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綜合症

上網成癮綜合症一般指本詞條

網路成癮綜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網路成癮的起因應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通過哺乳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並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億和思念,而患者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後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成年後,當遇到挫折,如學業上失敗、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恐懼、失戀、家庭打擊等,為了尋求解脫,而沉溺於網路之中,使這種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壓抑得到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成癮綜合症
  • 外文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簡介,心理問題,成癮標準,理論依據,成癮機制,同一性,人格因素,自尊感,治療措施,

簡介

網路成癮綜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 ,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衝動失控。網路成癮的起因應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通過哺乳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並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億和思念,而患者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後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成年後,當遇到挫折,如學業上失敗、工作上失落、社會交往恐懼、失戀、家庭打擊等,為了尋求解脫,而沉溺於網路之中,使這種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壓抑得到釋放。

心理問題

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革。它的迅速發展在給我們在帶來便捷、高效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心理問題。
心理障礙,約占網民人數的6%左右。
青少年是社會網路活動的主體,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全國政協委員朱爾澄日前披露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北京市約有20餘萬中學生迷戀網路遊戲,北京未成年人患“網路成癮症”比例高達90%。
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和西南師範大學心理系聯合對重慶市5所學校的400多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網路心理障礙的發病率達到了10%-15%,而意識到這是一種疾病並進行治療的卻不足5%。

成癮標準

在網路心理問題中,最嚴重的是網路成癮綜合症。
IAD患者最主要的表現表現為由於過度使用網際網路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
美國心理學家楊格提出診斷網路成癮的10條標準有:
1. 上網時全神貫注,下網後念念不忘“網事”;
2. 總嫌上網時間太少而不滿足;
3. 無法控制自己的上網行為;
4. 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煩躁不安;
5. 一上網就能消除種種不愉快情緒,精神亢奮;
6. 為了上網而荒廢學業和事業;
7、 因上網放棄重要的人際交往、工作等;
8. 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用;
9. 對親友掩蓋自己頻頻上網的行為;
10. 有孤寂失落感;
楊格認為上述10種情況,在1年間只要有過4種以上,便可診斷為網路成癮綜合症。
一般認為,網路成癮可分為網路交際成癮、網路色情成癮、網路遊戲成癮等

理論依據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層次理論的主要內容。
精神層次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衝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意識(conscious)即自覺,凡是自己能察覺的心理活動是意識,它屬於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它感知著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前意識(preconscious)又稱下意識,它既聯繫著意識,又聯繫著潛意識,使潛意識向意識轉化成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體現在阻止潛意識進入意識,它起著“檢查”作用,絕大部分充滿本能衝動的潛意識被它控制,不可能變成前意識,更不可能進入意識。
潛意識(unconscious)又稱無意識,則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衝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由於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見容於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下,但並未被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
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
人格結構的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id),相當於他早期提出的潛意識。它處於心靈最底層,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衝動,特別是性衝動。它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只知按照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
中間一層是自我(ego),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是受現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自我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者與仲裁者,並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管本我的活動,它是一種能根據周圍環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說的理性或正確的判斷。它按照“現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層是超我(superego),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社會尤其是父母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換言之,是父母作為愛的角色和紀律的角色的賞罰權威的內化。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範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衝動,而按至善原則活動。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交往、歸屬和尊重是個體的基本需要。人際疏離的社會現實使得個體的這些基本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強大的內驅力,促使個體轉向網路的虛擬環境中尋求情感交流與情感宣洩的需求。一些人由於在現實生活社交面太窄,或是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造成了他們的社交挫敗感,他們則轉而寄希望在網上找到歸依的群體。而網路的私密性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較為廣闊的天地。客觀地說,通過上網聊天等方式與網友進行觀念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交流,獲得安慰、支持,宣洩平時壓抑的情緒,確實可以緩解這些人的社交和心理的壓力,但同時,由於這些人過於沉湎於網路上的社交,對現實生活的人際接觸將更加缺乏,使他無法習得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導致其現實人際關係的失敗。從而形成了“人際交往失敗——上網尋求慰藉——與現實人際脫離——缺乏社交能力——人際交往失敗”的惡性循環。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閉症等心理疾病的發生。

成癮機制

網路遊戲成癮的陽性強化機制
陽性強化是指行為的後果有明顯的正性獎勵作用使行為獲益,從而使該行為的發生頻率增加。操作遊戲機中的角色和情景獲得好的成績、得分,得到某種獎勵和物質和貨幣的代替品,行為的後果以直接的物質利益的形式得到體現。在認知和情緒水平上可以產生正性的情緒體驗,精神上的勝利感,戰勝對手的滿足,攻擊的本能以象徵的方式得到滿足,遊戲機的成功產生增強自信和自我肯定的認知和體驗,因獲好的成績感到自尊、自信、個人的權力和能力也得到象徵的滿足。這些物質的、心理、情緒水平上的強化作用使玩遊戲機制行為進一步加強,有不斷地去追求這些物質獎勵和積極的個人體驗的衝動,使玩電子遊戲的頻率、時間和經濟花費增加,陽性強化在成癮的初期階段對這一病理行為形成起到主要的作用。
網路遊戲成癮的陰性強化機制
陰性強化是指行為的後果可以避免和減輕某種痛苦和不快,當遊戲機成癮後現實的適應功能明顯受損。老師、父母的責備、批評、使患者感到自己喪失對生活的控制力,擺脫這一境況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遊戲機中,遊戲機帶來的刺激、興奮和成功的體驗使對現實中的苦惱、無助,失去控制和無價值感一掃而光。這時電子遊戲起到陰性強化的作用。因此陽性強化在成癮行為的初期階段起主要作用。而陰性強化在電子遊戲成癮行為的發展和維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電子遊戲成癮行為的發生髮展過程中,這種陽性和陰性強化的雙重作用,使電子遊戲活動成為青少年具有高度成癮傾向的活動。

同一性

美國心理學家埃立克森認為,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對自己的本質、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後一致及較完善的意識,也即個人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整合和協調一致。兒童進入青年期,個體意識分化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得是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達到統一。為此,要么努力改變現實的自我,使之與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修正、改變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現實的自我。網路成癮的青少年,他們對於“我是誰,我應該是誰”的問題,有著迷惑與期盼。在網上,他們以理想的自我出現,把自己設計成理想的樣子,在網裡隱藏現實中自己的過失與缺陷,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與網友交流、互動,達到理想自我境界。這也是許多青少年沉迷於網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4、補償作用。由於年代、性別、職業、性格、能力、出身、區域等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許多追求、欲望只能在一個虛擬空間中通過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才能獲得一定的滿足和心理上的補償。在網路虛擬世界裡,上網者可以超越時空,扮演任何想扮演的角色,體驗各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補償願望。5、內在壓力的釋放與轉移。許多人尤其是男性,熱衷於玩電腦遊戲,其內容大部分都是充滿血腥和暴力的打鬥或戰爭,也許他們正是以這種渠道發泄潛在的攻擊、憤怒或仇恨的能量,而這些都是為社會規範或文明所不能允許的,因此他們會將內在的壓力釋放與轉移到電腦或網路上。

人格因素

人格是一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以下4個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種活動潛在的特徵和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即氣質;第三是完成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徵,即性格;第四是活動傾向性方面的調整,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3]。人格作為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個體社會化的產物,其社會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終身過程。人格每一階段社會化的進程都是以前一階段社會化為基礎的,如果前一階段社會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則後一階段社會化則出現明顯困難。有研究表明,具有網路成癮傾向的大學生由於青少年時期父母不良養育方式、家庭變故、社會不良風氣及自卑心理等影響,在人格塑造中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出現了對現實環境社會交往的滿足,為獲得代償,他們往往寄希望於從其他環境中獲得補償,而網路這個虛擬空間正好符合這種要求。在與網路

自尊感

在網路遊戲中,遊戲的高技巧性、複雜性使遊戲者產生他在現實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並可以宣洩人們潛在的攻擊、憤怒乃至仇恨的情緒。匿名帶來的多種身份感,可以使上網者卸掉偽裝,展示自己人格在現實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自我充分的張揚,如現實生活中的沉默者,很可能在網上妙語連珠,風趣幽默。獲得別人的羨慕甚至崇拜。如果在現實中與他人溝通受到阻礙,能夠從網上獲得心理補償。4為滿足青春期性的衝動與需求。大學生的性生理髮展已日臻成熟,生理機能的發展自然會產生性的衝動和欲望以及心理的需求,但因缺乏科學性教育的引導,他們不能從有效途徑接受科學的性知識和心理調節的方法,盲目的尋求感官刺激和獵奇的感覺,補償生活中的平淡,滿足心理生理的需求。因此頻頻光顧黃色網站並不能自拔。

治療措施

程度較輕的網路成癮者
可以通過自我調適擺脫網路成癮的困擾,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是科學安排上網時間,合理利用網際網路。首先,要明確上網的目標,上網之前應把具體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紙上,有針對性地瀏覽信息,避免漫無目的上網。其次,要控制上網操作時間。每天操作累積時間不應超過一個小時,連續操作一小時後休息30分鐘左右;再次,應設定強制關機時間,準時下網。
(2)是用轉移和替代的方式擺脫網路成癮。用每個人所特有的其他愛好和休閒娛樂方式轉移注意力,使其暫時忘記網路的誘惑。例如,喜歡體育運動的人可以通過打球、下棋等方法有效地轉移注意力,以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3)是培養健康、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研究表明,網路成癮與人格因素 (個性因素)有關,一定的人格傾向使個體易於成癮,網路只是造成成癮的外界刺激之一。因此,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較強的個人適應能力,學會合理宣洩,正確面對挫折,只有這樣才會形成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不會一味地躲在虛擬世界中逃避失敗與挫折。
程度較重的網路成癮者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達到治癒的目的:
(1)是直接隔斷與網路的聯繫。成癮程度較重的人往往是在下意識的狀態下上網的,對於那些明知過度上網只會加重症狀而不能自制的成癮者,可以在他們的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將其與電腦完全隔離一段時間,讓他們在這段時間裡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或者重新安緊張有序的生活,待到他們能夠完全擺脫網路成癮的困擾後,再針對性地幫助他們科學地安排上網時間。
(2)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通過心理諮詢,讓心理醫生與網路成癮者之間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這樣做一面可以從精神上給成癮者理解和支持,調動他們積極性,樹立治癒的信心;心理醫生會根據成癮者的痴迷程度,用準確、生動、專業、親切的語言分析“電子海洛因”的危害、網路成癮形成的原因、過程及治療措施,逐步幫助患者擺脫網路成癮綜合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