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形成原因,(一)外因,(二)內因,診斷判別,主要症狀,自我診斷,解決方法,影響危害,案例分析,電腦網路綜合症,
簡介
國內中學生的確存在網路成癮或沉迷現象。被判定為成癮的學生,每周平均上網時數約在二十小時以上,比未上癮者多很多時間上網,而且每周上網時間越長,網路沉迷的傾向越高。此些沉迷於網路的學生經常無法有效控制管理上網時間與金錢,也容易與父母、師長等關係破裂,甚至因為上網太長而賠上健康。 就是說,上網時間愈來愈長,就會情不自禁想再上網,一旦不上網便十分痛苦;而每周上網時間愈多,所出現的人際關係問題也會更加嚴重。這項研究中的成癮高危險群,平均每周上網時數為19.6小時,與1996年以來國外研究所得的數值相去不遠。
專家發現,網路綜合症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病症。
形成原因
網路是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普通人是在常信息交流中接到常信息,看到、聽到的是一些正常的東西。但對心理工作者而言,我們必須看到信息網路中確實有相當多的變異信息路徑,年輕人敏感、好奇,富有幻想,特別是世界觀沒有形成,一旦心路和這些變異信息路徑接上,往往不能自拔,新奇、幻想不斷,在變異的信息路徑上越走越遠。這樣下去,對身體、心理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乃至產生心理障礙。可怕的是這些變異信息路逕往往產生變異信息效應,使人在特定的情形下產生聽視上的變異,即醫學中所說的幻視和幻覺,這些結果不僅給個人帶來不良結果,有時還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網癮的病因很多,可以總體歸納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主要是指社會環境和親職教育的影響;內因主要是指滿足感缺失、生理及人格方面的影響。
(一)外因
外因僅是被動因素,屬表因,是形成網癮的誘因。
1、社會環境:包括網咖的出現,網路遊戲的流行、同學之間的攀比從眾等;隨著高科技的出現,網路已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除了滿足我們正常工作、學習、溝通交流外,開發者也始終不忘對遊戲和娛樂項目的開發,因此出現了驚險的網路遊戲、激情的色情電影和有趣的網路聊天等,最大的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鑒於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善於群體活動,他們會更多的相互模仿,攀比,而很多成年人也會有網癮,同時影響到孩子,所以青少年網癮與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2、親職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等;
親職教育是導致青少年網癮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網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網的欲望;另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已經染上網癮的孩子,實施打罵及家庭暴力,或是乾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錯過了戒除網癮的最佳時機,毀了孩子的學業。
(二)內因
內因是主導因素,屬本因,是導致網癮的重要因素。
2、生理及人格:主要包括人格特徵和生理特點等。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路出現之後,網路遊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路成癮。
診斷判別
1、如果有一段時間不上網,你是否就會變得明顯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網、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甚至做夢也是關於英特網;
2、你是否原打算只上網15分鐘,但最終竟超過2小時以上;
3、你每月的電話費單是否越來越長?
4、是不是自從你買了計算機,你的父母朋友姐妹兄弟老闆情人就開始抱怨你的電話永遠占線?
5、是不是你每天通宵達旦蜷縮在黑 漆漆的小角落裡,兩隻眼睛牢牢地膠在一個閃著藍幽幽光芒的螢幕上?
6、是不是大家找你會先去校門口的那個網咖,而不是你的寢室?
7、是不是你從一大早坐在電腦前面,太陽下到山的那一邊的時候,才想起功課只做了一點點?
8、你是否意識到上網帶來的嚴重問題,但仍然繼續化大量時間上網。
主要症狀
患有網路綜合症的人,初時是精神依賴渴望上網“遨遊”;隨後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網路綜合症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會使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嚴重紊亂,導致失眠、緊張性頭痛等。甚至會出現幻覺、痴迷和妄想,造成人體免疫機能嚴重下降。據最新統計,全世界兩億多網民中,就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路綜合症。青少年是網路綜合症的易感人員,因為青少年正值青春期,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自制能力差,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易出現心理和行為的偏差。虛擬網路的理想化為他們提供了平台,結果導致從最初好奇的隨意瀏覽,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賴,最後發展為軀體依賴。他們具有“雙重人格”,網路中的他們往往和現實中的自己判若兩人。而且他們多數性格孤僻,不善於與人溝通,導致與家人、朋友關係緊張,面對挫折與失敗習慣逃避。 網路成癮症主要症狀有:上網後精神極度亢奮並樂此不疲,長時間使用網路以獲得心理滿足,上網後行為不能自制,或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並時常出現焦慮、憂鬱、人際關係淡漠、情緒波動、煩躁不安等現象;對家人和朋友隱瞞自己是"網蟲";上網時間每次都超過原來計畫,甚至整夜地遊蕩在虛幻的環境中,而到白天工作時則昏昏欲睡,對現實生活無興趣;不上網時手指會不停地運動,嚴重時全身打顫、痙攣、摔毀器物;甚至只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吃飯和睡覺;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終走上自殺的道路。
自我診斷
“網路綜合症”也稱“網際網路痴癖症”,其表現是:無節制地上網、不上網時情緒低落、不愉快無興趣;生物鐘紊亂、食慾下降、思維遲緩;不願與人交往等。 判斷標準,怎么判斷一個人是否對網路遊戲、上網聊天等上了癮?國外心理學家提出八項標準可以自我診斷“網癮綜合症”:
1、你是否覺得上網已占據了你的身心?
2、你是否覺得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3、你是否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衝動?
5、你是否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
6、你是否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際網路的程度?
7、你是否因為迷戀網際網路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8、你是否在支付高額上網費用時有所後悔,但第二天卻仍然忍不住還要上網?
如果你有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並已持續一年以上,那就表明你已患上了“網路綜合症”。
解決方法
網路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建議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間不要超過3個小時,而且要有良好的心態:利用網路來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和擴大交往面,而不是將自己與現實世界隔離,發泄情緒。同時學會自我調節,捨得放棄網路上那些虛擬的東西。此外,要豐富業餘文化生活,比如旅遊、串門、下棋、體育運動等,不可陷入“非上網不可”的陷阱。一旦罹患網路綜合症,要儘快就醫,求得心理幫助。對於上網之人來說,一定要注意保持正常而規律的生活,不要把上網作為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者消極情緒的工具;
上網要有明確的目的,有選擇性地瀏覽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上網過程中應保持平靜心態,不宜過分投入;
上網時間不宜過長。另外,由於上網時間過長,電腦螢屏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不利,娛樂有度,不可過於痴迷。上網之前先限定時間。看一看你列在紙上的任務,用 一分鐘估計一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假設你估計要用40分鐘,
那么把小鬧鐘定到20分鐘,到時候看看你進展到哪裡了;
影響危害
1、電腦工作時,微波對身體有危害 電腦的輻射有兩類:低能量的X射線和低頻電磁聲輻射。如果人們較長時間處於這種輻射環境中又沒有進行必要的保健的話,就會引起中樞神經失調。 2、長期操作,產生精神和心理壓力 為避免出現差錯,人們在操作電腦過程中往往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快速頻繁運動,使得人的生理、心理都不堪重負,從而產生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部酸脹、機體免疫力下降等病症,甚至誘發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
(2)擊鍵。長期擊鍵會對手指和上肢不利;人們在使用滑鼠時,總是集中機械地活動一兩個手指,長期密集、重複和過度的活動逐漸形成了手腕關節的麻痹和疼痛。隨著電腦的普及,本不常見的“腕管綜合徵”的發病率在日益提高,而且病源大多都在這“鼠”上。
(3)用眼。在操作電腦時,我們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顯示屏,較長時間接觸電腦後,常感雙眼乾澀,酸脹、看不清東西,經常犯困等等。可是經眼科醫生檢查,雙眼視力、眼球、眼壓都沒有問題。許多眼科大夫將這一症狀稱為“網路綜合症”之眼科新疾病。
案例分析
不敢正視現實,27歲的王曉(化名)重點大學畢業後沒考上研究生,男朋友又離她而去,遭受雙重打擊的她將全部的情感轉移到網路中。整天把門一關,就是上網。父母想讓她換個環境,到盤錦的親戚家後,她見親戚家也有電腦,於是又玩了起來。畢業兩年來,一直在家閒呆,也不找工作。無奈的父母將極不情願的她帶到康寧醫院心理科諮詢。她說:“你們不讓我上網,那我幹啥?”問她未來有什麼打算,她一臉的茫然,在醫院待一會就急著回家,怕有網友線上找不到她。 鄭主任介紹,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被稱為網路綜合症,就是在網上持續操作的時間過長,隨著樂趣的不斷增強,而欲罷不能,難以自控,有關網路上的情景反覆出現腦際,漠視了現實生活的存在。患有網路綜合症的人,初時是精神依賴渴望上網“遨遊”;隨後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網路綜合症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會使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嚴重紊亂,導致失眠、緊張性頭痛等。甚至會出現幻覺、痴迷和妄想,造成人體免疫機能嚴重下降。 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據最新統計,全世界兩億多網民中,就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路綜合症。我市近年來患有不同程度網路綜合症的人在顯著增加。去年到該院心理科諮詢的有30多人,而打電話諮詢的能達100多人次。年齡最大的33歲,最小的只有十幾歲。
家庭不和睦,孩子缺少關愛是引發孩子網路綜合症的主要原因。15歲的男孩孟楠(化名)是我市一重點國中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上初二後,父親開始酗酒,回家後就與母親爭吵,還經常打罵孟楠。不想呆在家裡的他來到網咖,時間一長,他迷戀上了網路里的虛幻世界。在這裡他內心的苦悶得到了宣洩。每天一放學他就泡在網咖里,經常玩到下半夜甚至一宿。白天沒有精神,趴在課桌上睡覺,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直到連續兩個晚上沒有回家她媽媽才發現事情嚴重。媽媽多次跪著勸他,可他聽不進去。怕媽媽發現他的蹤跡,他每次都把腳踏車停放在離網咖較遠的地方,為此車子都丟了好幾輛。 鄭主任說,青少年是網路綜合症的易感人員,因為青少年正值青春期,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自制能力差,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特別易出現心理和行為的偏差。虛擬網路的理想化為他們提供了平台,結果導致從最初好奇的隨意瀏覽,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賴,最後發展為軀體依賴。他們具有“雙重人格”,網路中的他們往往和現實中的自己判若兩人。而且他們多數性格孤僻,不善於與人溝通,導致與家人、朋友關係緊張,面對挫折與失敗習慣逃避。
重視程度不夠,網路綜合症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去年雖有30多位家長到該門診諮詢,並且都說過一段時間要領孩子前來治療,而過後大都杳無音信,真正領孩子前來接受治療的只有幾人。網路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鄭主任建議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間不要超過3個小時,而且要有良好的心態:利用網路來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和擴大交往面,而不是將自己與現實世界隔離,發泄情緒。同時學會自我調節,捨得放棄網路上那些虛擬的東西。家長平時應注意觀察、監督自己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成績突然下降,經常回家不吃飯就直接上網,精神萎靡不振,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講明利弊。此外,要豐富業餘文化生活,比如旅遊、串門、下棋、體育運動等,不可陷入“非上網不可”的陷阱。一旦罹患網路綜合症,要儘快就醫,求得心理幫助。
電腦網路綜合症
沾上“滑鼠手” 1、“滑鼠手”是電腦族出現後的又一個新興醫學名詞。網路遊戲迷或那些在工作中必須使用計算機的人每天重複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滑鼠,易引起“腕管綜合徵”,俗稱“滑鼠手”。 腕管綜合徵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正中神經分布部位出現感覺異常(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掌側),隨症狀加重,患者會在夜間出現疼痛和感覺異常,如果症狀持續發展,可使正中神經進一步損害,引起皮膚感覺缺失和魚際肌肌力減退,對指活動乏力,晚期可有魚際肌萎縮。腕部掌側韌帶和腕骨形成的腕管中有正中神經穿過,當腕部處於背屈狀態時,腕部伸肌產生的力作用於韌帶,從而壓迫腕管中的正中神經。
醫生提醒:為了預防“滑鼠手”,平時應養成良好的坐姿,不論工作或休息,都應該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勢。使用電腦時身體應正對著鍵盤,避免手腕過度彎曲緊繃;把椅子調整到最舒適的高度,坐下時使雙腳能正好平放在地面;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過度伸展;肘關節成90度;此外,要注意間斷休息,做做手指關節的伸展活動,還可以讓手泡個“熱水澡”。
治療建議:腕管綜合徵的治療,腕管可用熱療、按摩及充分休息3周左右,特別要減少引起疾病的手工勞動。採用舒筋活絡中藥進行薰洗,也有一定的效果。局部封閉治療,可使早期腕管綜合徵得到緩解,每周封閉一次,連續三次。上述方法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時,應做腕管切開手術,可在腕關節鏡下得到微創治療。
網路綜合症
2、惹上角膜炎結膜炎,處於發育階段迷戀電腦遊戲的青少年,在電腦前的時間大多很長,短則四五個小時,長則十多個小時,不少人患有乾眼症,又稱角結膜乾燥綜合徵,這是由於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眨眼次數減少引起的,正常人眨眼間隙大約5-6秒鐘,而這些注意力高度集中於電腦的人,其眨眼間隙可高達30秒之長,而且眨眼程度不完全。這樣,人眼前保護眼球的淚水被空氣蒸發,導致角膜和結膜乾燥,會引發角膜炎、結膜炎等一系列眼部疾病,特別是處於空調環境或配戴隱形眼鏡的人,乾燥症狀更加明顯。 醫生提醒:預防乾眼症,最好是在用電腦期間,下意識地完全閉眼,長期用電腦時可取下隱形眼鏡,休息時用熱毛巾局部敷眼,程度嚴重者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運用人工淚液,切忌自作主張濫用抗生素眼藥水,這樣有可能幹擾正常的淚液成分,導致症狀進一步加重。
網路綜合症
醫生提醒:使用電腦時要避免長時間盯著螢幕,必須保持正確坐姿,每20~30分鐘要有1~2分鐘的小休,做一下頸部及軀幹的伸展運動,讓身體各部分肌肉得到鬆弛,每周最少做2~4小時運動。要調整好電腦顯示器和坐椅的相對高度,電腦螢幕上端最好不要高過眼睛,以免人們不自覺地仰著頭看,引起頸部疲勞。
治療建議:在國內,從大醫院到小診所,多有脊柱病的治療項目如推拿按摩、針灸理療、藥物、牽引、手術等,患者可根據醫生建議,結合自身狀態,選擇治療,切不可盲目行動,以確保全全、有效。套用脊柱生物力學原理,結合傳統手法的整脊療法治療脊柱病治療時間短、痛苦少、多有見效,患者樂於接受。
4、癲癇可能被誘發,前不久,上海的一位大學生在網上連續玩了10個小時遊戲後,忽然感到視線模糊、頭痛、噁心,最後全身抽搐。送到上海仁濟醫院後,他被醫生診斷為“光敏感性癲癇”。仁濟醫院癲癇外科診療中心根據對1000多例癲癇患者的臨床診療統計表明,近幾年,由長時間使用電腦、觀看電視、打遊戲機等誘發的癲癇病例屢見不鮮,這部分患者年齡大多集中在20餘歲至40餘歲之間,大約占癲癇患者的1/3左右。研究表明,癲癇發作是由大腦皮層異常興奮引起的,誘發因素多種多樣,包括疲勞、興奮、氣味和光刺激等。其中,由閃爍的光線刺激誘發的癲癇在臨床上被稱為“光敏感性癲癇”。有關此類疾病的最著名事件要算1997年日本兒童的集體癲癇發作。當時,電視台播放動畫片《皮卡丘》,由於畫面強烈閃爍和色彩急劇變化,當晚共有近700名日本兒童因癲癇發作就診。後來,陸續有青少年因玩電子遊戲而癲癇發作,因此又有人稱此類疾病為“任天堂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