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閣村

千佛閣村

千佛閣村 位於山東省棗莊滕州市級索鎮駐地東1﹒5公里處,北留公路沿村而過。據傳說與考證,該村在宋、金時代為洪姓村莊,並建有千尊佛像的大寺院,“千佛閣”因廟得名。元末村與廟均毀於兵燹。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王姓從級索遷此建村,並建立道士廟一座。該廟解放初期被毀,現村西僅存三間兩層古樓一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佛閣村
  • 位於滕州市級索鎮駐地東1.5公里處
  • 區號:0632
  • 行政類別:村
村情介紹,來歷與傳說,

村情介紹

千佛閣 位於山東省棗莊滕州市級索鎮駐地東1﹒5公里處,北留公路沿村而過。據傳說與考證,該村在宋、金時代為洪姓村莊,並建有千尊佛像的大寺院,“千佛閣”因廟得名。元末村與廟均毀於兵燹。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王姓從級索遷此建村,並建立道士廟一座。該廟解放初期被毀,現村西僅存三間兩層古樓一座。

來歷與傳說

級索千佛閣村位於級索鎮駐地東1500米,現有人口1100餘人,以王姓為主。據目前可查到的文字資料和遺存下來的古蹟判斷,千佛閣村應立於1000多年前的宋、金時期,與佛教寺廟有關。
據史料記載,宋朝是繼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封建王朝,北宋建立後,比較重視文教事業,宋朝也是中國文化較發達的一個封建王朝。一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建國之初,趙匡胤由陳橋兵變意識到武人操政之危險,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變奪取皇權,在全國各地重文而輕武。文化的興盛自然對人的思想和信仰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文化思想發展史上,宋代是劃時代的時期。宋代繼隋唐民族化的佛教格局形成之後,進入中國佛教的持續發展時期。據宋贊寧《大宋僧史略》所載,宋朝僧道“每當朝集,僧先道後;並立殿廷,僧東道西,間雜副職;若遇效天,則道左僧右”,大體反映了宋朝對佛教的態度。按照中國傳統,表示吉慶則尚左,表示凶喪則以右邊為上。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看起來宋朝對佛道二教採取對等態度,然而實際是佛教優於道教。我市級索鎮千佛閣村的來歷與傳說,及遺留下的古蹟,也許正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據傳說,在宋金時期,千佛閣村有一氣勢雄偉、造型俊美的寺廟,寺廟內供有佛像1000尊,幾百里遠的香客都慕名前來千佛閣寺廟朝拜。到了金朝時期,因戰爭頻繁,寺廟被毀,和尚為了生存,攜帶“小銅佛”各自雲遊四方了。至此,千佛閣村只為村名。
據村東遺留的瓦礫、碎石和灰燼來判斷,此處應為千佛閣遺址。現村記憶體有一破石碑帽,最上端有一“金”字,應是寺廟存在時所留。
寺廟被毀後,洪姓村民進居此處,後來進居此村的是段姓,現“和尚林”、“洪家花園”和“段林”等遺蹟仍存。
另,千佛閣村原還有道教廟一座,該廟位於村西,現僅存三間兩層古樓,該廟立建時間不詳。解放前,仍有道士住在這裡,後返俗。
清康熙二年(1663年),王姓遷居千佛閣村,仍依千佛閣寺的名稱,定村名為千佛閣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