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明代
成化、正德年間徐禎卿等四位詩人並稱“吳中四才子”。《明史·卷286):“徐禎卿與祝允明、唐寅、
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徐、祝、唐、文活躍在
前七子摹擬、復古之風大盛之時,能夠不依傍門戶,
卓然自立,為詩以抒寫性情為第一義,在當時來說,確屬難能可貴。徐禎卿雖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詩多佳作,詩論也有許多獨到之處,論者以為非
李夢陽、
何景明可比。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不獨能詩,且擅於書法、繪畫,以多才多藝見稱。
唐伯虎
生平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蘇州經商,父母在皋橋開設酒肆。唐寅自幼天資聰敏,熟讀《
四書五經》,博覽《史記》、《
昭明文選》等史籍。喜愛繪畫,稍長即拜名畫家
周臣為師,又與
文徵明同師
沈周。16歲時參加
童生試,經縣試、府試、院試,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
解元。次年,唐寅進京會試,因涉嫌
程敏政受賄案,貶謫往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官,歸家後縱酒澆愁,傲世不羈。
唐寅31歲開始“千里壯遊”,足跡遍及
江、浙、皖、
湘、
鄂、
閩、
贛七省。貧困之下,以賣畫為生。唐寅擅畫山水,及
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宗。傳世作品有《騎騾歸思圖》、《
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
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
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
章莊簡廢園址上築室
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
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
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虛,“皈心佛乘,自號六如”,思想趨向解脫頹唐,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明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歲。
唐寅墓位於
虎丘區,經整修,1986年10月22日對公眾開放。
由於其瀟灑飄逸、傲世不羈,又治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章,仕女畫登峰造極,故被後人誤解,留傳許多風流傳說,如“
唐伯虎三點秋香”等。其實他坎坷一生,貧困悽苦。可謂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
懷才不遇、無以報國的典型。
明嘉靖二年(1523),54歲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
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正好觸動
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臥病不起,不久結束了他淒涼的一生。死後葬在
桃花塢北。嘉靖26年遷葬到
橫塘鎮王家村。他逝世後由其親友
王寵、
祝允明、
文徵明等湊錢安排後事,祝允明寫了千餘字的墓志銘,由王寵手書,刻在石碑上。後世有關唐寅的生平事跡大多是從這墓志銘中得到的。
繪畫成就
唐寅早期繪畫,“遠攻李唐”、“近交
沈周”。早期拜
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和
周臣都是當時蘇州名畫家,沈以元人畫為宗,周則以南宋院畫為師,這是明代兩大畫派,唐寅雖師周臣,卻有勝藍之譽。唐寅兼其所長,在南宋風格中融元人筆法,一時突飛猛進,以至超越老師周臣,名聲大振。唐寅畫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畫。唐寅足跡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滿千山萬壑,這使其詩畫具有
吳地詩畫家所無的雄渾之氣,並化渾厚為瀟灑。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閒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由於唐寅作畫很少在畫上註明年份,且他的畫風變化也不很有規律,所以很難推測他作畫的時間,也就難以按照時間來劃分他的畫風變化進程。
唐寅在拜
周臣為師後,主要是宗南宋院體,但其畫有時也有與沈、文畫風相近的作品,如《南遊圖》。這是唐寅三十六歲時當琴士楊季靜離開蘇州時贈送給他的。唐寅擅長寫意花鳥,活潑灑脫、生趣盎然而又富於真實感。傳說唐寅所作的《鴉陣圖》掛在家中,有一天有數千隻烏鴉縱橫盤旋在屋頂,恍若酣戰,堪稱奇絕。唐寅
花鳥畫的代表作是《枯槎鴝鵒圖》。其構圖用折枝法,枯木枝幹由右下方彎曲多姿地向上伸展,以枯筆濃墨畫之,蒼老挺拔。以積墨法畫一隻棲於枝頭的八哥,正引吭
高鳴,樹枝似乎都在應節微動,從而顯現出自然界生命律動的和諧美。禿筆點葉,一兩條細藤與數筆野竹同枯樹上的老葉畫在一起,增添了
空山雨後幽曠恬靜與清新的氣氛。右上角題詩為:“山空寂靜人聲絕,棲鳥數聲春雨餘。”詩畫映發,對象的神態和畫家的情趣融為一體,寄寓了超凡脫俗的思想。這幅畫在畫法上屬小寫意,一路運腕靈便,以書法人畫,以寫代描,筆力雄強,造型優美,全畫筆墨疏簡精當,行筆挺秀灑脫,形象饒有韻度,從中可以窺見
唐寅在探討寫意技法和開拓花鳥畫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樹。
文學成就
唐寅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詩文、書法的造詣也很深,在詩書畫有機結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貢獻。其結合方法:一是書風與畫風的一致與和諧,書法的意趣與繪畫情趣極為相近,因為兩者都強調人格與真情的再現。唐寅的書法淵源於
趙孟頫和
李北海,用筆秀潤縝密,剛粟結合,意態端莊瀟灑,近似“院體”的山水畫風,但又在規整中具清潤之姿。二是將書法用筆之法運用於繪畫,這在唐寅傳世繪畫作品中較為明顯。此外,詩與四的和諧一致,也是唐寅畫的又一特色。比如,唐寅的詩文,豪放不羈,戲語中寓憂思;他的繪畫也和詩一樣,如縱{壬中見深沉,戲筆中寓思想。其三,詩情與畫意的緊密結合。唐寅繪畫中的題詩和情感,緊扣畫的主題和意境,以闡發或充實畫面的內涵思想。而作品中的望背蘭墨,又通過象徵、寓意、擬人化等手法或意境的創造,形象地表達出詩意,這種詩與幽的冤美結合,也是
唐寅畫的一大特點。
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漢族,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
唐伯虎的畫,
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
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由於與
唐寅遭際與共,情性相投,民間流傳著兩人的種種趣事。
祝允明的祖父
祝顥是明正統己未(1439)進士,官至
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六十歲後辭職回鄉。他精於詩文,喜歡寫行草書,遠近都來求字。蘇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遊的有幾十人。成化癸卯
(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歲。祝允明的父親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個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歲。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歲時已經離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時是很不幸的。外祖父
徐有貞(1407—1472)字元玉,晚號
天全,蘇州
吳縣人。明宣德八年(1433)進士。後來因迎英宗復辟有功,委任為
兵部尚書、
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徐有貞才華絕世,天文、地理、道釋、方技都很通。書法擅長行草,深得
懷素、
米芾筆意,在當時很有書名。
祝枝山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5歲時就能書一尺見方的大字,9歲便能作詩文,被稱為“神童’。10歲已博覽群書,文章瑰麗,才智非凡。7歲即中秀才,32歲中舉人,曾任
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由於生性佚盪,不滿官場腐敗之風,遂藉故辭官回蘇,廣交朋友,召客豪飲,燒酒解愁,以泄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
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
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
王羲之、
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
唐伯虎的畫,
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所書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草書詩翰卷”等作品都是傳世墨跡的精品。
祝允明雖無名畫,但也能畫畫,唯很少動筆,傳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為人風趣灑脫,才華橫溢,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由於祝允明有不勝枚舉的趣事軼聞,是極現成的創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於《三笑》、《王老虎搶親》等眾多的戲曲藝術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殲渠記》、《新聞記》、《九朝野記》、《枝山前聞》、《浮物》、《老怪錄》、《蘇材小纂》、《懷星堂集》等書傳世,並編有《
興寧縣誌》。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歲。
祝枝山死後葬於蘇州近郊
橫山祝氏祖墳,但滄海桑田,墳已夷平。
文徵明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
吳寬,學書於
李應禎,學畫於
沈周,終於“大器晚成”。文徵明擅長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畫風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漸趨醇正。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又有細膩工整之趣;
細筆取法於
王蒙,取其蒼潤渾厚的構調,又有高雅的風采。長於用細筆創造出幽雅間靜的意境,也能用瀟灑、酣暢的筆墨表現寬闊的氣勢。畫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練,風格秀麗。畫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葉離披,備天然之妙。他的繪畫作有《雨余春樹圖》《影翠軒圖》《洞庭西山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鐘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等。其著作有《莆田集》。傳世佳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
文徵明還工行草書,尤擅小楷,篆、隸、正、草無所不能。所書四體千字文,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他與
祝允明、王寵,同被譽為明代中或書法“三大家”。文徵明的小楷主要來源於
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和虞世南、
褚遂良、
歐陽詢,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端莊,風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歲以後的小楷,尤其見功夫。行書主要學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智永,運筆遒勁流暢,晚年大字學
黃庭堅,風格變得蒼勁秀逸。他的傳世墨跡很多,有小楷《前後赤壁賦》、《顧春潛圖軸》、《離騷經九歌冊》;行書有早期的《南窗記》,中期的《詩稿五種》,晚期的《西苑詩》。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筆筆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歲時,也是如此,這在我國書法家中是極為少見的。
文徵明卒於1559年,是“吳門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墓在吳縣陸墓文陵村。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禎卿(周文賓)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
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
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記》。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與
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錄》,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士,後被授予
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貶為
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占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後與明文學家
李夢陽、
何景明交遊甚密,悔棄少作,齊倡復古。與李夢陽、何景明、邊貢、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並稱“前七子”。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
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於
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徐
禎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勝野聞》、《異林》等。
史劇差異
唐、祝、文、周中的前三人,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
唐、祝、文三人不僅都是
吳縣人,而且都擅長書畫。
唐伯虎與
文徵明生於1470年,
祝枝山大他們十歲,生於1460年,以名氣而論,唐居前。
唐伯虎少與落魄不羈的才子
張靈為摯友,後從師學畫於
周臣,並結識
沈周諸畫家,切磋畫藝與詩文,29歲中了鄉試第一,一時名聲大震。唐伯虎赴京應試,因受朋友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其實是明代官場傾軋,
程敏政遭人彈劾所致)。後唐伯虎娶了風塵女子
沈九娘,因九娘之名,後人杜撰出一個《九美圖》。
小說中,唐伯虎有九個妻子,其實唐伯虎妻妾成群是假的,但他確實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其為人灑脫,落拓不拘,文字秀潤流暢,繪畫生動清雋,詩多華麗之句,舉止有放浪之行,生活得並不輕鬆,並非《
三笑》中的喜劇角色。
歷史上的
文徵明,與今天戲劇中的文徵明,確有相近之處,其處世謹慎,其畫風秀潤,構圖平穩,酷如為人。
祝枝山性格幽默,其作品亦如為人,其書法筆勢挺健,出入變化,自成面目,但時有失筆。他後官至廣東
興寧縣知縣,遷
應天府通判。這也與今天電視劇的戲說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