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鎮駐地南6公里處,東鄰下院村,南、北、西三面環山,龍門崮海拔557米,村內流水常年不斷。耕地107公頃,居民370戶,1225口人。
青涼山景
舊時青涼山頂上有一方圓20米左右的平台,平台上建有廟宇,共5間,北西各兩間,東有一間,時稱青涼老母廟,是附近百姓進香之地。廟四周有圍牆,中央有三埠石碑,現碑已破壞,僅留一丁點殘碑。1947年,青涼老母廟作為攻打臨朐的前沿哨所,陳毅曾在此指揮過戰役,陳毅指揮部安在教堂附近。後來由於年久失修,廟宇被毀。今磚、石、瓦片遍地,僅有山頂一塊巨石之上的碑坐凹槽還在。此處松木蔥鬱,翠綠茂盛,是遊玩的好去處。
天主教堂
明朝末年青州府道台張文煥,其祖上曾跟隨燕王朱棣起兵,被封為將領,其後人遂在京加入天主教。時張文煥在青州的舊宅即是今青州天主教堂。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對衡王府進行抄襲,張文煥之子張法清便避居於當地養老院村,即今上院村。時局漸平後,張便在該村發展教徒。光緒三十年(1904年),法籍傳教士袁神父,謀資修建鐘樓1座,共3層,併購銅鐘1隻。今教堂位於村中部偏東,靠近村前小河,有法式門樓,堂內寬闊,室內貼有多種信教圖片,教堂最西邊1間為2層,木質結構,上邊可坐教徒,蹬木梯而上。教堂東邊是法式鐘樓,共3層,各層全為木質地板,最上層懸掛教鐘,鐘聲震遠。後此鐘被原中共中央華東局借走,並留有借條。
教堂西側60米處,有古槐兩株,呈東西排列。東邊一棵較大,周長約5.3米,是青州市最粗的一棵古槐。西邊一棵略小,這兩株古槐系何人所栽,栽於何年無考。兩棵古槐同居一條小巷中,樹幹蒼勁,虬枝繁茂,古味甚濃,呈顯巧奪天工的藝術造作。
衡高唐王墓
衡高王墓在“文革”期間被毀,之後又被一光棍漢挖掘建房,今遺址已是一片廢墟。此墓當時南北長60米,東西寬100米,四周有院牆,有墓誌,“文革”期間,此墓被掘出四塊墓碑,上記載有衡高唐王的家譜,裡面葬的是明代某位高唐王和他的一個妃子。
修真宮
位於上院村西兩條大谷交界處,“西環山,依茂樹”。修真宮分青龍白虎殿、三清殿和玉皇殿,有鐘樓“鯨音”和鼓樓“鼙韻”。四周有圍牆,朝南有穿心門,整個建築呈南北縱式排列,南為青龍白虎殿,中為三清殿,北為玉皇殿,院中有古碑十幾塊,其中最大碑為青州之最。古碑記載:此宮不知建自何代。從修真宮西出土的北齊佛像基座及附近蓮花庵址分析,南北朝時期,這裡曾為佛教寺院。唐朝末年,被改為道觀,即今修真宮。
相傳五代後周時期,趙匡胤曾因傷寒住在修真宮的玉皇殿,宮內老道長用一些中草藥為他精心調治後痊癒。趙為報答道長救命之恩,在登基北宋皇位後,請老道長去開封,但被道長婉辭。無奈之下,趙匡胤賜書一“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牌位,供在玉皇殿內,同時敕封土地。土地東到郭家崖,西到黑山頂,南到小石河,北到蘇家井,敕改修真宮為養老園。之後,養老園演變為養老院。後聖水峪村名也變為養老院。1950年後,養老院改為上院村。
“文革”期間,修真宮遭毀,玉皇殿、青龍白虎殿被扒掉,萬歲牌位也被一村民當劈柴燒掉,院中直徑1米的10幾棵古松樹被伐掉,碑誌也在重修臥龍橋時被當材料使用,今僅存大的一塊,碑帽尚完整,為龍形雕刻。今三清殿屋面受損嚴重,處處透天,前牆坍塌,一些古代花磚、字磚也殘缺不全,壁畫模糊不清,最南邊的鐘樓雖僅存,但也破爛不堪,面目全非。現經修繕,面貌一新,每逢節日,當地很多百姓前來進香遊玩,熱鬧非常。
臥龍橋
修建於明末。由於這裡常年流水不斷,為方便村民出入,故“文革”期間,重修臥龍橋。當時村民便把修真宮內的石碑全部搬來架橋。現發現的只有四塊,據說還埋著一部分。臥龍橋南邊,有塊建橋時捐助者碑記。相傳,趙匡胤病在此處,被修真宮老道長救起後,在此修橋,故起名為“臥龍橋”。
蓮花庵
位於村西約300米的山峪里,據當地老人講,舊時這裡是一個尼姑庵。現已夷為平地,村民已種上小麥、果樹等。在方圓50米左右的地方,有很多瓦礫磚塊,經市博物館鑑定,瓦是戰國前遺物,專家推斷,這裡很可能是一座古村落。
龍門崮山洞
龍門崮後山腰中有兩個洞。東為玄武洞,西為紫陽洞。玄武洞洞口約2米見方,朝正南方向,向里約15米左右有一小拐彎,呈越深越小之勢,腳下為淤泥石塊。紫陽洞距玄武洞10米左右,洞口比玄武洞略大,進洞2米左右,昂頭可見一個天窗,天窗正上方還有一小洞,往裡走20米左右,空間雖越來越窄,但呈曲折迂迴之勢。推斷此洞很深,有開發價值。
水資源
臥龍橋西80米,有三處泉眼,西邊一處大泉,被埋管引水至村民家中,全村1200餘人全飲用此泉。南邊一泉涌勢大,流量急,並與另一泉匯成小溪。三泉四季長流,大旱之年從未乾涸。現經過綜合開發,修建了石渠,把泉水引到村東田裡,形成自流灌溉。泉水甘甜爽口,可與礦泉水相媲美。
地圖信息
地址:濰坊市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