣,是受戒者在度戒時穿的教服。紅色象徵吉祥,代表希望。受戒者在度戒儀式中,他的靈魂是師父孕育的,降生後,他身上沾染著師父的鮮血,血是紅的,受戒者的衣服也是紅的。
“倒癸”,是道公在舉行“度戒”、做“紅樓”、“金樓”等一切宗教儀式中必穿的法衣。其式樣類似無袖和服,圖案豐富,色彩鮮麗。從“倒癸”的刺繡過程和花紋圖案的寓意,我們很難想像,藍靛瑤這個入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的游耕民族,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能創造出這樣燦爛的文化。縱觀“倒癸”整個畫面,它包涵著瑤族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本族姓氏,還將道教的最高神祇“三清”誘入“倒癸”中。這說明,藍靛瑤在遠古時代,就已將道教文化揉進本族宗教。
“倒癸”的製作過程,奇特又嚴肅。一件件漂亮的“倒癸”,不是出自婦女靈巧的手,而是由能主持宗教儀式的道公,用自己笨拙的雙手,憑著一顆熱愛宗教的赤誠的心,一筆一畫,一針一線繡成的。一件工藝精湛的“倒癸”,反映出一個道公對宗教文化了解的深度和審美觀點,凝聚著道公幾十個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主製作“倒癸”期間,道公必須沐浴洗澡,換上潔淨的衣服,不與妻子同房,吃素,心中沒有雜念,只有神靈,一口氣將衣服繡好,繡好後,還要吃素三天方能開葷。
“倒癸”,用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刺繡。五種顏色代表五姓人。藍靛瑤認為,他們原本有五姓人,即盤姓、趙姓、鄧姓、李姓、蔣姓。據盤五信歌記載:“六字開頭西河子(盤姓、西河郡),六字封頭天水姓(趙姓、天水郡),子字木頭隴西子(李生隴西郡),乾隆天子住樂安(蔣姓、樂安郡),登字有刀南陽子(鄧姓、南陽郡)。”“倒癸”里繡有藍靛瑤崇拜的七十二神像,三清神像,宗教神物廟宇,盤王殿以及日月星辰,山水、鳥獸、龍魚。每一件物體,每一個動物都有著與宗教相關的傳說故事和淵源關係,是一種文化在物體上的記錄。
一件繡工精美的“倒癸”,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不是在欣賞一件衣服,而是在欣賞一幅畫,欣賞一件構圖巧妙的藝術品。

道教法衣

道教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懺衣,道士在科儀中念經拜懺時所穿的一種法衣;絳衣,在大型齋醮法會中,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繡有金絲龍紋;海青,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簡單製作而成寬袖道袍。現今為了穿著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對襟和斜襟兩種道衣,多數以棉綢製做。
紅色大袖法衣(道教)紅色大袖法衣(道教)

佛教法衣

僧尼所穿著的衣服。如法衣、應法衣之意。原為三衣或袈裟的別名,但到後世,則泛指凡僧尼所穿,合乎各地教團規定的衣服。又稱僧衣。《心地觀經》卷五謂法衣有十殊勝處,並雲(大正3·314a)︰‘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劍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盤界。’
在印度,袈裟有九條、七條、五條三種,稱之為三衣;比丘尼則另加僧祇支、裙之類。佛教北傳後,為抵禦寒氣,始穿用厚重的衣服,或穿內衣;佛教傳入中國,又有偏衫產生。偏衫與裙縫合即為直綴。據說偏衫乃北魏宮人見僧袒露一肘,覺得不雅,於是將僧祇支加上偏袖成為兩袖,或說是只支加上覆肩而成的。
關於法衣之顏色,本來是禁用五正色及五間色,不問新舊都套用壞色。即指染成青、黃、紫、緋等色的法衣,《文殊師利問經》卷上〈世間戒品〉雲(大正14·496c)︰‘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有幾種色衣?(中略)佛告文殊師利︰不大赤色、不大黃、不大黑、不大白,清淨如法色,三法服及以余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搗成。’
又依《舍利弗問經》載,曇無德部穿赤衣,摩訶僧祇部穿黃衣,彌沙塞部穿青衣,薩婆多部穿皂衣,迦葉部穿木蘭衣。或謂壞色是指青、黑、木蘭三種。上述五部的衣色也是壞色的一種,並不屬於正色或間色。《僧史略》卷上雲(大正54·237c )︰
‘案漢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梨,蓋以西土無絲織物,又尚木蘭色拜乾陀色故,服布而染赤然也,則西方服色亦隨部類不同。(中略)著赤布者乃曇無德僧先到漢土耳。(中略)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關輔尚褐色衣,拜部幽州則尚黑色。若服黑色,最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問︰緇衣者色何狀貌?答︰紫而淺黑,非正色也。’
後世通行的法衣大略有三種,即(1)律衣,以木蘭色的麻或棉布作成,最符合戒律的規定;(2)黑衣,是用黑色的麻、棉布或絹布所作的直綴;(3)色衣,指一般僧尼在法會時所穿的華麗法衣。
[參考資料]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法苑珠林》卷三十五〈法服篇〉;《釋氏要覽》卷上;《佛像標幟義圖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