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寺院村,隸屬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風景區。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名單公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寺院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風景區
上寺院村,隸屬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風景區。
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名單公示。
上寺院村,隸屬濰坊市臨朐縣沂山風景區。2021年12月,入選第二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名單公示。...
寺院村村民委員會,1945年設立,200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院內有古寺而得名。歷史沿革 1945年“9.3”勝利後,建寺院村,屬安東縣湯山城區,1948年春,湯山城區劃入鳳城縣,1951年2月湯山城區撤銷,寺院村劃入邊門區,1959年改為寺院生產大隊,屬兆明公社,1961年劃入湯山城公社,1983年改為寺院村,屬湯山...
上寺莊 上寺莊,1949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該村建在寺院上側,故名上寺莊。歷史沿革 該村自命名以來,名稱一直沿用。該村屬安豐村民委員管轄。現已無人居住。
寺院村位於鄉寧城西,距縣城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346戶,1056口人,耕地面積1060畝,人均收入2800元,農民收入主要靠交通運輸和種植業,村委下轄寺院、冷泉、馮家溝三個自然村。圍繞“服務縣城搞經濟,搞好經濟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全村幹部想民眾所想,急民眾所急,大力為民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努力為民眾辦實事...
寺院村是河南省宜陽縣穆冊鄉下轄的村,該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穆冊鄉東南2公里處,人口429口人。該村有耕地面積450畝,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境內有豐富的鐵、金、水垤石等礦產資源,水資源較長其他村充足。轄3個自然村,4個村民組,全村共有112戶,支部1個,黨員13名。農業以小麥、玉米...
寺院村 寺院村,全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轄3個村民小組,共186戶,706口人。現有耕地面積1201.94畝,農業以小麥、玉米、蔬菜、核桃、苗木培育為主,經濟來源以務工、糧食、乾雜果為主。村境內有省道姜眉公路穿村而過,與村、組水泥公路相通,交通條件良好。境內有水電站1座、省級石頭河濕地等景區。
西寺院村是滕州市荊河街道辦事處下轄的行政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位於滕州市中部,荊河街道南部。地理位置上位於滕南平原北部,荊河南岸。村居主要位於青啤大道以北,荊河以南,京滬鐵路以東,善國路以西。全村村居占地約900畝,分為6個大隊,520餘戶,2500餘人。全村超過90%為姚姓,其他主要姓氏還有劉、馬、李、...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大遷民,由山西洪洞遷民來滕,住城南寺院村,為古滕(滕州市)寺院村孫氏一世祖。旺公溯源 旺公,名孫旺,其高祖父世信公為孫臏第四十八世孫,旺公為孫臏第五十二世孫,公元1232年,世信公為避戰亂,攜長子離開山西洪洞,遷回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而旺公的高祖父褆(tí)未隨世信公回...
寺根村因村在寺院根前因此得名,原有姓樓、黃、李幾大家族,後又葉、鄭、劉、楊等姓遷入,半個村曾經是一座千年古剎“正等寺”香火鼎盛,相傳建於吳越時期,一陳姓大師所興建,在大殿內有三十於金身大佛,後因戰亂住持和大部份和尚出逃,留有2個沙彌看守,其住持逃往台州“正頂寺”,僧房和佛堂逐步分給窮戶...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大遷民,由山西洪洞遷民來滕,住城南寺院村,為古滕(滕州市)寺院村孫氏一世祖。旺公溯源 編輯 旺公,名孫旺,其高祖父世信公為孫臏第四十八世孫,旺公為孫臏第五十二世孫,公元1232年,世信公為避戰亂,攜長子離開山西洪洞,遷回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而旺公的高祖父褆(tí)未隨世...
從修真宮西出土的北齊佛像基座及附近蓮花庵址分析,南北朝時期,這裡曾為佛教寺院。唐朝末年,被改為道觀,即今修真宮。相傳五代後周時期,趙匡胤曾因傷寒住在修真宮的玉皇殿,宮內老道長用一些中草藥為他精心調治後痊癒。趙為報答道長救命之恩,在登基北宋皇位後,請老道長去開封,但被道長婉辭。無奈之下,趙匡胤...
萊州市沙河鎮院上村村碑上刻有:明洪武二年,杜、邱二姓由四川遷此立村,因村中有一寺院,故名院上。村中經數代繁衍生息,逐漸形成由杜、邱、張、曲、苗、沈六大姓氏的大村。村名由來 政區人口 沙河鎮院上村現有500餘戶,人口1500餘人。地理位置 沙河鎮院上村坐落在黑羊山腳下西北方位,東與黑羊山村接...
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寺院村志願服務隊 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寺院村志願服務隊是由陝州區志願服務聯合會領導下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18年3月12日。人員規模 該志願團體人員規模是50人,正式成員有69人。聯絡信息 該志願團體的聯絡人是朱百虎,聯絡團體是陝州區志願服務聯合會。
幾年前,村集體出資建起了5座衛生公廁,村中主街道的道路也改成了水泥路,該村成為市級小康百強村。歷史背景 寺根村因村在寺院根前因此得名,原有姓樓、黃、李幾大家族,後又葉、鄭、劉、楊等姓遷入,半個村曾經是一座千年古剎“正等寺”香火鼎盛,相傳建於吳越時期,一陳姓大師所興建,在大殿內有三十於...
院上村村莊由來明洪武年間有於、孫二姓來此定居,因當地有幸福寺院一座,遂在寺院東側高地建村,取東為上之義,故名院上。位於鎮駐地南部,東鄰大城村,西靠大遲家村,南連膠萊河村,北接北莊村,耕地面積480畝,全村86戶,287人。經濟狀況 該村以種植、加工業為經濟發展的重點。現有餐飲、服務業2戶,從業...
金寺院村由2個村民小組組成,耕地面積為91.32公頃。戶籍人口675人。相鄰村莊 金寺院村與趙寺院村、邱高寺院村、殷寺院村、花園村、楊里官村、大里官村、東里官村、高莊村、武寺村、西審坡村、張莊村、東劉村、肖村村、南只平村相鄰。地方特產 金寺院村附近有瓦罐面、武邑扣碗、武邑紅富士蘋果、衡水燻肉、衡水...
高佛堂寺村 高佛堂寺村是唐代末期在此地修寺院,明初山西移民遷此定居,萬曆年初海亮和尚來寺院並重修寺院,故得村名高佛堂寺。該村在聊城西南,距光岳樓14.2公里。
湖北省浠水縣“天然寺”的全稱應是“三祖天然禪寺”。這是因為它由中國佛教禪宗第三代祖師僧璨開山的,法號“天然”的和尚 興建的,繼承和弘揚禪宗佛法的道場,或曰寺廟。寺廟興衰史 天然寺自唐代建寺以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明朝萬曆年間,重修大雄寶殿,寺廟規模浩大,能...
九峰寺村因九峰禪寺而得名。該寺位於曹娥江支流潛溪的上游、西百丈崖之上的獨秀峰下。據新昌縣誌記載,它始建於南朝宋、元嘉年間,即公元四百二十四年,而新昌大佛寺的江南第一大佛——石佛開鑿於公元486——516年,說明九峰寺之歷史悠久,竟然比新昌大佛鑿成還早92年.該寺院幾經修整,於唐鹹通八年(公元687年)...
據村東遺留的瓦礫、碎石和灰燼來判斷,此處應為千佛閣遺址。現村記憶體有一破石碑帽,最上端有一“金”字,應是寺廟存在時所留。寺廟被毀後,洪姓村民進居此處,後來進居此村的是段姓,現“和尚林”、“洪家花園”和“段林”等遺蹟仍存。另,千佛閣村原還有道教廟一座,該廟位於村西,現僅存三間兩層古樓,該...
原曲村保護完好的古代建築頗多,有五道明清時期的古券,其上寺廟、券閣俱全,猶如五座城門,將原曲圍成“鐵桶”。 村內明清老宅有150餘處,寺廟中最具建築藝術和文化價值的是明代龍王廟中的無梁殿,整個殿頂全部由古木鎖扣層層搭建而成。村北始建於漢代的清泉寺,為涉縣“古八景之一”,內有康熙寫的“虎”...
2013年該村經濟總收入217萬元,人均純收入2941元,全村占用地面積25381畝,宜林地2萬餘畝,為該村今後發展經濟林業提供了良好條件;該村地下附近方圓27公里埋有大量的唐代石佛冢群,旅遊資源豐富;農作物以玉米和豆類、穀類為主,主導產業以核桃為主。景點介紹 曲回寺遺址 曲回寺寺院始建於唐開元二十一年 ,背倚九...
慧遠無可奈何,只好招集四鄰村莊的人按原來的模樣重建寺院,自己做住持。召集徒弟照常練武,念經拜佛。每當人們抬頭向空中看時就能看到空中的大寺忽隱忽現,就象神話中的仙境。後來人們把這件事一直流傳下來,人們就根據那個寺院距這個村較近,為了便於後人的紀念,就把這個寺和這個村一起命名為天雲寺,這個村名就...
紅花寺是鄭州西南郊侯寨鄉的一個村名,相傳唐初秦王李世民征戰中原時,有兩員武將在此陣亡,為紀念他們,曾建有墓和廟。李世民稱帝後,下詔在原址建了一座大寺院,名叫“崇寶寺”。《鄭州志·建置》“寺廟”目中有“州西南30里崇寶寺記載。紅花寺的淵源 崇寶寺坐北朝南,有三節院落,頭門內有四大天王的塑像,...
同時向各寺院、村宅募化木材等,準備在乙什扎創辦藏族國小校。為了很快建起學校,他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四處奔波。半年之內,先後得到了樂都曲壇寺、石大倉各村莊的一大批建校木材及錢物等。於是他立即請工匠動手製作桌、凳,並規劃建修學校之事。 同時,得到縣、省府批准。他先後訪問邀請樂都國文教師李勝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以前,石佛一村駐紮著國民黨青年軍207師,並在七星山上下修築72座碉堡和戰壕等防禦工事,目的是保住瀋陽,堅守瀋陽北大門。1970年—2000年,開採挖掘七星山,用於瀋陽城市建設。1994年,恢復修建遼代時期寺廟——淨居院(石佛寺),同期修建石佛一村門牌樓。2004年,修建錫伯族西遷紀念廣場...
村莊來由:明代萬曆年間劉氏由南墅遷來建村。因村在東莊院(寺院)前,取名院上,為了與西邊的西院上區別,故而得名東院上。全村共5姓,以劉姓為主。政區人口 位於南墅鎮駐地東北方向2公里。處於小萊路和黃水路交叉路口西南。西南靠小芝河與西院上村相鄰。土地總面積840畝,其中耕地面積536畝,全村90戶,人口...
位於洛陽城南90公里處汝陽縣小店鎮聖王台村,又稱下寺。北臨汝河,東傍板棚河,南依鳳凰山,綠樹蔥鬱,景色宜人。該寺廟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如今,該寺內一通立於清光緒年間的石碑就有記載。碑載:“寺臨聖王幾千秋,雲自高飛泉自流,一道汝水環玉帶,半輪明月橫銀鉤。峴山之麓,汝水之濱,有古剎焉,千峰秀峙...
後來這個村成了鬧市,人口日益劇增,又一次擴建了村堡牆。(即現在北門口)沙河南建了堡門樓。門樓上蓋奎星樓,取奎星點狀元之意充實村文化事業。一九五五年不知何故改為現在的下元皂。古堡的主要建築: 舊堡南門口建有元通寺(由舊監獄改建),寺院坐北朝南開山門。正門兩側東西各建鐘鼓樓一個,一進門就是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