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sān bù sì,意思是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三不四
- 外文名:1.dubious; indecent 2. nondescript;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
- 出處:《水滸傳》
- 拼音:bù sān bù sì
- 俄語:ни то ни сё
- 德語:unanstǎndig
成語解釋,出處,示例,典故,成語點評,詞語辨析,用法,
成語解釋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出處
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六爻每兩爻一組配三才,即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與上爻為天。那么“不三不四”,三四爻不正位,不正時,就是指人不正直,不規矩的意思。
示例
典故
梁山泊好漢魯智深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髮為僧,他到大相國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園。這幫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設法給魯智深一個下馬威,逼他離開,正設計圍攻他,沒想到魯智深把他們全打入糞坑裡求饒
成語點評
有的稱行業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字有極大的好感。
古時候,人們普遍熟讀《金剛經》,通常把三比作三心,即:過去現在未來心,把四比作:清淨心,
不三,自然是理解為:三心不可得大家都理解,自然的要用四來衡量行為規範,可是又不具備清淨心,
對於這樣不符合行為規範的行為,叫:不三不四。
據史料記載古代將“天”為一“地”為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成“三”不僅作為一個數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的象徵所以中外文學名著自古以來同現了許多“三部曲”以及“三進”“三打”“三氣”“三顧”“三讓”的故事情節漢字也就有了三人成眾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土成垚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之類的變化字意更趨完整此外還有許多名言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等都與“三”有關細細品味其意深遠。
而對於“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事事(四四)如意”矣故古詩以四式為主五言七言絕句五律七律西天如來佛旁必是“四大金剛”《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文房四寶紙墨筆硯古之文人操四藝琴棋書畫漢書寫四體真草隸篆楷書有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歐陽洵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北宋文壇有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元曲四大名門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明代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還有初唐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至於其他方面諸如“四季”“四方”之類的真是舉不勝舉縱觀“四”可以發現當時及後來人們評定的名人名物等遠不止這“四”個名次只是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為習俗
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三”與“四”的用法託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或讚譽可見形容行為不端之人為“不三不四”就是這個緣由
詞語辨析
【色彩】貶義
【結構】聯合式
【歸類】詞語,成語
【年代】古代
【謎語】二除七;二分之七;3.5
【歇後語】七個錢放兩處;七尺布攔腰剪
【英文解釋】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 neither one thing nor the other; (These men) are not this and not that.
【正音】不只有一個讀音四聲bù,但是如果後面的字也是四聲,需要變調,變成bú。
【辨形】四,不能寫作“肆”。
【辨析】不倫不類和“不三不四”;都有“不規範、不像樣”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但不倫不類一般用於事物;指不能相比的東西相提並論;“不三不四”偏重於人的品行不端正或來路不正當。
“不三不四”;由《金剛經》三心不可得演化出的,不三,卻說服不了對方的尷尬不四,
如:三心不可得,說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
當問到:求往生的心可得嗎,這時回答不了,就是所謂的:不三不四,
逐漸延伸到:品行不端正或行為不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