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山城西南隅之紗縠行私第。蘇洵之子蘇軾、蘇轍也生於此。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蘇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鈍維修擴建三蘇祠,並割九寺廟田產為蘇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惠芽摹擬重建三蘇祠主體建築——饗殿、啟賢堂、木假山堂、瑞蓮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黃元煐重修三蘇祠並置買祀田。
嘉慶十一年(1806年),三蘇祠增修祠堂的東西廂房和方牆門道。復置三蘇父子像龕三座。
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州趙來震對三蘇祠進行大維修,三蘇祠“池之兩岸,疊石成壁”,建來鳳軒(原濟美堂)等。
鹹豐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紹基任四川學政使時,來眉監考舉子。因到三蘇祠拜謁三蘇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為快雨亭,並手書匾額。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蘇祠大門(現為前廳)、耳房。
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來眉倡導修建雲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將披風榭重建於三蘇祠。
民國八年(1919年),眉山駐軍旅長陳國棟進駐三蘇祠,將其作為司令部。在此期間,陳籌資對三蘇祠進行了大維修。
民國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紳集議拓建三蘇祠,相繼增修了南大門、百坡亭、式蘇軒、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塢、彩畫舫等,並修甬道、小橋,將三蘇祠改名為“三蘇公園”,國民政府主席
林森曾為“三蘇公園”題匾。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後督辦劉為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七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保護三蘇祠布告碑”。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簽署的“保護三蘇祠布告碑”又立於三蘇祠。
1950年初,縣文化館成立,兼管三蘇祠事務。
1954年10月,縣文化館向上級申報《眉山縣文化館培修三蘇祠內部計畫》,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批轉“暫不培修”。
1956年8月,眉山縣成立了三蘇公園修建委員會,同年9月開始培修。
1958年4月,成立三蘇公園管理委員會。
1959年,成立三蘇紀念館,上級調贈北京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省圖書館、省博物館一批古籍善本於三蘇祠。國慶期間陳列正式對外展出,並接待首批原蘇聯專家。
1967年,三蘇紀念館改為人民公園,陳列室改為工農兵展覽館。
1978年10月,三蘇祠重新開放並復名為三蘇祠。
1979年,三蘇紀念館更名為眉山縣三蘇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蘇祠為四川省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全國蘇軾研究學會在三蘇祠成立。
1984年,四川省編制委員會、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局批准,將眉山縣三蘇文管所更名為四川省眉山三蘇博物館。
2000年6月,三蘇祠被省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名單。
2001年7月,三蘇博物館上劃市級管理,隸屬於眉山市文體局。
2003年11月,更名為“三蘇祠博物館”。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2008年,眉山市委、市政府建三蘇紀念館、碑廊及陳列館、文物精品展覽館、文物庫房、西園、遊客中心及停車場、紗縠行。
2009年12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蘇祠為四川服務名牌。
文物價值
三蘇祠館藏文物豐富,館藏文物近萬件,其中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696件。其中有古籍繕本、陶瓷、書畫等約10000件。宋、明、清
蘇東坡書法墨跡拓本246冊。著名的有明代
陳淳草書《前赤壁賦》、明代
王式《西園雅集圖》、明代張風翼書蘇軾《後赤壁賦》、明代
許光祚書東坡《記承天寺夜遊》、清代
何紹基書《東坡詞》等。
展館布局
三蘇祠占地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東西長。東側兩角近似直角,西側為斜狀。南側偏東為南大門,西北角為西大門。
清代建三蘇祠是一座典型的西蜀民居風格的園林式文人祠堂,至今基本保持了歷史原貌。祠堂主體建築構建在三面環水的半島上,所謂“祠在水中央”。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採蓮、蘇八娘(蘇小妹)、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餘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蹟。池岸皆疊石成壁,池周圍建亭榭,構成東部祠園景觀,約占現有蘇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祠堂由前廳(古祠大門)、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在同一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東西廂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礎上又有自由變化,從而形成不嚴整對稱的格局。東西廂房背面均設飛來椅和欄桿,以供遊人臨池休憩。
館區景點
三蘇祠博物館核心文物區內,有正門、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披風榭、瑞蓮亭等景點。
景點名稱 | 景點簡介 | 景點圖片 |
---|
正門 | 正門,即南大門。三檐歇山式,南面為三楹兩柱,中為門廳,東邊和西邊各有一間耳房。房高7。51米。前飾三級垂帶式踏道,後飾三級如意式踏道。房面為水泥預製筒瓦和小青瓦覆蓋。門楣正中懸掛“三蘇祠”匾。 | |
前廳 | 前廳,建於同治九年(1860年),為懸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建築面積約158平方米。南面看為三楹四柱二室,北面看為五楹六柱,小青瓦房面。中間三楹為敞廳,廳前兩株參天銀杏巨樹。進入前廳大門,便是饗殿。 | |
饗殿 | 饗殿建於康熙四年(1665年),建築面積251平方米,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小青瓦屋面。高1。5米,面闊三間17。74米,進深三間14。16米,房通高9。72米。殿內供奉三蘇父子塑像,均罩以神龕。饗殿內有東西兩側門通後院,穿過庭院便是啟賢堂。 | |
啟賢堂 | 啟賢堂建於康熙四年(1665年),北楹為木假山堂,建築面積223。6平方米。歇山式屋頂,抬梁式木結構。現闢為陳列室。池水與東西瑞蓮池相通。橋面為石條鋪就,有木欄桿。左右廊橋與前院廊相接構成一“H”形迴廊,並與來鳳軒檐口相接。 | |
來鳳軒 | 來鳳軒,建築面積222。2平方米,歇山式屋頂。穿斗木結構,與連線啟賢堂的迴廊組成第三進四合院。此軒原址為蘇軾兄弟寢室與書房。嘉慶十八年落架維修改名濟美堂。解放後又進行大維修,始改名來鳳軒。此軒現闢為三蘇故事臘像陳列室。與之相對的建築為清代光緒二十四年重修的披風榭。 | |
披風榭 | 披風榭在來鳳軒西偏南,瑞蓮西池北岸,坐南朝北。重檐歇山式,一樓一底,底層四周置飛來椅。面闊進深九米,榭高十米。披風榭背臨瑞蓮池。池中有百坡亭,池南端有瑞蓮亭。
| |
百坡亭 | 百坡亭是橫跨瑞蓮西池上的一座橋亭。亭長二十米,中間為八柱小亭,攢尖式屋頂。亭設飛來椅,供遊人臨池俯瞰。匾為吳伯蕭書。北京陶然亭公園按原樣復建。此亭與西廂房連線。百坡亭始建於南宋環湖。此亭為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建。 | |
瑞蓮亭 | 瑞蓮亭,重建於康熙四年(1665年)。八角十二柱,攢尖式屋頂,亭頂為花瓶狀飾物,八條脊上均有走獸飾物,房面為筒瓦覆蓋。亭高7。9米。亭門開於東面,有小橋與岸相通,亭四周有飛來椅。亭內懸匾“瑞蓮重現”四字,由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川巡撫能泰書,蘇洵曾於池中手植瑞蓮。 | |
碑亭 | 碑亭,原消寒館舊址。1980年將前廳耳房中存明、清代遺碑移入,始為碑亭。硬山式屋頂,筒瓦房面。面闊七間28米,座西向東。東向開兩門,與百坡亭相對,隔池與瑞蓮亭相望。兩門處依檐作兩亭,亭為攢尖式,兩亭間有廊相通。 | |
瑞蓮東池 | 瑞蓮東池,由四川提學使張之洞於光緒元年(1875年)倡導修建有雲嶼樓、抱月亭、綠洲亭。 | |
雲嶼樓 | 雲嶼樓,原名東坡樓,樓在來鳳軒東,座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一樓一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通高11。5米,小青瓦屋面。樓南、西、北三面臨水,東、南、西三面階沿下有紅砂石鋪旱池,池邊有石欄桿。此樓現闢為蘇氏宗族陳列室。過“九曲飛虹”橋至抱月亭。 | |
抱月亭 | 抱月亭,在瑞蓮東池東北角,隔山埂、水溝與雲嶼樓相望。此亭為雙層攢尖式屋頂。亭名取蘇軾《前赤壁賦》 中“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之意。亭高7。71米,底面為正六邊形,設飛來椅,有橋與池岸相通,沿東垣牆可去綠洲亭。
| |
景蘇樓 | 景蘇樓,1984年,四川省副省長何郝炬建議重修景蘇樓。景蘇樓為一組庭園式建築,主樓一樓一底,面闊五間20米,歇山式屋頂,小青瓦房面。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園內水渠貫通,橋廊相接。西部園林南端,還有一處庭園式建築——南堂。 | |
南堂 | 南堂,1994年,將茗香軒茶園改建為南堂。因三蘇父子在汴京(現開封市)的宅院叫南堂,故而命名。這是一組仿清代建築庭院。座南朝北。庭院圍牆有扇形窗洞,其雕花為梅、蘭、竹、菊等植物圖案。北向開一園門,門楣上有1981年著名畫家關山月書“茗香軒”匾。門內為一院落,一貯水大池,池中堆構有假山。左有草亭三座,右為花圃。 | |
式蘇軒 | 式蘇軒,在披風榭西邊,民國建。1987年根據文化部和省文化廳建議,將殘破的式蘇軒改擴建為文物修復、裝裱室和文物庫房及專題陳列室。占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為一組小青瓦房面。仿清代建築,脊上飾鴟吻和卷草式圖案。“式蘇軒”匾由趙朴初1988年書,式蘇軒以西為景蘇樓。 | |
西大門 | 西大門,民國十七(1928年)建,1992年改建。位於祠院西北角,懸山式建築,三重檐。面闊三間,中為門道過廳,左右各一耳房。大門內有石拱橋一座,橫跨水渠之上。其建築規格約小於南大門。另配套房若干間。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
館藏精品
三蘇祠博物館的展出內容主要是三蘇生前住宅、書畫、善本及器物。
清童二樹畫梅花中堂:童二樹(1721—1782)名鈺,字璞岩,又字二如,號二樹,又號札岩、借庵子。山陰(今紹興市)布衣。紙本,水墨畫,長181厘米,寬105厘米。所畫墨梅蒼老古樸,墨氣雄厚。是國家二級文物。 | |
西園雅集:《西園雅集》圖手卷,紙本,設色畫,總長657厘米,寬35厘米。款署“戊戍(1658年)孟秋王式寫”。圖後有宋米芾“西園雅集圖記”一文,是國家二級文物。 | |
徐世昌書蘇軾《前赤壁賦》手卷:紙質,長244厘米,寬36厘米。卷首鈐異形篆文白紋印:“退耕堂”三字。小楷,豎寫50行,計約500字。 | |
清張船山行書屏:張船山(1764—1814),名問陶,字仲冶,樂祖,號船山,豸冠仙史,寶蓮亭主,群仙之不欲升天者,四川遂寧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萊州知府。此屏為6幅,紙本,每幅長26厘米,寬15厘米。共自撰八首詩,是國家二級文物。 | |
清何紹基行書東坡詞條屏: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一作猨叟。湖南道光(今道縣)人。紙本,每幅長177厘米,寬45厘米,是國家二級文物。 | |
朱德書贊三蘇詩立軸:紙本,長138厘米,寬34厘米,字型為正楷,自撰詩為“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款署“朱德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是國家二級文物。 | |
《三蘇全集》:宋蘇洵、蘇軾、蘇轍、蘇過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眉州三蘇祠刻本,八十冊。該刻本以蘇家三代四人所撰集別輯而成,書的每頁鈐有“德字玉階”、“儀隴朱氏藏書之印”為朱德元帥舊藏。 | |
宋拓蘇軾書《醉翁亭記》:此本為栽裱件,共38個摺頁,封面封底為木板,高42厘米,寬30厘米。除第一頁的10字外,其餘均為12字,字徑10厘米,首頁醉字左下方有墨書“宋拓”二字,1959年故宮博物館調給。 | |
東漢庖廚俑:高36厘米,寬31厘米,庖廚者頭戴高帽作切物狀,是國家一級文物。 | |
清端溪東坡硯:長20。57厘米,寬12。5厘米,高9厘米。左側篆書東坡在海南訪農家遇雨借笠屐回家的故事,右側刻東坡笠屐圖,是國家二級文物。 | |
明犀牛角杯:口徑18厘米,底徑6厘米,高15厘米。犀牛角杯造型栩栩如生,是一件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犀牛角杯雕刻精品,是國家一級文物。 | |
文博事業
文物保護
三蘇祠自元代改三蘇故居為祠堂至明代、清代均為地方行政長官管理、培修。從民國十七年(1928年)三蘇祠更名為三蘇公園起,由“三蘇公園事務所” 管理。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民眾教育館成立,設三蘇祠內,兼理三蘇公園事務。民國三十六年二月十二日,眉山縣成立了擴建公園委員會。民國三十八年一月,成立了三蘇祠保管委員會。
解放後,三蘇祠由縣文化館兼管。1966年6月19日,“文革”期間,眉山縣文教局要求封閉三蘇紀念館,省文化局同意封閉,同年7月20日封館,展品和匾額楹聯全部收藏得以妥善保護。
科學研究
1980年,三蘇祠與縣文化局、省社科院文研所、四川大學中文系聯合成立了全國蘇軾研究會,首次會議於1980年9月12日在三蘇祠饗殿內舉行,首批會員來自全國各地,會員共有61人。
1987年9月,祠內召開了學術研討會,共收到國內外學術論文85篇。
1997年,三蘇祠召開了第九屆全國蘇軾學術研討會。
2001年,由眉山市委、眉山市政府主持召開了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
1980年,三蘇文管所編輯出版了《三蘇祠簡介》與《青少年的蘇軾》。
1985年,三蘇博物館編印了彩版《三蘇祠簡介》(含英文簡介)、《三蘇祠楹聯選注》、《三蘇生平》、《三蘇詩文選》、《三蘇祠藏畫選(第一輯)》等。
1987年,編輯出版了《紀念蘇軾誕辰950周年畫冊》、論文集《蘇軾思想探討》、《蘇軾詩詞研究》、《三蘇散論》,《東坡詩意畫冊》、《東坡碑帖精選》(共六輯)、《三蘇生平》、《三蘇祠楹聯選注》。
1992年,編輯出版了《三蘇祠簡介》、《三蘇字號趣談》、《三蘇詠故鄉》、《蘇軾詩選》、《蘇軾詞選》。
2000年,編印了《蘇東坡詩選》、《蘇東坡詞選》。
2001—2004年間,編印了《三蘇祠簡介》、《蘇軾逝世九百周年東坡詩意畫冊》、《三蘇祠》季刊(已出版十一期)。編注了《三蘇祠匾聯墨跡大觀》、《三蘇名言佳句選》、《蘇東坡詩選》、《蘇東坡詞選》、《東坡養生談》、《三蘇生平事略》、《芳草天涯路》線裝書《三蘇祠叢帖(四冊)》等,以及《三蘇祠》光牒一張。
陳列展示
元代三蘇祠饗殿供奉三蘇父子塑像,東坡盤陀畫像碑等。明代陳列三蘇祖先牌位、三蘇子孫牌位,石碑等。清代、民國不斷增刻石碑、木刻,東坡書法、繪畫、匾、聯。
1959年辟東西廂房為三蘇父子詩意畫陳列,啟賢堂為文獻版本、墨跡拓本陳列室。1967年辟饗殿為工農兵展覽室。
1974年,辟饗殿、東西廂房為批判三蘇展覽室,後改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事跡陳列室,啟賢堂闢為毛澤東詩詞木刻陳列室,共雕刻毛澤東詩詞吊牌約四十餘塊。
1978年恢復三蘇陳列。1980年建成新碑亭後,祠內收藏的蘇東坡手跡刻碑及記事碑、前人詩畫刻碑、木刻一併移入展出。
1982年,饗殿內重塑三蘇父子像,披風榭前塑東坡盤陀像。
1985年5月,館內寫出三蘇生平陳列提綱。
1986年7月,三蘇生平陳列展正式展出,這是三蘇博物館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全面地展出三蘇父子的生平陳列。
1987年,又修改陳列提綱,重新製作展出。
1992年,再次重新製作展品,裝修陳列室,使陳列更加規範化。
2000年,陳列進行補充和完善。2001年,來鳳軒恢復和重新裝修製作了東坡故事臘像系列展出,進一步完善陳列內容。
2003年,在雲嶼樓第一次設計製作展出新陳列——蘇氏宗親陳列。
參觀信息
門票信息
全票價格:¥47元/人
半票價格:¥25元/人
一、免費範圍:
(一)現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二)1.4米以下兒童免票。
二、半價範圍:
60歲以上老人、未成年人、大中小學生個人參觀憑證半價優惠。
交通信息
到達三蘇祠博物館可選擇自駕方式或者選擇乘坐公共運輸方式。
自駕:
由成雅、成樂高速均可達眉山,出眉山出口15分鐘到達三蘇祠。
公共運輸:
眉山城內乘坐11路車、3路車、15路、8路車均可到達三蘇祠。
三蘇簡介
蘇洵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青少年時好交遊,二十七歲始發奮攻讀,不僅精通“六經”百家之說,而且下筆能寫好文章。其《權書》、《衡論》、《機策》等二十二篇政論文,深得翰林學士歐陽修、宰相韓琦和仁宗皇帝的賞識而被破格錄用,為皇帝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治平三年病逝京師,安葬於眉山縣安鎮鄉可龍里(今東坡區土地鄉公益村)。後追謚為“文安公”。著有《嘉祐集》、《易傳》等。蘇洵為一代文章宗師,與其子蘇軾、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後與弟蘇轍參加了秘閣的制科考試,入三等(宋王朝入三等的僅四人)。
蘇軾晚年被貶廣東惠州,海南儋州(今海南儋縣)。元符三年遇赦北還,病逝於常州,安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後追謚為“文忠公”。
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號穎濱遺老。蘇軾之弟,十九歲與兄同科進士,入制策四等。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副宰相)。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以及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傾軋,他的仕途崎嶇曲折,屢遭打擊。宋徽宗政和二年,蘇轍病故,與兄同葬一地。後追謚為“文定公”。他學識淵博,著作頗豐,有《欒城集》、《欒城續集》、《欒城後集》等,“汪洋澹泊”是其文風特色。