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村村民委員會,1945年設立,2003年廢止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寺院村村民委員會
- 廢止年份:2003年
- 設立年份:1945年
- 所在區域:遼寧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Sìyuàn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寺院村村民委員會,1945年設立,2003年廢止的地名。
寺院村村民委員會,1945年設立,200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因院內有古寺而得名。歷史沿革1945年“9.3”勝利後,建寺院村,屬安東縣湯山城區,1948年春,湯山城區劃入鳳城縣,1951年2月湯山城區撤銷,寺院村劃入...
桐寺院村村民委員會 桐寺院村村民委員會,1983年設 立 的 地 名 。地名含義 村落坐落於丘陵,多栽種桐樹,故名。歷史沿革 1949年屬漁溪鄉一保;1950年為漁溪鄉二村;1954年劃入餘姚縣;1956年為丈亭鄉鳳北高級社;1961年為丈亭公社桐寺院大隊;1983年改為丈亭鎮桐寺院村民委員會;2001年併入漁溪村。
韓家山寺村民委員會是以所在居民點名稱(韓家山寺)而得名的地名。歷史沿革 該村在抗戰時期為晉西北革命老根據地,屬平魯縣轄。1945年8月縣城解放後,歸平魯縣第四區。1953年7月建鄉時,為曹井溝鄉所轄。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後,鄉、區建制撤銷,屬雙碾人民公社,稱生產大隊。1984年5月22日政、社設分,改...
村民祈有佛爺保佑,故名。歷史沿革 1945年“9.3”勝利後,建佛爺溝村,屬安東縣湯山城區,1948年春,湯山城區劃入鳳城縣,1951年2月湯山城區撤銷,佛爺溝村劃入邊門區,1959年改為佛爺溝生產大隊,屬兆明公社,1961年劃入湯山城公社,1983年改為佛爺溝村,屬湯山城鎮,2000年劃入丹東市振安區,2003年與寺院村...
西洋寺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9月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旁原有西洋寺寺院,村以寺院為名。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餘姚縣滸山鎮。1950年4月為界牌鄉一村。1954年10月劃入慈谿縣,1956年5月劃入白沙鄉,1959年2月屬擔山管理區,1961年5月為擔山公社勝利大隊。1966年6月劃入滸山鎮。1981年3月更名為西洋寺大隊。19...
仍稱段山寺村民委員會。2002年撤銷該村民委員會。 地名來歷 1984年5月22日政、社分設,改為雙碾鄉段山寺村民委員會。1988年平魯縣改為平魯區,仍稱段山寺村民委員會。2002年撤銷該村民委員會。該村原為段姓所居,村對面山上有個小寺院,故村名叫段家山寺,後來簡化為段山寺。
岑峰寺村村民委員會,201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駐地岑峰寺而得名。村周多峰巒,又建有寺院,故名岑峰寺。歷史沿革 解放初為岑峰寺行政村,屬龍潭鄉;1956年併入高溪鄉,1958年公社化時,屬高溪管理區;1961年建立高溪公社時,建為岑峰寺大隊。1965年劃歸紅南公社,1970年並回高溪公社,於1984年2月建立...
寺龍村村民委員會是1983年9月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傳說東南山腳下,舊有一古寺,村位於寺院弄口,長如龍,故名寺龍。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餘姚縣彭涇鄉。1950年4月為彭東鄉二村,1956年2月並屬匡堰鄉。1959年2月屬彭東管理區。1961年11月為彭東公社寺龍大隊,1979年9月劃歸慈谿縣,1983年9月改制為彭東鄉寺龍村...
天宮院村村民委員會,2009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單氏、李氏、潘氏、王氏、黃氏、孫氏祖先由諸城遷來建村,因村北有天宮寺院(元中所建),故命村名為“天宮院”。歷史沿革 1954年9月歸屬齊河縣,1958年屬石屯鄉改石屯人民公社,1984年歸屬石屯鄉,2001年12月劃歸市中街道辦...
大寺院是河南省的地名,據傳,有一個大型的寺院建在村邊,故名大寺院。地名含義 以地理位置和寺院得名。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屬蘇村區。1956年1月屬寺河鄉。1958年8月屬川口人民公社牛心廟生產大隊。1968年屬園藝場牛心廟生產大隊。1983年12月社改鄉,隊改村委會,屬園藝場牛心廟村民委員會。1990年10月屬東村鄉...
邵村村民委員會是以所在居民點名稱(邵村) 和其行政職能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早年村中有一邵林寺院(村東南有寺院遺址),曾名邵林寺,後簡化為邵村。為其村民委員會駐地,故名。歷史沿革 1949年解放初屬2區(駐地高家堡)稱行政村。1953年屬2區(駐地高家堡)莊窩坡鄉,稱行政村。1956年撤區劃鄉...
公寺村 公寺村是山東省嘉祥縣孟姑集鄉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嘉祥縣東北15公里,孟姑集鎮駐地東北3.2公里,公寺村民委員會駐地。名稱由來 公氏祖於明朝中葉由諸城遷居此地。此處有佛爺廟一座,是汶上縣城南有名的八大寺院之一,故以姓氏及寺院取村名為公寺。
從1996年開展寺廟愛國主義教育起,尼木縣便嘗試將寺廟視為一個社會單位,即當作自然村看待,將僧尼作為村民看待。在此基礎上,2007年,中共尼木縣委、尼木縣人民政府全面啟動村級組織負責並參與寺廟管理工作,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建立定點聯繫與幫扶機制,重視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班子建設,發動村民聯防...
第十八條 寺院設立監委會。監委會是寺院所在地公民民主監督評議寺院佛教事務管理的民眾組織,對寺院事務管理實行監督評議。第十九條 監委會成員由寺院所在地村民委員會成員、信教公民代表組成。監委會在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選舉產生。根據寺院規模,監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委員三至七人組成。監委會每屆任期...
從1996年開展寺廟愛國主義教育起,尼木縣便嘗試將寺廟視為一個社會單位,即當作自然村看待,將僧尼作為村民看待。在此基礎上,2007年,中共尼木縣委、尼木縣人民政府全面啟動村級組織負責並參與寺廟管理工作,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建立定點聯繫與幫扶機制,重視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班子建設,發動村民聯防...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協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務,宣傳宗教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教育引導民眾自覺抵制非法宗教活動;發現問題及時報告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第九條 宗教事務部門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行政管理。公安、民政、教育...
從1996年開展寺廟愛國主義教育起,尼木縣便嘗試將寺廟視為一個社會單位,即當作自然村看待,將僧尼作為村民看待。在此基礎上,2007年,中共尼木縣委、尼木縣人民政府全面啟動村級組織負責並參與寺廟管理工作,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建立定點聯繫與幫扶機制,重視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班子建設,發動村民聯防...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區域內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協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聽取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意見,協調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為宗教團體、宗教院校和宗教活動場所提供公共服務。第二章 宗教團體 第八條 宗教團體的成立、變更、...
椿樹嶺 椿樹嶺是河南省的地名,建村時因嶺上多椿樹,故名。地名含義 以自然地理實體得名。歷史沿革 該農點屬張汴鄉寺院村民委員會所轄,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無人居住。
彰法寺 彰法寺,該村有一座寺院,叫漳法寺,以寺得名該村村名也叫漳法寺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建築物命名。歷史沿革 1984年鄉村體制改革,設村民委員會,屬中五井鄉中五井村民委員會,經實地走訪調查,現已無人居住,於2014年遷走。
從1996年開展寺廟愛國主義教育起,尼木縣便嘗試將寺廟視為一個社會單位,即當作自然村看待,將僧尼作為村民看待。在此基礎上,2007年,中共尼木縣委、尼木縣人民政府全面啟動村級組織負責並參與寺廟管理工作,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建立定點聯繫與幫扶機制,重視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班子建設,發動村民聯防...
後牛嶺 後牛嶺是河南省地名,該村形如牛脊嶺,且位於一山嶺之後,故名。地名含義 以方位和自然地理實體得名。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第二區;1949年屬大營區;1961年屬張汴公社寺院大隊;1984年社改鄉,屬張汴鄉寺院村民委員會管轄,1995年該村村民搬遷至張汴曲村。
蒿口 蒿口是河南省的地名,地處溝口,周邊黃蒿叢生,故名。地名含義 以地理位置及植物得名。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第二區;1949年屬大營區;1961年屬張汴公社寺院大隊;1984年社改鄉,屬張汴鄉寺院村民委員會管轄, 2014年該村村民搬回原籍河南許昌。
王太溝 王太溝是河南省地名,王姓始居溝內,故名。地名含義 以始居人姓氏和地形得名。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第二區;1949年屬大營區;1961年屬張汴公社寺院大隊;1984年社改鄉,屬張汴鄉寺院村民委員會管轄, 2003年該村村民搬遷至大營峪里,該村現已無人居住。
曲鄉村民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共同組成了曲鄉委員會。村長和他們的助理負責向每個家庭發放邀請信。在舉行奉獻儀式的那天,村民們將聚集在寺廟里,把寫有姓名、裝有現金的信封投進捐款箱中。所有信封由在場村民當場打開並點數,如果有人捐款額較大,達到500銖以上,主持人將通過麥克風宣布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捐款...
從1996年開展寺廟愛國主義教育起,尼木縣便嘗試將寺廟視為一個社會單位,即當作自然村看待,將僧尼作為村民看待。在此基礎上,2007年,中共尼木縣委、尼木縣人民政府全面啟動村級組織負責並參與寺廟管理工作,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建立定點聯繫與幫扶機制,重視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班子建設,發動村民聯防...
4、扶植傀儡,搶奪寺院管理權 在當地政府的策動下,成立了由21名象園村村民組成的村民管委會,企圖非法頂替住持法師、接管瑞雲寺。根據中央政策法規,這個所謂的“瑞雲寺管委會”已經嚴重違法了我國法律規定。該村民管委會已在新寺廟二樓設立了辦公室、門口安排有看守,相當於“鳩占鵲巢”變相接管了新瑞雲寺。兩位老法師...
1985年2月7日,實行村民自治,建立村民委員會,原12個生產大隊改建為12個村民委員會,並確定村標準名稱。12個村的標準名稱分別為:長塤村、余沖村、九龍村(原九一大隊)、施橋村、黃莊村、鳳凰村(原聯合大隊)、灣塘村(原泉西大隊)、泰來村(原三泉大隊)、三王村(原三合大隊)、陳莊村和瓦殿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